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杜月笙為何至死都不願意去臺灣?

邪惡女女-LL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率殘部撤退至臺灣,而此時上海的無冕之王,地下皇帝杜月笙則既未留在大陸,也沒去臺灣,而是去了香港,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為什麼杜月笙至死都沒有去臺灣呢?



眾所周知,在民國期間,上海幫派的影響力十分巨大,甚至能夠決定上海的走向,而這些幫派中,尤以青、洪幫勢力最為強大,作為上海青幫的大佬,杜月笙堪稱上海灘的無冕之王,也因此,杜月笙所有的根基和他的權力來源都在上海灘。


所以一旦解放軍佔領上海,曾經在“4·12”反革命政變中,瘋狂瘋狂屠殺過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杜月笙,勢必會被清算,杜月笙必然不敢留在大陸。而杜月笙一旦離開他的根基上海,除了曾經青幫大佬的名聲,他將一無所有,也就沒有了跟蔣介石討價還價的基礎。

杜月笙早在20年代就開始與蔣介石打交道,他非常瞭解蔣介石的為人,一無所有的杜月笙,即使到了臺灣,也不可能被蔣介石重視,反而身家性命都決定於蔣介石的一念之間。

再加上1948年,蔣經國去上海打虎時,杜月笙聯合宋美齡坑了蔣經國一把,使蔣經國打虎行動最終失敗。得罪了“太子”,又失去了被利用的價值,精明如杜月笙,自然不會羊入虎口。

事實的結果也證明了杜月笙選擇不去臺灣的明智。到達臺灣後,蔣介石絕大部分在大陸時嫡系和高級將領都受到了冷落,也失去了權力。曾經蔣介石的親信都是如此待遇,杜月笙區區一個黑幫首領,自然不可能有多好的後果。


鳶飛九天2018


杜月笙至死都不願意去香港,這一切都跟蔣介石有著莫大的關係。杜月笙有一句關於蔣介石的自嘲,道出了杜月笙至死不願意去臺灣的原因。

杜月笙與蔣介石交惡,自嘲是自己是夜壺。1945年,抗戰勝利後,因為杜月笙在抗戰的時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按論功行賞,杜月笙盯上了上海市長的職位,好好過一把官癮。誰知道蔣介石給杜月笙來了一個卸磨殺驢,杜月笙被擺了一刀,準確來說是兩刀,刀刀見血,兇相畢露。

第一刀卸磨殺驢,在杜月笙信心滿滿地準備回到上海當市長的時候,蔣介石蔣介石已提前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負責接收上海全權。蔣介石的這樣安排直接跟杜月笙沒有一毛錢關係了,這令杜月笙感到很失望。這還沒完,在杜月笙回上海的時候,本來以為有宏大的歡迎場面,誰知道有人搗鬼,市政府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聞訊氣上加氣,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竟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第二刀蔣介石戲耍杜月笙,1946年夏,蔣介石為體現“民主政治”,下令“民選”上海市參議會議員。杜月笙信以為真,有意競選議長席位,哪知就在勝券在握時,傳來蔣介石的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擔任。潘公展蔣介石的親信,杜月笙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在選舉結果杜月笙當選議長後,杜月笙馬上宣讀了一份辭職呈文。

這兩件事的發生,導致杜月笙和蔣介石徹底交惡。當時杜月笙自嘲:我們是夜壺,蔣介石把我們用完了,眼看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往旁邊一甩,再也用不著你們這些夜壺了。此時的杜月笙對蔣介石是徹底失望了,也明白自己的根基在上海,到了臺灣也不受蔣介石的待見,地位甚是尷尬。於是,62的杜月笙決定再次遠遁香港,與世無爭,就在香港安度晚年。

1949年4月,杜月笙赴香港,1950年與京劇名角孟小冬在香港結婚,1951年8月16日下午,62歲的杜月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享年64歲。


密探零零發


杜月笙是民國時期上海灘的響噹噹的一個一個人物,被稱為上海灘的“地下皇帝”,中國黑幫教父。他和蔣介石兩個人的關係亦師亦友,當年蔣介石潦倒上海的時候,杜月笙還曾扶持過他,然而3261蔣家王朝的大樹倒下去的時候,杜月笙卻沒有跟自己的兄弟去臺灣,而是選擇了去自由港——香港,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已經由來已久。

抗戰勝利以後,杜月笙勞苦功高,想趁蔣介石論功行賞的機會當上海市市長,他通過自己的把兄弟戴笠將這個意思轉達給了蔣介石。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1945年8月底,當時杜月笙興致沖沖的回到上海,卻沒想到蔣介石已經把上海市長的位置交給了錢大鈞,負責接受上海的全權。也就是這時候,杜月笙對諒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令杜月笙沮喪的事還在後頭,當杜月笙到達上海的時候,杜月笙的門徒告訴他,市政府已經將原先訂店的歡迎儀式都取消了,而且在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打倒杜月笙”的標語,杜月笙聞訊更是氣上加氣。火車靠站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要員來迎接,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1946年,蔣介石為體現“民主政治”下令民選上海市參議會議員,杜月笙本想弄一個議長的位置噹噹。於是組織門徒大肆宣揚,並且花了大把的錢拉票。沒想到,蔣介石卻把這個位置交給了潘公展。狠狠地將杜月笙。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加上了杜月笙和蔣介石的矛盾。當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杜月笙被蔣介石請去了南京,當時蔣介石就邀請杜月笙去臺灣,不過杜月笙並不答應,因為他知道在蔣介石的心中自己只是個夜壺,用完了就扔了。



是阿維啊


杜月笙為何至死都不願意去臺灣?(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國民黨在大陸敗局已定,蔣介石開始籌劃據守臺灣事宜,除了向臺灣運送大量物資、財物之外,蔣介石還帶走了一大批學者和專家,有些是被捆著去的,除此以外,他還“邀請”了一些知名人士,杜月笙就在邀請名單上。


接到蔣介石的邀請,杜月笙猶豫了,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1949年,蔣介石利用到上海的機會,特意在崇明島單獨會見了杜月笙,再三“邀請”他去臺灣,面對蔣介石的“誠懇邀請”,杜月笙委婉回絕:”總裁美意,月笙心領了,可臺灣氣候潮溼,我哮喘病犯了,我想先在香港治療一下,然後再去臺灣。”

蔣介石心領神會,知道兩人之間多年的交情已經恩斷義絕,既然杜月笙已經沒有什麼價值,天要下雨娘要嫁,只要不跟著共產黨走,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吧!

這是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面,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飛往臺灣,而早在4月,杜月笙帶著一家人已經到了香港。

從1902年杜月笙以社會底層小流氓的身份進入黃公館,一直到他成為上海青幫的最大頭目,他的黑社會老大變化史,一直與蔣介石密不可分,杜月笙的成功離不開蔣介石的暗中支持,投桃報李,他也為蔣介石幹了不少髒活。

1927年4月,掌握國民黨黨政軍大權後的蔣介石決定清黨反共,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杜月笙積極響應,幫助鎮壓上海的工人,殘忍活埋了上海共產黨工人組織領袖汪壽華,出動黑幫分子偽裝工人攻擊工人組織,蔣介石以內訌為名收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支,屠殺共產黨人。蔣介石論功行賞,杜月笙順利當上了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並脫離青幫,創立了恆社。

抗戰期間,杜月笙出錢、出力,蒐集情報、刺殺日軍、協助軍統,籌集錢款,購買了大量的軍用物資支援前線,上海陷落後,杜月笙沒有當漢奸,出走香港,遙控青幫成員暗助軍統清除漢奸。蔣介石任命杜月笙為人民行動委員會負責人和紅十字會副會長,便於杜月笙統一指揮幫會力量和籌集軍用物資。

杜月笙如此不計成本的為蔣介石賣命,他自有心中的小九九,那就是當上海市市長,實在不行,副市長也可以,杜月笙心裡非常清楚,黑社會不是長久之計,戰爭年代還能存活,一旦局勢穩定了,黑社會就是政府打擊的對象,他必須利用蔣介石來洗白自己。

蔣介石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杜月笙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上海的租界,在各國之間周旋,謀取利益,日本投降了,租界收回了,上海沒有了外國勢力,杜月笙對蔣介石來說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1945年9月,在杜月笙信心滿滿的從香港回到上海前,蔣已經任命他的侍從室主任、號稱“八大金剛”之一的錢大鈞擔任上海市市長,蔣做事真夠絕的,連副市長都給了吳紹澍。當杜月笙快要到達上海的時候,他的青幫小弟告訴了他一個不幸的消息,市政府取消了原定的歡迎儀式,已經搭好的牌樓也全部拆了,甚至還有人在火車站貼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的標語,為了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火車靠站時,一個迎接的都沒有!

如果此時的杜月笙還對蔣有一絲幻想的話,接下來的事兒讓他徹底看透了蔣的無情。

1946年,上海市選舉參議員,杜月笙有意參選議長,憑藉他的威望和實力,順利當選議長,誰知道,蔣派人傳來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擔任,杜月笙徹底心涼,蔣這是要徹底斷掉他的後路,知趣的杜月笙很快遞交了辭呈。

這兩件事,猶如卸磨殺驢,刀刀見血,刀刀割在杜月笙的心上,兩個人徹底交惡。杜月笙曾自嘲,我就是蔣的夜壺,用完了,就往床下一踢。此時的杜月笙徹底明白,自己的根基在上海,到了臺灣,就成了刀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除了不受蔣介石待見,杜月笙與蔣經國也結下了樑子。

1948年,杜月笙、孔祥熙等人在上海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擾亂市場和金融秩序,小蔣奉命到上海整頓,首先拿杜月笙開刀,逮捕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杜月笙四處活動,大蔣小蔣都不給他面子,硬是讓杜維屏坐了半年的牢。杜月笙明面上不敢開罪蔣經國,暗地裡舉報孔祥熙的兒子、蔣經國的表弟孔令侃經營的揚子公司倒買倒賣的事實,逼得蔣經國不得不“大義滅親”,孔令侃同時也是宋美齡最喜愛的乾兒子,蔣經國不但得罪兩個大人物,自己主導的整頓活動也無功而返,從此對杜月笙懷恨在心,如果自己到了臺灣,不但杜月笙本人,恐怕一家子都沒好日子過。

到了臺灣,一切要從零開始,而香港才是最佳選擇。

抗戰期間,杜月笙一直住在香港的杜公館,經過8年的經營,基本上在香港算是立住了腳跟,一些產業也提前向香港轉移,憑藉往日的威名,香港黑白兩道還算給面子,此時的杜月笙已經60多歲了,疾病纏身,沒有精力到臺灣開創新天地,所以,他果斷婉拒了蔣介石的“邀請”,帶著一家子到了香港安度晚年。

雖然到了香港,國共雙方都沒有放棄他,杜月笙的兒子經常往返滬港兩地,傳遞信息,對於我黨的邀請,杜月笙也以身體原因為由,婉言謝絕了。

1950年,杜月笙在香港與孟小冬補辦了婚禮,給了她一個名分。

1951年8月16日,64歲的杜月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據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雖然不願去臺灣,他死後,他的家人很多去了臺灣。

長子杜維藩(非親生,杜月笙與大太太沈月英領養的)遷居臺灣,任銀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七子杜維善、八子杜維嵩與母親姚玉蘭遷居臺灣,杜維嵩年紀輕輕就自殺了。

二女兒杜美霞與孟小冬一起遷居臺灣,相依為命。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1949年解放前夕,敗北的蔣中正在去臺灣前,召見了杜月笙,再三邀請他去臺灣。可是卻遭到杜月笙的婉言謝絕,那麼他為何不願意去臺灣呢?

(杜月笙劇照)

說起來,杜月笙和蔣中正的交情要追溯到1922年。

當時的杜月笙,已經是黃金榮的得力膀臂,在青幫中也頗有威望。

而蔣中正是個有志青年。他在加入同盟會後,為了籌資,在上海辦了個證券交易所。結果,由於上海金融千變萬化,沒有經驗的蔣中正,很快就虧了個底朝天。不光賠了本,還欠了不少外債,成天被人追債,非常狼狽。

無奈之下,蔣中正走了上海商會會長虞洽卿的門子,正兒八經地寫了拜貼,拜到當時勢力如日中天的黃金榮的門下,做了他的徒弟。

黃金榮看蔣中正生得儀表不凡,認定他是個大有前程的人。再加上也要給虞洽卿幾分面子,所以他便擺了酒宴,把那些債主請來,表示蔣中正是他徒弟,誰要是要債就找他黃金榮。那些人哪裡敢惹黃金榮,所以這事也就一筆勾銷了。

也就在那個時候,作為黃金榮身邊最得力的心腹,杜月笙認識了蔣中正。

黃金榮好事做到底,幫蔣中正消災後,又送了200塊大洋給蔣中正做盤纏,讓他奔美好前程去了。

斗轉星移,杜月笙靠著過人的能力和威望,漸漸超越了黃金榮的勢力和影響,成為上海青幫名符其實的大佬。

1927年,寧漢分裂後,杜月笙為了支持蔣中正,聯合黃金榮和張嘯林,組建了黑幫性質的中華共進會,不光阻撓工人復工,還非法逮捕我黨進步人士及工人,並誘殺了在工人中威望極高的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最終導致革命受挫。

(黃金榮劇照)

有功的杜月笙,因此得到了國民政府的器重和信任,並被委任北伐軍總司令少將參議。從此,杜月笙和蔣中正往來更為密切。

為了洗白身份,有了國民黨官銜的杜月笙,又有計劃地開辦銀行、實業等生意,並積極投身地方公益事業。

1931年,國家動盪又逢天災人禍,國民政府受到了百姓詬病。

為了支持蔣中正和國民政府,杜月笙成立了水災急賑會。在他的努力下,通過社會各界,竟籌得261萬元款項,其中他自己捐資50多萬,可謂幫助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對於杜月笙的良苦用心,蔣中正感動萬分,於是親筆題寫了“樂善好施”的贈詞。

由此,人人都知道杜月笙和蔣中正關係深厚。他的地位和身份,也跟著水漲船高。不久,便在眾人的推舉下,擔任了上海地方協會會長、中國紅十字副會長等職務。

對於國民政府推行的全民活動,杜月笙亦是舉雙手贊成和響應。比如當時國民政府看到鴉片猖獗,於是發起禁鴉片運動,杜月笙本來也有鴉片癮,但他積極響應號召,硬是戒掉了吸食多年的鴉片。

1936年12月,蔣中正在西安遭到張學良的強行扣押。杜月笙聽說後,焦急萬分,他又是個視兄弟如手足的人。所以他聯絡上海各界有影響力的人,以上海地方協會的名義,聯名致電張學良。希望他能以國家大局為重,放蔣中正回南京。甚至表示如有顧慮,他願意親赴西安做人質。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中正回到南京。杜月笙又第一時間趕到南京,探望蔣中正。

杜月笙的深情厚意,讓蔣中正再次感動。臨走時,執意和他合影留念。

1937年滬淞會戰,杜月笙為了抗日,不光動員青幫弟子積極投身抗日,還組織後援會,為前線物資做出了保障。

除此外,杜月笙還與戴笠合作,為軍統蒐集情報和人才,並參與了多起刺殺漢奸的行動。

上海淪陷後,不少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在日本人的誘哄下,出任偽職,供他們驅使。但日本人數次登門邀請杜月笙任職上海市長一職,都遭到他的婉言謝絕。為了避禍,杜月笙帶著家人轉移到了香港。

就算到了香港,杜月笙依然以紅十字副會長的身份,四處募捐籌款,積極支援抗戰。

(戴笠劇照)

1945年,抗戰勝利,自覺為抗戰出錢出力的杜月笙,一心想擔任上海市市長一職,於是他借戴笠之口,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了蔣中正。

杜月笙回上海前夕,聽聞國民政府大張旗鼓地為他準備了歡迎儀式,心情無比高興。然而就在他抵達上海之際,卻有隨從打探到,上海市市長和副市長的職位已另有其人,更糟糕的是,原定的歡迎儀式,被各種“打倒流氓頭子杜月笙”“堅決嚴懲黑勢力頭子杜月笙”等標語取代。

原來,蔣中正不願意杜月笙勢力做大,因此針對杜月笙,刻意打壓。

1946年,蔣中正表態,上海市參議會議員由民眾投票選舉。

杜月笙強打起精神,不惜出錢出力,動用種種關係,又讓徒弟們四處活動,準備競選參議會議長一職,並想借此機會東山再起。

在拉選票的過程中,蔣中正公開放話,絕不支持杜月笙。

在杜月笙得到最高票數後,蔣中正卻已經內定了議長名單。

杜月笙明知鬥不過政府,只得發了個公開聲明,以“身體羸弱,不堪擔當重任”為由,推託了議長一職,好歹算是揀回了點面子。

那些軍政要人,見杜月笙已不再是蔣中正身邊的紅人,大家也對他冷落起來,離了軍政界的支持,昔日風光的杜月笙,也就不復存在了。

對於蔣中正的所作所為,杜月笙既不滿又寒心,他曾憤然說:“蔣中正拿我當夜壺,用完就丟床下了。”

1949年,內戰進入尾聲,國軍敗局已定。蔣中正得到情報說,我軍派人找過杜月笙,表示以前的事情一筆勾銷,希望他能留在上海。於是蔣中正召見了杜月笙,並極力邀請他攜家眷同往臺灣,共圖大業。

但杜月笙卻以哮喘發作,不適宜臺灣潮溼天氣為由婉拒了蔣中正。

蔣中正當然不希望杜月笙最後會站到我軍這邊,所以旁敲側擊,想逼杜月笙去臺灣。

杜月笙其實早就想好了退路,他也知道在幫助蔣中正的時候,做過不少惡,擔心會遭到清算。但蔣中正對他的所作所為,也讓他看透了蔣中正的絕情,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去香港。

(參考史料:《杜月笙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方圓,我來回答。

在筆者看來,杜月笙不去臺灣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就杜月笙本人和國民黨的關係來說,可以說成是“關係密切”,也可以說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相愛相殺”。為何這麼說呢?

之所以說他們之間關係密切,實際上倒不是杜月笙和國民黨走得有多近,而是作為上海灘的黑幫老大,國民黨清楚去拉攏他的重要性。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杜月笙對國民黨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而國民黨對杜月笙也是極為尊重的。

比如在酒桌之上,別人來給蔣介石敬酒,蔣介石都是坐著的,而杜月笙來敬酒,蔣介石就要站起來,還要說一聲:“杜先生”(選自《歷史的溫度》)。

由此可見杜月笙在蔣介石心中的位置。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蔣介石對杜月笙的這種所謂的“尊敬”,也並非是發自內心的,也許是,但是相對於利益考量來說,發自內心的尊敬也要顯得遜色一些。

此外,在1931年的時候,杜月笙花了五十萬大洋建起來的“杜氏祠堂”在浦東高橋落成,頓時間大批人來觀看,但這其中最讓杜月笙感到有面子的,還會蔣介石、何應欽、胡漢明和孔祥熙等人送來祝賀的匾額。(摘選《歷史的溫度》)

但這一切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蔣介石心中對杜月笙的利益考慮遠比心中的那份真摯的尊敬要高的多。

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尊敬”杜月笙,是因為現在的上海還存在租界,是因為日本人還沒有失敗,還需要杜月笙的黑社會勢力和這些人斡旋。

但是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以後,上海也沒有了租界的勢力,蔣介石自然就用不到杜月笙了。頓時間,杜月笙便“失寵”了。

最可笑的是,當時的上海副市長吳紹澍還打出了“打到杜月笙”的標語,而他之所以敢這麼做,那是因為他的背後有蔣介石給他撐腰。

杜月笙被蔣介石徹底冷落後,在1949年7月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上,還將杜月笙說成是“時代渣滓”。雖然蔣介石也為此做出了道歉,但是相比也是迫於面子和輿論吧!

後來杜月笙還對門徒說到:

“那些政治大官,其實當我們是夜壺。晚上尿急了,想到用我們。用完了,一腳踢到床下去,嫌我們又髒又臭。”

可見此時的杜月笙已經對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但是就歷史層面來看,杜月笙也並非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一心只想著和國民黨搞好關係的人。相反,在民族大義上,他和蔣介石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抗戰期間,杜月笙除了青幫老大這一個頭銜外,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高大上的頭銜,那就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這確實是個虛銜,但是杜月笙卻從來沒有將它當做是虛銜,而是真正的去做這個頭銜該做的事情。

他設立了很多醫院,救助了很多傷員,錢不夠,他就發動群眾募捐,募捐還不夠,那就自己來補。這些在淞滬會戰時期,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不僅如此,杜月笙還有這樣一舉豪言:

“如果日本人敢利用租界進攻中國軍隊,我杜月笙在兩小時內就毀滅租界。”

別以為只是說說而已,他還真就去做了。他讓自己的門徒組成一千五百人的別動對,直接就和日本人幹起來了。

到了1949年的時候,杜月笙受到臺灣蔣介石的邀請,讓他去臺灣。但是杜月笙拒絕了。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杜月笙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心灰意冷。

第二點,當時共產黨也通過黃炎培等人勸杜月笙留在上海,保證既往不咎。杜月笙是猶豫的,但是他最後卻去了香港。

第三點,在兩者之間,杜月笙選擇在“中間位置”,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大半生都活在動亂與刀口之上,自己已經對這樣的生活再難提取信心,只有遠離恐怕才是最好的選擇。


方圓文史


杜月笙生於民國時期那個魚龍混雜的時代。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形形色色的勢力在這裡遊蕩,跑馬佔地。

這裡有舊軍閥、北伐軍、青年新銳、滿清遺老,再加上各類兇殘的幫會勢力。

杜月笙作為一個無任何勢力的小癟三,卻在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時代,登上了人生頂峰。當然這個頂峰可以爭議,但就個人而言,做到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的非凡與睿智。的確,杜月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也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

杜月笙懂得進退,深諳人性,在大的選擇面前從沒失過手。他曾為蔣介石做過許多事情。

杜月笙晚年的時候,內戰失敗後的蔣介石想逃往臺灣,曾經邀請杜月笙一同前往,但是他始終沒答應。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杜月笙信奉“夜壺”理論,深諳人性、人心,這是他不想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首要原因。

1927年4月,蔣介石準備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就找到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三人,要他們幫忙鎮壓上海的工人,杜月笙等人立即同意。

蔣介石曾經是黃金榮的徒弟,可是真正為蔣介石賣命的人,卻是杜月笙。4月11日晚,杜月笙誘捕了上海共產黨工人組織領袖汪壽華,將他殘忍地活埋。次日,杜月笙等人出動大批黑幫分子偽裝成工人,在全市攻擊工人組織。

蔣介石以工人內訌為名,將上海的工人糾察隊全部收繳了槍支,並開始屠殺共產黨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

蔣介石“論功行賞”,杜月笙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

杜月笙在1933年脫離了青幫,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幫會組織——恆社,這樣他就更能方便地為蔣介石出力。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杜月笙讓自己的幫派成員全力協助中國軍隊作戰,蒐集情報、帶路、暗殺日軍軍官和後勤人員等。

另外,他還與戴笠成立了情報站,拿出大筆錢支持抗日。籌集大量毛巾、香菸、罐頭食品、防毒面具等,送往前線。

後來日軍攻陷上海,也曾找到杜月笙幫他們做事,但是杜月笙乾脆地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由上海前往香港躲避。杜月笙人雖不在上海,但是他指揮手下,聯合青幫成員、軍統人員在上海成功處決了幾個大漢奸,離間了汪偽陣營。

為了獎勵杜月笙,蔣介石在1940年任命杜月笙為人民行動委員會負責人,統一指揮各地幫會組織。

在香港期間,蔣介石又任命杜月笙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杜月笙當然也盡職盡責,通過組織捐款、將大量錢款和抗戰急需物資送到前線。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為自己一直為了蔣介石肝腦塗地,應該能當上海市長,最起碼也是個副市長。沒想到,因為上海的外國租界都被國民黨政府收回,上海已不存在外國勢力,杜月笙與租界打交道的特長,對於蔣介石來說已經毫無意義。

這年9月初,杜月笙從外地返回上海,蔣介石已經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並取消了對杜月笙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好的牌樓也被拆除,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蔣介石的種種做法,讓杜月笙寒了心。你蔣介石用到我時,我杜月笙沒說過半個不字,為抗戰鞠躬盡瘁,如今抗日成功了,可我又換來了什麼?

杜月笙遊走江湖數年,當然也深諳人情世故。他有一個著名的尿壺理論:搞政治的人把黑幫當做尿壺,每當晚上要小便的時候,就把它從床底下拿出來。一旦小便完了,這個尿壺就不需要了,甚至會嫌它又臭又髒,恨不得立即砸掉它。

杜月笙深知自己在蔣介石心中的位置,也深知蔣介石這個人“卸磨殺驢”的本性。如果自己跟隨他去臺灣,就相當於一個無用的“尿壺”,遲早會被蔣介石“砸個稀爛”。所以,他不想去。

二、杜月笙和蔣經國曾經結下“樑子”,擔心去臺灣後會遭到蔣家父子報復。

1948年,杜月笙和孔祥熙合作,哄抬物價,屯積居奇,擾亂市場和金融秩序。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來到上海打擊投機商人,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被逮捕。

杜月笙出面為兒子活動,蔣經國不敢不給面子,他請示蔣介石後,杜維屏坐了6個月的牢,然後被放出來。

杜月笙雖然不敢公開表示對蔣經國的不滿,但是他也狡猾地建議蔣經國不能“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接著就揭露了蔣經國的表弟、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所經營的揚子公司,也同樣存在囤積居奇、倒買倒賣的事實,逼迫蔣經國不得不採取“大義滅親”的舉動。

後來,蔣經國對於上海擾亂市場及金融秩序行為,只好不了了之。蔣經國本來想通過自己做的這第一件大事揚名,卻不料因杜月笙吃了癟,讓蔣經國懷恨在心。

如果杜月笙去臺灣,那臺灣的大權早晚會落在蔣經國手裡,即便杜月笙活不了那麼久,可是子孫後代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因此這是杜月笙不願意去臺灣的第二個原因。

三、如果去臺灣,一切從零開始,風燭殘年的杜月笙已不可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杜月笙長期在法租界生活,比較適應殖民地的生活狀態,解放前夕,全中國的殖民地也就只有香港了,因此,香港對於他來說,是個最佳的選擇。

再者,八年抗戰期間,杜月笙一直住在香港的杜公館。不僅如此,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和發展,杜月笙在香港有相當大的勢力,黑白兩道都吃得開。回到香港也算相對聰明的做法。

1949杜月笙已經61歲了,而且身體大不如前,去臺灣,所有的吃穿用度都要重新安排,這是十分麻煩的。再者,去臺灣也不會再闖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香港與臺灣兩者對比,杜月笙選擇香港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於是1949年4月,杜月笙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也自覺自己曾犯下不可饒恕的過錯,而未接過我黨為其拋出的“橄欖枝”,舉家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定居。後來,他的哮喘病發作,並不斷惡化。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於香港,享年63歲。

可見,杜月笙這樣一個讀書極少、文化層次不高的人,僅僅是因為把握了人性、人心,就避免了在那樣一個複雜的時代迷失自我,做出錯誤的選擇。

他之所以沒有跟蔣介石去臺灣,是因為他對對方和自己都有個清楚的認識與估計,他的“尿壺理論”則是他徹悟人性的最好詮釋。

再者,他與蔣經國結下過“樑子”,去臺灣也是自討沒趣,將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還有,香港有他的一番天地,與其去臺灣人生地不熟,不如駕輕就熟回到自己的老根據地,可以趨利避害。這些,就是他死活不去臺灣的原因。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欲成大事者,必先得人心”。杜月笙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至死也沒有去臺灣。

杜月笙明白的這個道理到底是什麼呢?

瞭解杜月笙故事的人都知道,早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大勢已去的時候,蔣介石在上海崇明島曾單獨召見了杜月笙,意思就是邀請杜月笙隨他去臺灣。以會做人著稱更善於洞悉人心杜月笙深知蔣介石的用意,委婉的拒絕了老蔣。

杜月笙精明一輩子了,這個從一個上海灘的小癟三開始,崛起於市井,黑白兩道通吃,縱橫與政商兩界的青幫大佬,他怎麼會輕易的就跟蔣介石走呢,絕不會,不會……


因為他知道,蔣介石目前在上海是虎落平陽,日後到了臺灣,那就是放虎歸山。老虎一旦大開口那可要吃人的,之前在上海灘,蔣介石可以拿自己當夜壺,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用,不需要的時候放在一邊閒置。還算有點利用價值。

可是到了臺灣,蔣介石這隻猛虎必然要總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勢必要收拾一批軍政大員,搞秋後算賬。杜月笙心知肚明,自己在蔣介石心中幾斤幾兩還是清楚的,國民黨統治上海期間,蔣介石把他當夜壺,如今到了臺灣,蔣介石再也不需要像杜月笙這樣的夜壺了。

所以對於晚年的杜月笙來說,蔣介石尿你這壺尿把你當個人待,不尿你你就是一潑屎。

杜月笙也非常明智,知道自己跟隨老蔣去臺灣是死路一條,因此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最終離開上海選擇去了香港。



有人說杜月笙不去香港的原因,是當年蔣介石沒有發跡的時候,曾經拜於青幫杜月笙門下,並且還遞過入門“紅帖子”,蔣介石做了國民黨總裁後,本來杜月笙是想打算還給蔣介石的,後來這張帖子不小心丟了,於是杜月笙害怕蔣介石找他算賬,不敢跟他去臺灣。

還有人說杜月笙在上海期間,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在上海開展“打老虎”行動,曾經誤抓了他的三子杜維屏,因此蔣家父子的舉動引起杜月笙的質疑,雖然沒過三天杜維屏就被放了回來,但這事在杜月笙心裡一直是個死結,所以不管蔣介石怎麼勸說,杜月笙就是不去臺灣。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蔣介石執政期間曾經許諾給杜月笙,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答應給他官職,但後來遲遲沒有兌現承諾,這事也令杜月笙耿耿於懷,對蔣介石這個居心叵測的人失去了信心,所以執意不去臺灣。

不管大家怎麼說,杜月笙執著的選擇了自己的路,在香港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杜月笙不去臺灣的原因,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原來天底下最狠的不是我姓杜的,而是他姓蔣(蔣介石)的。”


任馳贏天下


杜月笙不去臺灣,是因為看透了他在蔣介石心中的真實地位。他親口說過,老蔣把他當夜壺,用得著的時候就拿出來,用不著的時候就塞在床底。

蔣介石這麼對待杜月笙,其實也有苦衷。因為杜月笙畢竟擁有黑幫的底子,蔣介石不想讓杜月笙在上海的勢力太大,以至於尾大不掉。

說實話,抗戰時杜月笙是出力很大的,立場也是很堅定的。所以,抗戰勝利後,杜月笙從香港回到上海,躊躇滿志,想當上海市長。

長期以來,杜月笙都致力於洗掉黑幫的底子,他的很多生意已經合法化,如果能夠當上上海市長,那他就徹底洗白了。以杜月笙的能力和影響力,當一個上海市長是綽綽有餘的。

可是,蔣介石拒絕了他,堅決不允許杜月笙當上海市長。

結果,杜月笙在高票當選議長後,當場辭職,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從此,他和蔣介石徹底決裂。

當然,杜月笙不去臺灣,還因為失去了靠山——戴笠。

戴笠死於1946年年初。戴笠生前,是杜月笙的結拜兄弟,二人關係特別密切。杜月笙對於戴笠有知遇之恩。戴笠發跡之前,曾經在上海灘窮困潦倒。但在賭場與杜月笙結識後,得到杜月笙的極大賞識。杜月笙親自為他謀劃前程,為他準備了黃金榮所寫的引薦信(黃金榮是蔣介石的師父)以及路費,把他送去了黃埔軍校,這才有戴笠此後的飛黃騰達。

如果戴笠活著,杜月笙也許會去臺灣。可是戴笠死了,杜月笙就不想去臺灣給老蔣當夜壺了。


趣談國史


杜月笙不願意去臺灣,正是他的聰明之處。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杜月笙作為三百年來幫會第一人,自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杜月笙有個名言,叫“蔣介石拿我當夜壺,用完了就把我扔了”,確實是有其道理。杜月笙當然是個人物,在十里洋場中,從底層社會崛起,和蔣介石、章太炎等政商學名流稱兄道弟,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為“上海三大亨”。而且與一般的黑道人物不同,杜月笙還是一個很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抗戰時期為鋤奸和救濟做了很多好事。杜月笙自己也很清楚,上海體制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一旦國家完成中央集權,必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人物出現在場面上。杜月笙也一直致力於洗白自己,想做上海市長。

但蔣介石也不簡單,雖然在出道的時候得到很多黑道的幫助,但是他很能分得清黑白,只讓杜月笙做議長。雙方由此談崩,杜月笙拂袖而去,再加上杜月笙在國民黨內的鐵桿戴笠飛機失事,他也就絕了再和國民黨合作之念頭。現在看來,他的選擇是對的,後來臺灣的竹聯幫也好,香港的三合會也罷,在社會不穩定和發展經濟的時期,可以發揮類似於“潤滑劑”的作用,一旦經濟穩定和社會風向轉變,政府就會通過反腐、打黑、掃黃等手段來打擊黑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