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莊子和老子的觀點有何不同?

Cappuccino--夏穎公主



粗說,一般無二。都是人,都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都是好道樂道的人,都是鬼有才的人……

細說,千差萬別。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龍生九子連子十個樣。每個人想法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按歷來,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說,黃老學說與老莊學說又是不一樣滴,又,比較可靠的說法是諸子百家中,對老子註解最專業最有心得的是韓非子與莊子。按老莊這樣一個支流看,莊子確乎緊隨老子,只不過形象上看老子喜靜,莊子喜動些,莊子愛用寓言,老子直說大道理。但是這只是一個角度看,莊子與老子都倡無為自然之道。

按黃老學派看,莊子與老子又是不同滴,黃老偏向政治、哲學,黃老顧名思義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早期黃老學說一直是治國之道,淵源些,老子當年是柱下史,也就是記錄帝王治國政策的史官,有研究稱,那些治國之理是記錄在所謂的銘上的,所以稱銘文,《道德經》就是周朝末年老子看到周朝氣數已盡,整理記錄下的黃帝時代一直一來的治國之道。

漢初時劉邦還推行呢,休養生息,無為無不為,只不過後來漢武帝時期廢除了,獨尊儒術,後來黃老學更多隻是道教的一支。

而莊子雖也有政治等的見解,譬如《應帝王》主要說的就是治國之道,但是時代不同矣,春秋戰國,百家爭雄,民不聊生,莊子思想更多偏向於追求個人的全性保真,《逍遙遊》《大宗師》《養生主》都可以看出其不羈的自我追求。當然後來隨著發展演變,老莊也成了道教所尊崇的一個支派。

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道,道不盡的道,可是頭頭是道,就是一娘同胞也不會所思一樣滴,何況二者時空地域的千差萬別呢。所以說同,還可以牽強附會的凝結凝結,說不同,從頭到腳都不一樣,說不完呀,

好了


質躍


二位人格不同,本情不同,好惡不同,表達方式亦有不同。

二位不離各自本情而同登大道,被後世以聖人稱之。《莊子·天地》中評價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1]。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 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藥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2];知其白[3],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 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 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者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1]澹(dàn)然:指不掛一物的樣子。獨:即指道,沒有與它為對的。神明:造化靈明。居:共居。共處。

[2]谿:溝壑。指慮而能受,能容納一切。

[3]白:清白。


博山廬


老莊之別

老子《道德經》的特點:是高度精練,把一種規律濃縮提煉成為一句話,所以一部《道德經》只有九九八十一章,5000多個字。字字珠璣,句句格言。這就是大道至簡,因為簡潔,所以能廣為流傳。“少則得,多則惑”也是一樣,因為少,所以真貴,大浪淘沙,歷史的長河中,能夠廣為流傳的東西,往住簡單易記的東西。而且能夠記住一句話,並深入實踐,你都會有所成就。佛教的八宗,為什麼現在只流行2宗,即淨土宗和禪宗,就是因為簡單易行,其它宗派,特別是唯識宗,由於理論的高大尚,沒有幾個人聽得懂,而被人們拋棄。

莊子這本書的特點:莊子專門註解《道德經》,洋洋灑灑,一生寫了8到10萬字的書,魏晉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皇帝頒佈詔書,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曰《南華真經》。他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駢拇、秋水天地、知北遊、漁父、說劍等篇,都是圍繞《道德經》來寫,從古至今,解讀《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但沒有一個人能超過莊子,所以後人,將老子和莊子合併稱為老莊。代表中國的道家智慧。莊子用寓言故事、重言故事、卮言3把鑰匙來打開《道德經》的深奧的大門。 比如,用“混沌之死,自本自根、造物者”來說明道是一個整體,是天地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用“朝三暮四”的故事,來說明如何抓住環中,處於整體之中相對的問題, 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來解讀利與害的關係, 用“鼓盆而歌,與骷髏的對話”來解讀生與死的關係,生死一體,視死如歸的問題。 用“莊周夢蝶”的故事來說明,人生如夢, 用“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說明 如何處世的觀點。

有人說老子是博士生導師,專門提出研究課題,莊子是博士生,專門寫博士論文,論述《道德經》中的觀點。老子的課題很嚴肅,莊子的論文很生動、活潑、形像,輕鬆愉快的解開答了老子提出的課題。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一人。 老子是嚴肅的老師,莊子是聰明、活潑、調皮的學生,老子的思想只有莊子最懂,而且莊子創造性地發展了老子的理論學說。後來才能成為道教的教科書和修行方法。莊子還是佛禪宗的啟迪者,他上傳老子、下啟禪宗。

莊子故事中的人物多是普通老百姓,像粘蟬老人的故事,做帶鉤老人的故事、雕刻編鐘架子的手藝人的故事,用來表述專注一心,經過長期修煉,可以得道。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聰明的人,但是能夠令我們感動的人,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好像遲鈍愚笨,為人卻比較忠厚誠懇的人。不懂得走捷徑繞圈子,能夠專心致志、踏踏實實做好手頭的事直到圓滿完成,這樣精誠所至的精神無論拿來做什麼都會成功。

莊子曾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說孔子有一天去往楚國的途中,在樹林裡遇到一個老人,這位老人用竹竿沾蟬就好像用手撿地上的小石頭一樣簡單,孔子很驚訝,連忙詢問老人如何做到的。 老人說,:“我把兩個泥丸放置在竹竿頭上,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能夠移動竹竿而不讓泥丸掉下來,後來用三個泥丸練習成熟後,用來沾蟬就不會有失手的了。還有就是我在沾蟬的時候,手臂像樹枝,身子像樹幹,不去管周圍環境如何,只盯著蟬的翅膀就沒有沾不到的。”孔子對此讚歎不已。 老人在樹林裡,能夠一門心思的盯著蟬的翅膀,而不在意周圍的環境如何,專心致志做一項工作,所以沾起蟬來從來不會失手。蟬那麼小,用竹竿放上泥丸來沾蟬,這樣的技巧如果即使能夠掌握,也有很多的不穩定性,稍不注意就沾不到蟬,而老人從不失手,可見老人的心神凝聚達到非常專注的境界了。

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意思是一個人做事情態度不專注不真誠,既不能做好事情,也不能打動人。 無論是天賦還是基於後天的培養,如果有擅長的方面或者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就竭盡全力的把它做的精緻,即使做的事情很微小,像老人沾蟬一樣,也是一種小成功,同樣是一種人生價值。 社會的快節奏總是帶動我們內心的浮躁,並不是我們不優秀,而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太多了,沒有專注在某一點上,所以不知道該往哪努力,這時候就應該從當下做起,生活裡小小細節都完美精緻的做好它,如此便可動人。


飛飛貓說話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重要代表人物。歷史上,往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要說二者之差別,也有,是次一位的。一是文體形式明顯不同。老子寫的是論說文。莊子用的文學寓言形式,生動形象,好該多了。二是角度不同。老子作為道家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乃是中國哲學之父,公認的世界哲學重要源頭,論述全面,系統,深刻。莊子作為道家學說的傳承人,偏重於通俗化,生動形象化,觀點也就不及老子全面了。如宇宙產生過程未細說,大智慧只講"不智“,未提到過"不我"。三是內容有重大區別,主要在通過孔子講述老孑的同時,也加進了批孔的篇幅。尤其如借盜蹠之口,批孔十分尖銳嚴歷而深刻,在古典文獻中少見。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史學界多認為,內篇系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是莊子門生後來繼作。《莊子》被稱為南華經,與其他古典文獻齊名。我亦讀過幾多遍,記不清了。


蘭州易道王


大家好!我是明德易道,我來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作為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莊子和老子都比較崇尚自然,都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子》、《莊子》並稱“老莊”,可見他們的思想是密切相連的。當然,他們的觀點上也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

對天道的看法:

1、莊子的《齊物論》將人和天合二為一,世界即我,我即世界,充分展現了“宇宙全息論”的觀點。

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了。莊子夢醒之後,驚惶不定之間依然沒有明白:到底是莊子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子?這則寓言充分體現出莊子自然與我同在的思想。

2、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天道是一個次第修行的過程,人需要效法自然,敬畏自然,以自然為師,才能迴歸自然天性。

對人生的看法:

1、莊子喜歡淡泊自然的生活。天地之間任何事物都不應該成為人生的束縛,人更應該重視心靈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有一次,莊子身穿破爛衣服,腳踩破鞋,前去拜訪魏王。魏王看到莊子的穿著,對他說:“先生怎麼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由此可見,莊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豐盈。

2、老子講究“無為而無不為”。任何事情不做而做,其實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來做入世的事情。“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思想更注重如何更好地“為”。

其實,老子的內心依然隱藏著一份家國情懷。

簡單總結:

從莊子和老子對天人的理解上,莊子更傾向於自我的自在修行;而老子則更有天地人心的整體思考,其思想格局要更高一籌。

當然,莊子的逍遙灑脫與超凡脫俗更貼近於生活、更接地氣,在我的心中反而更喜歡莊子一些。

個人陋見,還請方家海涵,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明德易道


  

  老子宣揚無為,但無為的目的,是無不為。

  老子本心是希望能夠得到君王賞識,讓君王推行他的主張。只是,在百般嘗試不成功後,方才退走關外。

  因此,《道德經》中五千言,說了許多,歸根到底說得還是治國之道。

  比如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老子看來,治理國家千萬不要頻繁騷擾百姓,就如燒魚一般,經常翻騰就爛了。因此老子推行無為而治,講究道法自然,強調貴柔守雌。

  莊子與老子不同,莊子是真心不關心治國,一心想得是個人,追求個人的自由,追求人生的快樂。他與後來的道教思想更為接近。佛家講究渡人入世,道教講究出世,講究渡己。

  故此,在莊子心目中,人生最為重要的是逍遙,是無拘無束,是看破生死,是任性自然。正因為莊子看破了世界種種束縛,方才會鼓盆而歌,放才會寧肯做曳尾塗中的老龜也不去當楚國的宰相……

  正因為老莊之間有許多不同,在漢初,人們都是把老子與黃帝並稱黃老,黃老之學,就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一直到魏晉後,人們才將老莊並列,尊為道家兩位大宗師。畢竟,黃帝年代過於久遠,並沒有典籍流傳。


葉之秋


先把結論告訴大家:

1、老子是用非語言性文字的“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其內容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2、莊子是用常規的語言性文字寫的《莊子》,其內容也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老子用非語言性文字的“源頭甲骨文”,莊子用常規的語言性文字。

真正的老子

黃帝時代所創造的“源頭甲骨文”,並不是為了記載當時中國人的語言、事件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而創造的特種圖示。

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也會為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這種特種圖示而進行的戰爭。

黃帝推廣了這種特種圖形,並鑄鼎長期傳承這種特種圖示,完整這些工程以後,黃帝自己也按照“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修煉成功,於是,就‘騎龍登天’了。

最早的時候誰掌握這種特種圖示,並能練習出效果的人,誰就是天下共主,這也是中國最早為什麼會有“禪讓制”的原因。再之後天子都是掌握這種特種圖示真正內涵的人。

到了周朝,作為替周天子管理天下典籍的機構,就是專門研究這種特種圖示的研究機構。而老子就是這個機構的最高領導,所以,老子本身也懂得這種特種圖示,並且他與黃帝一樣也按照“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練習成功。

“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的內涵與“黃帝騎龍登天”是一樣的,都是道家說的“一起化三清”,帶著三層人體一道迴歸了隱性世界。

所以,老子在函谷關留下的《老子》,就是用“源頭甲骨文”寫的,內容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道德經》、《德道經》是怎麼回事?

老子用“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在當時,就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源頭甲骨文”是一種很珍貴的皇家核心文字,到了周朝後期,可能在周朝皇室中,就沒有真正練成“心智系統轉換”的人,所以,更加不敢把這種特種文字向外傳播,要是在諸侯國中,有人練成了,那豈不是要天下移位了。所以,在諸侯國中,就沒有人能看懂。

我們現在看到的王弼版《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的《德道經》,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看不懂《老子》上面文字的情況下,根據已有的知識背景,比如:易經,再運用通假、衍文、缺字等方法進行校注的產物。

所以,不管是《道德經》也好,《德道經》也好,在內容上都與真正的《老子》完全不同。

《莊子》的價值

就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莊子》是目前最早,也最為系統的,用“常規語言性文字”對“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進行論述的著作,《莊子》中的“齊物論”就完全是對“重疊結構世界”的描述。

嚴格的說,用“常規語言性文字”是無法論述“重疊結構世界”的,因為“常規語言性文字”是建立在“共同經驗”基礎上的,沒有“共同經驗”,看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文字背後的內涵,這也是《莊子》中運用大量寓言故事的原因,莊子在盡最大的努力,在人們的“共同經驗”中,啟發人們去認識“重疊結構世界”。


心智玩家


老子與莊子同屬道家人物,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根本的區別。五個方面:

(1)老子講入世,莊子講出世。老子主張無為而無不為,所有的退讓都是為了更好的進攻;而莊子主張有為而無以為,所有的做事如即生即死一樣都出於無心,他是真正的逍遙者。

(2)老子講以靜制動,莊子講以動守靜。老子喜好水之天性,“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又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爭。”可見在老子的思想中“靜”是手段,“動”是目的。莊子則不同,莊子的一生一直處於飢寒交迫、顛沛流離之中,但他不願做官,只希望像老龜一樣拖著短短的尾巴在泥裡打滾兒。

(3)老子修心,莊子修身。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典藏史,他親眼見證了周家王朝的興盛與衰敗,所以用致虛極,守靜篤來尋求救世的方法;而莊子是明白了萬物齊一,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所以莊子不被世俗困擾,是真正的身體解脫者;更是天地不言,四時更替,萬物自化的實踐者。

(4)老子是冷眼看世界,莊子是活出我精彩。在老子的世界裡,他就如螳螂捕蟬裡的黃雀,更是黃雀身後的獵人,他用敏銳的洞察力來探測人性的弱點,來尋求刺中人們要害的利劍。或使之滅亡,或使之重生,把一切玩弄於股掌之間。而莊子與其相比,則顯得單純的多,在莊子的世界裡,人來到世間是個偶然,能活出人生精彩才不妄然。惠子把權勢當寶貝,在莊子看來那隻不過貓頭鷹口中的死老鼠罷了。

(5)老子教給了人們面對複雜人心的能力,莊子教給了我們保養生命、延持衰老的養生方法。老子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柔能持久、剛必毀亡;莊子教給我們要看淡一切,不要過度追求外物來損害自己的身體,身體與外物相比是最珍貴的。


歐陽大拙


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學派的,著名的兩個代表人物,後人經常會說老莊思想,就是因為兩者的思想一脈相承,在根本意義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在表述方法上略有差別。

老子是小大中見小,莊子是小中見大。都是推崇天人合一,清靜無為。

後人誤以為老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實在是大大的錯誤。老子發現的道的規律,這個總法則無處不在,老子以天道的大,來詮釋人道的小,當然可以用在人世間的方方面面,那麼也就包括了國家的管理層。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道是至公至平的,不會因為人為賦予的身份而發生偏移,只與人性的本真相關,那就是人性合於道性的至善。

莊子說:“道在屎溺”,道並不尊貴,也不低賤,低賤和尊貴,都是人為賦予的名詞表述,道普普通通,它無處不在,它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脫離人唸的束縛,便可以自在逍遙,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成天人合一。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不刻意,是順勢而為,而達成的大有為,是本真人性的最大釋放,才活得更像一個人,所以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漢字在人間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兩個著名的人物,老子言道之理,莊子言事之道,老子與莊子之間互為表理。老子是道家思想哲學的理論者,莊子是道家思想哲學的具體化。老子與莊子觀點並無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對“道”表述,讀《莊子》我們發現,莊子的思想是通過一個個故事體現出來的,這些故事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在老子核心學說的“道”上認識是一脈相承的,老子言萬物之道,莊子寓事於道,所以,後世人將其二人並稱為“老莊”。



莊子,有別於老子揚揚灑灑道德五千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學說重要組成部份,《史記》裡說,“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成書於先秦時期,漢代的《莊子》52篇,現今流傳的《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33篇。



寓言是《莊子》最重要的表現手法,莊子的寓言不是用來加強自己的論證的,而是通過“無事實”的寓言,輔以細緻生動的描寫,不僅有情節,還有情感,來體現體事之道,讓人感覺天馬行空。《莊子》全書大小寓言200多個,短的20餘字,長的千餘字,篇目全部由寓言編排比而成,有些篇目乾脆通篇就一個寓言。



莊子書中的寓言是一種不表達自己成見的敘述方,只將自己體驗所得的道理寄託在一個虛設的故事之中,至於道理剛由讀者去體會。莊子的寓言不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主旨在於體現“大道合乎自然”的道家思想精神。

老子為道家思想之裡;莊子為道家思想之表。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深入;莊子是道家思想的淺出。故後人將道家思想以“老莊”並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