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語文老師應該瞭解的中國文化經典

語文清話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編者按: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歷代文化經典。作為中小學語文老師,應該瞭解中國文化中處於核心地位的經典有哪些;應該瞭解民間具有啟蒙作用的文化經典,除了《三字經》《百家姓》《聲律啟蒙》還有哪些。北大教授漆永祥先生是研究中國古文獻的專業學者,關注和研究語文教學也有二十多年。漆先生的這篇文章正是一篇普及中華文化經典的大家小文。

語文老師應該瞭解的中國文化經典

文 | 漆永祥

如果要求每個人談談自己對經典的界定,或者列出幾部自己心目中的經典,恐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此要談的是中國文化上的經典,雖然有所限制,但仍然會有不同的看法,這裡說的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一、從中國古籍的數量談起

01

什麼是古籍?

古籍一般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歷朝書寫、刻印、製作的圖書。辛亥革命以後影印、排印的線裝書籍(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也屬古籍。廣義的古籍還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銅器銘文拓本、簡牘、帛書、敦煌吐魯番文書等,甚至包括刻有文字的畫像磚、銅鏡、墓碑、功德碑等。狹義的古籍則專指古代的紙質書籍。

02

中國古籍知多少?

有人曾根據中國曆代各種書目進行過統計,從西漢到清末總計共有書籍181755部,2367146卷。實際上,現存古籍的數量遠大於此。據中國圖書館、博物館和文獻收藏單位不完全統計,現存古籍數量在2700萬冊以上,如果加上大量存在於民間的古籍,數量至少在3500萬到4000萬冊以上。古代先賢常用 “萬卷書海”“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插架森森”等來形容書籍之多。那麼在如此多的古籍中,以個人短暫而渺小的生命過程而言,我們該讀什麼書呢?大家常說:要讀經典!那麼,什麼是經典?經典又包括哪些書呢?

二、經典與中國文化上的經典

01

什麼是經典?

經,常也,就是常理。典,範也,指重要的文獻、典籍。經典,即萬世常理之典範,永遠通用的真理,亦即清儒所謂“萬世教科書”(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開闢時代》)。在現代漢語中,廣義來說,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同時,經典還具有普適性與耐久性,也就是說經典是適應於全人類的,是不過時的。如果只適合於某一類人,而另一類人不能讀;或者在今日為經典,而百餘年後無人觀覽。那麼,就不能算是經典,只能說是某一地區或某一時段的時髦書而已。

02

經學———中國文化的綱要與核心

中國傳統目錄學以及文化史上,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種。簡單地說,經部收錄儒家 “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史部收錄史書,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別集等。就四部的重要性而言,古人認為經為綱,史為目,子、集可有可無。

古人之所以對四部有這一認識,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經書給人們提供思想源泉,並指導治理國家。史書供人們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為現實服務。子書是個人學說。集部是華麗的辭藻。清代學者王鳴盛以江河作比,認為集部的辭章 “波瀾淪漪,瀠洄演漾,足以供人玩賞也”(清王鳴盛 《西莊始存稿》卷二十五 《王戇思先生文集序》)。也就是說像浪花漣漪,有了固然好,沒有也不影響江河萬古流。

所以,古人有云“一為文人,便無足觀”,亦常言“文人無行”“文人無德”“文人相輕”等。古人大抵願稱學者、思想家、經學家、理學家,被稱文人,則大不快。古人亦從不以詩文自誇,即此理也。因此,從讀書的重要性而言,古人曰:“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剛日:單日或晴日。柔日:雙日或陰雨日。)經、史是必讀的,子、集是閒暇時用來欣賞閱讀的。

03

五經四書——中國文化經典中的經典

中國人一切思想習慣之本源,多出自 “五經”,分別是 《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若再加上漢初亡佚之 《樂經》,則稱 “六經”。六經之說在先秦已有。嗣後經過漢唐的不斷增益,至南宋終形成 “十三經”的基本格局。但這十三部經典的核心與基礎,卻仍然是 “五經”;其他八部書,都是圍繞 “五經”服務的。

《周易》之性質,或為算卦,或為理政,或喻天象,或言人事。古人認為,如果學好 《易經》,在天、地、人間做好溝通,那麼就會達成理想社會。中國人的許多思維治國理念即產生於此。

《尚書》可謂中國最早的政府公文總集,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散文文獻。中國古代治國論政,往往引用該書中的道理。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從今天的角度看,應毫無疑問屬於文學作品。但古人認為此書關涉思想品德、修身養性、行文寫作、外交禮儀、博學多識乃至國政興廢。因此,《詩經》在先秦時期就是重要的經典,並此後在諸經行列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儀禮》記錄了中國上古時期的典章制度,涉及周王朝及諸侯各國的官制典章,並含儒家的政治理想、倫理思想、儀式規範等,對後世的社會組織、文化觀念、宗教信仰、親族制度、政治組織、外交方式等影響至大。

《春秋》記載春秋時期魯國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經孔子整理,並且寓有所謂 “春秋筆法”。此書在先秦時期即已成為經典,得到廣泛的重視,常見徵引。

所謂“十三經”,即“五經”再加上 “傳”(註釋)。如《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過去一般將此三傳作為註解《春秋》的著作,皆是附於《春秋》而稱 “經”。《周禮》《禮記》也同樣是附於 《儀禮》而稱 “經”。《論語》《孝經》作為門人所記孔子的語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稱為是 “傳”。《孝經》是講孝道,自漢代就成為小朋友們的必修課本。其目的在於給孝劃分等級,並以孝勸忠、以孝盡忠、以孝治天下,有非常濃厚的政治倫理學味道。《孝經》在 《漢書·藝文志》中已列六經之後,地位得到升格。《論語》是孔門門人所記孔子的語錄,也是研究孔子本人的最基本最可靠的寶貴資料。孔子被稱為 “萬世師表”,又被稱為是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音樂家、美食家等,可以把世上所有 “家”的大帽子都給他戴上 (“文革”時期的陰謀家、野心家等也算)。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記錄其言語的《論語》自然便更顯重要。漢人雖稱 《論語》為 “傳”,但在東漢的熹平石經中便已與 《易》《書》《春秋》《公羊傳》《魯詩》《儀禮》等經(傳)並列,嗣後也一直位列經書的行列中,為士人所熟習。《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乃古人讀書時重要的工具書。它作為解釋五經字詞的詞典,也被認為是 “傳”。唐石經中已有 《爾雅》。至於 《孟子》,則是對孟子本人言行的記載。孟子主張行 “仁政”,興 “王道”,反對戰爭,力主德政。該書在此前一直位列子部,不入經。宋神宗熙寧年間,遵王安石議,朝廷取士時亦涉 《孟子》,方入經書之列,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

“四書”從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始,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中庸》為“孔門傳收授心法”,本為 《禮記》中的兩篇,後來被朱熹單獨拈出,與《論語》《孟子》合稱 “四書”。“四書”主要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有尊嚴有人格的人,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與社會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影響。明清以來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之書後,其影響甚至超過了 “五經”。

因此,“五經四書”就成了中國文化經典中的經典,核心中的核心,綱目中的總綱。中國人一切思想的源頭,都生髮在這幾部書中。要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就必須從研讀這幾部經典開始,舍此而無由。

04

史部書——五經的延伸與擴展

史部書籍的體裁,以傳記類與編年類為主。代表作為《史記》與《資治通鑑》。

《史記》原稱 《太史公書》,由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所編,為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先秦部分大量參考《尚書》《春秋》《國語》《戰國策》《世本》等先秦史料撰成。除此之外,司馬遷還重見聞遊歷,將其所獲加以辨析並記於書中。該書以儒家思想為指歸。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編的一部長篇編年體史書。該書從體例至編纂方式皆源自 《春秋》《左傳》。宋神宗以此書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賜書名為 《資治通鑑》,有借鑑歷代史事以致於治理得當、國家太平之意。

其他各類史書,皆模仿 《春秋》《尚書》《史記》《通鑑》等而成。

05

子部書——基於五經的 “百家爭鳴”

至於子部書,主要是諸子百家的論著,後來又包括佛、道二家的著作。

在先秦時期,五經 (六經)是非常重要的典籍,應為諸子所習知。所以我們在《論語》《孟子》《荀子》這些子部書中,可以見到大量的對五經的引用、分析、論述,可謂是對五經的繼承與發揮。其中,《論語》與 《孟子》二書,又分別在漢代、宋代得到升格,躋身於經書之列。而在 《老子》《莊子》《墨子》等子書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對五經的批評。如 《莊子·天運》一篇引老子之言:“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認為 “六經”只是先王留下的陳跡,而非先王真實之道。在這一角度上,可以認為這些子書主要是對 “五經”的批評與別見。

06

集部書—五經“百花齊放”的演繹與傳佈

集部所收主要是歷朝歷代的散文、韻文作品,以及文學批評著作,它們亦與《五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劉勰《文心雕龍·宗經》雲:“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可見後世的各種詩文體裁,幾乎無一不是源出於“五經”。不僅如此,“五經”由於其豐富的內容也成為後世文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比如《詩經》中的農事詩、戰爭詩、愛情詩、政治諷喻詩等,都為後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源泉。

三、民間版的中國文化經典

01

《朱子家禮》

《朱子家禮》,朱熹撰。此書是有關家庭禮儀的著作,共分為通禮、冠、婚、喪、祭五個部分。其內容博採眾家、融匯古今。明代規定:“民間婚娶,並依 《朱子家禮》。”(《明會要·婚禮》)可謂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民間通用禮”。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 “三禮”的簡約易行版。

02

兒童蒙學讀物

中國古代的蒙學讀物,始自先秦。自宋以來,比較常見且重要的有 《三字經》《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小兒語》《弟子規》《女兒經》《龍文鞭影》《朱子家訓》《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重訂增廣賢文》等。

這些兒童讀物,是開蒙階段的初級教材。其特點是朗朗上口,便於背誦,簡明易懂,富蘊義理。如 《三字經》曰: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古人也重視字形筆畫,例如“上大人,孔乙巳”從宋代就已經有了。

《千字文》由於字無重複,其中文字還被用為序數記數法的記號,成為百姓算數、官方賬簿及科舉考試號舍次序的標記方式,因此老幼婦孺皆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但是如吊、毀、傷、敗、死等不吉利的字,皆排除在外,否則如考生在“吊”字號舍考試,又不知答案,豈不上吊耶?

又如《朱子家訓》(又名《朱柏廬治家格言》),僅522字,卻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經典名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嫉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

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從前詠兒童學習的趣味詩極多,如清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所記:

漆黑茅柴屋半間,豬窩牛圈浴鍋連。

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

又有:

開蒙先念三字經,人字乃是第一聲。

一字唸了一個月,字之倒正未分清。

清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四亦引一詩云:

一陣烏鴉噪晚風,諸徒齊逞好喉嚨。

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三字文完翻鑑略,百家姓畢理神童。

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千字文》等蒙童讀物,就是民間版的“五經”“四書”,在中國古代兒童成長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們也就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經典。

四、古代兒童與青少年讀書之法

元代程端禮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原本是為其子弟編的按年讀書規劃,因為他編得好,就成了後世讀書人家模仿學習的榜樣。他說:

自八歲入學之後,讀 《小學書》正文。(卷一)

《小學書》指朱熹所編 《小學》(或稱 《朱子小學》)。《小學》六卷,分內外篇。內篇立教、明倫、敬身、鑑古,外篇嘉言、善行。立教是為了明倫,敬身也是為了明倫。什麼是明倫?明倫便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

那麼,如何讀書呢?請看:

日止讀一書,自幼至長皆然。……隨日力性資,自一二百字,漸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長,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內,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讀二三十遍。後凡讀經書仿此。自此說 《小學書》,即嚴幼儀。大抵小兒終日讀誦,不惟困其精神,且致其習為悠緩,以待日暮。法當才完遍數,即暫歇少時,復令入學。如此,可免二者之患。(卷一)

我們總是說古人如何死記硬背,如何愚昧地機械地教 “四書五經”,實際從程端禮的教學方式可以看出,古人教書也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而且,考慮到小朋友的記憶力與耐久性不夠,讀書時間長了就會精力不集中,所以讀幾遍書,就休息一會兒,讓孩子玩一會兒,這不就是我們今天的課間操嗎?

程端禮尤其強調八歲的小朋友“即嚴幼儀”。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也就是說,從八歲開始,要學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禮儀規範,二是各科基礎知識。而我們今天只學習後者,把前者給有意無意地漏掉了,這樣才導致在“小學教愛國主義,大學教打水掃地”的尷尬局面。

讀到了一定的程度,程氏接著說:

《小學書》畢。次讀《大學》經傳正文,次讀《論語》正文,次讀《孟子》正文,次讀 《中庸》正文,次讀 《孝經刊誤》,次讀《易》正文,次讀《書》正文,次讀《詩》正文,次讀《儀禮》並《禮記》正文,次讀《周禮》正文,次讀《春秋》經並《三傳》正文。前自八歲,約用六七年之功,則十五歲前,《小學書》《四書》諸經正文,可以盡畢。既每細段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大段,早倍溫冊首書,夜以序通倍溫已讀書,守此,決無不熟之理。自十五志學之年,即當尚志。為學以道為志,為人以聖為志。(卷一)

注意,十五歲相當於我們今天初二或初三年級的時候,就是 “尚志”之年,你應該認真考慮你將來是從政、經商、務農還是混日子了。然後如何讀呢?

《四書》本經既明之後,自此日看史,仍五日內專分二日倍溫玩索《四書》經、注、《或問》、本經傳注,倍溫諸經正文,夜間讀看玩索溫看性理書,並如前法。為學之法,自合接續明經。今以其學文不可過遲,遂次讀史,次讀韓文,次讀 《離騷》,次學作文,然後以序明諸經,覽者詳焉。(卷二)

《通鑑》、韓文、《楚辭》既看既讀之後,約才二十歲,或二十一二歲,仍以每日早飯前循環倍溫玩索 《四書》經、注、 《或問》,本經傳注,諸經正文,溫看史,溫讀韓文、《楚辭》之外,以二三年之工,專力學文。既有學識,又知文體,何文不可作?(卷二)

專以二三年工學文之後,才二十二三歲,或二十四五歲,自此可以應舉矣。(卷二)

二十二三歲剛好是今天本科生畢業的年齡,飽讀經書的古代才子們,才初踏上科舉考試的萬里長征!

看了這份書目,我們應該既感慶幸,又感震驚。慶幸的是我們不必天天讀古文,不必三年一大比,考到八十歲還是一個秀才;震驚的是古人是如此讀書,如此用功,如此肯下功夫。我之所以列這份書目,並詳細敘述古人讀書之法,也是希望通過對比他們的讀書精神,來看看今天的你我在如何讀書和學習——我們是不是有些對不起古人,對不起老祖宗?

故為今之計,欲讀中華經典,瞭解傳統文化,養雍容淡泊之致,撰雅潔明麗之文,則仍須閱讀最基本之經典。擇定一部,仔細品鑑,天長日久,則醇厚漸植,美德養成,堅持十年,必有良效!

本文摘自漆永祥著《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原題為“中國文化經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作者簡介:漆永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曾任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語文高考閱卷組副組長。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清代學術史、宋詩整理、《燕行錄》、東亞學術與文化、中學語文教學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乾嘉考據學研究》《〈漢學師承記〉箋釋》《清學札記》等。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讀者互動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歡迎留言, 留言點贊數最多者,將獲贈漆永祥著《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一書。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 /主編:李節

/編排:馬宇騰(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