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晋城:阳城后杨柏的由来

自开天辟地以来,后杨柏山沟是一片林桹。最早来这里定居的先民,自然是结草为庐,开荒为田,过着原始的生活。只是多少代的子嗣繁衍,艰辛努力,才有了现在后阳柏村的规模。

据老人们说,古时的林桹里经常有“老妈乌”出没,先民的生活处境相当恶劣。比如现在西院磨道的前面就是当年先民的担水之地,古时临河而居当是大大的福气,按理说这个吃水确是又近又方便,可是担水时必须另一个人抟锣配合,不然就会遭到林中“老妈乌”的袭击。

村东的沟叫“怕树凹沟沟”,这个名字的来历也说明了这一点。按老人说当时的“东院场”(现在已建成房屋)应该是一片耕地,犁地的时候,也要一个人犁地一个人抟锣配合,以防“老妈乌”惊动牲口,甚至伤害人畜。

晋城:阳城后杨柏的由来

据此即可想象当时后杨柏的原始状况和先民们生活的艰辛。

后杨柏土人主体有三姓:东头王、中间张、西头常。最先来这里的到底是哪姓先民?因为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至少我不知道),所以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第一种说法认为后杨柏的最早先民是“东头王”,我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大。

依据有二:

一, 从现有院落的名字可以

判断

先看看这些名字吧:里头院、西院、东院、屋背后、街门外。这些院落的名字,显然具有相对性。我认为都是以“里头院”为参照的。先有“里头院”,后有“西院”,再有“东院”等等,至于常姓的“上院”、“底下院”可能要晚些。至于常姓的“新院”,王姓的“新胡里”、“外头楼”,可能更迟些。而“里头院”属于王姓。所以王姓来的最早。

二、依据一个传说判断

传说张姓是王姓的亲戚,在当初王姓先民逃饥荒来后杨柏度光景的时候,曾经路过亲戚张姓门口,在王姓先民的鼓动下,就把张姓先民也盼来了。依此为据,王姓来得早,占了村东平地,张姓来得迟些,占了村中平地,常姓来得更迟,所以占了村西的坡地。这样就形成了后杨柏“王东,张中,常西”的居住布局。

晋城:阳城后杨柏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认为后杨柏的最早先民是“中间张”。

理由是土改以前,围门跟的土地都属于张姓,比如“西向向”、“下南迠”、“红石板”、“犁圪弯”等等。应该说先到本地的人才可能占有更好、更近的土地,因此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免强。因为古时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就有人这样说:张姓家族“光占土地,不置房舍”,而王姓家族更注重“置办家产”。张姓的土地,也许“是买的”也是极有可能的。

在各种说法中,没有认为常姓是后杨柏最早的先民。我感觉这可以是定论。

至于说后杨柏各个姓氏先民是从哪里来的,需要我们用严格的史实来考证。作为张姓的后裔,我听说张姓有两个来源:其一是“黄磢漏道底”,也就是现在泽州县南岭乡黄磢村和漏道底村,据说张姓上辈还曾经到此地祭祖。其二是山西省安泽县张氏,他们逃兵荒到了阳城河北的张家庄,然后有一部分来到了我们后杨柏庄上。至于后杨柏王姓家族和常姓家族的来历,我没有听到有关的传说,更没有确切的史料考据,因此不敢多言。要弄清这个问题,最好是问问他们现存的老人,看有没有家谱,或者那怕是口口相传的故事。

晋城:阳城后杨柏的由来

后杨柏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就是现存的老人也说不清楚。据说我们张姓西院原来的院门门额上有一块木板(我也记得有古老的木板,但当时年幼不经事,没有注意过),上面依稀有“乾隆八年”的字样,可是由于后来翻修,那块木板现已无处可寻。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后杨柏至少也应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我认为历史会更久远,也许在五六百年或更远吧,可以追溯到元朝或明朝,你想吧,在手工劳动的古代,这一凹凹的梯田,需要多少代人,多少岁月才能开垦出来呀。

如今,后杨柏屋舍依然,而袅袅炊烟不再。青山无言,绿水长流。白雪徒增发际,美景永存心间。怀着敬畏之心,凭吊村头村尾的沧桑老树(老胡树、圪桃树),他们能否告诉我们后杨柏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