03.05 玄武门之变前,李渊为什么一点准备都没有?

风云世界观


李渊作为玄武门之变得局外人,想不到自己的长子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矛盾会变得不可开交,到最后兵戎相见,兄弟相残的地步。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唐朝的开国皇帝,隋末(617年)天下大乱,在次子李世民的策划下起兵太原,招兵买马,杀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引突厥入中原,发誓师檄文,破霍邑,渡黄河,攻长安,一路高歌猛奏,618年,李渊登基皇位,定都长安,建立大唐,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

在反隋起义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是配合默契,并肩作战,少有矛盾,直到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中,而李世民领兵打仗,在军中武官,士兵心里威望强盛,封为秦王,李建成日渐感觉李世民的功劳巨大,怕夺其太子之位,戒备之心从未放松,矛盾也由此产生,李建成的文官派和李世民的武将派相互看不顺眼,更加上两方势力人员的相互诋毁,两人的已经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深知战功和威信不是李世民对手的太子李建成,占据宫中有力优势,奉承结交多位皇帝宠妃,散布对李世民不利谣言,而且后宫嫔妃家眷多与秦王有摩擦,“上下一心”经常小报道打到皇帝那里,逐渐高祖也对其失望,不仅如此,太子令手下诋毁李世民有功不愿屈居秦王之位,并且许皇太弟一职,拉拢四弟李元吉,这样不但后宫有人替自己说话,朝中大部分文官大臣,自己弟弟李元吉势力也参与进来,逐渐太子党羽翼丰满,不论是朝中舆论导向,还是自己擅自组建的东宫卫士都使其自信满满,大有一言不合就开干,杀害李世民之意。

反观李世民处处受到怀疑,甚至忠心耿耿抵不过李渊身边妃子的一句醋酸话,高祖李渊一度怀疑李世民有造反之意,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而且身边武将多有愤愤不平,在外领兵作战,受尽皮肉之苦,这遭又受朝中非议,里外不是人。更何况两兄弟的斗争逐渐明显化,李建成下毒李世民不成,联合后宫嫔妃诬陷李世民有造反另李之意,几度高祖信以为真,李世民在朝中地位岌岌可危,大有成仁趋势。

造成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李元吉出主意刺杀李世民,利用出兵突厥之时,李建成手握军中兵权杀害李世民,不料事情被李世民派到太子身边的人知道并告知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打算先出手为强,连夜密奏皇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且说到他们有可能打算杀害自己,而高祖李渊听到消息只是惊讶不已,“明天朕就审问此事,你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一干心腹入朝,并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不知所以,还以为是去解释后宫淫乱之事,路上被伏兵弓箭射中,命丧当场,马上李世民趁其太子党势力不明故里,攻心为上,命手下提着李建成,李元吉人头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太子党羽翼,最后以李世民的成功而收场。高祖李渊后知后觉已晚亦。

纵观玄武门之变整个事件的经过,李渊像是后知后觉,虽然蒙在鼓中却也知道两兄弟矛盾摩擦不断,但不曾深究事情厉害程度,只是表面文章劝说两兄弟,哪敢想有一天兄弟竟会流血五步,血溅玄武门。


无花台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的确是一丁点的准备都没有,同时太子也没有准备,题目中所说的太子秘密准备军队,这件事不存在。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太子的军队的确是集结在了玄武门之外,但是这并不是他提前准备好的,而是玄武门内已经打起来了,太子的人紧急通知的,在玄武门之外除了太子的人,还有勤王部队也到达了现场。

那么为什么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没有任何的准备呢?说白了就是李世民的这次政变是突然的,他自己都没有准备,更何况是李渊呢?李世民心中肯定早就有政变的想法,可是并没具体日子,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场豪赌,无论是李世民,李渊,或者是太子李建成,这三方人马都没有任何的准备。

在当时的历史中,李世民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支持,李世民这个人野心比较重,李渊为了他的两个儿子不要自相残杀,他决定夺走李世民手中的所有权利,于是乎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渊叫来李世民要夺权,李世民这个人比较机灵,他赶紧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妃子有染,李渊便把夺权这件事搁置了,让李世民和李建成明天来他这里对峙。

李世民回去之后,立即策划了这场政变,第二天早上双方进入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出其不意对李建成发动了袭击,双方打在了一起,李世民的人锁上了大门,这个时候玄武门内的人数,双方都是一样的,外面的人听到里面打斗,勤王部队来了,李建成的人都来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还安排了人在外面劝阻他们不要攻城,告诉他们这是帝王家事,外面的人也没人敢进攻,最终李世民拿着李建成的人头站在了城墙之上,这次政变以李世民胜出结束,假如说李建成打赢了,那历史便又不一样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是有李渊的禁卫军的,要不太子李建成,也不至于不带自己的卫队,就敢通过玄武门去自己的父亲那里。

正是因为他一直都是走这一条路,且这一条路都有人看守安全的很。所以,他没有想到危险,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出问题。

可是,事实上他正是在这里出的问题。

不得不说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在李建成想不到会出危险的地方,给他出其不意的一击,才能彻底的结束他的性命。

若是李世民想要一击成功,他就必须要早早的谋划这件事情。

可是,玄武门明明有李渊的禁卫军,李世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要怎么才能避开禁卫军的耳目的。

答案只有一个,让他们装聋作哑。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让他们装聋作哑呢?

也只有利益了,李世民允诺给他们一定的利益,然后再给他们一定数额的黄金,这些黄金是足够可以打动他们的。

李世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多,就是在发生事变的时候,让他们装看不到就行了,不让他们直接参与政变,因为做这样的事情,风险太大了。这些人本来是李渊的禁卫军,他们不一定敢做。在说了及时他们想参与,李世民未必相信他们。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世民只是把守护玄武门的禁卫军的头领给买通了。

所以,他在发动政变,把屠刀举向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的时候,禁卫军也就如同虚设一样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政变成功了。

本来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这时候他能不能当皇帝还是不一定的一件事,所以,他必须要去给自己的父亲李渊要一个说法。

能不能当皇帝另说,至少要让李渊亲口答应自己,免自己死罪。毕竟,在李世民看来,他做这样的事情是被逼犯的,他之所以要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因为他们想要谋反。

李世民就是这样给李渊说的,很显然这是李世民在为自己开脱罪名。

当然在见李渊之前,李世民必须要给李渊一个下马威,否则李渊不会轻易饶恕自己的,说白了李世民想让李渊知道自己的厉害。

所以,在他杀了李建成之后,他就让自己的心腹尉迟敬德到李渊那里逼宫去了。

李渊见到尉迟敬德的时候,尉迟敬德的刀剑上还在流血,他身上脸上到处都是血,很显然尉迟敬德刚杀过人,他还没有平静下来。

李渊赶忙问尉迟敬德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尉迟敬德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要谋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们,我尉迟敬德过来,是想护卫皇帝您的安全的。

李渊对于尉迟敬德的鬼话当然不相信了,不过他也不能不信,毕竟尉迟敬德手里有刀,他们既然敢杀太子,也就敢杀他这个皇帝。

说白了这群亡命之徒,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所以,为了保命李渊就夸赞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做的好。不久,李世民也来到李渊这里,李世民哭着说自己大逆不道,杀了自己的哥哥。

李渊给了他一个坡下,说他是平叛乱军,何罪之有。不仅如此,李渊还当场宣布李世民就是太子了,也就是说他是皇帝的继承人了。

正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斗争,李世民才当上的皇帝。

当然了李渊也可以杀了李世民,但是,那样值得吗,毕竟李世民也是李渊的儿子,况且他能征善战,若是杀了他,自己百年之后,谁来守卫他们大唐的江山呢?

考虑来考虑去,还是给李世民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世民如愿,在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的情况下,还当了皇帝。


汉史趣闻


玄武门政变前夕,老皇帝李渊不仅仅是没有准备,而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发动政变。

老皇帝李渊是个老好人,性情比较宽厚,对待家庭内部矛盾总想雨露均沾的处理,实际上得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李渊的家庭矛盾由来已久,他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是在二儿子李世民的劝说下才行动的,并且李渊当时答应,如果打下天下,将立李世民为太子。当然这是口头许诺,没有形成书面字据。但当打下天下后,李渊却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李世民心里埋下了祸根。我是这样臆测老皇帝李渊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儿子都觉得亲,所以就来一个大儿子监国,二儿子领兵,这老李家的江山就会万代千秋。这是李渊一厢情愿的,并不能代表胸怀宇宙、囊括天下的二儿子李世民,李世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推翻隋朝后,接着平定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军阀割据势力,已使得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急剧提升,手下武将如云,加之手握重兵。他的内心就像一条大河,水涨就要船高,他的目标是剑指皇帝宝座,可不是什么兵马大元帅。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也具备这个条件,任何妄想阻挡他的脚步的做法势必会受到他无情的打击。李渊自己种下的祸根,终于开花并且结了果,不过是一枚苦果。

玄武门血淋淋的现场还没有收拾,大将尉迟恭顶盔掼甲通报李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谋反,已被秦王杀死,李渊无奈的吞下了这枚苦果。



独行山人


玄武门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李渊篡隋称帝后,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导致了二子李世民的不满,最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渊夺得皇位。

按照道理来讲,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关于李渊起兵时,却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唐创业起居注》来讲,晋阳起兵是李渊深谋久虑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是合法合情合理,但是在唐书中称,晋阳起兵造反是李世民的策略,并且在起兵的过程中,李渊曾经说过如果大事可成,则传位给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在反隋战争中积极表现,立下汗马功劳。可是结果,李渊却立李建成为太子,这直接为玄武门之变留下了伏笔。

那就说到,玄武门之变前,为什么李渊一点准备都没有!

这就充分印证了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

不管李世民是不是主持了晋阳起兵,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李世民一直在前线打仗,属于军方中的重要人物,而李建成一直身处后方,管理后勤工作,所以,李世民手中是有权力的,而李世民的个性,绝非影视剧中表现的明辨是非,和蔼可亲的人,绝对是一个脾气特别火爆的人(能带兵打仗的,没有点火爆的脾气根本就不行,仁义之师,从来都是倒在血泊里面的部队)。

面对这样一个能带兵打仗,又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儿子,又脾气火爆的儿子,李渊大概是又爱又恨吧!能打下李唐江山,李世民肯定是功不可没,但是,这个儿子却不是自己希望成为的继承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就是想有准备,也不敢表现出来啊!所以,后期李渊就有点破罐子破摔了。

而李世民的稳、准、狠,很可能是超过了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想象,,前一天李世民想好对策,第二天就发动玄武门之变,直接带着兵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李渊处,尉迟恭说:“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李渊看着尉迟恭手中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再加上身边大臣建议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子,李渊就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所以,李渊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只给自己准备了退路!


史论纵横


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没有准备,我以为:

第一,李渊已经老矣,与他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大将,老的老死的死,再还有就是当年李渊登记时,肯定也在无形中消解遣散了最大的威胁,那就是那些得力干将。所以想准备也没有合适的亲信和得力的干将。

第二,李渊能无数次听信许多嫔妃的言语,说明李渊沉迷于酒色,从李渊孩子的多少就能推演出后宫的奢靡与糜烂。再者,年纪也大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掌握国家政权的能力皆在下降,加之有少数民族的不断侵袭外扰,根本无暇顾及、屯兵。

第三,李世民当时主要消解外患,得力干将大部分在他麾下,要出去打仗,实在的兵权就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渊就是再有兵权,也不过是花架子,难以从内心上征服。

第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渊早已知晓这一切,看出李元吉、李建成的无能及格局的狭小,为了大唐发展,碍于太子位置的原因,不能直接废除,就这样拖延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三人斗,他能收得渔翁之利或就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政权面前,父子亲情皆不过是一层虚伪无用的外衣,最好成为可以利用之顺利夺取皇位的便利条件。

第五,李渊就算有准备,在面对这样的政变面前也无能为力,鸡蛋碰石头样的软弱无力,或者他觉得李世民不会做这样大逆不道有碍观瞻的事情,我们从史料看出,李世民能下定决心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也是身边的人逼迫和威胁才促成的,不然犹豫不止的结果只会是不了了之。


书房记


事实上,尔虞我诈与栽赃陷害的能力是一个杰出的皇帝的基本品格。

李渊集团当初只是一支名声不响的隋朝起义军,实力远在李家父子之前的有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洛阳的隋军王世充,隋炀帝在江夏的禁军。其他跟李渊实力相当的简直不计其数。

而李渊最终在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的群狼中脱颖而出,除了李渊的高瞻远瞩之外,手下一帮诸如刘文静、裴寂等大臣的辅佐也深有关系,特别是李建成、李世民即李元吉三兄弟的精诚合作,智勇双全更是如虎添翼。

李渊攻克长安后,特别是称帝以后,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培养太子的执政能力,李建成很少亲自领兵出门。后面为大唐统一天下作出最大功勋的当然是李世民,在李密瓦解后,他攻下了东都洛阳,王世充、窦建德都在他阵前投降。

于此同时,李世民的欲望也在逐渐放大,论军功远在李建成之上,只是因为晚生了几年,眼看皇位遥遥无期,对于盖世英雄难免心生不满。

而平定所有武装后,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差不多公开化了。此后,双方各自用手段笼络对方的人员,互相设计陷害,层出不穷。

当然好多记录是被李世民涂改过了,据说,确实不大可信,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除掉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的耳目通知了李世民。

于是,最残仁的事情出现了。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因为前一天,李世民在父皇李渊面前栽赃李建成与后宫有淫乱,李渊等三个儿子当堂对质。而此前晚上,李世民早已通过老早争取过来的玄武门守将,把八百精兵埋伏于此。

等李建成与李元吉带领少量亲兵进入玄武门前,李世民带领尉迟恭等冲出去,李世民一箭射穿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杀。同时,尉迟恭割下了两人的首级,挂与玄武门上,瓦解了李建成的救兵。

李渊此时与几个大臣在湖上泛舟,他此前一再竭尽全力的争取儿子间的和睦相处,尽管收效甚微,但绝不敢想到儿子会互相残杀。

等到尉迟恭一身血渍的带着兵器闯进求见时,他知道无力回天了。

于是李渊被架空,两个月后,宣布退位,李世民继位。



一般明月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突然袭击,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为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从“玄武门之变”本身来说,李渊事先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他想不到李世民会有这么大的胆子,下手会这么狠、这么重。这从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反应可以看出来。“玄武门之变”前一天,李世民上告李渊,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谋害自己。于是李渊计划在次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当日召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并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一班重臣调节双方的矛盾。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敬德到李渊那里去报告(同时逼宫),这时李渊和裴寂、萧瑀、陈叔达这班重臣还在皇宫一边“泛舟海池”一边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到来。看到满身血污的尉迟敬德,李渊大惊,问:“今日是谁作乱?你来这里干什么?”可见李渊对“玄武门之变”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但“玄武门之变”从本质上说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的总爆发。 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储李渊是知道的,为了这事李渊可以说操碎了心,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所以从解决由谁当接班人这一问题的角度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

李渊为解决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做了哪些工作,想了哪些方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谈下李渊为何选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为太子。首先、李建成是嫡长子,在继位上有先天的优势。当李渊还在太原当唐公的时候,李建成就已经是世子了,当时李世民还没建功立业呢。李世民之后虽然为李渊夺得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李建成也非等闲之辈。在一些重大决策关头,李建成也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军事指挥上,李建成也曾亲自挂帅出征,平定了河北刘黑闼的叛乱。所以李渊称王、称帝,李建成就顺理成章成了太子。后来由于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其影响力和威望逐渐超过太子李建成,这自然在这两兄弟之间产生谁当接班人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李渊想了三种措施。第一是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毕竟李世民是太原起事的首谋(当时李建成不在李渊身边),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也功劳最大。所以李渊数次承诺由李世民来当太子。武德七年(624年)7月,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杨文干叛乱,高祖传召秦王李世民亲自去平叛。李渊对李世民说:“杨文干谋反牵涉到建成,恐怕响应人比较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效法隋文帝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我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蜀地的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事奉你,你就留他一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只是由于李元吉与妃嫔不断为李建成求情,封德彝也为李建成说项,李渊才改变主意。之后,李渊又数次向李世民提起让他当太子,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李渊之所以下不了这个决心,除了有人为李建成说情,最重要的恐怕是李渊自己对李世民的忌惮。要知道帝王的权力是不许他人分享的,也不许受到任何人威胁的,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尉迟敬德

李渊的第二个措施是把国家一分为二,分别由李建成和李世民掌管。一次,李世民到建成家里喝酒,回来后就吐血数升,似乎是中了毒。李渊知道后亲自看望李世民,对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来要立你为太子,结果你谦虚辞让;现在且建成年长,当太子日子也长,我不忍心废掉他。现在你们兄弟之间不能相容,如果都住在京城,必然会由纠纷。要不你就到洛阳去住吧,出了陕往东都归你管。你可以建天子的旌旗,效法汉朝汉梁孝王故事。”李世民同意了这个方案。但李建成、元吉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将来不好办,就在李渊面前说:“秦王左右一听到洛阳去,都高兴的不得了,看样子他们是不想回来,要建独立王国了”。李渊耳根子软,加上还是猜忌李世民,这件事又不了了之。

李渊最终采取的措施是默许李建成削减李世民的势力。这说明李渊最后还是倾向于让李建成继位,这样为避免将来出现夺嫡之争,就势必要求削减李世民的羽翼,使李世民没有实力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在李渊的默许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开始从各个方面着手削减李世民的势力。他们先是诬陷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将其下狱,差点处死;又把秦王府另一名大将程知节调到康州去做刺史;还让李渊下令把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秦王府,让李世民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最后李建成借口抵御突厥,派李元吉挂帅出征,征调了大量的秦王府的精兵强将,并打算在李世民为大军饯行的时候杀死李世民。这就逼着李世民只能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最初是希望李渊通过正常渠道把皇位传给自己,但是李渊一再食言。后来觉得半分天下的方案也不错,但是李渊再次食言。最后李渊又默认李建成拔除自己的羽翼。所以李世民对李渊一定是失望透顶了。但是李渊还是认为有自己在,李世民不敢胡来,徐徐削除李世民的羽翼可以保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李渊忘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是当年太原起事的首谋,是天生干大事的料,长着一颗“大心脏”。所以李渊会对“玄武门之变”毫无准备。


闲看历史


《孟子说史》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根本不知道李世民会采取武力的方式杀太子。估计李建成自己也不知道,李世民会先动手,更何况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明争暗斗,各自积蓄力量,都想除掉对方,都没有公开。要是,李建成事先知道,李世民要杀他,他就不会去玄武门了,所以李渊也被蒙在鼓里。

另外,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儿子,即使有准备,也不会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除掉其中一个。李渊作为皇帝怎么可能公开选边站,当然他默认了太子的地位,说明把皇位是传给太子的,不然他有权力废掉太子。但是,太子也没有过错,为什么废长立幼。李渊没有料到,心里没有任何准备,至少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快杀太子。

当时太子李建成的阵营与李世民的阵营估计都已经准备了很久,谁先发制人,谁就可以将对方杀死。其实李建成打心里不想杀李世民,李建成心比较软,毕竟是自己的弟弟。当时李元吉站在李建成一边,李元吉一直怂恿哥哥李建成杀李世民。所以,曾经下毒,也是他人想出来的。而李建成优柔寡断,这一点是致命的。当时李建成身边有人又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身边出了叛徒。叛徒向李世民先告发李建成可能夺李世民的兵权,然后杀死他。所以,李世民决定先动手,于是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提前动手。如果李世民没有眼线,唐朝皇帝估计就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

李世民杀了太子以后,李渊估计内心是崩溃的,他肯定很痛恨李世民,这是肯定的,骨肉相残,做父亲的怎么不痛心。但是,大势已去,已成事实,只能认命。曾经李渊就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既然他杀了太子,皇帝的位置由李世民来继承,这无可厚非。李渊没必要与自己的儿子兵戎相见。而李世民杀太子的目的其实很清楚了,自己想做皇帝。假如李渊不识时务,赖在皇帝的位置上不退下来,估计免不了一死。

所以,李世民杀了太子3天以后,李渊即刻下诏,昭告天下:“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李世民先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下诏退位。李世民在短时间内,做上了皇帝,肯定采用了逼迫的方式,不然李渊也不会这么快退位。

李渊心知肚明,皇位非李世民莫属,早晚都会做皇帝,自己为了多活几年,干脆退位算了何必与自己的儿子争,把唐朝搞乱。


谋士说


因为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他根本想不到会在自己身边发生兄弟相残的事情。

当时,太子李建成已经觉察到李世民是他最大的政治威胁了,他开始有步骤,有计划的打击李世民了。

李建成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计,他想一步一步把李世民身边的智囊给撤走。

李世民的文人智囊集团有杜如晦,房玄龄。

这两个人是李建忠重点打击的对象,所以,李建成利用老爹把杜如晦,房玄龄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

他们两人一离开李世民,对于李世民来说,就像少了左膀右臂一样,这时候李世民的武将开始告诉他,你赶紧要小心了,若是李建成把我们也调开的话,那时候即将是你的末日。

所以,为了活命你必须先下手为强,否则,你必然会死在李建成手里。

李世民想来想去,不得不发动政变了,他先是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卫,然后悄悄的带着自己最宠幸的几个武将,在玄武门埋伏起来,然后,他在假传圣旨,让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来见李渊。

结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相信了,他们两人骑着马就向李渊的住所靠近。就在他们走到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带着不足十人的队伍杀了出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大事不好了,可是这时候为时已晚了,因为李世民的箭已经射向了太子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应声落马,死于非命。

李元吉调转马头就想跑,李世民在追他的时候,还被大树给绊倒了,这时候幸好有尉迟敬德在,尉迟敬德二话没说,就把要逃跑的李元吉的人头给剁了下来。

可以说李世民杀死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是在电光石火之间,虽说当时李渊有听到外面的喊打声,但是,他没有想到事情会严重到如此的地步。

李世民带着自己的随从就来李渊这里请罪了,他说他的哥哥李建成要谋反,所以不得已才杀了他。至于李元吉那也是一个帮凶,他也是死有余辜。

当时的李渊也是孤家寡人,他知道现在的形势对自己不利,即使他明知是李世民要谋反,太子李建成是被冤杀的,但是,他也不敢这样说。

毕竟李世民的手下,尤其是尉迟敬德的手里,还拿着刚杀过人的刀,尉迟敬德敢对太子李建成下手,他也敢对他这个老皇帝下手。

只要他稍有疏忽,就会死于非命。

所以,李渊不得不宣布李建成谋反,罪该万死,最后大大的夸奖了李世民,还把他立为了太子,毕竟李世民斩杀谋反的李建成有功。

李世民在被老爹立为太子之后,没多少天,他就被李世民给逼下了位。李世民开始掌控大唐,把大唐这艘大船,开向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