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今日倾听彼得·邱暂时停更一天

明日照常更新哦~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2020大布局》序言抢先读

我在2015年出版的《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一书的序言里,曾记述过古城西安一位中年女性白领对我说的话:“邱老师,你别讲那些高深的理论,你就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手里的那几套房子,最近到底是卖还是不卖?”接着她又说:“还有,我如果把手里那几套房子卖了,你得告诉我,2015年有没有新的投资渠道,让我至少能保值?”

她说这话的时候是,是2014年的深秋,距今整整3年之前。

我在书里评论这个故事的时候这样写道:“2015年即将开始的时候,太多的老百姓担心,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出现断崖式的风险。”

再往前,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里,曾记述过地产大亨潘石屹与地产评论家牛刀的对话,时间是2011年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时候。

牛刀,作为一个对地产调控充满期待的评论家,当时曾预言“2012年中国楼市将崩盘”。那时的潘石屹,自称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说话总是小心翼翼,但还是说出了当时的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实情:“我想给牛刀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10多年前海南岛的房地产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海南岛的房地产市场基本是没有最终的需求,全是草炒草建。而今天我们看到北京、上海的需求,北京房租上涨的幅度很快,这就是最真实的需求。”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今天的中国民间,恐怕没有几个人还会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的风险。无论是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的经济数据,还是散落在民间的信心,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不但出现回暖,甚至出现了我称之为“未触底已反弹”的现象。从2011年开始,我就与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在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2017-2018年中国触底”,是过去几年里各路经济学家似乎比较一致的共识。

2014年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4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两件外人可能并不一定知晓的事情:一是中国资本对外投资的总量,首次超越中国引进外资的总量;二是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这其中,前一条消息尤其值得重视。

也许你会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只要简单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可看得很清楚。

在中国改革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吸引外资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招商引资也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业绩目标之一。这后面的背景不言自明:当时的中国极其需要外部资金和技术。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资本对外投资日益成为趋势,并在2014年首次超越引进外资的数量。几乎就是从2014年开始,世界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西方品牌的中国企业家,就连德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公司,也被中国的企业家所买下。

从2014-2016年,人们发现,一些过去若干年里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经济顽症,开始得到整治并初见成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市场。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一锤定音,给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定了方向。2016年-2017年间,一系列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的出台。经过一年的发酵,2017年“十月黄金周”里,第一次出现了看房人流大幅减少的冷清现象

前文提到2011年我邀请潘石屹和牛刀进行的对话。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楼市始终没有崩盘,而上面提到的“中国楼市崩盘论”却早已“崩盘”。而那边厢,据坊间传闻,某房地产大佬则正以大手笔出售资产……

消费大爆炸时代来临

前几年,当我们忐忑不安地担心中国经济下滑时,中国的人均GDP却仍以加速度增长,以致于出现了“经济下行,财富增长”的看似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以消费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过去20年里多少学者和官员的雄心和梦想,只可惜都未能真正实现。只有到了2017年年尾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时代来临了!

2007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老三”;2008年,也就是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那一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一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从而开启了本书后面称之为“享受型消费”的时代;

2010年,也就是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那一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老二”,那一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4200美元;

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

2014年,如前所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资本对外投资首次超越吸引外资的总额,那一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7594美元;

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7900美元;按照这一年开始的“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2000美元。

虽然这一步距离美国的54000美元和德国的48000美元还相差甚远,但全世界恐怕没有人不为中国的这一速度而惊讶。

2017年夏天,英国《金融时报》敏锐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消费习惯,已从以前单纯的“买买买”转型到了“体验型消费”。

“消费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正在带动中国各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从南到北对企业转型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各地的企业转型各有千秋,有时几乎处于完全不同的世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赶上方兴未艾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潮流,以智能化的工艺改进其自身的生产和工艺流程;凡是已经踏上转型之路的企业,无不显得信心满满,而这样的企业在今天的中国正在越来越多……

浅谈中国创新

谈到创新,这曾经是中国多少年的一个痛。“自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就没有给世界有过更多的贡献”,这曾经是多少人对中国的责难,也确曾使我们感到无地自容。

但几乎也是从2014年左右开始,这一切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前所述,几乎是2014年左右,中国在引进移动互联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请注意,我这里使用的是“引进”二字,因为那时中国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更多的仍是引进别人的核心技术,使之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但这几年,更准确地说是最近的一、两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在积聚能量。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人工智能这个决定这一轮科技革命方向的领域里,中国与美国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第一个回合可能就将在2020年左右决出胜负。

今天的中国,似乎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新起点上。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在为中国积累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这个民族的内在创造力正在呈井喷式的增长和爆发状态。

To be continued...

抢先阅读到此为止

右下角“震海轩”

购买邱震海新书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今日话题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经济?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你怎么看?

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我们将精选优质留言进行展示!


商务合作

请加微信号:qiuzhenhai2017详谈


《震海大历史》

周二、周五

蜻蜓FM准时上线

欢迎新老用户倾听!

进入新专辑页面进行收听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

如何看待近几年的中国经济?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多新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