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上海外灘,是指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叉處的一片江堤岸灘。從1900年左右開始,西方列強在這裡陸續建成各款歐陸風情的建築,作為商辦之所或銀行之地。它們和外灘的風景相互輝映,成為一方名勝,享譽中外。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上海外灘的起點,一般定義從外白渡橋開始。外白渡橋位於黃浦江流入蘇州河的河口,最早為木橋,建於1856年,直到光緒年間不敷使用,由英國人投資設計改建為鋼結構,上面且鋪設電車軌道,是我國僅存的不等高鋼骨桁架結構橋樑。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外白渡橋建成於1908年。因位於蘇州河下游河口,故名之為“外”,至於白渡,有學者認為是無需付費、白白渡河的意思。因為如果坐船過河,肯定是要付錢的。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百老匯大廈,位於北蘇州路2號,曾是外灘建築群中的最高建築。1930年開始興建,是簡潔的現代派八字公寓樓。公和洋行設計,鋁鋼框架結構,高22層,1934年竣工。底層用暗紅色花崗石貼面,上部使用咖啡色泰山面磚。從11層起逐層收進,體型穩健。1951年更名為上海大廈,後成為賓館。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緊挨外灘北部,是俄羅斯領事館,黃浦路20號,建成於1917年,它為上海增添了東歐的異域色彩。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禮查飯店,位於黃浦路15號,和俄羅斯領事館水平相鄰,曾是上海開埠以來的第一家西商飯店。1907年擴建為新古典主義巴洛克風格建築。現為浦江飯店。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南蘇州河岸,幾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築,色彩濃烈,屋簷陡峻,塔尖直刺蒼穹。高低錯落,形成一幅對比強烈的圖畫。這組教堂建築分別是南蘇州路76號的原划船俱樂部會所,南蘇州路79號的原教會公寓,南蘇州路107號的新天安堂,曾經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新天安堂又稱聯合禮拜堂。建成於1886年,1901年擴建。設計者道達爾,仿維多利亞時期羅馬式建築風格。平面十字形,中間為33米高的八角尖塔,紅柱灰牆。尖肋拱門窗,壁柱分段收窄,三角山牆。體型豐滿,線條繁複。門框外尖肋拱層層退入。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划船俱樂部會所建成於1905年,由瑪禮遜洋行設計,折中主義建築,頂部為維多利亞風格,局部帶巴洛克裝飾。原由會所(中部)、游泳池(西翼)、船庫(東翼)等三部分組成。現僅存會所和游泳池的門樓。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英國總領事館官邸,也稱中山東一路33號2號樓,建成於1882年,為二層磚木結構,清水牆面,底層外圍券柱廊。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同為南蘇州路9號,與英國總領事館官邸以長廊相連,是英國總領事館,也稱中山東一路33號1號樓。磚木結構,1872年竣工。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周以拱券外廊。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9號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僅三層,而高達21.6米,因此每層高度驚人。建於1921年,由通和洋行設計,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中軸對稱,底層中間為巴洛克風格的拱門,外牆用長條石塊壘砌,現為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8號,本為德國人在上海建造的第二座樓房。一戰後,德國戰敗,該地為英資怡泰公司收購,改建為七層的格林郵船大樓。建築風格為英倫新古典文藝復興式樣。底部二層採用花崗岩砌成,大門和邊門均為月洞形。頂層有方形抹角高臺。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7號,原是怡和洋行大廈。建於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設計,建成於1922年,為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外牆用花崗石壘砌,一二層採用粗狂的花崗石,視覺給人無比堅固的感覺。三至五層中間貫以四顆科林斯石柱。五層以上二層為1983年加建。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4號,原是橫濱正金銀行,公和洋行設計。1924年建成,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為三段式,中部設一對通貫四層的愛奧尼式巨柱,局部採用日本武士及菩薩雕像作為裝飾。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3號是中國銀行大樓,原為意大利巴洛克風格。1934年,因中國銀行拓展,決定拆除重建。設計師為陸謙受,畢業於英國建築學院。這是外灘建築群裡唯一由中國人設計的建築,外型屬於裝飾藝術派,外牆青石貼面,強調垂直線條。屋頂以石斗栱作裝飾,帶有中國風味。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20號,原是沙遜大廈,它一直是代表上海外灘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公和洋行設計,1926年開工,1929年竣工。大廈為裝飾藝術派風格,外形以垂直線條為主,簡潔明朗。外牆以花崗石飾面,第九層和頂部砌以泰山面磚。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9號,原是匯中飯店。1908年竣工,六層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造型為巴洛克風格,外觀為文藝復興式。白磚牆面,紅磚腰線,頂部東西兩段,各有一座巴洛克風格涼亭。瑪禮遜洋行設計。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8號,原為麥加利銀行大樓,1955年改名為春江大樓。1922年擴建,公和洋行設計,樓高四層,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外形設計橫豎向均為三段式,二至四層中段貫以兩根愛奧尼式石柱。底層以花崗石飾面,深縫粗獷。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7號,原《字林西報》大樓,1921年建造,1924年竣工。德和洋行設計。樓高八層,中軸對稱,頂部兩邊有巴洛克式塔樓。入口處為多立克柱式和大理石門額。底部兩層使用粗獷的麻石,三至七層為整齊排列的窗格,中間有古典柱式和浮雕。七層頂簷口由八個裸體的人像支撐。八層兩邊為穹形券窗,中間雙柱內廊。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6號,原臺灣銀行大樓。原由日商開設,1924年重建,德和洋行設計,採用日本近代西洋風格。所謂日本近代西洋風格,就是廣泛吸收各國建築的長處,集多種建築風格為一體。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5號,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華俄道勝銀行是創建於清朝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合資股東為中、俄、法三國。1910年重建,德商培高洋行設計,樓高三層,外觀對稱。大門兩邊各有兩座券窗,具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二三層正面使用愛奧尼柱。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4號,原為交通銀行大樓。該樓從外觀就感覺新穎。1946年開工,1948年竣工。是外灘在1949年前建造的最後一座大樓。鴻達洋行設計,樓高六層,局部八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3號,原海關大樓。公和洋行設計,1927年12月19日建成。主立面面向黃浦江,樓高八層,頂部尚有三層高的鐘樓,屬於希臘新古典主義風格。底部二層採用花崗石,中間入口由四棵多立克柱形成門廊。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10-12號,原匯豐大樓。曾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昂貴的大樓”。公和洋行設計,1921年開建,1923年竣工。1923年至1955年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辦公地。1955年至1997年為上海市政府辦公場所。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使用。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中山東一路9號,原輪船招商總局。建於1901年,瑪禮遜洋行設計,新文藝復興式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在外灘眾多以厚重深沉為主色調的建築群中顯得活潑。底層為石頭砌築的外牆,二三層是醒目的紅色,扶手細膩深情,本是普通的洋樓,卻因為外灘的嚴肅堂皇而別具一格。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大北電報公司大樓所在是中山東一路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中軸對稱,線條勻當,柱式反覆應用,立體感十足。建成於1908年。黑色穹頂,巴洛克式山花線腳,復柱大量使用。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6號),是外灘最具哥特風的建築,又稱元芳大樓。該樓原為三層,1906年對原樓進行了改造,應該加上了陡峻的屋頂和三角山花。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日清大樓(中山東一路5號),為六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築,建成於1925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外貌簡潔。大樓整體分為三段式,五六層之間有較深的挑簷。大樓現為海運局使用。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有利大樓,在中山東一路最新的門牌是中山東一路3號,它的正面在廣東路,因此在廣東路的門牌是廣東路17號。建於1922年,公和洋行設計,採用新文藝復興特徵,以正門為中軸,兩側建築對稱。外牆吸收巴洛克風格,主入口屋頂有塔樓。該樓是上海第一棟鋼框架結構大樓。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上海總會,中山東一路2號。外觀是英國古典主義風格。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塔郎特設計,1909年奠基,1910年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計六層。三四層中間有愛奧尼柱式,頂層南北兩端有塔樓。牆面裝飾和塔樓式樣為巴洛克特徵。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原亞細亞大樓,中山東一路1號。由馬海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竣工於1916年。外觀為折中主義風格,六七層有愛奧尼式雙柱。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黃浦江邊還有一座信號塔,可算作外灘建築群的句號。它建成於1907年,圓柱形塔高50米,頂部裝風向儀。這種圓柱式樣由西班牙建築師阿託奴博設計,因此人稱“阿託奴博”式樣。目前存世僅有兩座,另外一座在挪威。如今這座信號塔不再具備實際功能,只是以經典的建築形象成為外灘令人難忘的身影之一。

置身於上海一片百年建築群,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