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戰國除秦以外的幾個大諸侯國,他們都是以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的嗎?

志村團藏



有圖有真相

戰國時期,秦、楚、魏、韓、燕、趙、齊、魯、越、夜郎等大批割據一方的諸侯國中,一部分位居邊陲、沿海,和中原地區的小諸侯整日提心吊膽,時刻想著不要被他國入侵吞併,統一天下想都不敢想。


秦國從一個小小的君主國,逐漸蠶食了巴蜀地區、楚國和魏國各一部分土地;魏國和趙國交換了一部分土地,雙方又聯合楚國分割了韓國的一部分土地;楚國奪取韋蠻、揚越之後拿下了整個越國,又和齊國一起分攤了魯國,佔據了淮河、長江中下游大片肥沃的領土。

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而韓國作為面積最小軍力也最弱的的國家,夾在秦、楚、魏三國中間,是一直被欺負從未被照顧的主。


當時秦國嬴政沒有掌權的時候,楚國實際上是最為牛掰的,時不時敲打一下韓國和齊國,韓國沒辦法只能忍氣吞聲,齊國也沒有辦法但聰明地築起了一段長達600多公里的城牆。

齊國長城的構築,充分證明,齊國沒有任何統一六國的打算。

而趙國和燕國的北方則有匈奴,和胡人——就是現在的蒙古人和位於俄羅斯的韃靼人虎視眈眈,趙國和燕國明白得很,如果南征西戰,必將腹背受敵,最終令他國乘虛而入。


試駕時間


春秋戰國的諸侯國並不是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的。

春秋時代的戰爭還都是由貴族包辦,多少有一些遊戲的性質,通過《左傳》我們知道,每次戰爭都有各種的繁文縟節,而殺戮也並不多,戰爭並不是以殺傷為目的,也不是以滅國為目的,對小國就是要求服從不求佔領,只不過就是維持國際勢力的均衡而已。

對老百姓來說,打仗就是貴族們的事,和平民無關,那時候也並沒有因為膽怯而臨陣脫逃,更不覺得被俘虜是什麼大事,殺俘?不可能,被俘虜了全當出國旅遊了,我毫不畏死的參戰了,盡力了,有什麼丟人的。所以後世看春秋戰爭就像兒戲一樣幼稚,但,那卻是獨一無二的春秋特色。

到了戰國,就沒有了春秋的精神,各國都是奉行軍,國主,義,不但是貴族,政府努力忽悠鼓勵平民當兵,予以重利驅使平民去當兵。

而這時候的戰爭目的就變了,以攻滅對方滅國為目的,大國之間開始有吞併的野心,各國都獎勵戰殺,對於俘虜和降卒開始大規模的坑殺,以便早日達到消滅對方勢力的地步。

例如吳越之戰就是戰國第一戰,吳國還有春秋精神,雖然滅越國,但是仍然放過,伍子胥已經極力主張滅越了。到後來越國就毫不客氣,把橫行東南百餘年的吳國吞併。

從此,滅國成為常事,隨之而來就是大量殺傷和坑卒,進入列國拼命的時代,戰爭的目的就是徹底消滅對方的抵抗力。

此時就是滅國戰爭,只要達到滅國的目的,什麼樣的手段都可以採用,但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明確目標,直到兼併戰爭打到最後,已經是戰國末期了,秦始皇才有滅六國的明確目標。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春秋時期,小國林立,周天子還有較高地位,諸侯國都沒有統一天下的終極目標。

春秋時期,總體上看,周天子還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威,大家基本上還是公認周王為華夏共主。春秋首霸齊桓公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諸侯爭霸爭得再厲害,也沒有取代周天子的想法。

春秋時期小國林立,大國想的是佔小國便宜,進一步就是找機會吞併小國。大諸侯國都有流氓思想,摸小國的手,小國不敢吱聲,就瞅個空子佔有了小國。當然,這種不太尊重周天子的流氓行為,有時會遭到其它大國的聲討或征討,但多數時候,大流氓們都在耍流氓,相互彼此彼此,就大哥哥不說二哥哥了。周室權威衰落,孔子很著急,感嘆人心不古,為此他周遊列國企圖復古。

孔子講仁是沒人聽的,諸侯爭霸要靠實力(宋襄公想靠道德的力量除外),要靠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要提高實力,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領地,但治理好領地提高實力的方法是慢功,而且有極限,兼併他國領地則是見效很快的好辦法。所以,從春秋時期開始,諸侯國鯨吞或蠶食的兼併就不斷進行,諸侯國數量因此逐漸變少。一切不以孔子意志為轉移,但小國數量很多,多到沒有一個諸侯國有功夫妄想一統天下的地步。幼兒園的小朋友,兒歌都學不過來,怎麼可能去考慮怎麼按揭購房結婚?

戰國時期,周天子存在感漸失,諸侯國數量漸少,戰國七雄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明確想法。

越國吞掉吳國,卻又被楚國吞掉,於是楚國越來越大,其它主要諸侯國也是類似情況。到戰國時,諸侯國越來越少,周天子地位越來越差,周天子的領地已經明顯小於主要諸侯國。與兼併的潮流相反,晉國卻分裂了,趙魏韓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家分晉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這時周天子還有一絲顏面的。後來周天子的領地分裂為東周和西周,周王的權威已蕩然無存了。

到了戰國中後期,七雄並列,合縱連橫地爭來鬥去,滅國反倒困難,參考齊田單敗燕復國和魏信陵君竊符救趙。於是七雄間玩軍威下的土地交易,弱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苟全國命於亂世。魏國和韓國處於四戰之地,發展空間被堵,避免割地求和已是最大夢想了;而楚國、齊國、趙國和秦國處於四邊,有強實力也有拓展領土的慾望,今日得五城,明日得十城,後天又丟掉五城,畢其功於一役滅掉一國都沒成功過。它們像小學階段,想著升級想著長高,還沒想到成年會怎樣。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發展壯大的步伐越來越快,秦國各代君主都積極擴張,在秦國虎狼之師的逼迫下,六國的綏靖思想越來越重,哪裡還想一統天下?而秦國君主把壯大秦國作為明確的目標,而一統天下的心思未必沒有,但很是遙遠虛無,就像小男孩想娶媳婦一樣縹緲。

秦王贏政執政後,秦國有了一統天下的明確目標,並且也實現了這個目標。

到秦王贏政執政時,秦國就像贏政一樣突然從男孩變成男人,他奮六世之餘烈,雄才大略地定下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並堅定地實施,終於統一六國。

秦王贏政一統天下的國策,六國是知道的,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贏政,他以為殺了贏政,秦國就不想滅六國了。這說明燕國根本就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也說明一統天下更多是贏政一人或核心團隊的想法,畢竟一統天下是亙古未有之事,常人沒有贏政的魄力,六國君主也沒有“六世之餘烈”可奮,當然更不會“振長策而御宇內”。

贏政一統天下的目標,不只是消滅六國,他派蒙恬北擊匈奴,派趙佗南下征服百越,他的視野早已超出了六國,六國國君和他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但是秦始皇步子邁得太大,扯著大秦的蛋了,我覺得秦朝的滅亡與秦始皇步子太大有較大關係,各位意見如何?


龍久於池


除了秦國之外,可能只有趙國曾經有過統一天下的想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力大增,曾經想過繞開函谷關,直接從咸陽北部攻擊秦國,一旦得手,則可以圖謀天下。不過,還沒等他實行,就被餓死了。

其他國家,基本沒有統一的想法,事實上,實力不行,有想法也沒用


衣賜履和金大妞


經過春秋幾百年混戰,到戰國時只剩下韓趙魏楚燕齊秦幾個國家。齊魏趙楚秦幾個國家實力都很大都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戰國初期,李悝在魏國變法,魏國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稠密,經濟科技發達,吳起訓練魏武卒取河西五百里之地差點把秦國滅了,後來吳起遭小人諂害奔楚。魏國同齊國桂陵,馬陵之戰中失敗開是走下坡路。韓魏聯軍同秦國爆發伊闕之戰,被白起斬首24萬,失去了稱霸的老本。秦商鞅變法後,秦國變的最強大,齊國最富有,楚國地盤最大。公元前288年齊國和秦國共稱東西二帝,齊湣王發兵滅了宋國。燕將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攻下七十餘城。後來田單用反間計,火牛陣破燕軍復國,但齊國從此一蹶不陣,當秦將王奔滅燕南下時,齊國才明白被秦國遠交近攻忽悠了,毀之晚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事變的強大,但和秦國商鞅變法沒有可比性,秦國是全面社會改革,又有蜀地和關中兩個糧倉保障,獎勱軍功按軍功授爵打造了虎狼之師。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人,趙國從此失去了稱霸的本錢,自保之力都不足。楚國地盤廣大,為了得到華夏諸國的認同一直向北發展。:楚國地位非常重要"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但楚懷王沒有稱霸的雄心,幾次敗忽悠了。白起攻滅楚卻郢,楚國遷都滅避戰坐失良機。秦國位居六國西方有河山之固。六國五次連縱攻秦都沒有成功。秦國商鞅變法以後,實力超過六過總和有強大後秦保保障。最重要的是秦國曆代帝王郝雄心勃勃,目標明確。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繼承先王遺志,滅六國統一華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關東俠客


所謂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時代幾個諸侯國除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實力大增之外,其他幾個諸侯國只能是圈地自保,再統治者的立場和思想上一定認為,一統天下肯定會彪炳史冊、是了不起的豐功偉績,會被後人傳頌下去。在當時幾個諸侯國內政外交匱乏的情況下,必然是實力大的一方去吞併實力弱的一方,這並沒有對與錯之分,優勝劣汰一定是社會進步的永恆法則!!雖然幾個諸侯國合縱連橫能一定的時間抵禦秦國的征戰,但是內部的諸多因素和秦國政客的戰略制定一定會瓦解其經絡,最後就是分步蠶食,一統天下。春秋無義戰、功到自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