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人称“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的他,缘何长眠于许昌?

三国时期,

曹魏重臣钟繇被后人称为“楷书鼻祖”,

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墓至今尚存,

位于其故乡长葛市长社街道办事处田庄村

……

“宁舍千金,不舍一田”


从长葛市市区沿107国道向北,到达长社街道办事处田庄村、楚寨村路段,就会在路东侧发现一个风景优美、规模庞大的广场。广场正中央有一尊汉代士大夫花岗岩雕像,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楷书鼻祖”钟繇,其所在的广场就是钟繇文化园。

钟繇文化园是长葛市投资一亿多元修建,占地面积约400亩,包括汉阙大门、钟繇塑像、中心广场、音乐喷泉、楷书文字甬道等景观区域,是集文化、旅游、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许昌市乃至河南省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旅游景观园。

在田庄村南部,有个古色古香的陵园——钟繇陵园。钟繇、钟会父子的墓就在这里。

钟繇(公元151年—公元231年),三国时期魏国重臣,字元常,颍川长社(今长葛市)人,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钟会是钟繇幼子,魏国将领,曾参与灭蜀。

钟繇父子的墓为什么会在田庄?田庄为什么没有一户姓钟的?据村民讲述,田庄是钟繇的老家,三国时期村里人本来都姓钟,和钟繇是同宗同族。钟繇去世后,就葬在钟繇墓现在的位置。钟会和邓艾带兵破蜀后,与姜维谋反,最后死于乱军之中。得知这一消息,老家的钟氏族人为了避免株连之祸,决定集体改姓。

改成什么姓呢?繁体的“钟”字由“金”“田”“土”等组成,老族长反复思考后,决定“宁舍千金,不舍一田”,把“钟”字去“金”、去“土”,改为“田”字,故田庄村无一钟姓。

人称“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的他,缘何长眠于许昌?


至今尚存的钟繇洗砚池


在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面,有一个长60米、宽30米、深三四米的池塘。池塘常年不涸,相传为钟繇当年练字洗砚的地方,故名钟繇洗砚池。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长葛县志》中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一方面博采众长,另一方面继往开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钟繇的书法理论,散见于有关书论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用笔方面的论述。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浑然天成。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将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

他说,自己一生有30余年时间都在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他不分白天黑夜,有机会就练。以被子作纸张,用手指在上面反复比画,时间长了,被子都被戳了个大窟窿……


钟繇苦口婆心,百般劝诫,

使得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钟繇、钟会父子后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人称“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的他,缘何长眠于许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