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西藏昌都地区运输公司机关、昌都地区行署经研室(经贸体改委)工作,1997年内调至四川省文联,曾任四川省文联《文艺报》副刊编辑。一生读书多过写作,偶尔心中也灵光闪现,想将生活所得、命运所思、精神所蓄跃然笔端,于是2012年开始学写散文,有作品在一些报刊发表并获奖,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作品里有感悟生活、颂唱生命的情怀,相信写作灵性除自天赋外,真情和唯美才最动人。现为四川省散文学会编辑部总编助理。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以前的川藏公路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以前的川藏公路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现在的川藏公路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现在的川藏公路

解放初期的西藏,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就连工业生产和修建住房所需原材料,都得从内地运来,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54年,由18军官兵用鲜血和汗水修建的千里川藏线正式通车,为配合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两线通车到拉萨,把急需的国防战略物资和必须的生活物资运往西藏,西藏第一家国营运输企业在拉萨成立,即——西藏运输局,这就是昌都汽车运输公司的前身。

1966年底,西藏交通厅昌都汽车运输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下辖有汽车运输一、二、三、四、五队、一个全能型的汽车大修厂(位于昌都加卡镇)和一个房屋基建维修队;建有318和317国道从成都、眉山、沪定、新都桥、雅江、巴塘、道孚、甘孜、马尼干戈、岗托、江达、妥坝、昌都、吉塘、竹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通麦至工布江达沿途的21个运输站;拥有客运、货运汽车、专用小车共3500多辆,职工最多时达五、六千人,规模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有了可查证的历史。

川藏线如一条金色长龙,盘绕在刺破青天的群山和奔腾咆哮的江河之间,它每一寸骨节承载着联接使命的重量,它每一块奠基倾注了根除蛮荒的顽强;它孤独跋涉,风雨中屹立;它逶迤苍穹,岁月里挺拔;它见证了闻名遐迩的川藏之魂、民之重器的钢铁洪流——西藏交通厅昌都汽车运输公司,风雨历程几十年,从古至今,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难到易的变化过程,成为那个艰苦年代,肩负繁荣民族地区经济重任和振兴国家边防的巨人,始终自信地领跑在川藏线上,奔忙在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西藏、为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社会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功勋昭著,业绩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顶起了西藏的半个天。

而1989年昌都汽车运输公司的撤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醒着的遗憾和时光倒流的传奇,深入在以家庭渊源交织的生活轨道,影响了两代人;它的结束,凸显了我们徘徊不去厚重的伤感,如苦乐人生路上深深浅浅的足迹,稀缺到不可复制,平静的外表下,感情无影无形的汹涌,却无处不在……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1984 年在昌运司机关留影

我那曾是18军战士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常给我讲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如何雄奇漫长,如何壮观苍茫,当我忐忑着贴近它的胸膛步入社会,听着它野性肌理下一颗狂飙般的心跳,梳理阳光编织高原的经纬时候,我相信这不是神话,而是成长躲避不了、绕不开的一道关隘;我一如寒风卷扬缀满霜花的种子,迎着漫天风尘,翻过险峻的雀儿山,登上神秘的达马拉山,在昌都扎下了根,在昌运司筑了窝。

1982年底,我从昌运成都站调到机关当打字员,经过地区的招干考试,由工人变为了干部,从基层进入了机关。那几年里,不论是领导和同事,在工作上给予我指导,在生活上给予我关怀,使我在高原感到了温暖,心有了依靠,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懂了很多。尤其是我学会的打字技巧,到了行署经研室,有了飞跃的进步。

那时的学习风气和传承老西藏精神,在昌运司机关干部职工中,被自觉地遵奉和贯彻着,党员和干部带头,深入各车队和各个运输站,蹲点搞调研,掌握情况,拟定调动、调度、调配计划任务,不负使命地使其职能在连接内地和高原的生命线上,分工协作,戮力同心保畅通,为昌都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藏线上说不清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多少因公牺牲的同志,虽历经几十年,仍然流传在人们的记忆。

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活着即为一种境界,逝去化成一天星辰。

倡导机关思想文化的建设,一直在昌运司重视下践行。机关的电影队经常到各个运输站、车队、放坝坝电影,观众人潮如涌,甚至还到过雀儿山三、四、五道班放电影;机关工会共青团还组织知识答题竞赛,掀起了人人自学的热潮。

文宣队巡演要到地区的武警部队、医院、学校、企业和其他地方,甚至坐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兄弟单位,任务是很重的。有时候演出结束已是深夜,队员们又累又饿,却听不到报怨,互相鼓励安慰,那种亲如一家的感情,回想起来温馨依旧。但也有回报,我们送文艺到基层,曾在地区轰动一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人才济济的昌运司机关,作家、诗人、书画家、经商者等等,层出不穷;无论地委和行署组建什么临时工作组,都要来机关抽调人员参加。昌运司撤销后,机关人员大部分充实到地区交通局、行署、地委各单位以及司法部门等,像爱因斯坦定义的“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那样,他们很快适应了新单位的工作流程,有的还在不同岗位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用他们的勤奋和才能,为地区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变迁的川藏公路  不变的昌都“老西藏”情怀

而今,曾是昌运司机关一分子的我们,大部分人已经退休,听到第二次联谊会的召唤,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再见的喜悦在酒杯闪烁,优美的酒歌飞出心窝,沉醉在欢乐的我们,含泪紧紧拥抱,久久依偎,问候和笑脸,春风一般荡漾心间,即便岁月摧人老,但那份真情却花开不谢。

相聚的几天里,不论是老领导还是老职工,深深缅怀那段火热的青春,思念曾经峥嵘岁月里,藏汉职工为了昌都运输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情景,生动鲜活地心激起大家的共鸣。尤其是老昌运人、现在为交通部“两路精神”工作室领导冯晓霞,在联谊会上深情怀念曾在昌都生活工作的难忘岁月,几度哽咽,热泪盈眶,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现昌运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光荣以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心交给职工,用自己的智慧多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也得到老一代职工感人肺腑的嘱托,让我们重温了昌运人敢做敢当的气魄和与职工情同一家的信任,宏扬了时代的正能量,用血性书写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昌运人一生挺直腰杆做人,为光荣和理想拼尽全力,得到的有轻描淡写的赞扬,有浓墨重彩的表彰,但活着做精英,死去变精魂,成为每个昌运人树立的目标。

有人问:“你们当年为昌都运输做了那么多,感觉自己是英雄吗?”

回答:“我们只做了英雄应该做的事,足够自己自豪一生!”

然后,从手心摊开川藏线那充满力量和威仪的图腾,告诉他们,我们曾在时光里守望昌都交通运输的崛起,等待过匍匐的灵魂接受一次比一次激烈碰撞的逆境考验,等待过坚持与放弃痛苦的蜕变后,用初心镌刻下的敬畏和感恩,蕴涵着坚韧如松沉稳似山的气势,那是因为高原一束阳光照亮了心中的天堂,还因为梵天圣土净化了精神的庸俗,迎接一个划时代民众生活被改变的同时,悄然改变着我们自己,不着痕迹地成为了耕耘者、成为了修炼者、成为了奉献者,在给他人创造幸福、给自己找到存在的价值时,获得了一生无怨无悔的大极乐。而且,我们不认为退休就是使命的结束,却是另一段责任的开始;如果还能第二次选择,在有生之年,我们或为焟烛或为绿叶,在任何一个圆上找准起飞的点,拿出当年的豪气和不灭的斗志,为昌都交通运输事业的兴旺腾飞发挥余热!

聚会散后,我们将会再重逢。川藏铁路已经将我思念情人似的轨道渐渐向我铺来,而我,会憧憬享受川藏线的第二次赐福,张开十指叩首它的博大,一生拥抱它朝拜它坦露的雄浑,跟随它的诱惑,寻找仓央嘉措诗意的回音:“除非死后当分散,不让生前有别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