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古縣古陽鎮凌雲村神圪垛自然村有一座二進院,因村中已經無人居住,該院落具體建築年代、大院主人姓字名誰,已無法追根溯源。但是在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該院落確認是抗日戰爭時期太嶽地委和太嶽行署的駐紮地——太嶽中學舊址。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第三次文物普查確認,1943年春,太嶽中學由洪洞趙城山峪遷至神圪垛,當時的校長劉舒俠,隊長楊佐直,在此共居住19個月,後遷至沁源縣柏子鎮王河村。該舊址坐東北向西南,二進四合院佈局,還有一個後院。一進院的房子坍塌嚴重,已成廢墟,只有磚砌的頭道門尚好,一塊碾盤斜靠在門外一側。二進門基礎尚好,記憶中的門樓已經消失,正房映入眼簾,透過荒草東南廂房和西北廂房的雄姿仍不減當年,兩側山牆精美的磚雕不翼而飛。該院落佔地面積約256平方米,正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灰板瓦懸山頂,五檁無廊式結構。

通過查閱大量史料,證實神圪垛是太嶽中學舊址少之又少。而太嶽中學卻是中共太嶽區黨委和太嶽行署的前身——山西省第三行政專員公署路西辦事處,是太嶽革命根據地最早的一所中學。

《烽火歲月中的太嶽中學》文章說道“ 1940年冬季,在日軍重兵分十路對太嶽區進行毀滅性的‘三光’報復大掃蕩後,校舍化為灰燼,學校採用分散居住於城關周圍的小村莊集中上課的形式進行教學。1941年夏,太嶽中學師生自己動手打窯建校,一個多月時間就在沁源史家溝打成土窯洞十多孔,遂遷入新校址。同年秋,日軍同浦路清水師團伊藤部及白晉鐵路、臨屯公路等處之敵江口聯隊、村井旅團大井大隊、增田大隊等部對沁源及整個嶽北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蕩”,學校被迫輾轉於綿山、王家灣、魚兒泉一帶進行教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太嶽 中學師生堅持了山溝分散教學,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積極配合了根據地軍民的反‘掃蕩’鬥爭。”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文章中僅提到“遷往安澤縣境內”,對神圪垛隻字未提。筆者在堯都區魏村拍攝民居張家大院時,該村村民提到了大院的主人都是黨的高級幹部,男同志叫張天珩,女同志叫張天佩,他們的先祖是方圓有名的望族,不同的是他們共同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道路,聽說張天佩當年就讀的就是太嶽中學。

筆者在在網上查詢到,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時年92歲高齡的張天佩老人對在神圪垛的記憶非常清晰。

老人說,1937年學校解散,大哥張天珩把她送到了劉村的八路軍學兵隊。1943年,張天佩來到了解放區投奔革命,找到嫂子丁雲,加入了“婦救會”工作。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張天佩老人回憶,1943年10月,日寇對太嶽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一次所謂“鐵滾”大掃蕩。一天夜晚,學校得知日寇進山掃蕩的消息時,從北面“滾壓”而來的鬼子已到了安澤縣北部地區,離學校當時的駐地——神圪垛不遠。學校領導立即作出了緊急動員,全體師生連夜出發,隱蔽在神圪垛後高山絕崖的密林中。師生們緊靠著霍山,順著山邊的羊腸小道艱難前行。走了半夜,來到一個山溝拐彎處的小山莊,剛準備休息,就聽到前邊低聲傳來的命令“不能休息,立即離開這裡。”大約走了兩個小時後,又傳來命令:“就地休息,準備宿營。”並叫各班派人前去安排地方,然而兩三分鐘後,派出的同學回來說:“敵人離我們很近,迅速轉移,動作要快!”這樣,全體師生便以急促的步伐,順著羊腸小道進入深山。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老人對柳溝記憶頗深,柳溝南半坡上的大森林特別茂盛,師生們就隱蔽林子深處。柳溝,在霍山山脈裡是一條大溝,整個山坡從山頂到溝底,森林茂密,松柏成林,雜草叢生,是個很好的隱蔽處。一百多名師生在這裡,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中,整整隱蔽了一天兩夜。

張天佩老人回憶,從神圪垛出發時,從北邊‘滾壓’而來的敵人已經到了離師生不遠的地方。進山的那天早晨,從南邊來的敵人離師生們只有五里遠。學校領導經過緊急商討,決定把向興唐寺方向突圍的路線和敵情偵察清楚,準備向西突圍。此時,前方興唐寺方向已經起了大火,後邊和周圍的山頭上,敵人也四處放火。劉舒俠校長後來決定親自帶幾名學生去偵察,走後不久就與第一路偵察人員會合,得知興唐寺的敵人已經撤走,便立即下令全體師生火速突圍。大約在午夜三點多的時候,我們全體師生順利地到達興唐寺,突破了敵人的包圍。

山西臨汾:太嶽中學舊址古縣神圪垛

老人說,當師生們來到興唐寺時,那裡一片淒涼景象,學校在這裡清點了隊伍,宣佈早已安排好的分散隱蔽計劃,便迅速出山,趁天不亮,便分散到敵佔區的同學們家裡去隱蔽。

神圪垛村的這座二進院,雖然留下了一些謎團,但它印證了太嶽中學的發展,體現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寇的不屈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