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互聯網行業中的那些年近不惑的普通人還在跳槽嗎?都跳到哪裡了?

暴飛550


我認識一個之前在互聯網公司做行政的大姐姐,1980年出生,她在某二線省會城市工作了接近十年吧,去年回老家了,投了幾十家同行業公司的簡歷,HR們都是委婉地表達一個意思:

原則上,不招35歲以上的純基層員工。

在國內的私企,什麼是所謂的純基層員工,你可以這樣理解:你是這個公司組織架構中最底下那一層,不管你收入多少。

比如xx專員,xx助理這樣的頭銜,都算純基層員工。

然後她老公那邊,在國企工作多年,可能因為不太會打交道吧,頭銜是什麼項目經理,但其實,工作內容是天天跑現場。非常辛苦,還有點危險,因為工作內容有一項是需要爬高,就是幾十米高的那種塔。這種活兒啊,你讓二十幾歲的年輕小夥去做,人家體力好、身手敏捷、人也機靈,但是你讓四十多歲的、五十多歲的人也還整天爬上爬下的麼?不現實。一天爬一個塔,我覺得我要是她我天天都睡不著覺。

今年她老公也從國企辭職出來了,不想每個月只為了四千塊錢,冒著生命危險了。

但是四十多歲了更不好找工作,何況,之前十幾年其實都在爬上爬下的,別的事情也不大會做。

想來想去還是去開專車了。

題主你問年近不惑的人還在跳槽麼,還在找工作麼。

我想說,如果是那種在職場上很厲害很厲害的,那麼就算是不惑之年,也照樣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而且不用他去找,機會自己就靠上來了。我們公司之前做一個上億的項目,保險起見請了一個專家顧問團,都是大學裡相關專業的教授,請了七位,每位的顧問費是30萬/年。這些德高望重的專家教授,每個月就來兩次公司,來了主要就是開會,平時都是郵件溝通,我們老闆安排七個員工,一個人對接一位老師,畢恭畢敬地請教人家;除了顧問費,逢年過節那是必須好好招待的。

如果是這樣的人,不論是多少歲,一樣到哪兒都賺錢,幾十萬都是外快而已。。。

但如果沒有這麼厲害呢,可能很多人就會漸漸失去比較好的工作機會,去做一些自己不那麼滿意的臨時工作,要麼就自己做個生意什麼的吧。

大多數人都是後者。

我真正想說的是,人生其實挺長的。我們二十幾歲三十出頭的時候,可能不覺得自己會迎來找不到工作的那一天,因為人年輕的時候,不論怎樣都會受到各方面的優待——職場也好,婚戀也好,因為年輕,年輕就代表競爭力;

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當你突然發覺,自己好像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工作的時候,你也同時發覺,之前因為年輕所帶來的那些競爭力的附加值,已經不再好用了。

所以,凡事提前打算,就算是事事順利,一帆風順,也要多往後面看幾步,多算幾步,記得給自己培養一個不那麼受年齡限制的核心能力,讓自己在40歲之後,也仍然有底氣選擇,或者拒絕。不要等年紀大了一無所有,才去尷尬,去後悔。。。


吉姆妮成長日記


互聯網行業的裁員潮開始了,而且已經席捲了主流互聯網企業,一線停止招聘,二三線開始裁員。

如今還在招人的互聯網公司,就是幾家現金流非常好的公司,比如頭條,自如,螞蟻金服。

但是也有人遺憾的離開了:

去年冬天,我帶著運營團隊的幾個小朋友籌備年初的千人線下活動,在寒冷的北京冬天從東頭跑到西頭,終於定下了幾個備選場地。然後一週過去,總監突然沒了聲音。再然後,我被通知項目解散了。 今年,相同的天氣,相同的詭異氣氛,相同的想要最後一搏的姿態。然而,突然被告知了結局。就好像攢滿了力氣,卻打在棉花上

我很能體會這種無力感。

大廈將傾,無力迴天。自己明明沒做錯什麼,卻改變不了命運。

也有留下的人忐忑不安:

「今晚知道了全公司第二波裁員的消息。我們部門人員本就精簡,還要縮減60%的成本。一想到坐在身邊的同事,可能下個星期就突然再也見不到了,心裡總覺得難過。他們都很優秀,也都有大公司背景,和拿得出手的經歷,但也要面臨被優化的命運。 工作快5年,每年冬天都會有公司裁員,但從來都覺得與我無關,可這一次離我卻這麼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職場生活的現實與冷酷。」

雷軍說過一句話:

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這句話後來演變成了一句經典: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

很多人只記得「豬都能飛」,卻忘記了前半句中,推著石頭上山的無力感,以及被滾落的石頭(時代)砸中裹挾著滾下舞臺的痛苦。

作為“失業過”、“裸辭過”、“試用期被辭退過”的我,我能夠理解那種心裡堵得慌的感受,會讓人質疑自己,會冒出很多錯誤的想法。

冷靜一下,喝杯茶,告訴自己:

這不是我的錯,我不怕。

2、冬天,比想象中短

08年的中秋節,雷曼兄弟宣佈破產。

很快外企圈子很快就亂作一團,在諸多負面中這算是最為沉重的打擊。

當時還是開心網盛行的時候,很多外企人在開心網裡轉這樣一段日誌:

金融危機十項注意

1:不要辭職,不要換工作,不要轉行,不要創業  

2:多備份幾個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職位  

3:不主動要求老闆漲工資,裁員往往從工資高的裁起;  

4:多幫朋友留意工作機會、多介紹,輪到自己找工作時,才會有朋友幫你;  

5:存錢、買國債,或者雙幣存款,別買股票  

6:每月給父母寄錢,經濟不好,越窮的人越不好過;  

7:別買車;  

8:危機的後期最難過,現在還沒開始,別覺得自己很強;  

9:別離婚,別生孩子;

10:就算還沒感覺危機,也應該日子緊著過,用以前70%的錢過現在的日子

如今看來,這些似乎都還管用(吐槽一句,不管是不是寒冬,都應該存錢,幫助朋友、給父母幫助吧……)

但我想說,寒冬季節裡最重要的一項注意是:

不要怕,春天在不遠處。

無論是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到08年金融海嘯,中國市場恢復的速度都遠比你想象得快。

當時,我每週參加公司管理層例會,做會議紀要,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07年底大家談的全是寒冬、裁員、縮減開支。

但從08年6月開始,管理層就發現,公司業績已然有了起色,再過倆月,公司發現,之前人裁多了,單子來了沒人幹活,開始重新招人了。

3、職業規劃,按部就班

寒冬來臨,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有反應過度。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上文裡提到的別生孩子、別跳槽、別買車,就是反應過度的一種。

節流固然重要,但隨著我們的人生髮展,風險是一直在增加的,你要細想,會發現,對於職業規劃來說,從來不會有特別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 你貸款買房了,難道就不適合跳槽了?
  • 你剛剛跳槽,難道就不適合生孩子了?
  • 你買了車,就會被金融危機壓垮?

回頭看,你會發現這幾點都是錯的:

08年,北京買車不用搖號,上海買車牌照價格不到現在的一半。

再比如生孩子,隨著現在子女養育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可以自豪的瞎扯,生孩子最好的時間可以說是十年前,然後是現在。

至於跳槽,也是要看自身情況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做了剛滿一年,那本來就不應再這個時候考慮跳槽,你可能很多工作內容還沒有摸清,很多項目沒有做過呢。

如果你已經在一家公司鍛鍊了5-6年,又有其他公司高薪邀請你加入,那我們就應該認真評估這種機會。

絕不能說寒冬來了,所以我不跳槽了,不買車了,不上床了。

這是一種偷懶思維。

如果裁員的刀砍在自己身上,也別太糾結。

這不是你的錯,甚至可能是件好事。

那個當年碎自己名片的HR小夥伴,第二年春,加入了一家獵頭公司,自己做了獵頭。再後來,她成為了一家獵頭公司的合夥人,如今也過著基本財富自由的生活。

如果她留在外企,上限也就是一個拿著1-2萬月薪的HR經理而已,是企業推了她出門,反而給了她一個全新的機會。

斷臂求生的企業,雖說壯烈,但你到了不得已斷臂才能求生的狀況,至少說明你往往不是行業領軍企業,更不是管理成熟的企業。

離開這種公司,對於職場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很多年輕人來抱怨:

剛畢業就遇上寒冬,實在是太倒黴了。

這個邏輯其實是有疑問的,按照過往每十年1次寒冬季的頻率,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裡起碼會遇到3-4次寒冬季節。

這個坑遲早會踩,但是晚踩不如早踩。

作為職場新人,你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就算是換行業也難度不大。這個時候踩,比起供著房貸車貸,還有給孩子付學費的時候踩,要幸運很多。

況且,每次寒冬危機之後,都會有新的企業騰飛,都有新的機會出現,比如08年金融危機後的創業黃金時代,這些都是屬於年輕人的機會。

別怕,寒冬熬不過你們。

4、寒冬是階梯

我聽到不少創業公司抱怨,融資太難了,日子過得太緊巴了。

每天一睜眼,就是要付的賬單。

是的,寒冬時期,的確日子不會好過。

但說實話,創業公司,日子從來就不好過。

但很幸運的是,過去你獨自不好過。如今大家都不好過。

每一個寒冬,都是給有準備的創業公司的一次機會。

99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一年,一家小公司,18名初創員工,在杭州湖畔花園的一個居民樓裡開始了創業。如今它是全球最知名的互聯網巨頭,阿里。

09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一年,一個辭職的公司高管,40歲重新創業。他叫雷軍,9年後,小米上市,1000多個小米員工實現財富自由。

《權力的遊戲》裡有段經典對白,小指頭得意的闡述自己的價值觀: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這句話,我想送給所有的職場人,無論是創業者,中年人,還是職場新人。

寒冬是階梯。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移動互聯網風頭過後,已經形成了BAT+TMD(頭條美團滴滴)的壟斷格局,這些公司還在不斷滲透到各個領域,想要繞開巨頭創業,幾乎沒有機會。

但寒冬給了機會。

因為大企業,會在寒冬裡犯錯,會反應過度。

有些企業會砍掉有前途,但沒有即時現金流的業務,有些企業會放棄某個在自己業務生態中很重要的環節,有些企業會放走很多有價值的人才。

砍部門可能是不得不做,但是如何砍卻是一門藝術。

有些時候,空降的管理層不一定能夠理解每一個業務對於公司的真正價值。

舉個例子,

寒冬之際,燒錢的業務,比如視頻,如果不是主營業務,大概率難逃魔掌。

但如果有些業務,雖然沒法立即變現,但是成本不高,而且對於完善業務生態,未來在資本市場講故事,有著重要價值。

那為什麼要砍掉呢?

是不是真的到了差這點錢公司要死的地步了嗎?

創業者需要弄清楚:什麼時候是死亡瀕臨,每一分錢都要省;什麼時候是有選擇的節流,控制成本。

有創業者和我說:

市場上都沒錢,投資人都很謹慎,原來5個項目裡投1個,現在可能100個項目裡也就投1個。我雖然手裡有點錢,但也很慌啊。

理解,但手裡有錢,在這個寒冬就是優勢。

你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挖來好的人才,買來優質的資產。

如果明明沒到瀕死,卻裁掉成本不高,未來有希望講故事的部門,這就叫反應過度。

就算是谷歌,也在反思2008年時公司應對危機的反應過度。

2008年金融危機後,Google的創始人佩奇問CFO,假如我們接下來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了,公司的現金能維持多久?

CFO告訴他,能維持好幾年。

好自信有木有?

但在那個「你跺你也麻」的大環境下,Google很快停掉了招聘和投資的項目。

同時,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很多優質資產價格都變得很便宜了。

當時美國最大的互聯網通信公司Level 3 Communication,因為在08年之前,一口氣歡快的收了4家公司,金融危機一來,發現沒有現金流了,險些破產。

當時在Level 3求救之後,谷歌破例收購了Level 3部分電纜資產,畢竟是自己的供應商,死了就沒人給自己提供通信服務了。

其實谷歌完全可以多吃下一點。

放在今天我們都知道電纜資源是多麼重要,為了Youtube這種瘋狂吃帶寬的網站,谷歌每年投入在通訊成本方面的成本數以億計。如果能以成本價多吃下一些現成的資源,谷歌會撿到很多便宜。

谷歌如今也在反思,如果再遇到寒冬,應該如何避免之前犯下的錯誤。

谷歌在寒冬季節買買買的實力,固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

然而創業者如何避免過度反應能砍全砍,儘量做到精挑細砍,才能在寒冬過後迅速拿到重新上路的先發位置。

08年我看了太多案例:

當時你以為砍掉的還是手指頭,但其實砍掉的是命根子。

5、人到中年,求生欲要強

寒冬也是我們職場人成長的階梯。

就算是中年的職場人,也能從寒冬中學到一些新東西,比如:

企業如何裁員?有什麼套路嗎?哪些跡象說明我們要被裁員了?

有經驗的企業,往往不會把諸如裁員的壞消息,瞬間鋪向全公司。

這樣會渙散軍心,讓很多優秀的人才自己先跑了。

這樣的玩法,越裁員,越死得快。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裡分享過類似的案例。

哪些跡象,告訴我們,公司可能不行了?

優秀企業的套路是:

切割包圍,一次一個,精準打擊

有點像做手術,今天割一個闌尾,明天割一個扁桃體,還不行?那後天按順序剁手指獻祭吧。

它給員工一個信號:

你是安全的。我們裁掉其他部門,是因為它們沒有前途/冗員太多/燒錢厲害。

事實上,在管理層眼裡,不好意思,在座各位都是獻祭品。

業務不行,只能抓鬮殺一個祭天。

人到中年,要有求生欲。也就是要有警惕感。

你往往是某一個團隊的領導,或者是領導身邊的核心骨幹。

我們往往覺得把老闆安排給我們的工作做好就是「向上管理」。其實真正的「向上管理」,是幫助你的領導去影響他的領導。

作為中年人,我們很難承擔失業帶來的影響,所以要有求生欲,把失業的概率降到最低。

中年人需要反省的是:你有沒有時時站在上司身邊,幫助他一起影響公司內關鍵決策者,讓決策者感覺到你們團隊有價值,可以晚點再獻祭。

很多業務線最後淪為獻祭,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沒把價值完全展現在管理層面前。

而這一點不僅是團隊領導的責任,也是團隊裡資深中年人的責任。

你們拿著相對來說的高薪,甚至期權,沒有替上司想問題,沒幫上上司去說服他的上司,那自己也是不合格的。

我拿戀愛做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你知道你男友要爭取到你爸媽的支持,也別覺得那是你男友自己的活,你也有義務幫助他趟平阻礙,順利贏得岳父母的青睞。否則失戀的時候,不能只怪男友無能。

很多職場人不屑於表功,覺得這PPT做得好,不如活幹得出彩。

我能理解這種心理。

但其實「表功」是非常重要的職場溝(求)通(生)方式。

管理層那麼忙,需要我們反覆告訴領導:我們對公司很重要,我們對公司很有價值。

6、保護好身邊的人

危機來臨時,保護好家人是我們的第一反應。

但其實,如果可能的話,為身邊的同事和下屬做點事,未來會收穫很多。

金融危機那一年,我在獵頭公司看到了人生百態,其中也包括一個脾氣特別倔的主管,他頂著上司的壓力,拒絕裁掉自己的下屬,又把自己的單子分給了幾個下屬,保證所有下屬都將將好過了被裁的紅線。

他的邏輯是:搬辦公室可以,壓縮獎金可以,但裁人我就拖著。

也沒有拖多久,很快在第二年夏初,他們團隊就拿到很多大單,因為市場上獵頭公司都裁員裁得差不多了,有單子來也沒人做得出來。

而他的團隊,因為一個人都沒砍,迅速出業績,成為當年業績最好的團隊。

後來,他自己去開獵頭公司,很多在各處的下屬都趕去投奔他。

領導力專家Simon在TED演講中也提過一個案例:

美國一個工廠Barry Wehmiller,2008年受金融危機衝擊,一夜之間損失30%的訂單。這對生產型企業是致命打擊。為了節約1000萬的人員成本,公司董事會開始討論裁員計劃,但公司老闆Bob拒絕裁員:他不相信人頭(headcount)能解決問題,他認為人心(heartcount)才有價值。但仍要控制成本,所以公司推出了休假計劃:公司從上到下,從CEO到前臺,每人都要接受為期四周的無薪休假計劃。員工自己挑時間休,不用一次性休完。Bob在宣佈計劃時說:我們每個人都犧牲一點,相比完全犧牲我們中的一部分人,要好很多。員工士氣也因此上升,最後公司節約了2000萬。不僅如此,出乎意料的是,員工開始互相幫助交易無薪年假。家庭條件更好的同事向家庭條件較差的同事購買年假。我休五週,這樣我隔壁桌養了三個娃的父親就可以只休三週。

領導力是種選擇,而非權威。

有些人有權威,下屬不得不服從,但決不會追隨他們。因為必要時他們會犧牲下屬和同仁,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有些人即使沒有身居高位我們依然會追隨他們,因為他保護身邊的人。

寫在最後

寒冬裡的故事,總讓人唏噓。

2009年初,我帶著新上任的亞太區CEO與業務經理們聚餐,一頓飯吃得非常壓抑,很多經理對未來充滿了悲觀。

倒是亞太區CEO一個勁安撫大家:

形勢很快會好轉,大家別急著看數字,安心瞭解行業趨勢和客戶需求,做好準備。單子會來的。

之後我送他回家,車裡我問他,歐洲的形勢會好些嗎?

他說:歐洲只比中國更糟。

我問:那為什麼你說會好轉呢?

他回答:“我快50歲了,經歷過很多次經濟下行。

在經濟下滑時,你感覺怎麼做都是錯。你會慌亂,然後會犯錯,接著會喪失信心。

這種心態上的惡性循環,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這種心態,會讓你不敢嘗試任何機會,會讓你做出愚蠢的判斷。”

這個時候,更需要創業者和公司高管,需要跳開業務本身,看清趨勢瞭解市場需求,利用好手裡的資源,尤其是人才資源,寒冬是創業者超越競爭對手的最好階梯。

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去了解行業趨勢,既然我沒法左右局面,那我就必須和贏家站在一起。

別怕,寒冬不是深淵,而是階梯,是通往春天的階梯。


羅勒人力資源網


首先35歲以上的人跳槽會很慎重,而且35歲基本不屬於基層,所以也不見得全無市場行情

總的來說有這幾種去處

1.轉行

從事其他行業,開店或者其他傳統行業

2.創業

一般35歲都會有一定積累,無論是人脈還是金錢,所以創業的人不少

3.偏高端職位

一些公司的管理層雖然看中年紀但更看中經驗

4.通過他人推薦或人脈跳槽

一些能力確實沒到達高端職位的也可以通過內推方式跳到朋友公司

5.在少量招聘需求中競爭

總之,年紀越大越低調才會看著銷聲匿跡,但日子總是要前進的,所以總有路可走


彼岸是你嗎


這個正是我目前最糾結的狀態,碰到了33歲了從紙媒到互聯網再到自媒體,混跡了數個行業,真像離開了,但是離開了有了家庭,無言每個月都掙錢。


西鹹樓市情報


通常一個行業要幹3年才會累積行業的一些資源,5年才稱得上行業專家。人到中年了都想要穩定,因為有家庭。


商戰韜略TM


企業炒人是他發展不順,有些企業發展很好,或者創業者,就需要人才!就像我們人那樣,小孩出生都長大,在孩子出生長大,週而復始!


每天解密


從互聯網跳到軟件公司;

從技術大牛跳到架構師;

從吹小牛到管理者;

從管理者到創業者;

從失業到擺地攤或開大排檔;

周邊很多同事、朋友,有轉行的,有升職的,也有失業的,不一而足。


半碼


跳槽很正常的、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了。


雜七雜八熱點


我問一下他現在後綴n


專業工程塑料符生


年近不惑想技術變現是挺難的,畢竟互聯網技術更新太快,不惑成本太高。

通常不惑跳槽都是資源變現了。比如拉著團隊單幹或加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