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正朔是什么意思?每一新朝代建立后为何首先做的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

青年史学家


正:一年的第一个月。朔:一月的第一天。正朔是指一年第一天开始的时候,卽正月初一。据文献记载,夏朝历法以孟春之月(卽冬至后二个月,相当于今农历或称阴历的正月)为正,平旦(天明)为朔。商朝历法以季冬之月(卽冬至后一个月,相当于今农历或称阴历的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朝历法以仲冬之月(卽包括冬至的月份,相当于今农历或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夜半为朔。后人称之为“三正”。

夏朝的历法被认为与天时运行相符,所以很多人都主张使用夏历。《论语•卫灵公》记载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时,孔子告诉他说:恢复夏朝时的历法,就是有效的治国良策之一。由此可见夏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左传•昭公十七年》甚至记载“夏数得天”。此处所谓“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字,而是指历法。所谓“得天”,就是指夏朝的历法符合天象的运行,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当然,自古代起,很多学者认为,古代文献上记载的“三正”,仅仅是理论上的设计。其实商、周时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夏历。

古代帝王于建国之初,必先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源于“三正”、“五德”的更替。往更深层次的地方说,这些行为,实际上是表明该王朝是否合乎上天意志的体现。

“改正朔”系每一朝代的正朔时日不同,如秦朝以十月为每年的开始,西汉沿用,直至汉武帝时改以正月为岁首。

“易服色”,则和每一朝代的“德”密切相关。(参见本人回答之“‘五德终始说’是什么意思?它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有何关系?”这一问题)与“五德”相配的色彩“五色”各不相同,故“德”变则“色”易。


青年史学家


听听董仲舒是怎么说的吧!什么是“君权神授”?什么是“三统”?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即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可见“谴告”之说是对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

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不能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是白统,周朝是赤统。

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所谓“正朔”,说白了,就是亘古不变的“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的“正朔”。所以说,无论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要想江山稳固,都必须推崇儒家思想这个正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