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二师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使之成为发展的重要引擎——

厚植生态底色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泾渭分明,仿佛两个世界。

二师三十三团九连职工刘恒家的农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放眼望去,一边是绿色的农田和高高的防风林,一边则是望不到边际的沙海。

说起2006年这里的情景,刘恒眼里噙满了泪水。“当时我种了400亩棉花,6月的一场大风,棉花地像被扫帚扫过一般,一棵棉苗也没剩下。那时我就知道,仅种棉花是不行的,必须建造防风林。所以我就每年投资1万多元进行生态治理。”

(一)

治沙又治穷,植绿也致富。

二师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要事来抓,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塔里木垦区各团场通过运用先进的生物固沙与植被管护技术,不仅绿化了沙漠,还为职工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三十三团一些连队职工退出棉田,种上了香梨、红枣、黑枸杞等。为了保障职工的经济利益,三十三团免费为退棉植树的职工提供果树苗,团场第一年为每人每亩地发放450元管理费,从第二年起每年增加100元,到第4年为止。在树木生长期套种的经济作物收入全归职工所有。这些措施使改种果树的职工收入不降反增,激发了职工退棉植树的积极性。

三十三团三连职工袁斌说:“今年,我的香梨每亩预计能收获300公斤,明年后年产量肯定会更高,种树比种棉花少打药,对生态肯定有好处。过去种棉花,一年受灾好几次,现在种果树,风沙小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也好了。”

三十三团林业站站长廖英说:“我们团从2014年开始引进主干接果模式,到现在为止已经种植了2.2万亩林果。主干接果模式的引进,使职工经济效益提高了,团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师三十一团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临库木塔格沙漠,身处两大沙漠夹缝之中。

5年来,三十一团退棉植树造林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金2亿元,团场现有林地面积34万亩。这个团以沙漠最前沿的生态林为第一道生态保护屏障,今年,团场又在沙漠前沿地带种植600亩葡萄树,形成第二道生态保护屏障;通过运用植被管护技术,将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3%,每年节约淡水资源近20万立方米。这些经济苗木既能防沙固沙,又能增加收益。

三十一团林业站副站长程书明说:“今年,1亩葡萄地预计有200公斤的产量,这是我们促进生态治沙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的一个示范点。防沙治沙一味地靠团场的经济支持是很困难的,防沙治沙只有与沙产业、旅游业相结合,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才能把防沙治沙工作持续下去。”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航拍二师恰拉湖湿地一角(资料图片)。苏江生 摄

目前,二师已建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林、经济效益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五道生态屏障”。在昔日的不毛之地,防护林仿佛一道绿色的长城,横亘在两大沙漠之间,巍然屹立在大漠前沿。

(二)

生态建设是兵团人改造自然的一个奇迹。

为防沙治沙,二师塔里木垦区5个团场的6万多名居民植树造林,抵御沙漠前行。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条长180公里、宽14公里的绿化带成为沙漠中的绿色奇迹,保障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畅通。

近年,二师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

二师塔里木垦区各个团场着重发展生态经济林,以林养林,这些作物既能防沙固沙,又能增加收益。二师已经初步建成了25万亩红枣、20万亩香梨、2.5万亩葡萄、2万亩黑枸杞种植基地。三十一团六连职工冯卫,在沙漠边缘种植50亩枣树,年产量达20吨,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二师三十一团护林员在查看生态林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苏江生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当地的气候,尤其是近5年,塔里木垦区6级以上的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冯卫说:“以前种棉花的时候风沙大,每年要受几次风灾,都要补种,人力物力消耗很大。现在种上红枣树,基本上没有自然灾害了,对固沙也很有作用。这几年种红枣树,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

三十一团六连连长周先明说:“把沙漠逼回去,人进沙退,我们就要大力发展林果业,一亩园换十亩田。如果我们把园子建好了,人人都是生态卫士。”

职工富裕了,当地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加快生态建设,二师还启动了“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绿色连队”创建活动,明确了绿化覆盖率、绿化标准、养护水平等指标,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实现因林而美、因绿而富的目标。

三十三团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邢志远说:“今年,我们出动了1.26万余人次,种植各类树木3.6万余株、各类花草26.8万余株。”

目前,二师在做好331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天然林封育管理的同时,种植林地64万亩。今年,二师再次减少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饲草、植树造林5万亩。二师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建成13个兵团级以上生态乡镇、1个兵团级旅游名镇、两个兵团级绿色社区;全师林网绿化率达85%,铁门关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

(三)

深耕“生态”,细作“产业”。

三十一团六连职工张英的红枣园里,阳光下绿油油的叶片十分诱人,满脸笑容的张英对今年红枣丰收信心十足。

但几年前的一场经历,却让她痛苦万分。“2014年春天,棉花刚出苗,一个月就刮了三场大风。在我们这,刮一场大风,棉花就不会丰收了,更何况是三场大风。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仅仅靠种棉花发展生产,我们要通过生态治理发展生产。在建好防护网的同时,我们发展林果业,使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我的28亩红枣园去年收入6万多元。”

这些树、这些草,哪怕只是一颗荆棘,都包含着兵团人和风沙抗争的血与泪。

尽管这些年二师相继推广应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和一系列种植新技术,在沿国道218线、314线、315线和省道305线上直线推进,种植树木,保护天然林地和天然草地,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差的状况。

二师二十一团园林中心主任邓盛春说:“今年,二十一团种植苹果树1022亩,总共8.5万株;未来3年,将种植1.5万亩苹果树,打造二师名优苹果基地;种植常规杨树280亩,条田林网化率达100%。”

二师是全国棉花高产示范区,曾多次创造了全国棉花大面积单产纪录。棉花是兵团的主要经济作物,退出棉花种植后很多职工一下子不能适应。

三十一团五连职工刘金成说:“我家承包的62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树了。虽然从眼前看,一年5万元的收入没有了,有点损失,但从长远看,种树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是很值的。”

在刘恒的地里,香梨园、红枣园、甘草园、鱼塘都被紧紧地包围在高大的防风林中。如今刘恒自豪地说:“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小环境,气温下降了,风沙基本吹不到农田里。去年全团香梨受灾,但我家的香梨大丰收,收获280吨。这都是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二师三十六团职工在荒漠里种植的黑枸杞获得丰收。图为该团职工在采收黑枸杞(资料图片)。兵团日报驻二师记者站 栗卫平 摄

三十一团团长刘河新介绍,有效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被认为是世纪难题。二师在多年的努力中,创新性地开展了植被生态治理工作。通过先进的生物固沙与植被管护技术,将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3%,不仅绿化了沙漠,还为职工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当地的气候,近年二师塔里木垦区6级以上的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尤其近5年,垦区各个团场着重发展林下经济,以林养林,在“防沙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红枣、甘草、板蓝根、黄芪等植物,打破了棉花“一花独秀”的格局。

2011年以来,二师遵循沙漠生态系统自然规律,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与科学治沙、推进生态建设相结合,match超额完成了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共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3.04万亩,完成计划的139%,其中人工造林23.04万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以上;封沙育林16万亩,机械治沙1万亩,草原封禁3万亩。

二师森林覆盖率已从6年前的16.3%,提高到去年的18.8%,林地资源总量达到了264.84万亩。(作者 王新国 苏江生)

二师: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