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人稱“楷書鼻祖”,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的他,緣何長眠於許昌?

三國時期,

曹魏重臣鍾繇被後人稱為“楷書鼻祖”,

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鍾繇墓至今尚存,

位於其故鄉長葛市長社街道辦事處田莊村

……

“寧舍千金,不捨一田”


從長葛市市區沿107國道向北,到達長社街道辦事處田莊村、楚寨村路段,就會在路東側發現一個風景優美、規模龐大的廣場。廣場正中央有一尊漢代士大夫花崗岩雕像,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楷書鼻祖”鍾繇,其所在的廣場就是鍾繇文化園。

鍾繇文化園是長葛市投資一億多元修建,佔地面積約400畝,包括漢闕大門、鍾繇塑像、中心廣場、音樂噴泉、楷書文字甬道等景觀區域,是集文化、旅遊、娛樂等功能於一體、在許昌市乃至河南省都有重要影響的大型旅遊景觀園。

在田莊村南部,有個古色古香的陵園——鍾繇陵園。鍾繇、鍾會父子的墓就在這裡。

鍾繇(公元151年—公元231年),三國時期魏國重臣,字元常,潁川長社(今長葛市)人,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鍾會是鍾繇幼子,魏國將領,曾參與滅蜀。

鍾繇父子的墓為什麼會在田莊?田莊為什麼沒有一戶姓鐘的?據村民講述,田莊是鍾繇的老家,三國時期村裡人本來都姓鍾,和鍾繇是同宗同族。鍾繇去世後,就葬在鍾繇墓現在的位置。鍾會和鄧艾帶兵破蜀後,與姜維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得知這一消息,老家的鐘氏族人為了避免株連之禍,決定集體改姓。

改成什麼姓呢?繁體的“鍾”字由“金”“田”“土”等組成,老族長反覆思考後,決定“寧舍千金,不捨一田”,把“鍾”字去“金”、去“土”,改為“田”字,故田莊村無一鍾姓。

人稱“楷書鼻祖”,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的他,緣何長眠於許昌?


至今尚存的鐘繇洗硯池


在長葛市老城鎮小南門裡面,有一個長60米、寬30米、深三四米的池塘。池塘常年不涸,相傳為鍾繇當年練字洗硯的地方,故名鍾繇洗硯池。池邊有高臺,為鍾繇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長葛縣誌》中載:“鍾繇臺在縣治前,繇嘗學書其上,洗硯於池,池水盡黑。”

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一方面博採眾長,另一方面繼往開來,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中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鍾繇的書法理論,散見於有關書論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關於用筆方面的論述。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渾然天成。

另據《書苑菁華》記載,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將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

他說,自己一生有30餘年時間都在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他不分白天黑夜,有機會就練。以被子作紙張,用手指在上面反覆比畫,時間長了,被子都被戳了個大窟窿……


鍾繇苦口婆心,百般勸誡,

使得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鍾繇、鍾會父子後被人們稱為“大小鐘”。

人稱“楷書鼻祖”,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的他,緣何長眠於許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