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為什麼一點準備都沒有?

風雲世界觀


李淵作為玄武門之變得局外人,想不到自己的長子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矛盾會變得不可開交,到最後兵戎相見,兄弟相殘的地步。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唐朝的開國皇帝,隋末(617年)天下大亂,在次子李世民的策劃下起兵太原,招兵買馬,殺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引突厥入中原,發誓師檄文,破霍邑,渡黃河,攻長安,一路高歌猛奏,618年,李淵登基皇位,定都長安,建立大唐,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為秦王。

在反隋起義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是配合默契,並肩作戰,少有矛盾,直到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後,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中,而李世民領兵打仗,在軍中武官,士兵心裡威望強盛,封為秦王,李建成日漸感覺李世民的功勞巨大,怕奪其太子之位,戒備之心從未放鬆,矛盾也由此產生,李建成的文官派和李世民的武將派相互看不順眼,更加上兩方勢力人員的相互詆譭,兩人的已經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

深知戰功和威信不是李世民對手的太子李建成,佔據宮中有力優勢,奉承結交多位皇帝寵妃,散佈對李世民不利謠言,而且後宮嬪妃家眷多與秦王有摩擦,“上下一心”經常小報道打到皇帝那裡,逐漸高祖也對其失望,不僅如此,太子令手下詆譭李世民有功不願屈居秦王之位,並且許皇太弟一職,拉攏四弟李元吉,這樣不但後宮有人替自己說話,朝中大部分文官大臣,自己弟弟李元吉勢力也參與進來,逐漸太子黨羽翼豐滿,不論是朝中輿論導向,還是自己擅自組建的東宮衛士都使其自信滿滿,大有一言不合就開幹,殺害李世民之意。

反觀李世民處處受到懷疑,甚至忠心耿耿抵不過李淵身邊妃子的一句醋酸話,高祖李淵一度懷疑李世民有造反之意,對左僕射裴寂說:"這孩子長期在外掌握軍隊,受書生們教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兒子了。"而且身邊武將多有憤憤不平,在外領兵作戰,受盡皮肉之苦,這遭又受朝中非議,裡外不是人。更何況兩兄弟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李建成下毒李世民不成,聯合後宮嬪妃誣陷李世民有造反另李之意,幾度高祖信以為真,李世民在朝中地位岌岌可危,大有成仁趨勢。

造成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線是李元吉出主意刺殺李世民,利用出兵突厥之時,李建成手握軍中兵權殺害李世民,不料事情被李世民派到太子身邊的人知道並告知了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打算先出手為強,連夜密奏皇上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而且說到他們有可能打算殺害自己,而高祖李淵聽到消息只是驚訝不已,“明天朕就審問此事,你應該及早前來參見朕。”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一干心腹入朝,並在玄武門設下埋伏,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不知所以,還以為是去解釋後宮淫亂之事,路上被伏兵弓箭射中,命喪當場,馬上李世民趁其太子黨勢力不明故里,攻心為上,命手下提著李建成,李元吉人頭兵不血刃的解決了太子黨羽翼,最後以李世民的成功而收場。高祖李淵後知後覺已晚亦。

縱觀玄武門之變整個事件的經過,李淵像是後知後覺,雖然蒙在鼓中卻也知道兩兄弟矛盾摩擦不斷,但不曾深究事情厲害程度,只是表面文章勸說兩兄弟,哪敢想有一天兄弟竟會流血五步,血濺玄武門。


無花臺


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的確是一丁點的準備都沒有,同時太子也沒有準備,題目中所說的太子秘密準備軍隊,這件事不存在。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太子的軍隊的確是集結在了玄武門之外,但是這並不是他提前準備好的,而是玄武門內已經打起來了,太子的人緊急通知的,在玄武門之外除了太子的人,還有勤王部隊也到達了現場。

那麼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沒有任何的準備呢?說白了就是李世民的這次政變是突然的,他自己都沒有準備,更何況是李淵呢?李世民心中肯定早就有政變的想法,可是並沒具體日子,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一場豪賭,無論是李世民,李淵,或者是太子李建成,這三方人馬都沒有任何的準備。

在當時的歷史中,李世民其實並沒有多少人支持,李世民這個人野心比較重,李淵為了他的兩個兒子不要自相殘殺,他決定奪走李世民手中的所有權利,於是乎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淵叫來李世民要奪權,李世民這個人比較機靈,他趕緊說李建成和李淵的妃子有染,李淵便把奪權這件事擱置了,讓李世民和李建成明天來他這裡對峙。

李世民回去之後,立即策劃了這場政變,第二天早上雙方進入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出其不意對李建成發動了襲擊,雙方打在了一起,李世民的人鎖上了大門,這個時候玄武門內的人數,雙方都是一樣的,外面的人聽到裡面打鬥,勤王部隊來了,李建成的人都來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還安排了人在外面勸阻他們不要攻城,告訴他們這是帝王家事,外面的人也沒人敢進攻,最終李世民拿著李建成的人頭站在了城牆之上,這次政變以李世民勝出結束,假如說李建成打贏了,那歷史便又不一樣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是有李淵的禁衛軍的,要不太子李建成,也不至於不帶自己的衛隊,就敢通過玄武門去自己的父親那裡。

正是因為他一直都是走這一條路,且這一條路都有人看守安全的很。所以,他沒有想到危險,也就是說,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裡出問題。

可是,事實上他正是在這裡出的問題。

不得不說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處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只有在李建成想不到會出危險的地方,給他出其不意的一擊,才能徹底的結束他的性命。

若是李世民想要一擊成功,他就必須要早早的謀劃這件事情。

可是,玄武門明明有李淵的禁衛軍,李世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要怎麼才能避開禁衛軍的耳目的。

答案只有一個,讓他們裝聾作啞。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讓他們裝聾作啞呢?

也只有利益了,李世民允諾給他們一定的利益,然後再給他們一定數額的黃金,這些黃金是足夠可以打動他們的。

李世民對他們的要求也不多,就是在發生事變的時候,讓他們裝看不到就行了,不讓他們直接參與政變,因為做這樣的事情,風險太大了。這些人本來是李淵的禁衛軍,他們不一定敢做。在說了及時他們想參與,李世民未必相信他們。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世民只是把守護玄武門的禁衛軍的頭領給買通了。

所以,他在發動政變,把屠刀舉向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的時候,禁衛軍也就如同虛設一樣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的政變成功了。

本來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這時候他能不能當皇帝還是不一定的一件事,所以,他必須要去給自己的父親李淵要一個說法。

能不能當皇帝另說,至少要讓李淵親口答應自己,免自己死罪。畢竟,在李世民看來,他做這樣的事情是被逼犯的,他之所以要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因為他們想要謀反。

李世民就是這樣給李淵說的,很顯然這是李世民在為自己開脫罪名。

當然在見李淵之前,李世民必須要給李淵一個下馬威,否則李淵不會輕易饒恕自己的,說白了李世民想讓李淵知道自己的厲害。

所以,在他殺了李建成之後,他就讓自己的心腹尉遲敬德到李淵那裡逼宮去了。

李淵見到尉遲敬德的時候,尉遲敬德的刀劍上還在流血,他身上臉上到處都是血,很顯然尉遲敬德剛殺過人,他還沒有平靜下來。

李淵趕忙問尉遲敬德外面發生了什麼事?

尉遲敬德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要謀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們,我尉遲敬德過來,是想護衛皇帝您的安全的。

李淵對於尉遲敬德的鬼話當然不相信了,不過他也不能不信,畢竟尉遲敬德手裡有刀,他們既然敢殺太子,也就敢殺他這個皇帝。

說白了這群亡命之徒,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所以,為了保命李淵就誇讚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做的好。不久,李世民也來到李淵這裡,李世民哭著說自己大逆不道,殺了自己的哥哥。

李淵給了他一個坡下,說他是平叛亂軍,何罪之有。不僅如此,李淵還當場宣佈李世民就是太子了,也就是說他是皇帝的繼承人了。

正是經過這一系列的鬥爭,李世民才當上的皇帝。

當然了李淵也可以殺了李世民,但是,那樣值得嗎,畢竟李世民也是李淵的兒子,況且他能征善戰,若是殺了他,自己百年之後,誰來守衛他們大唐的江山呢?

考慮來考慮去,還是給李世民化干戈為玉帛的好。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世民如願,在發動了玄武門事變的情況下,還當了皇帝。


漢史趣聞


玄武門政變前夕,老皇帝李淵不僅僅是沒有準備,而在他的心裡壓根兒就沒有想到李世民會發動政變。

老皇帝李淵是個老好人,性情比較寬厚,對待家庭內部矛盾總想雨露均霑的處理,實際上得到了適得其反的結果。

李淵的家庭矛盾由來已久,他在晉陽起兵的時候是在二兒子李世民的勸說下才行動的,並且李淵當時答應,如果打下天下,將立李世民為太子。當然這是口頭許諾,沒有形成書面字據。但當打下天下後,李淵卻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這樣的行為已經在李世民心裡埋下了禍根。我是這樣臆測老皇帝李淵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兒子都覺得親,所以就來一個大兒子監國,二兒子領兵,這老李家的江山就會萬代千秋。這是李淵一廂情願的,並不能代表胸懷宇宙、囊括天下的二兒子李世民,李世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推翻隋朝後,接著平定薛舉、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割據勢力,已使得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急劇提升,手下武將如雲,加之手握重兵。他的內心就像一條大河,水漲就要船高,他的目標是劍指皇帝寶座,可不是什麼兵馬大元帥。因為他有這個能力,因為他也具備這個條件,任何妄想阻擋他的腳步的做法勢必會受到他無情的打擊。李淵自己種下的禍根,終於開花並且結了果,不過是一枚苦果。

玄武門血淋淋的現場還沒有收拾,大將尉遲恭頂盔摜甲通報李淵,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反,已被秦王殺死,李淵無奈的吞下了這枚苦果。



獨行山人


玄武門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李淵篡隋稱帝后,定國號為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導致了二子李世民的不滿,最終,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逼迫李淵奪得皇位。

按照道理來講,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關於李淵起兵時,卻存在一些問題,根據《唐創業起居注》來講,晉陽起兵是李淵深謀久慮的結果。這樣的情況下,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完全是合法合情合理,但是在唐書中稱,晉陽起兵造反是李世民的策略,並且在起兵的過程中,李淵曾經說過如果大事可成,則傳位給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在反隋戰爭中積極表現,立下汗馬功勞。可是結果,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這直接為玄武門之變留下了伏筆。

那就說到,玄武門之變前,為什麼李淵一點準備都沒有!

這就充分印證了那句:槍桿子裡出政權。

不管李世民是不是主持了晉陽起兵,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李世民一直在前線打仗,屬於軍方中的重要人物,而李建成一直身處後方,管理後勤工作,所以,李世民手中是有權力的,而李世民的個性,絕非影視劇中表現的明辨是非,和藹可親的人,絕對是一個脾氣特別火爆的人(能帶兵打仗的,沒有點火爆的脾氣根本就不行,仁義之師,從來都是倒在血泊裡面的部隊)。

面對這樣一個能帶兵打仗,又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兒子,又脾氣火爆的兒子,李淵大概是又愛又恨吧!能打下李唐江山,李世民肯定是功不可沒,但是,這個兒子卻不是自己希望成為的繼承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就是想有準備,也不敢表現出來啊!所以,後期李淵就有點破罐子破摔了。

而李世民的穩、準、狠,很可能是超過了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想象,,前一天李世民想好對策,第二天就發動玄武門之變,直接帶著兵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李淵處,尉遲恭說:“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李淵看著尉遲恭手中李建成、李元吉的腦袋,再加上身邊大臣建議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李淵就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所以,李淵並不是沒有準備,而是隻給自己準備了退路!


史論縱橫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沒有準備,我以為:

第一,李淵已經老矣,與他當年一起打江山的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再還有就是當年李淵登記時,肯定也在無形中消解遣散了最大的威脅,那就是那些得力干將。所以想準備也沒有合適的親信和得力的干將。

第二,李淵能無數次聽信許多嬪妃的言語,說明李淵沉迷於酒色,從李淵孩子的多少就能推演出後宮的奢靡與糜爛。再者,年紀也大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和掌握國家政權的能力皆在下降,加之有少數民族的不斷侵襲外擾,根本無暇顧及、屯兵。

第三,李世民當時主要消解外患,得力干將大部分在他麾下,要出去打仗,實在的兵權就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淵就是再有兵權,也不過是花架子,難以從內心上征服。

第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李淵早已知曉這一切,看出李元吉、李建成的無能及格局的狹小,為了大唐發展,礙於太子位置的原因,不能直接廢除,就這樣拖延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們三人鬥,他能收得漁翁之利或就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在政權面前,父子親情皆不過是一層虛偽無用的外衣,最好成為可以利用之順利奪取皇位的便利條件。

第五,李淵就算有準備,在面對這樣的政變面前也無能為力,雞蛋碰石頭樣的軟弱無力,或者他覺得李世民不會做這樣大逆不道有礙觀瞻的事情,我們從史料看出,李世民能下定決心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也是身邊的人逼迫和威脅才促成的,不然猶豫不止的結果只會是不了了之。


書房記


事實上,爾虞我詐與栽贓陷害的能力是一個傑出的皇帝的基本品格。

李淵集團當初只是一支名聲不響的隋朝起義軍,實力遠在李家父子之前的有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洛陽的隋軍王世充,隋煬帝在江夏的禁軍。其他跟李淵實力相當的簡直不計其數。

而李淵最終在各地軍閥割據一方的群狼中脫穎而出,除了李淵的高瞻遠矚之外,手下一幫諸如劉文靜、裴寂等大臣的輔佐也深有關係,特別是李建成、李世民即李元吉三兄弟的精誠合作,智勇雙全更是如虎添翼。

李淵攻克長安後,特別是稱帝以後,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為了培養太子的執政能力,李建成很少親自領兵出門。後面為大唐統一天下作出最大功勳的當然是李世民,在李密瓦解後,他攻下了東都洛陽,王世充、竇建德都在他陣前投降。

於此同時,李世民的慾望也在逐漸放大,論軍功遠在李建成之上,只是因為晚生了幾年,眼看皇位遙遙無期,對於蓋世英雄難免心生不滿。

而平定所有武裝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差不多公開化了。此後,雙方各自用手段籠絡對方的人員,互相設計陷害,層出不窮。

當然好多記錄是被李世民塗改過了,據說,確實不大可信,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除掉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的耳目通知了李世民。

於是,最殘仁的事情出現了。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因為前一天,李世民在父皇李淵面前栽贓李建成與後宮有淫亂,李淵等三個兒子當堂對質。而此前晚上,李世民早已通過老早爭取過來的玄武門守將,把八百精兵埋伏於此。

等李建成與李元吉帶領少量親兵進入玄武門前,李世民帶領尉遲恭等衝出去,李世民一箭射穿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殺。同時,尉遲恭割下了兩人的首級,掛與玄武門上,瓦解了李建成的救兵。

李淵此時與幾個大臣在湖上泛舟,他此前一再竭盡全力的爭取兒子間的和睦相處,儘管收效甚微,但絕不敢想到兒子會互相殘殺。

等到尉遲恭一身血漬的帶著兵器闖進求見時,他知道無力迴天了。

於是李淵被架空,兩個月後,宣佈退位,李世民繼位。



一般明月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突然襲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為最終登上皇位掃清了道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從“玄武門之變”本身來說,李淵事先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的,他想不到李世民會有這麼大的膽子,下手會這麼狠、這麼重。這從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的反應可以看出來。“玄武門之變”前一天,李世民上告李淵,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害自己。於是李淵計劃在次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當日召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並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一班重臣調節雙方的矛盾。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敬德到李淵那裡去報告(同時逼宮),這時李淵和裴寂、蕭瑀、陳叔達這班重臣還在皇宮一邊“泛舟海池”一邊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到來。看到滿身血汙的尉遲敬德,李淵大驚,問:“今日是誰作亂?你來這裡幹什麼?”可見李淵對“玄武門之變”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但“玄武門之變”從本質上說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皇位長期積累起來的矛盾的總爆發。 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儲李淵是知道的,為了這事李淵可以說操碎了心,也想了很多的辦法。所以從解決由誰當接班人這一問題的角度來說,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是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的。

李淵為解決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做了哪些工作,想了哪些方案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談下李淵為何選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為太子。首先、李建成是嫡長子,在繼位上有先天的優勢。當李淵還在太原當唐公的時候,李建成就已經是世子了,當時李世民還沒建功立業呢。李世民之後雖然為李淵奪得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李建成也非等閒之輩。在一些重大決策關頭,李建成也是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軍事指揮上,李建成也曾親自掛帥出征,平定了河北劉黑闥的叛亂。所以李淵稱王、稱帝,李建成就順理成章成了太子。後來由於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其影響力和威望逐漸超過太子李建成,這自然在這兩兄弟之間產生誰當接班人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李淵想了三種措施。第一是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畢竟李世民是太原起事的首謀(當時李建成不在李淵身邊),在打江山的過程中也功勞最大。所以李淵數次承諾由李世民來當太子。武德七年(624年)7月,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楊文幹叛亂,高祖傳召秦王李世民親自去平叛。李淵對李世民說:“楊文幹謀反牽涉到建成,恐怕響應人比較多。你最好親自前往,回來以後,我便將你立為太子。我不願效法隋文帝誅殺自己的兒子,屆時我就把李建成降為蜀王。蜀地的兵力薄弱,如果以後他能夠事奉你,你就留他一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只是由於李元吉與妃嬪不斷為李建成求情,封德彝也為李建成說項,李淵才改變主意。之後,李淵又數次向李世民提起讓他當太子,但最後都不了了之。李淵之所以下不了這個決心,除了有人為李建成說情,最重要的恐怕是李淵自己對李世民的忌憚。要知道帝王的權力是不許他人分享的,也不許受到任何人威脅的,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尉遲敬德

李淵的第二個措施是把國家一分為二,分別由李建成和李世民掌管。一次,李世民到建成家裡喝酒,回來後就吐血數升,似乎是中了毒。李淵知道後親自看望李世民,對李世民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都是你的功勞。我本來要立你為太子,結果你謙虛辭讓;現在且建成年長,當太子日子也長,我不忍心廢掉他。現在你們兄弟之間不能相容,如果都住在京城,必然會由糾紛。要不你就到洛陽去住吧,出了陝往東都歸你管。你可以建天子的旌旗,效法漢朝漢梁孝王故事。”李世民同意了這個方案。但李建成、元吉認為這是放虎歸山,將來不好辦,就在李淵面前說:“秦王左右一聽到洛陽去,都高興的不得了,看樣子他們是不想回來,要建獨立王國了”。李淵耳根子軟,加上還是猜忌李世民,這件事又不了了之。

李淵最終採取的措施是默許李建成削減李世民的勢力。這說明李淵最後還是傾向於讓李建成繼位,這樣為避免將來出現奪嫡之爭,就勢必要求削減李世民的羽翼,使李世民沒有實力威脅到太子的地位。在李淵的默許下,李建成和李元吉開始從各個方面著手削減李世民的勢力。他們先是誣陷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將其下獄,差點處死;又把秦王府另一名大將程知節調到康州去做刺史;還讓李淵下令把房玄齡和杜如晦逐出秦王府,讓李世民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最後李建成藉口抵禦突厥,派李元吉掛帥出征,徵調了大量的秦王府的精兵強將,並打算在李世民為大軍餞行的時候殺死李世民。這就逼著李世民只能發動“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最初是希望李淵通過正常渠道把皇位傳給自己,但是李淵一再食言。後來覺得半分天下的方案也不錯,但是李淵再次食言。最後李淵又默認李建成拔除自己的羽翼。所以李世民對李淵一定是失望透頂了。但是李淵還是認為有自己在,李世民不敢胡來,徐徐削除李世民的羽翼可以保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李淵忘了,自己的這個兒子可是當年太原起事的首謀,是天生幹大事的料,長著一顆“大心臟”。所以李淵會對“玄武門之變”毫無準備。


閒看歷史


《孟子說史》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根本不知道李世民會採取武力的方式殺太子。估計李建成自己也不知道,李世民會先動手,更何況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明爭暗鬥,各自積蓄力量,都想除掉對方,都沒有公開。要是,李建成事先知道,李世民要殺他,他就不會去玄武門了,所以李淵也被矇在鼓裡。

另外,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淵的兒子,即使有準備,也不會採取武力鎮壓的方式除掉其中一個。李淵作為皇帝怎麼可能公開選邊站,當然他默認了太子的地位,說明把皇位是傳給太子的,不然他有權力廢掉太子。但是,太子也沒有過錯,為什麼廢長立幼。李淵沒有料到,心裡沒有任何準備,至少沒有想到李世民會這麼快殺太子。

當時太子李建成的陣營與李世民的陣營估計都已經準備了很久,誰先發制人,誰就可以將對方殺死。其實李建成打心裡不想殺李世民,李建成心比較軟,畢竟是自己的弟弟。當時李元吉站在李建成一邊,李元吉一直慫恿哥哥李建成殺李世民。所以,曾經下毒,也是他人想出來的。而李建成優柔寡斷,這一點是致命的。當時李建成身邊有人又被李世民收買,李建成身邊出了叛徒。叛徒向李世民先告發李建成可能奪李世民的兵權,然後殺死他。所以,李世民決定先動手,於是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提前動手。如果李世民沒有眼線,唐朝皇帝估計就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

李世民殺了太子以後,李淵估計內心是崩潰的,他肯定很痛恨李世民,這是肯定的,骨肉相殘,做父親的怎麼不痛心。但是,大勢已去,已成事實,只能認命。曾經李淵就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既然他殺了太子,皇帝的位置由李世民來繼承,這無可厚非。李淵沒必要與自己的兒子兵戎相見。而李世民殺太子的目的其實很清楚了,自己想做皇帝。假如李淵不識時務,賴在皇帝的位置上不退下來,估計免不了一死。

所以,李世民殺了太子3天以後,李淵即刻下詔,昭告天下:“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李世民先被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下詔退位。李世民在短時間內,做上了皇帝,肯定採用了逼迫的方式,不然李淵也不會這麼快退位。

李淵心知肚明,皇位非李世民莫屬,早晚都會做皇帝,自己為了多活幾年,乾脆退位算了何必與自己的兒子爭,把唐朝搞亂。


謀士說


因為事情發生的太突然了,他根本想不到會在自己身邊發生兄弟相殘的事情。

當時,太子李建成已經覺察到李世民是他最大的政治威脅了,他開始有步驟,有計劃的打擊李世民了。

李建成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計,他想一步一步把李世民身邊的智囊給撤走。

李世民的文人智囊集團有杜如晦,房玄齡。

這兩個人是李建忠重點打擊的對象,所以,李建成利用老爹把杜如晦,房玄齡調離了李世民的身邊。

他們兩人一離開李世民,對於李世民來說,就像少了左膀右臂一樣,這時候李世民的武將開始告訴他,你趕緊要小心了,若是李建成把我們也調開的話,那時候即將是你的末日。

所以,為了活命你必須先下手為強,否則,你必然會死在李建成手裡。

李世民想來想去,不得不發動政變了,他先是買通了玄武門的守衛,然後悄悄的帶著自己最寵幸的幾個武將,在玄武門埋伏起來,然後,他在假傳聖旨,讓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來見李淵。

結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相信了,他們兩人騎著馬就向李淵的住所靠近。就在他們走到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帶著不足十人的隊伍殺了出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大事不好了,可是這時候為時已晚了,因為李世民的箭已經射向了太子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應聲落馬,死於非命。

李元吉調轉馬頭就想跑,李世民在追他的時候,還被大樹給絆倒了,這時候幸好有尉遲敬德在,尉遲敬德二話沒說,就把要逃跑的李元吉的人頭給剁了下來。

可以說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是在電光石火之間,雖說當時李淵有聽到外面的喊打聲,但是,他沒有想到事情會嚴重到如此的地步。

李世民帶著自己的隨從就來李淵這裡請罪了,他說他的哥哥李建成要謀反,所以不得已才殺了他。至於李元吉那也是一個幫兇,他也是死有餘辜。

當時的李淵也是孤家寡人,他知道現在的形勢對自己不利,即使他明知是李世民要謀反,太子李建成是被冤殺的,但是,他也不敢這樣說。

畢竟李世民的手下,尤其是尉遲敬德的手裡,還拿著剛殺過人的刀,尉遲敬德敢對太子李建成下手,他也敢對他這個老皇帝下手。

只要他稍有疏忽,就會死於非命。

所以,李淵不得不宣佈李建成謀反,罪該萬死,最後大大的誇獎了李世民,還把他立為了太子,畢竟李世民斬殺謀反的李建成有功。

李世民在被老爹立為太子之後,沒多少天,他就被李世民給逼下了位。李世民開始掌控大唐,把大唐這艘大船,開向了歷史最輝煌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