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晉城:陽城後楊柏的由來

自開天闢地以來,後楊柏山溝是一片林桹。最早來這裡定居的先民,自然是結草為廬,開荒為田,過著原始的生活。只是多少代的子嗣繁衍,艱辛努力,才有了現在後陽柏村的規模。

據老人們說,古時的林桹裡經常有“老媽烏”出沒,先民的生活處境相當惡劣。比如現在西院磨道的前面就是當年先民的擔水之地,古時臨河而居當是大大的福氣,按理說這個吃水確是又近又方便,可是擔水時必須另一個人摶鑼配合,不然就會遭到林中“老媽烏”的襲擊。

村東的溝叫“怕樹凹溝溝”,這個名字的來歷也說明了這一點。按老人說當時的“東院場”(現在已建成房屋)應該是一片耕地,犁地的時候,也要一個人犁地一個人摶鑼配合,以防“老媽烏”驚動牲口,甚至傷害人畜。

晉城:陽城後楊柏的由來

據此即可想象當時後楊柏的原始狀況和先民們生活的艱辛。

後楊柏土人主體有三姓:東頭王、中間張、西頭常。最先來這裡的到底是哪姓先民?因為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至少我不知道),所以眾說紛紜,觀點不一。

第一種說法認為後楊柏的最早先民是“東頭王”,我認為這種可能性較大。

依據有二:

一, 從現有院落的名字可以

判斷

先看看這些名字吧:裡頭院、西院、東院、屋背後、街門外。這些院落的名字,顯然具有相對性。我認為都是以“裡頭院”為參照的。先有“裡頭院”,後有“西院”,再有“東院”等等,至於常姓的“上院”、“底下院”可能要晚些。至於常姓的“新院”,王姓的“新胡裡”、“外頭樓”,可能更遲些。而“裡頭院”屬於王姓。所以王姓來的最早。

二、依據一個傳說判斷

傳說張姓是王姓的親戚,在當初王姓先民逃饑荒來後楊柏度光景的時候,曾經路過親戚張姓門口,在王姓先民的鼓動下,就把張姓先民也盼來了。依此為據,王姓來得早,佔了村東平地,張姓來得遲些,佔了村中平地,常姓來得更遲,所以佔了村西的坡地。這樣就形成了後楊柏“王東,張中,常西”的居住佈局。

晉城:陽城後楊柏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認為後楊柏的最早先民是“中間張”。

理由是土改以前,圍門跟的土地都屬於張姓,比如“西向向”、“下南迠”、“紅石板”、“犁圪彎”等等。應該說先到本地的人才可能佔有更好、更近的土地,因此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些免強。因為古時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就有人這樣說:張姓家族“光佔土地,不置房舍”,而王姓家族更注重“置辦家產”。張姓的土地,也許“是買的”也是極有可能的。

在各種說法中,沒有認為常姓是後楊柏最早的先民。我感覺這可以是定論。

至於說後楊柏各個姓氏先民是從哪裡來的,需要我們用嚴格的史實來考證。作為張姓的後裔,我聽說張姓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黃磢漏道底”,也就是現在澤州縣南嶺鄉黃磢村和漏道底村,據說張姓上輩還曾經到此地祭祖。其二是山西省安澤縣張氏,他們逃兵荒到了陽城河北的張家莊,然後有一部分來到了我們後楊柏莊上。至於後楊柏王姓家族和常姓家族的來歷,我沒有聽到有關的傳說,更沒有確切的史料考據,因此不敢多言。要弄清這個問題,最好是問問他們現存的老人,看有沒有家譜,或者那怕是口口相傳的故事。

晉城:陽城後楊柏的由來

後楊柏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就是現存的老人也說不清楚。據說我們張姓西院原來的院門門額上有一塊木板(我也記得有古老的木板,但當時年幼不經事,沒有注意過),上面依稀有“乾隆八年”的字樣,可是由於後來翻修,那塊木板現已無處可尋。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後楊柏至少也應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我認為歷史會更久遠,也許在五六百年或更遠吧,可以追溯到元朝或明朝,你想吧,在手工勞動的古代,這一凹凹的梯田,需要多少代人,多少歲月才能開墾出來呀。

如今,後楊柏屋舍依然,而裊裊炊煙不再。青山無言,綠水長流。白雪徒增髮際,美景永存心間。懷著敬畏之心,憑弔村頭村尾的滄桑老樹(老胡樹、圪桃樹),他們能否告訴我們後楊柏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