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能打赢吗?

幻翠


能不能赢不知道,至少不会输的那么惨!

清政府当时之所以选择退守威海卫,也就是“避战保舰”,一句话就是:缺乏殊死一战的勇气与魄力。

在分析甲午海战的时候,我们必然要提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维新变法,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让当时的国人以及现在的国人都以为日本的综合国力超过了中国,即使日本在很多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中国,但是综合国力上日本并没有完全超过中国。

如果,清政府能够集结全部的兵力来与日本决一死战,则日本并无胜算的可能。真正在甲午战场上和日本打的中国军队,其实就是清政府的北方中央军队,清政府并没有调集全国军队。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没有调集全国的军事力量来和日本决战呢?

第一,当时的地方军队未必会听从调遣

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有意调南洋水师北上支援,结果被拒绝。八国联军侵华后,张之洞等总督大臣成立东南互保,实际就是自保地方而不管中央。从这两件事来说,清政府不调动地方军队,是害怕调不动。

第二,清政府也不敢调动

如果全国军队开进北京勤王,其结果很可能是天下大乱,董卓进京后直接引起东汉末年百年混战,很多勤王之路,就是政权覆灭之时。

而且当时驻扎在全国的兵力,根本也不敢动。

第三,庞大的内陆领土使清政府无法调集全国军队

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两派,一派是海防派,一派是陆防派。即是李鸿章和曾国藩。李鸿章在很多时候就提出放弃那些管理不了的地方,把军费都用到海军上面来,海军才是立国之根本。曾国藩认为,陆地的权益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都是祖宗留下的,不能丢,因此还主张去收复新疆。

其实,就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摊子太大,而管理跟不上去,当时在沙俄侵吞中国土地上,李鸿章就一再退让,反正地多得是,不仅是这个保守派,就连维新派的康有为也有意卖地变法。可见,对于很多控制不了的土地,当时国人都有一种放手的意思。 正是因为国家地盘大,而想吃你的人太多,比如英,美,德,俄,法,日等大国,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就需要派大量的兵把手,如果不把手的话,即使没有列强,当地的农民起义分分钟就会拉起队伍造反。

即使清政府拥有80万常规矩,真正能够到达战场的军队和日本基本是持平的,而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李鸿章和慈禧等人力主“避战保舰”,主张求和(投降)。

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发动全国之力?

就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是弹丸之地,西方列强根本瞧不上,而且日本的地理位置,导致日本可能产生的敌人基本只有中国和俄国,基于这一点,日本能够连续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而无所顾忌,比如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 而清政府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人趁火打劫,使清政府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但是,慈禧等人忽略的一点是,日本和其它列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它列强(除了俄国),在中国获得利益之后,然后间接的收取在华利益,其实,就是要钱,基本没有把中国成为殖民地的想法和能力,当然不是说西方列强就是好人,而是当时全世界都是蛋糕,根本就分不过来,眼睛自然不会只放在中国上。

日本不一样,日本的眼里只能看到周边的地方,因为他们更了解,所以更好下手,他们能看到的就是台湾,朝鲜,东北,中国。 因此,当年就应该殊死一战,干他娘的小日本,不然又怎会有918侵华发生呢!

假使,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应该上升到清政府层面)没有消极避战而是和日本正面打,可能不会赢,但是,绝对不是那么惨。

而《马关条约》的赔偿,更使日本跻身列强,为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史论纵横


能打赢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或者丰岛海战,但是绝对打不赢整个甲午战争。因为就在北洋海军和日本的海军作战的时候,日本已经出资在英国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前无畏战列舰富士号战列舰,纵然当时甲午海战中定远镇远再如何强大,也远不是富士号战列舰的对手,因为铁甲舰和战列舰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了。

图为定远号铁甲舰1比1复原舰。


日本的富士号战列舰,排水量为12000多吨,拥有4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和定远、镇远的火力不相上下,但是他的吨位更大、铁甲更足、航速更快,而且是一艘线列作战的巨舰,作战的思路和设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朝还是没有跟上这一变化。所以再打下去,日本的富士号一交付,还是能够轻易战胜北洋海军的,说到底,北洋海军不是败在实力不济上,而是败在国家通盘的海防策略上。

图为日本富士号战列舰,对比上图中的定远,已经完全是两个海军时代的产物了,富士号是前无畏战列舰,定远只是铁甲舰,战列舰是铁甲舰进化的产物,也是海军进入近代的重大标志军舰。


甲午之前,北洋海军多年没有添置新舰,在北洋海军基本成军后,清政府就沉溺在海防无忧的梦境中,却不知道海军是需要更新的,军舰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有了全球一等铁甲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而且,清朝没有通盘的海防策略,都是各自为战,甚至连海军不能提海防这种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根本没有摸清海军机动作战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是在海上打一场陆地的战争,这样还是要必败无疑的。

富士号战列舰在甲午战争后不久就服役了,从那时候开始,清朝就已经追不上了,而且也因为晚清的落伍,使得我国从一开始就错过了海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整个重要的时期,主力舰、战列舰时代。


所以,我们无需去设想北洋海军怎么做才能不失败,历史并非全是偶然,历史是必然大于偶然的,在那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北洋海军打100次估计得输90次,全盘战略缺失,战役战法落后,军舰陈旧不更新,技术上和策略上就都输了。我们庆幸的是,现在的海上局势已经逆转了,如今的人民海军,不但有着统一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指导,而且深谙海上机动作战之道,长期在深海大洋奋战,从技术和策略上也都已经超过了我们昔日的对手。


海事先锋


为何选择消极避战?那是因为战争的一开始就没有与日军决战的勇气和底气,黄海海战更让北洋海军现了原形,所以在黄海海战之后就只能选择消极避战。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为了这一天做了长达多年的准备,而同一时间清政府做了什么?战争爆发的两年前就让北洋海军停止对外采购武器,军舰不断缺乏资金维护,在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早就成了华而不实的门面工程,连清政府最王牌的军队都是如此,待遇更差的陆军就简直更加惨不忍睹。



平壤战役,城中的弹药仅够几天之用。

黄海海战,北洋海军装备的大部分都是不能爆炸的穿甲弹,黄海海战几乎成为了抛石机和火炮的对决,更别提缓慢的火炮射速和船速。

大连之战,3000守军绝大部分竟然是临时招募的新兵蛋子

旅顺之战,14000守军有超过70%是临时招募的农民。



威海卫之战,8000守军老兵被拖欠军饷,新兵临时招募没有战斗力,造成数百万两白银修建的几十座威海卫陆地炮台两天之内全部沦陷,不是日军战斗力强,而是8000守军的绝大部分人直接跑路了。

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镇远号触礁吃水线以下部分破损,在旅顺沦陷之后,清政府在全国竟然找不到第二处修船厂,甚至连维修工人都难以凑全,以至于出现了将铁路工人招到威海帮助修理军舰的荒诞事。

洋务运动30年,事实上核心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大,只是不断地想照猫画虎装饰自己的门面,以掩盖自己越来越要倒塌的政全建筑,只可惜这个门面工程只能一时糊弄过自己,却欺骗不了外面的强敌。


辽宁资深球迷


可以打赢的,如果什么都以国力或制度定输赢,兵法就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埃塞俄比亚也不会吊打意呆利了。

何况,清朝的国力跟日本相比只强不弱,制度嘛,日本的也没先进多少。

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有没有必胜之心?很可惜,清朝上下一致没有,有的也是泡沫幻想。

李鸿章未战就先想着和了,还打个啥呀?当然他有他的考虑,而他的考虑也很对。战术上重视敌人很对,但也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没打就先害怕,让底下的人怎么想?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猛将叶志超在李鸿章的感染下变熊了

说回海战,海战日本有出色表现的是鱼雷艇

定远被日本鱼雷艇击打搁浅,来远、威远被击沉。而清军的鱼雷艇并不逊于日本鱼雷艇

实际丁汝昌有计划使用鱼雷艇反击的,但此时北洋水师官兵毫无斗志、也没战斗计划,也就是个纸上谈兵。

如果上下层团结一致,做出缜密的战斗计划,不说吊打日本,跟日本五五开也是可以的。


铯媒体


古人云:“夫战,勇气也”。打仗嘛,“勇”字当先,先不说你的打仗水平怎么样?怯战本身,就已经输了三分了。

甲午海战之时,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本来并不大,但是,北洋海军高层(主要指的是李鸿章),一味避敌怯战,导致日方的气焰一浪高过一浪,北洋海军的士气低迷,最终的海战结果:打成了一方惨败,一方一舰未沉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战前,本来双方的实力是不分伯仲的,北洋海军的吨位还占上风,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有优势。日方还详细制定了:海战胜利、海战打平、海战失败,三种对策,说明对方对于即将到来的中日海上决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但正是清廷方面的一味避战,使得日方步步紧逼,一直在气势上占了上风,处处主动。实事求是的说,由于清廷的腐败、个别海军将领(方伯谦为首)的贪生怕死,甲午海战的结局,北洋海军输面确实比较大。但是,以双方的实力对比,绝不至于打成后来的样子,以至于,日本联合舰队连一艘军舰也未沉。此为中国几百年前所未有之国耻!这一切,都与清廷的消极避战有直接关系。



大英帝国的海军曾经称霸海上几百年,有人曾问过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英国海军最自豪的传统是什么?”纳尔逊骄傲的问答说:“逢敌必战!哪怕英国皇家海军只有一艘小舢板,见到敌人的舰队,也要冲上前去开上一炮!”这就是勇气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临时客


甲午海战的成败根本不是战略战术的问题,换一个说法,根本就不是军事的问题,而是政治和文化的问题。

当时的清朝已经腐朽没落得没有了底线,国家的正规军队已经沦落为纨绔子弟,能打的私人武装,国家要处处提防掣肘,不懂国际时事和战争的封建士大夫们还自以为天朝上国,对李鸿章的师夷长技完全是一副鄙视的态度,他们的心态都是——看你丫的搞,拿咱们大清的钱搞丫的私人军队,看你丫嘚瑟,抢了我们的风头,我就等着背后捅你一刀,哪怕大家都玩完!

在封建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出来担一个国家的安危,一群封建士大夫在旁边骄傲自大,嫉恨攀比,暗中掣肘,纵然是一百个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也是必然要败的。

历史上海战这种事情,从来就是受很多很多因素影响的,可控因素有军事装备(舰艇质量、数量)、武器弹药、后勤保障、指挥调度,人员素质、战略战术。不可控因素有天气、时间、战机、风力、水文等等等等。

1588年,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陆上帝国西班牙,派出号称“最幸运的无敌舰队”,拥有上百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上千门火炮,气势汹汹地要去灭了英国,结果出海风向不对,遭遇狂风巨浪,所有的船出仅仅是靠近英国就用了很长时间,然后阵型不对,又遇到霍华德、德雷克带着一群海盗如狼群般围剿,最后死得不能再死。

18世纪,英西大海战,纳尔逊带领英国舰队采用一字冲锋阵型插入和切断横向排开的西班牙舰队,又一次打得这个曾经发现美洲的海上霸主满地找牙。

所以很多时候历史是乌龙,很难用简单的某几个要素去判断,然而亮剑不亮剑,则是原则问题,那么说回甲午海战。

1. 装备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总吨位上,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吨,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吨。盖过中国。

2. 火力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1发3分钟。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也就是说,“定远”和“镇远”虽然是一炮可以干沉别人一艘船,但是要挨几十发炮弹才能打一炮出去,而且炮弹还有限。

3.后勤补给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日本天皇是不吃饭也要买军舰,慈禧还是99道菜,翁同龢那个伪君子还是卖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书法,庞大的海军好久没有花钱添置武器弹药了,只有李鸿章心理叫苦,别人是不管的。

4. 战略上北洋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战略上,当时的北洋海军还停留在大舰巨炮的旧时代的战略思想上,以镇远、定远两个老宝贝儿为主,这个不能怪李鸿章,狗嘴里求食,发都发展发起来了,又没有多余的钱去新发展,只能凑合着用,而当时世界的潮流已经开始走向速度和灵活性。你再牛的狮子,也耐不住一群猎狗的撕咬。无奈买快舰快炮的钱被慈禧,翁同龢那个伪君子一起折腾光了,等到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战术上,北洋海军打日军,恰恰选择的是当年的纳尔逊打西班牙人的阵型和战法,排成楔形梯队去冲击日军,按理说这样做丝毫没错,然而无奈速度也不行,火力也不行,射速也不行,还没有冲到跟前就被打成了蜂窝煤。

5. 人员素质和作战经验上北洋海军略逊于日本海军。

1870年(明治3年),日本陆海军正式分离。1872年(明治5年),海军省建立。1876年(明治9年)创立了海军兵学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军令部,而北洋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比日军晚了18年,不但晚了18年,到了甲午年间(1894)北洋海军机械设备,舰船武器,战略思想已经全面落后。

在战争中北洋官兵心智上显得很极端和稚嫩,比如说有畏战逃跑的,有开船入港触礁的,显示出了一支年轻海军各种技能,经验,心理素质上的不足。虽然日本联合舰队也并不是多优秀,但是打仗这个事,棋高一着就犹如泰山压顶。


6.气势上,北洋海军输不起,不能输,孤军奋战。然而朝野上下是巴不得她输,而日本联合舰队是全日本自上而下押宝的一个疯狂的不要命的赌徒,要拼尽全力。


就是这样说啥啥不行的一支年轻的海军,勇敢地出海接敌了,北洋海军除了个别奇葩比如方伯谦做了逃兵之外,其它的不是牺牲,就是自杀,打出了华夏儿女的血气——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扬威号管带林履中战死,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号管带刘步蟾、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帮带杨用霖自尽。

实际上,黄海海战虽败,但是舰队并没有全灭,李鸿章让舰队退回威海卫,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船在建制在,基地在,明明拼不过如果硬拼,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这些家当打光了就没有了,而李鸿章还抱有外交斡旋的幻想。先且不说外国人干涉不干涉,清朝自己的陆上守军也有好几万人,直隶,山东,湖广,你要说一个兵都拿不出来,那简直就是笑话,不要说兵,哪怕就是好几万头猪,也够日本人抓好久。

真正令人愤恨的,是封建制度下,清军猪都不如。令人惋惜的,并不是北洋舰队不争气,而是人劣根性。因为日本人根本就是派陆军进行花园口登陆,荣成湾作战,一点一点从陆上包围刘公岛,最后北洋海军孤军无援困死港中。

在北洋海军被困在港中的时候,朝野上下的态度是——教你嘚瑟,等它困死。

如果说日本人把李鸿章当对手,想一战挫败他之后,谋取自己的利益,那么翁同龢、李秉衡这一类老朽想的就只是如何恶心死政敌,哪怕国破家亡也行,最想整死李鸿章的居然不是外夷,反而自己的同僚,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尘不变的劣根性——窝里斗。

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在花园口登陆时间长达14天,在这中间,清廷接到了情报,居然无所谓,日军先后登陆人员24049名,战马2740匹及其他大批辎重装备武器弹药。

然而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附近守军号称有3万之多,山东巡李秉衡这个大宝贝因为和李鸿章不和,处处为难,就是不发援军,看着日军登陆,看着北洋舰队全灭。

封建王朝独尊儒术的中国人,不是打不过日本人,而是习惯了窝里斗,宁愿被外国人欺负,也看不得同胞的好,这是个政治问题。

几万守军,四万万中国人,就算是拿牙咬,小鬼子几个登陆部队也不可能那么嚣张,多少年后,在东北也一样,20万当时亚洲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也是一枪不放就开城投降。

真的不是军事的问题,是人的脑子有问题。

每逢外族侵略,如果想的都不是团结起来正面刚,想的都是自己那些小九九,那么就永远都站不起来。

对待一只为保家卫国付出生命的海军,当时的人是盼着她出错,希望她送死,战败后立刻封印,巴不得抹去她的一切痕迹,而如果后代不晓得纪念和理解,那么只能是无知和幼稚。

1894,英雄们捶胸抱恨,宁死不屈,含冤受辱,折戟沉沙于家门之前。

123年后,国产航母下水——

受了多少气,等了几代人。

海就是主权,海权就是国力,这个无关信仰,无关政见,无关贫富,无关贵贱。

不只是海军,不只是军队,不只是国家,这是我们华夏儿女,日复一日,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悬梁刺股,发奋图强,共同翻过的那屈辱的一页!

可曾记得,

那些摸爬滚打于刀剑锋砺之中或是求学留洋于海外的的铁血男儿,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可曾记得,致远舰身中数弹,冲向吉野,锅炉爆炸,“太阳”去救邓世昌,他和爱犬与舰共沉——

可曾记得,鬼子杀入旅顺,血流成河——

可曾记得,天皇节衣缩食,买下了快舰,一战成名,狼子野心,俘虏镇远,肢解定远,用她建庙,得意洋洋,诏示后人——

可曾记得,李鸿章以一己之力扶一国之危,却背下千古骂名。谈判桌上,苦苦哀求,身中一枪,省下一亿。

考察归来,要在日本舰船,坚决不登岸,也不乘坐日本人的交通艇和,最后是颤颤巍巍踩着木板换船回国——

可曾记得,台湾岛上,“真正的人” ,誓死不屈,揭竿而起,最后虽然灭族,却留下了尊严——

可曾记得,北大营一枪未放,白山黑水的父老乡亲,就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流亡——

可曾记得,鬼子围上海,屠南京,杀人为乐,惨绝人寰——

可曾记得,年过七旬的共和国上将登美军航母,像小孩子一样垫起脚尖,稀罕张望......弥留之际,不见我国的航母下水誓不瞑目——

可曾记得,南海之上,骑士铩羽长空,再也未能返航——

可曾记得,祸起萧墙,军舰赶来撤侨——

可曾记得,歼15总指挥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鞠躬尽瘁,劳碌过度,牺牲在岗位之上——

可曾记得,他们日夜训练,不惧危险,血洒长空,马革裹尸——

可曾记得,戎马一生,铁骨铮铮,却老泪纵横——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HannibalLecter


中国海军不是在1840年后的近代化过程才出现的,早在明清两代,水师已具备渡洋作战的能力,不过那时称水师不是海军。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便是北洋舰队,总理衙门商议,光绪皇帝拍板决定,李鸿章督办。建设海军最大的目的是:“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暂时摒弃千年以来的“塞防”。

创建海军之初,就提出三洋海军,因而晚清海军有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广东舰队和湖北舰队规模较小兼地方性质)。经中央授权的李鸿章,一动身就是大手笔,向日不过帝国的英国工厂订购四艘蚊子船(新型军舰,可装主力舰才装备的大口径火炮)。

李鸿章为这两艘320吨和两艘440吨的钢铁巨舰命名“龙骧” 、“虎威”、“飞霆” 、“策电”,经过层层选拔舵勇水手,要求严格认真操练。清廷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用以更新换代、操练海军等,用二十年打造出一支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大的舰队。

海军军官都是英国培养,海军士兵从选拔到训练遵循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海军部队不属陆地,注重海防,因此常年沿海巡防、远洋威慑,军队体制更是效仿英国皇家海军。但在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甲午海战中,经过几次海战,最终全军覆没。号称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覆灭。

黄海海战和威海之战,由丁汝昌指挥的10艘军舰加8艘附属舰的北洋舰队遭遇日本海军,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这是日本唯一的家底)。战争一触即发,百炮齐放,硝烟弥漫,海水激荡。北洋舰队覆灭,日本海军获胜。

北洋舰队为什么会输呢?原因有很多,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战舰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日本海军战舰吨位虽不如中国,但在炮火、速度和性能方面是强于中国的。北洋舰队的许多战舰都是下水十二年,没进行大规模地修缮和更新的,这是因为慈禧太后不肯给钱。而日本海军呢?从上至天皇、下至百姓憋着股气省钱捐钱,要为海军舰队买新式战舰、更新火炮等。北洋舰队装备落后日本整整一代,海军又相当吃装备。

北洋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大家似乎都知道,黄海海战并未给北洋舰队造成多大的损失,而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命令下退守威海卫,日本海军将其包围打了场歼灭仗,这才导致了覆灭。此战爆发前,李鸿章就预料到此战不能打,打之必败。慈禧、李鸿章及其余衮衮诸公们都知道,甲午海战,绝不是中国对战日本,而是李鸿章对战日本,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类似他的私军。慈禧想要借刀杀人,密令不准南洋舰队及福建舰队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呆着。

此战一败,清军日军角色从此互换,恍如隔世。要知道当年北洋舰队整军远洋,不知多少人去看感到自豪。抵达日本耀武扬威,他们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生怕说错。当你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北洋舰队的史料和当事人回忆录(如外国人马吉芬),北洋舰队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荣耀,他们的训练和表现都是可歌可泣的,亚洲一等一的水平。什么军纪败坏、训练极差等等都是抹黑,如炮管子上晒衣服,简直是污蔑不可能的事,只要你看过炮管(三米多高),就知道这样子晒衣服的难度太大了,还有生命危险。

北洋舰队从来不是中国国耻,它是晚清最后辉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参考资料:《清史稿》《东方兵事纪略》《旅顺军港》


今人说古


并不存在翻盘的可能。战局的胜负在开战之前就已注定。如果提早到1886年,北洋以突袭的方式,攻击日本本土,还是有可能震慑日本,不打甲午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北洋舰队对战日本联合舰队,不管怎么打,都没有任何胜机可言。即使换成跟日本一样的军舰,也是照输不误。日本的国运正上升,联合舰队越来越强,再过十年,还将在对马战海中完爆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

图一:甲午战争不光北洋舰队不堪一击,大清国陆军同样不堪一击。

北洋舰队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大敌当前,内斗的弦不能松。部队在内斗,朝廷上也在内斗。刘步蟾不服不懂海战空降当领导的丁汝昌。清流也就是俗称的嘴炮专家,不知敌不知兵,但就是不服李鸿章,强行推动李鸿章用兵。大清有了有了船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并没有建设成为一支战略明确的现代化舰队,跟日本英国这些海军强国相距甚远。

中国当年并不是只有一个舰队,而是在鼎盛时期,有四大舰队。分别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问题是这四大水师跟当今中国的三大舰队有个本质区别。当年的水师往往都是地方官攒钱搞起来的,都不愿意交给中央官僚把持,互相之间没有隶属的关系,更谈不上配合,一个水师出战,其它水师打酱油。跟日本的军令政令统一是两回事。

图二:清国陆军闻风而逃,大批士兵成为俘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水师的悲惨结局,1884年的马江海战,法国远东舰队头目孤拔率舰突袭福建水师总基地马尾军港。北洋水师拒绝救援,而广东水师只象征性派出两艘军舰,结果就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被突袭是个教训,正常国家应该能学到点东西,但是大清国啥也没有学到。

1886年那时虽然北洋舰队没有成型,但日本联合舰队也没有成型。但重要的是北洋已经有了两艘巨舰镇远和定远号,如果清国有志气,1886年去长崎,就不应该是炫耀武力,更不应该是让水兵去嫖妓,而应该是对日本军港发动一次短促强力的突袭,通过突袭打破日军。嫖妓不成被打成猪头,尚不知是国耻。

图三:那个年头杀伤日军最多的,不是清国陆海军,而是台湾手持大刀长矛的高山族。

然而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大清国的腐朽和将领的无能,不可能有这个雄心。1894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兵强马壮,上下一心,实力强大。即使假设清军和日军训练水平相当,舰队决战的胜负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火力投掷能力。在速射炮称王的时代,北洋舰队没有一门速射炮,只会被日本联合舰队的97门速射炮打跨。


厉兵


直接硬碰硬的话,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是打不赢的,因为当时清军海军的战斗力本来就比日本海军要低。吨位总数比人家少几千吨不说,火力投送能力,官兵训练,武器装备保养更是差一大截。

单纯从军事上说,清朝海军实力落后日本海军实力不少。

但是,问题是,打输不要紧,输得这么窝囊,就很丢人了!

黄海海战,清军装备不如人,丁汝昌有一定指挥失误,所以打输了,损失惨重,但也没那么丢人,毕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绝大部分官兵表现英勇,而且也重创了几艘日舰。

但后来呢?因为怕打不过,所以守在威海卫港口等着日本人来打,当然这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实力不如人的时候,守战可能确实更好打一些,可最后守成什么样子了呢?

弹尽粮绝的时候,水师洋员及岛上商绅竟然等鼓动,威逼丁汝昌等指挥官投降。

1895年2月17日,北洋守军弹药将尽,势不能支。当夜,丁汝昌召集部下,提出冒险突围,多数将领表示反对,纷纷散去。

看到了吧,都不想打了,想投降逃命,当丁汝昌不想投降的时候,竟然还被叛军持械威胁!!!

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服鸦片自杀,次日死亡。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牛昶昞把丁汝昌大印交给了美籍洋员浩威,假借丁汝昌的名义投降,浩威亲自起草降书。

看到了吧,北洋海军不是全军覆没,而是投降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眪签订《威海降约》。北洋水师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皆被编入日本海军。仅练习舰康济号载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灵柩返回烟台。

看到了吧,投降了还不算,还把军舰留给敌人,为什么呢?

丁汝昌投降的时候本来还想炸掉所有军舰,烧掉物资,以免被敌所有,却被手下人害怕激怒日军,拼命阻止,最终丁汝昌被迫将军舰,物资拱手让给敌人而自尽。

最奇葩的还有一件事,当时威海卫港口还有一艘广丙舰,这是广东水师的,而不是北洋水师的,所以牛昶昞致函伊东祐亨更求返还广丙舰。其函云:“此舰属广东舰队,因不与战斗。去岁季春,李中堂校阅海军,即与广甲、广乙诸舰共来北洋。及事已毕,将直回粤,嗣有两国事,因暂留居北洋。广甲、广乙今已沉坏,粤东三舰只残广丙一舰而已。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若沉坏其全舰,何面目见广东总督?愿贵官垂大恩,收其兵器铳炮,以虚舰交返,则感贵德无量。”

结果自然被严词拒绝,不久,此信在日本报纸上刊登出来,日人皆视为奇闻,加以嘲笑。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结局是三百年来全球最耻辱的,此为国耻,务必牢记!


国史拾遗


不过在这种几乎是必然的大败局中,其实并非没有一丁点侥幸的可能。对北洋海军来说,有一桩倘若积极应战,没准可以翻盘的异数,那就是丰岛海战。

或许能够改写历史的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1894年春夏之际朝鲜半岛发生的东学农民起义。而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半岛代为戡乱,日本则不请自来,也向半岛大量派出军队。到了1894年7月,在朝鲜的日军规模已经大大超过清军,而且中日围绕各自从朝鲜撤兵的外交交涉陷入僵局,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清政府的催促下,终于开始向朝鲜增派军队,其中一部分从海上运输,雇佣英国、德国商船“高升”“飞鲸”“爱仁”帮助装运,从天津大沽直驶朝鲜牙山。

7月21日,中国海路运兵的第一艘运输船从天津出发。

(电影《甲午风云》中的经典一幕,信号兵通报:“命令各舰熄火”)

第二天,即7月22日,北洋海军派出护卫牙山登陆场的“济远”“广乙”“威远”3舰从威海卫出发。而就在这一天,北洋海军提督得到了有关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出发的紧急军情,遂决定在23日亲率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等全部9艘主力舰以及2艘鱼雷艇前往牙山。丁汝昌当即就这一行动计划用电报向北洋大臣李鸿章请示,但令人扼腕的是,日理万机的李鸿章仓促之间竟然对丁汝昌电报中的话语产生歧误理解,未经审慎思考,李鸿章即严令丁汝昌取消大队前往牙山的计划。

如果看过老电影《甲午风云》,就能看到剧中对这一幕有所表现。即北洋海军各舰升火待发,官兵们摩拳擦掌,突然间岸上发来信号说中堂命令取消行动。

有鉴于历史上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前出北上侦查的“吉野”“秋津洲”“浪速”3舰在牙山偷袭了北洋海军的“济远”“广乙”,挑起丰岛海战。

倘若丁汝昌的大队出巡计划没有被李鸿章取消,那么包括了“定远”“镇远”等全部主力舰在内的北洋海军舰队于23日出发后,刚巧能撞上丰岛海战。彼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变成了北洋海军的11艘军舰、2艘鱼雷艇PK日本海军的3艘巡洋舰,对北洋海军极具优势。而倘若这场海战日本海军落败,甚至损失了新锐的巡洋舰“吉野”,极有可能对日本大本营进行侵略战争的决心产生严重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