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人才真的夠搶?

如果要給眼下這場波瀾壯闊的“搶人大戰”找一個開端的話,應該非深圳莫屬。

早在2016年,深圳就開一線城市之先河,大尺度地降低戶籍門檻,並以人才補貼、人才房等含金量極高的籌碼來招攬全國大學生,僅2016年就放開了50萬戶籍指標。

不過,真正把人才爭奪上升為一場“戰爭”的時間是第二年,特別是2017年武漢提出“留住百萬大學、請回百萬老校友”的號召後,高潮才正式開始。

緊接著是廣州、長沙、西安、南京、鄭州、成都等省會城市的參戰。現在,就連北京、上海、天津三位高冷的大哥也架不住省會城市的“虎口奪食”,悄悄地也加入這場“戰爭”了。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全國排名:深圳、廣州、杭州、長沙領銜

如今,人才爭奪戰剛好一週年,先來看看各個城市的戰績。

先看看TOP10名單: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圖片來自槓桿遊戲

如圖所示,深圳、廣州的常住人口分別實現了61.99萬人、45.49萬人的增量。這個成績,即便和輝煌時期的京滬相比,也是拿得出手的。重點是,深、廣這些年一直維持著高增長。

僅次於深圳、廣州的是杭州、長沙、重慶,增量也都接近30萬,了不起了不起。

深圳、廣州、杭州、重慶的共同特徵是,人口體量本身很大,經濟總量較高,新經濟或者經濟維持較快增長。

人口增長第6、7、9名的鄭州、武漢、成都,都是2017年人才爭奪戰的明星,表現都很不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城市2017年的人口增量和往年差別並不顯著,這裡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另外一個連特大城市都算不上的貴陽,居闖進了前10,僅次於成都,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還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增長前10的城市中:

第1、2名深廣,同屬廣東省。

第3、8名杭州、寧波同屬浙江省。

第4、6、7名長沙、鄭州、武漢都屬於中部地區省會。

第5、9、10名重慶、成都、貴陽都屬於西南。

關鍵詞是廣東、浙江、中部、西南,這幾個地區正好也是經濟發展態勢最好的幾個地區,說明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種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東部地區,深廣杭居前三,京津滬負增長。

來看看東部地區的增長情況: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東部地區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情況(圖片來自槓桿遊戲)

如圖所示,2017年常住人口增長排名,深圳、廣州、杭州就不說了,都是我國經濟耀眼的明珠。

東部第4竟然是寧波,2017年增長了13萬人口,超過了不少省會城市。

低調的石家莊也闖入前5,增長了9.53萬人,在天津、北京常住人口負增長的同時,石家莊保持了正增長。

福建的兩個明星城市也還可以,福州、廈門都增長了9萬人,並列第6。要知道,廈門才200多萬的戶籍人口,取得這個成績還是不錯的。

中部最大贏家是長沙。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中部地區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情況(圖片來自槓桿遊戲)

在中部各大城市的人口爭奪戰中,長沙的嗓門並不是最大的。但人口增量卻是第一,27.29萬人。值得一說的是2016年,長沙人口增量也高達21.34萬人。

對人才求賢若渴的鄭州、武漢,分列中部地區主要城市人口增量2、3位。分別增長了15.7萬人、14.78萬人,目前來看,和往年相差不大。

值得一說的是,武漢宣佈2017年,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看來,和留漢就業創業的人數比,常住人口增量不算太多。

第4、5位的合肥、太原,各有9.6萬人、3.53萬人的人口增加。和他們的人口基數比,這個增量只能說一般。

總體上說,鄭州、武漢、合肥、太原4座城市,2017年的增量和往年差別不是太大。看來,並不是人才爭奪戰叫得響亮,人就一定會來。當然,這裡面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重慶領銜西部。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西部地區常住人口增長情況(圖片來自槓桿遊戲)

如圖所示,重慶2017年增加26.73萬人,位居西部地區主要城市第一,全國第5,但這個成績相對於2016年,重慶是下滑的。2016年重慶常住人口的增量超過30萬。

從重慶出生數據看,2016年,重慶人口的更高增長,除了人口迴流、人才人口吸引力之外,和二胎也有關係。而2017年重慶出生人口下滑,所以導致了常住人口增量比2016年略低。

西部主要城市人口增長,位居第2的成都,相較於2015年增長23萬人(2016年簡陽縣級市劃入成都代管常住人口增量不好統計),2017年只有12.67萬的增量,其實不算太多。

另外,戶籍人口方面,通過大學畢業即可落戶政策,成都2017年戶籍政策收到很好效果,高達36.4萬人落戶。

2017年,貴陽的常住人口增量達到10.52萬人。對於貴陽的人口基數和貴州的經濟來說,這個成績是很不錯的。看來,貴州經濟的高速增長,對吸納人口迴流還是起到效果的。

東北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數據暫未找到。

從往年的情況看,東北主要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速都不快,有時候不負增長其實已經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長沙、西安、成都、武漢、鄭州等城市,為爭奪人才,在落戶上條件比過去寬鬆了很多。

首先,這肯定是值得鼓勵的。所有大城市,都應該在戶籍上全面放開,無論對大學生還是中低端勞動者,直到戶籍再無意義。

但是有趣的是,一些城市,在增加較多的戶籍人口(主要是落戶的大學生)時,常住人口增量卻比戶籍人口增量低,這說明什麼?

說明部分落戶人才,其實早已是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但戶籍遲遲沒解決,直到最近才變成戶籍人口。

戶籍倒是給落了,但實際吸納、新增就業的能力,一些城市可能還沒有跟上去。導致常住人口增量並不顯著。

當然,我們要給這些巨無霸城市們時間。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全中國的城市都在搶人,但中國的“人才”真的夠用嗎?

大學生(專科、本科及以上)是本輪搶人大戰的重點,那麼大學生夠搶嗎?

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2018年,預計將有820萬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大學生的需求最大,供給增長幅度也是最大的,“遍地都是大學生”已是常見現象。

但大學生的地區分佈極不均衡。有著優質教育資源的地區能吸引更多大學生就讀,這對該城市或者地區的未來人才儲備,是天然的優勢。

人是會用腳投票的,去不去或者留不留在一個城市,除了出生地和畢業地因素,城市的經濟實力才是留人的根本所在。

比如吉林省雖然有大量的學生畢業,但本省的高考生數卻較低,表明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是外地戶籍。如果自身經濟缺乏吸引力,後期仍存在流出的可能。

而有些省份,例如江蘇,雖然自身高考人數屬於中等水平,但每年畢業於江蘇的學生數卻屬於上游水平,再加上本省經濟具備吸引力,畢業生留下來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因此,在已出臺人才政策的城市中,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等城市在參加高考學生數、畢業大學生數兩個方面均表現突出,後期在人力資源的儲備上也將更加具有優勢。

大學生是夠用了,但大學生實際技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演變為就業難的問題。這背後反應的,是中國面對產業轉型升級時的勞動力困境,以及供需之間的不平衡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再深挖一步,中國的勞動力還夠用嗎?

5月17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回應“搶人大戰”時表示,我國勞動力人口不存在總量不足的問題。目前中國16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仍然保持在9億數量級。

9億的勞動力規模,總量是足夠的,但恐怕維持不了幾年。

2011年,中國勞動力人口規模達到峰值9.25億人,但從2012年開始已連續六年減少,減少總量已經達到2500萬人。

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人社部曾預計,到2030年以後勞動力人口將會出現大幅下降的過程,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到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會由2030年的8.3億降到7億左右。

因此,在未來勞動力缺口將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率走高,城鎮勞動力在增加,而農村勞動力正急劇減少。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更令人憂心的是,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有明顯的老齡化趨勢。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從上圖可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年齡從1978年的34歲下降到1986年的33.5歲,然後逐漸提高到2010年的38歲。預計到2030年,45歲到64歲的勞動力佔比將提升至44%。

反應到真實的勞動力市場,最直觀的就是農民工的老齡化明顯加重。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低生育率使得中國新增人口下降,直接導致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老齡化又將加重長期技能缺口的問題,高技能人才更加缺乏。

緩解這一問題只有兩個方案:一是提高生育率,提供更多勞動力,但效果太慢,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顯現;二是吸引外來勞動力改善技能人才缺口。

短期內只有這條路能起到明顯效果,“搶人大戰”勢在必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勞動力結構性短缺除了老齡化之外,還有技能人才的供需不匹配。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已深度地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產業升級帶來的經濟結構轉型,必然要求更多的中高技能人才供給,但顯然人才供需的步調還不一致。

目前,中國的勞動力分佈已經形成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格局,第三產業佔比已超過40%。從學歷上看,大專學歷就業者70%在第三產業,本科以上學歷更是高達80%。而從事農業勞動力越來越少,大專以上學歷佔比只有1%左右。

從地區分佈上看,高技能人才正快速向東部聚集,低技能人才向中部省份流動,而西部各項人才都流失較多,這也是近十幾年來人才用腳投票的結果。

由於中國目前的工業化階段對低技能的勞動者需求更大,勞動密集型產業仍佔多數,因此初級技能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都是最大的,技能水平越高,需求和供給的總量越小,而高級技能、高級技師的供需差是最高的,缺口最大。

瘋狂的搶人大戰背後,是中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終極問題

尤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更是難以滿足。

技能人才的缺口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大隱憂。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高技能人才只佔4%,普通技能人才佔20%,沒有技能的佔到76%。

因此,技能或許才是未來的硬通貨。對那些剛剛殺入職場的年輕人,掌握一項技能才是立身之本,對自己多加投資,才能在未來爭取足夠大的生存空間。

畢竟,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