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以前的故事,主角大多是村、姓、人;今天的故事,主角是物,篓子。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在眼下的樱桃收获季里,篓子实在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物。石油论桶、苹果论筐,与前两者类似的是,樱桃论篓,至少在果农心中如此。

筐和篓子,是胶东农村很常见的农具。追根溯源的话,它们其实是一奶同胞,因为两者原材料大致相同,编制方法也类似,用途也差不多。

就原材料来说,筐主要用的是棉槐条子,篓子有时也用,不过更多情况下是用桑条和“小孩拳头”,这些本质上都是山上韧性很好的条木。

就编制方法而言,筐和篓子都是手编,前者虽然大,但反而相对简单一些;后者小,但在做篓子提手的时候,颇考验技术水平。

至于用途,两者都是农村的“容器”,说的直白点,就是盛东西,筐盛大件,篓子盛细软。相对的,筐一般扛在男人的肩上,篓子一般拐在妇女的手上。拐在妇女手上的篓子,平时一般敞着口,到了过年走亲戚的时候,上面就会蒙上一层包袱,包袱下面通常装的是大饽饽。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在很早的时候,农村条件有限,筐和篓子是为数不多的容器,因此很受重视。连带着,能编制筐和篓子的原材料——棉槐条子等,也被生产队视作“战略物资”,加以严格的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可谓筐和篓子在胶东农村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方面,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在当地迅速发展,使得容器的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村那些编篓子的高手们,得以放开手脚。于是,很多胶东80后的童年,都曾有捉迷藏时躲在筐里的记忆。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编制的筐和篓子,逐渐遇到了挑战,对手是焊制的铁筐和手提袋。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很快,筐先败下阵来。因为,传统手工编制的条子筐,一方面工艺较复杂,另一方面相对较脆,七八十斤的苹果反复在筐里盛来盛去,苹果可能没事,但筐很容易破损。相反,铁筐却没有这些烦恼。因此,在如今的苹果收购季节,基本已经是铁筐的天下了。

与此同时,手提袋(包括塑料袋等)对篓子的冲击也不小。渐渐地,在农村赶集或者走亲戚的时候,拐篓子的人越来越少。其一或许是因为篓子比较重;其二或许是因为看起来比较“土”。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篓子也难免要遭遇跟筐一样的命运。但事情在90年代末开始有了转机。

虽然听上去有些夸张,但改变篓子命运的,确实主要是大樱桃的功劳。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在水果当中,大樱桃个头比较小,但又比较金贵。因此,不管是用筐用塑料袋,盛起来都不太方便,都不如篓子。

于是,篓子在淡出“农村社交”领域之后,在大樱桃产业里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在樱桃收获季,果农下地采摘离不开这“三件套”:农用车、篓子和梯子。摘完樱桃之后,梯子可以撤下,然后农用车就载着盛满樱桃的篓子,来到市场。

因为樱桃产业近二十年的兴盛,篓子不知不觉也延续了二十年的生机。如今在胶东农村集市上,卖手工筐的几乎没有,卖手工篓子的,倒还很常见。一群六七十岁年纪的老手艺人,支撑着篓子市场的供应端。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心中或许都有会这样的疑问:再过二十年之后,篓子的供应端和需求端,哪个会先出现情况?

未来难以预料。至少在眼下,篓子还在樱桃市场中兢兢业业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消费者眼中,篓子里装的是樱桃,在果农看来,篓子里装的是生活。一个中等个头的篓子,大概能盛40斤左右的樱桃,如果是美早的话,这样一个篓子,对果农就意味着大约600元钱。

不知道一年忙下来,他们的收获有多少个篓子呢?

篓子在烟台大樱桃收获季里很常见,它有什么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