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稱吳王,為什麼建國後不定國號為吳呢?

隨便玩玩yueSe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都是以開國君主的發跡之地或登機前的封號為國號的。

比如:秦國滅了六國,統一天下,是為秦朝;項羽將劉邦封到漢中為漢王,劉邦打敗項羽,便有了漢朝,我們今天的漢族、漢語、漢字、漢服等種種說法,都源自漢中;魏王曹丕篡漢,國號為魏;晉王司馬炎繼續篡,國號為晉;李淵在建立唐朝之前,襲封唐國公,所以我們有了唐人街、唐裝的說法……

因此我們發現,後來很多朝代的名稱,其實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而且歷史上重複使用的朝代名挺多的,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段子:宋被唐滅過,宋被元滅過,宋被漢滅過,宋被明滅過,宋被齊滅過兩次,大家都滅過宋。

那麼,為什麼曾做過吳王的朱元璋,沒有定國號為吳,而是稱大明呢?

朱元璋說:這事兒不怪我,得怪蒙古人壞了規矩。

原來,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的國號是“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朱元璋一看,大元的國號這麼吊,那我也從《易經·乾篇》裡找好了,正好“大哉乾元”後面有一句:“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於是定國號為大明,其實這也是隱含著明朝是繼承元朝法統的意思。

所以自元朝以後,明朝清朝都不再以地名為國號。



夢露居士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的吳王是誰封的,他和宋、唐等的區別在哪?宋唐等都是正統王朝所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朱元璋的吳王只是一個起義首領所封,沒有一定的權威性,若是朱元璋以吳建國號的話,那不就相當於朱元璋承認他所建立的王朝是承接封他首領的麼?這與他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不符啊。



否定了吳以後為什麼朱元璋選擇了明呢?這又涉及到師出有名的問題,朱元璋出身低微,幸而結交到郭子興以及明教等部眾,這些人是他起義,建功立業的根本,為了團結他們,不說自己忘本,建國以後以明來作為國號是再合適不過了。


另外元朝的元字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而朱元璋最後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根據易經所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既然元朝有天道之始的意思,但終究會有結束,那麼我大明就大明終始,即週而復始永久存在。都取自易經,也不弱於你。所以綜合考量之下,建國號明再合適不過了。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是兩個問題,悅史君一個一個回答。

第一個問題,吳王朱元璋稱帝建國,為什麼不走尋常路呢?

因為他本就不是尋常人!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起家的源頭。他本是一個窮遊四海的和尚,機遇巧合中,加入了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頭目郭子興的隊伍,成了郭帳下的十夫長。

郭子興是紅巾軍的頭目之一,而紅巾軍的老大,就是有著“大小明王”之號的韓山童、韓林兒父子。

朱元璋跟著郭子興,不僅娶了郭的養女馬氏為妻,還得到了根據地(滁州、和州),有了一支自己的隊伍。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為左副元帥,開始了自己的奮鬥。

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小明王韓林兒又升任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後,紅巾軍頭目張士誠派部將進攻小明王韓林兒駐地,朱元璋率軍救援,把小明王韓林兒安排在滁州居住,開始在紅巾軍內部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擊敗陳漢大軍,勁敵陳漢政權皇帝陳友諒被殺。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但他仍以小明王韓林兒的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討伐同樣稱“吳王”的張士誠,張士誠部潰不成軍,很快只剩下了平江(今江蘇蘇州)一座孤城,朱元璋接著發動圍城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心腹去滁州,以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的名義,在渡江時將小明王韓林兒淹死。

小明王韓林兒死後,沒有留下子嗣,韓宋政權滅亡。朱元璋隨後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而稱明年(1367年)為吳元年。

按照這個節奏,似乎“吳”已經是呼之欲出的新王朝名號,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吳元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在圍城數月後,終於拿下平江府,張士誠被殺。

同年十月,朱元璋與元朝展開決戰,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發佈《諭中原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元朝軍隊節節敗退。

到了吳二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改年號為洪武。

國號是大明,不是吳!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悅史君認為有三種比較合理:

第一,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是紅巾軍的人,直到貴為吳王,小明王韓林兒這塊牌子也沒有扔掉。那麼,小明王韓林兒死了,“吳”不就名正言順了嗎?當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很多人已經接受了明教的灌輸,這是一個旗幟,而用“明”作國號,也與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相吻合。

第二,明教首領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稱號為“大小明王”,國號取為大明,是一種繼承,利於安撫人心。

第三,根據古代的五德終始說,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以火克金。

第二個問題,漢唐宋三國等是慣例嗎?

悅史君的回答,是,也不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前,封號漢王。

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前,封號先為唐國公,後為唐王。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前,曾在後周擔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這個已經歪樓。

三國時曹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前,封號魏王。

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在建國前,自稱漢中王,而且以繼承“大漢”為旗幟。

三國時孫吳大帝孫權在建國前,封號吳王。

雖然題幹中宋太祖趙匡胤稍微歪了一下,但問題不大,接下來悅史君再舉幾個例子,讓樓塌一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稱代王。

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王朝前,封號晉王。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後晉王朝前,封號趙國公。

……

其他還有不少,但悅史君覺得不需要多舉例了,大家一目瞭然。

那麼,王朝命名沒有慣例,開國君王的不同考量是什麼目的呢?

很簡單,一穩定民心,二維護統治,都是為了王朝的長久發展。


歷史這樣說


其實仔細觀察歷史可以發現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底層平民統一全國的皇帝(劉邦至少是亭長,劉裕只是佔據南方,李淵是貴族,趙匡胤也是官宦出身)可以說朱元璋既沒有家族背景也不瞭解上層統治的權謀,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殺與時代給予的機遇而成功,真是曠古未有,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必須最大限度的神話自己的王朝和他本人(劉邦亦有斬白蛇,李淵也自詡老子之後)所以他除了編造什麼自己出生時紅光滿屋,以致於鄰里以為火災的神話故事以外就是要神話王朝,因此起國號為大明,所謂明就是日與月,進而宣揚自己的王朝與日月臺同輝,同壽,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萬歲1148858845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天子(劉邦也算一個),對於朱建國後定國號為明,我想有這樣幾點原因:

1.首先我們知道朱元璋發跡於南方,歸韓林兒領導,是其部署,而吳王正是韓林兒賜給他的王位,朱元璋逐鹿中原,問鼎九州,而後一統江山,得有天下,登基為帝是順理成章的事,若仍舊以韓林兒賜給的封號為國號,那就相當於昭告自己不是正統,只是韓林兒的部署,這種事但凡是稍有頭腦的人就不會做。


2.上面我說過了為何朱元璋不用“吳”,而為何用“明”,原因在於朱元璋以及其部分部署都屬“明教”,當時民間有“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救百姓於水火的傳言。朱元璋登基後定國號為“明”,想來也有不忘本之意。

3.古代講究陰陽五行八卦之說,特別是帝王將相,更注重此術,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而有天下,元朝在北為水,屬“陰”;朱元璋在南為火,屬“陽”,由此以“明”為號,火滅水,明制暗,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4.“明”字本身也有極好的寓意,日月為明,且有光復光明之意。

感謝諸位閱讀,小子才疏學淺,若有紕漏,歡迎指摘批評,原創不易,若有幫助,請關注一下~


長鋏之歌


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後,取國號為明應該有以下五點:一、吳王的封號不是中央正統王朝即元朝所封,而是起義軍首領韓林兒所封,缺乏權威性和威嚴性,當然不能成為一國之國號。二、朱元璋及部屬都屬於明教出身,民間有“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民眾相信彌勒佛定會救苦救難,有處於傳承的考慮;三、一些文臣如劉基等人認為日月是朝廷的正祀,為歷代皇帝所重視。而且新朝起於南方,元朝起於北方,拿陰陽五行之說推論,南方為火,屬陽;北方為水,屬陰。那麼,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滅亡;四、有文字記載:“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勳於天下,故別為祝融。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由於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素有傳說稱乃祝融之墟,祝融又叫“朱明”,又可說自己是祝融之後;五、並且,“大明”一詞也屢屢在儒家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出現。在易經中,“大明”所表示的光明週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大明”是歌頌周文王功業的讚語。因此順應天意,起國號為大明


婉如清揚


因為推翻元朝的,當時都推崇小明王,各路諸侯面上都尊小明王,把小明王暗害後,為了表示自己得皇位正。才用明朝年號,不要被金庸老頭誤導!說朱信明教,如果信教為什麼不用明教做為國教,而用道教做國教!武俠小說誤導了多少歷史,為害不淺,我曾經也是個武俠迷,想仗劍江湖,懲惡揚善,除強扶弱,但被現實打敗了,隨著年齡增長。思維不在千馬行空,應該腳踏實地,不在活在武俠裡,為生活奔波,人們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讓我厭倦了這個世界,到是好羨慕86版聊齋裡那些鬼狐,重情重義,要是能娶到那樣重情義老婆,管她鬼狐!也會不離不棄!相伴一生!


司馬說春秋


因為朱元璋是明教的!


鳳凰時尚育兒生活


元朝末年,元朝廷壓榨中原百姓,中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反抗朝廷的起義,其中以韓山童、劉福通勢力最大。後來韓山童被捕身亡,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宋。



韓山童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後來他的起義軍多為白蓮教教眾,他也自稱“明王出世”,所以部分起義軍已被稱為明教。

朱元璋早年,為了生活,給大戶人家放牛、當過和尚等,後來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的殘酷統治,娶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即後來的馬皇后),由此更加得到郭子興的器重。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被封為吳王。那麼,朱元璋稱帝之後,為什麼建國後國號不是吳呢?

第一、地域關係,吳,只是包括長江中下游區域,朱元璋封王時,封地在地名吳的區域內,封為吳王,沒有問題。如果統一了全國,建立新王朝,還以小區域來命名新王朝,有那麼一點說不過去。



第二、明朝之前,以吳為國號的政權,基本上都沒有得沒有好的結果,也沒有多大的影響。春秋後期,吳國被越國打敗;漢王朝時,七國之亂,吳王沒有好結果;三國時期,東吳勉強自守;五代十國,吳也沒有好結果。



第三、吳,諧音“無”也,聽起來就彆扭,如宋,諧音“送”也。而明和吳之間,明更加適合作國號,明治、明哲、明智等,都表示一個欣欣向榮、睿智的王朝。

第四、元朝末年,以起義軍明王韓山童的勢力最大,韓山童死之後,起義軍又擁護小明王韓林兒。朱元璋國號為明,可以凝聚、拉攏之前效忠大小明王的人,讓他們繼續效忠自己。


司馬PC


據我所知,朱元璋首先是郭子興的部下,而郭子興以及很多義軍都是打著小明王的旗號。後來聽從朱升的九字箴言,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始終沒有稱帝。當把陳友諒,張士誠兩支義軍消滅了以後,部隊由南向北解放全中國的時候,在劉伯溫等人的建議下,開始要稱帝了。因為只有稱帝才能打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名正言順的打擊元末王朝。雖說朱元璋是吳王,可是歷史上有過吳國。為了更好體現出新朝代新氣象,而且日月為明。陰陽平衡。所以才叫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