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庄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Cappuccino--夏颖公主



粗说,一般无二。都是人,都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都是好道乐道的人,都是鬼有才的人……

细说,千差万别。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龙生九子连子十个样。每个人想法都不可能完全一样……

按历来,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说,黄老学说与老庄学说又是不一样滴,又,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诸子百家中,对老子注解最专业最有心得的是韩非子与庄子。按老庄这样一个支流看,庄子确乎紧随老子,只不过形象上看老子喜静,庄子喜动些,庄子爱用寓言,老子直说大道理。但是这只是一个角度看,庄子与老子都倡无为自然之道。

按黄老学派看,庄子与老子又是不同滴,黄老偏向政治、哲学,黄老顾名思义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早期黄老学说一直是治国之道,渊源些,老子当年是柱下史,也就是记录帝王治国政策的史官,有研究称,那些治国之理是记录在所谓的铭上的,所以称铭文,《道德经》就是周朝末年老子看到周朝气数已尽,整理记录下的黄帝时代一直一来的治国之道。

汉初时刘邦还推行呢,休养生息,无为无不为,只不过后来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独尊儒术,后来黄老学更多只是道教的一支。

而庄子虽也有政治等的见解,譬如《应帝王》主要说的就是治国之道,但是时代不同矣,春秋战国,百家争雄,民不聊生,庄子思想更多偏向于追求个人的全性保真,《逍遥游》《大宗师》《养生主》都可以看出其不羁的自我追求。当然后来随着发展演变,老庄也成了道教所尊崇的一个支派。

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道,道不尽的道,可是头头是道,就是一娘同胞也不会所思一样滴,何况二者时空地域的千差万别呢。所以说同,还可以牵强附会的凝结凝结,说不同,从头到脚都不一样,说不完呀,

好了


质跃


二位人格不同,本情不同,好恶不同,表达方式亦有不同。

二位不离各自本情而同登大道,被后世以圣人称之。《庄子·天地》中评价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1]。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 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药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2];知其白[3],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 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者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1]澹(dàn)然:指不挂一物的样子。独:即指道,没有与它为对的。神明:造化灵明。居:共居。共处。

[2]谿:沟壑。指虑而能受,能容纳一切。

[3]白:清白。


博山庐


老庄之别

老子《道德经》的特点:是高度精练,把一种规律浓缩提炼成为一句话,所以一部《道德经》只有九九八十一章,5000多个字。字字珠玑,句句格言。这就是大道至简,因为简洁,所以能广为流传。“少则得,多则惑”也是一样,因为少,所以真贵,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广为流传的东西,往住简单易记的东西。而且能够记住一句话,并深入实践,你都会有所成就。佛教的八宗,为什么现在只流行2宗,即净土宗和禅宗,就是因为简单易行,其它宗派,特别是唯识宗,由于理论的高大尚,没有几个人听得懂,而被人们抛弃。

庄子这本书的特点:庄子专门注解《道德经》,洋洋洒洒,一生写了8到10万字的书,魏晋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他写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骈拇、秋水天地、知北游、渔父、说剑等篇,都是围绕《道德经》来写,从古至今,解读《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庄子,所以后人,将老子和庄子合并称为老庄。代表中国的道家智慧。庄子用寓言故事、重言故事、卮言3把钥匙来打开《道德经》的深奥的大门。 比如,用“混沌之死,自本自根、造物者”来说明道是一个整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用“朝三暮四”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抓住环中,处于整体之中相对的问题, 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解读利与害的关系, 用“鼓盆而歌,与骷髅的对话”来解读生与死的关系,生死一体,视死如归的问题。 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说明,人生如梦, 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 如何处世的观点。

有人说老子是博士生导师,专门提出研究课题,庄子是博士生,专门写博士论文,论述《道德经》中的观点。老子的课题很严肃,庄子的论文很生动、活泼、形像,轻松愉快的解开答了老子提出的课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一人。 老子是严肃的老师,庄子是聪明、活泼、调皮的学生,老子的思想只有庄子最懂,而且庄子创造性地发展了老子的理论学说。后来才能成为道教的教科书和修行方法。庄子还是佛禅宗的启迪者,他上传老子、下启禅宗。

庄子故事中的人物多是普通老百姓,像粘蝉老人的故事,做带钩老人的故事、雕刻编钟架子的手艺人的故事,用来表述专注一心,经过长期修炼,可以得道。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聪明的人,但是能够令我们感动的人,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好像迟钝愚笨,为人却比较忠厚诚恳的人。不懂得走捷径绕圈子,能够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直到圆满完成,这样精诚所至的精神无论拿来做什么都会成功。

庄子曾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孔子有一天去往楚国的途中,在树林里遇到一个老人,这位老人用竹竿沾蝉就好像用手捡地上的小石头一样简单,孔子很惊讶,连忙询问老人如何做到的。 老人说,:“我把两个泥丸放置在竹竿头上,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能够移动竹竿而不让泥丸掉下来,后来用三个泥丸练习成熟后,用来沾蝉就不会有失手的了。还有就是我在沾蝉的时候,手臂像树枝,身子像树干,不去管周围环境如何,只盯着蝉的翅膀就没有沾不到的。”孔子对此赞叹不已。 老人在树林里,能够一门心思的盯着蝉的翅膀,而不在意周围的环境如何,专心致志做一项工作,所以沾起蝉来从来不会失手。蝉那么小,用竹竿放上泥丸来沾蝉,这样的技巧如果即使能够掌握,也有很多的不稳定性,稍不注意就沾不到蝉,而老人从不失手,可见老人的心神凝聚达到非常专注的境界了。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态度不专注不真诚,既不能做好事情,也不能打动人。 无论是天赋还是基于后天的培养,如果有擅长的方面或者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就竭尽全力的把它做的精致,即使做的事情很微小,像老人沾蝉一样,也是一种小成功,同样是一种人生价值。 社会的快节奏总是带动我们内心的浮躁,并不是我们不优秀,而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太多了,没有专注在某一点上,所以不知道该往哪努力,这时候就应该从当下做起,生活里小小细节都完美精致的做好它,如此便可动人。


飞飞猫说话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往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要说二者之差别,也有,是次一位的。一是文体形式明显不同。老子写的是论说文。庄子用的文学寓言形式,生动形象,好该多了。二是角度不同。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乃是中国哲学之父,公认的世界哲学重要源头,论述全面,系统,深刻。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传承人,偏重于通俗化,生动形象化,观点也就不及老子全面了。如宇宙产生过程未细说,大智慧只讲"不智“,未提到过"不我"。三是内容有重大区别,主要在通过孔子讲述老孑的同时,也加进了批孔的篇幅。尤其如借盗跖之口,批孔十分尖锐严历而深刻,在古典文献中少见。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史学界多认为,内篇系庄子本人所作。外篇与杂篇,是庄子门生后來继作。《庄子》被称为南华经,与其他古典文献齐名。我亦读过几多遍,记不清了。


兰州易道王


大家好!我是明德易道,我来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作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庄子和老子都比较崇尚自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庄子》并称“老庄”,可见他们的思想是密切相连的。当然,他们的观点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对天道的看法:

1、庄子的《齐物论》将人和天合二为一,世界即我,我即世界,充分展现了“宇宙全息论”的观点。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子了。庄子梦醒之后,惊惶不定之间依然没有明白:到底是庄子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子?这则寓言充分体现出庄子自然与我同在的思想。

2、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道是一个次第修行的过程,人需要效法自然,敬畏自然,以自然为师,才能回归自然天性。

对人生的看法:

1、庄子喜欢淡泊自然的生活。天地之间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成为人生的束缚,人更应该重视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有一次,庄子身穿破烂衣服,脚踩破鞋,前去拜访魏王。魏王看到庄子的穿着,对他说:“先生怎么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由此可见,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丰盈。

2、老子讲究“无为而无不为”。任何事情不做而做,其实就是以出世的思想来做入世的事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思想更注重如何更好地“为”。

其实,老子的内心依然隐藏着一份家国情怀。

简单总结:

从庄子和老子对天人的理解上,庄子更倾向于自我的自在修行;而老子则更有天地人心的整体思考,其思想格局要更高一筹。

当然,庄子的逍遥洒脱与超凡脱俗更贴近于生活、更接地气,在我的心中反而更喜欢庄子一些。

个人陋见,还请方家海涵,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明德易道


  

  老子宣扬无为,但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

  老子本心是希望能够得到君王赏识,让君王推行他的主张。只是,在百般尝试不成功后,方才退走关外。

  因此,《道德经》中五千言,说了许多,归根到底说得还是治国之道。

  比如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千万不要频繁骚扰百姓,就如烧鱼一般,经常翻腾就烂了。因此老子推行无为而治,讲究道法自然,强调贵柔守雌。

  庄子与老子不同,庄子是真心不关心治国,一心想得是个人,追求个人的自由,追求人生的快乐。他与后来的道教思想更为接近。佛家讲究渡人入世,道教讲究出世,讲究渡己。

  故此,在庄子心目中,人生最为重要的是逍遥,是无拘无束,是看破生死,是任性自然。正因为庄子看破了世界种种束缚,方才会鼓盆而歌,放才会宁肯做曳尾涂中的老龟也不去当楚国的宰相……

  正因为老庄之间有许多不同,在汉初,人们都是把老子与黄帝并称黄老,黄老之学,就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一直到魏晋后,人们才将老庄并列,尊为道家两位大宗师。毕竟,黄帝年代过于久远,并没有典籍流传。


叶之秋


先把结论告诉大家:

1、老子是用非语言性文字的“源头甲骨文”写的《老子》,其内容是关于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2、庄子是用常规的语言性文字写的《庄子》,其内容也是关于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老子用非语言性文字的“源头甲骨文”,庄子用常规的语言性文字。

真正的老子

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源头甲骨文”,并不是为了记载当时中国人的语言、事件而创造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而创造的特种图示。

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也会为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这种特种图示而进行的战争。

黄帝推广了这种特种图形,并铸鼎长期传承这种特种图示,完整这些工程以后,黄帝自己也按照“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修炼成功,于是,就‘骑龙登天’了。

最早的时候谁掌握这种特种图示,并能练习出效果的人,谁就是天下共主,这也是中国最早为什么会有“禅让制”的原因。再之后天子都是掌握这种特种图示真正内涵的人。

到了周朝,作为替周天子管理天下典籍的机构,就是专门研究这种特种图示的研究机构。而老子就是这个机构的最高领导,所以,老子本身也懂得这种特种图示,并且他与黄帝一样也按照“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练习成功。

“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的内涵与“黄帝骑龙登天”是一样的,都是道家说的“一起化三清”,带着三层人体一道回归了隐性世界。

所以,老子在函谷关留下的《老子》,就是用“源头甲骨文”写的,内容是关于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道德经》、《德道经》是怎么回事?

老子用“源头甲骨文”写的《老子》,在当时,就没有几个人能看懂,“源头甲骨文”是一种很珍贵的皇家核心文字,到了周朝后期,可能在周朝皇室中,就没有真正练成“心智系统转换”的人,所以,更加不敢把这种特种文字向外传播,要是在诸侯国中,有人练成了,那岂不是要天下移位了。所以,在诸侯国中,就没有人能看懂。

我们现在看到的王弼版《道德经》与马王堆出土的《德道经》,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看不懂《老子》上面文字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比如:易经,再运用通假、衍文、缺字等方法进行校注的产物。

所以,不管是《道德经》也好,《德道经》也好,在内容上都与真正的《老子》完全不同。

《庄子》的价值

就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庄子》是目前最早,也最为系统的,用“常规语言性文字”对“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进行论述的著作,《庄子》中的“齐物论”就完全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描述。

严格的说,用“常规语言性文字”是无法论述“重叠结构世界”的,因为“常规语言性文字”是建立在“共同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共同经验”,看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这也是《庄子》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的原因,庄子在尽最大的努力,在人们的“共同经验”中,启发人们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


心智玩家


老子与庄子同属道家人物,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五个方面:

(1)老子讲入世,庄子讲出世。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所有的退让都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而庄子主张有为而无以为,所有的做事如即生即死一样都出于无心,他是真正的逍遥者。

(2)老子讲以静制动,庄子讲以动守静。老子喜好水之天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又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可见在老子的思想中“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庄子则不同,庄子的一生一直处于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中,但他不愿做官,只希望像老龟一样拖着短短的尾巴在泥里打滚儿。

(3)老子修心,庄子修身。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典藏史,他亲眼见证了周家王朝的兴盛与衰败,所以用致虚极,守静笃来寻求救世的方法;而庄子是明白了万物齐一,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所以庄子不被世俗困扰,是真正的身体解脱者;更是天地不言,四时更替,万物自化的实践者。

(4)老子是冷眼看世界,庄子是活出我精彩。在老子的世界里,他就如螳螂捕蝉里的黄雀,更是黄雀身后的猎人,他用敏锐的洞察力来探测人性的弱点,来寻求刺中人们要害的利剑。或使之灭亡,或使之重生,把一切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庄子与其相比,则显得单纯的多,在庄子的世界里,人来到世间是个偶然,能活出人生精彩才不妄然。惠子把权势当宝贝,在庄子看来那只不过猫头鹰口中的死老鼠罢了。

(5)老子教给了人们面对复杂人心的能力,庄子教给了我们保养生命、延持衰老的养生方法。老子讲:以静制动、以弱胜强、柔能持久、刚必毁亡;庄子教给我们要看淡一切,不要过度追求外物来损害自己的身体,身体与外物相比是最珍贵的。


欧阳大拙


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学派的,著名的两个代表人物,后人经常会说老庄思想,就是因为两者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根本意义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在表述方法上略有差别。

老子是小大中见小,庄子是小中见大。都是推崇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后人误以为老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老子发现的道的规律,这个总法则无处不在,老子以天道的大,来诠释人道的小,当然可以用在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那么也就包括了国家的管理层。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是至公至平的,不会因为人为赋予的身份而发生偏移,只与人性的本真相关,那就是人性合于道性的至善。

庄子说:“道在屎溺”,道并不尊贵,也不低贱,低贱和尊贵,都是人为赋予的名词表述,道普普通通,它无处不在,它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脱离人念的束缚,便可以自在逍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成天人合一。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刻意,是顺势而为,而达成的大有为,是本真人性的最大释放,才活得更像一个人,所以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汉字在人间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两个著名的人物,老子言道之理,庄子言事之道,老子与庄子之间互为表理。老子是道家思想哲学的理论者,庄子是道家思想哲学的具体化。老子与庄子观点并无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对“道”表述,读《庄子》我们发现,庄子的思想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体现出来的,这些故事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在老子核心学说的“道”上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言万物之道,庄子寓事于道,所以,后世人将其二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有别于老子扬扬洒洒道德五千言,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学说重要组成部份,《史记》里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代的《庄子》52篇,现今流传的《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33篇。



寓言是《庄子》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庄子的寓言不是用来加强自己的论证的,而是通过“无事实”的寓言,辅以细致生动的描写,不仅有情节,还有情感,来体现体事之道,让人感觉天马行空。《庄子》全书大小寓言200多个,短的20余字,长的千余字,篇目全部由寓言编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一个寓言。



庄子书中的寓言是一种不表达自己成见的叙述方,只将自己体验所得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设的故事之中,至于道理刚由读者去体会。庄子的寓言不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主旨在于体现“大道合乎自然”的道家思想精神。

老子为道家思想之里;庄子为道家思想之表。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深入;庄子是道家思想的浅出。故后人将道家思想以“老庄”并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