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爲什麼在臨死之前,把所有的別人借他錢的欠條都燒了呢?

貧道講歷史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杜月笙為什麼在臨死之前把所有人別人欠條都給燒了呢?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杜月笙的的確確是個有大智慧的人。非常的會做人。

杜月笙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在舊上海杜月笙用一手遮天來形容也不為過,他一直是黑白兩道通吃的人物,在他輝煌時期,幾乎沒有他不幹的事情,甚至軍火他都敢幹,這樣一個在黑道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會有多少的仇家呢?答案不言而喻,無數人都想要他的命。

那麼杜月笙晚年在幹什麼呢?他跑去了香港,儘量的和以前的一切撇清關係,他一直在拼命的和黑道的人劃清界限,杜月笙的晚年其實是非常悽慘的,因為他走的時候並沒有帶多少錢,可是又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根據記載,他還曾嘗試做過蠶絲生意,最終失敗了。實際上他這時候手上還有很多的欠條,把這些錢全部要回來,那絕對是後半輩子衣食無憂,包括其子孫。

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將家人叫去了身邊,叮囑了許多,最重要的一條是絕對不允許其子孫步其後塵,然後他燒了所有的欠條。看到這裡想必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麼燒了。

第一個原因,和原來的老朋友劃清關係。第二個原因,寫欠條的人都不簡單,知道這件事,等於欠杜月笙一個情,如果其後人有事,講道義的人會伸出援手。第三個原因,他已經沒落了,這些賬收不收的回來都是個問題,不如燒了,落個人情,落個口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杜月笙晚年,疾病纏身,加上上海被日本人侵佔,他於是就移居香港,但是去了香港沒多久,杜月笙就病危了,在臨死之前,他讓兒女打開保險櫃,拿出了多的像一本書似的欠條,放在火盆裡,當著兒女的面,全燒了。


這些欠條裡面,數額最小的5000美金,數額最大的500根金條,可想而知這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富可敵國有點誇張,富甲一方那是足夠了。

兒女為此特別不解,杜月笙對他們說:“寫這些欠條的人都顛沛流離,生死不知,也是可憐人。我死後,這些欠我錢的人,想還的,看到我的子女過的不好,自然會幫襯一把,不想還的,你們要是拿著欠條去要,不僅要不來,還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些欠條就是催命符”。



杜月笙,對人死如燈滅和人走茶涼這兩句話,理解的特別透徹,他在大上海見識了多少浮浮沉沉,對人情交際把控力特別深。

一生富有傳奇性的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只給兒女妾氏留下了十一萬大洋的資產,這和當年他在上海灘的錢財相比,簡直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正是這種人生智慧,杜月笙的後


代是上海灘三大亨後代之中,下場最好的,不得不說杜月笙看透了人生,風雲人物就算死了,也會被別人津津樂道。

對杜月笙有不同見解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評論交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貧道講歷史,貧道拜謝了!!!


貧道講歷史


從主觀上來講,杜月笙不是死纏爛打追著人要賬的人,從客觀來說,在自己過世後讓子女追著人要債,風險也極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杜月笙作為上海灘流氓三大亨之首,一生涉足不但涉足黃、賭、毒這些吸金如麻的行業,更實在金融、航運以及麵粉業上頻頻發力。

即使再不懂經營的小癟三,能夠鋪排這麼大的場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撒出來的渣渣都可以繁榮一個家族。

更何況是杜月笙這般的一代梟雄,當然,杜月笙不是斂財狂,更不是守財奴,作為一個要面子、有面子的人,杜月笙撒錢的或者說撒幣的速度一點不比他掙錢的速度慢,甚至還要快。

杜月笙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在近代史上是出了名的,不說寂寂無名之士,就有姓蔣、復辟狂人楊度、大儒章太炎、軍統一哥戴笠等等民國的政商明星人物受過他的資助。

至於說資助了多少錢?隨這杜月笙臨終前的一把大火,已經很難統計,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杜月笙借人錢竟然打欠條?

而且還不能確定是所有人借錢都打欠條,還是某些有特殊符號的人才需要打欠條。

欠條好打,但賬要起來就比較要命了。

怎麼理解呢?杜月笙借錢給人,正處在自己隻手遮天的年代,能夠與他攀上關係,併發生金錢往來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自古以來欠錢的是大爺,不但普通人要賬難,就是杜月笙這般的梟雄人物,都知道要賬的難處和痛點。

俠肝義膽的仁義之士還好,若是雞鳴狗盜之徒,他們買杜月笙的賬,卻不會買杜月笙家人的賬,尤其是沒有一代梟雄杜月笙做後盾的家人的賬。

而且一旦發生杜月笙後人要賬事件,很容易引起蝴蝶效應,那些受過他資助的人,恐怕不都是樂見真相大白天下,畢竟,非等閒之輩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為了守住秘密,難保不會有傾而走險,殺人越貨之事。

就以杜月笙的家人來說,關鍵是沒有一個能夠繼承他衣缽,勝任要賬這一角色的社會狠人或者大亨。

因此,欠條燒了也就燒了,總比讓自己的後人終年活在惶恐之下或著危險之中要好。

杜月笙一把火燒的不止是欠條,更是綿延無盡的江湖快意恩仇!


歷史三日談


首先得說,一個人臨死時手裡有別人借錢的一兩張欠條不稀奇,有一大把而且張張金額還不小,這本身就是一件奇事。

到死欠條還沒變回錢,這本身就說明杜月笙根本沒把那些欠條看成還屬於自己的銀錢。

既然如此,那杜月笙為何又把這些欠條鎖在保險櫃中,直到快離世才拿出來當著子女的面一把火燒掉呢?

品味歷史一幕,咱們需要入情入景,入心入境地去看待那一幕中的當事人。

杜月笙一生追求江湖君子人格,在上海灘風雲縱橫幾十年,錢財對他而言是取自黑道,來之不義,但散那些錢財,他又是視如糞土,義薄雲天。錢這東西在杜月笙那裡,歸根到底是他為人的階梯,而非苟安的富貴,因此,在根子上,杜月笙看金錢就是黃金如鴻毛,一點不壓心。

可還是那句話,那他為何又留著那些欠條呢?

要知道杜月笙一生都在泥潭躍龍門,然而光鮮浮華,最終他還是如同一支夜壺般重新墜回了泥潭裡,這對杜月笙其實有點不公平。

可由此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幾經沉浮最終又變得幾乎一無所有的江湖中人,垂暮之年還有什麼值得他留念,或者什麼值得他欣慰的?

像杜月笙這樣的人,只能是不枉一世為人,而那些欠條就是一個證明,就是他江湖落幕時最大的欣慰。

至少他這江湖幾十年存下了厚厚一打的交情、恩義。

不主動憑藉條要錢,就是不動那份江湖交情、恩義。

亂世之秋,談錢況且傷感情,何況要債呢!倘若杜月笙早早地竭盡所能地把那些欠條換回了錢,那他真對不起自己行了幾十年的江湖大義。

所以說,品味這一傳奇舊事,說為何不燒欠條前,咱們應好好體會一番杜月笙為何存著那些欠條。

臨終之時那一打廢紙就是杜月笙最大的江湖欣慰。

接著再說他為何臨終前要當著子女的面一把火燒掉?

稍微深刻地想一想,你不覺得這是一位江湖滄桑老父親給自己江湖兒女上的最深邃、最讓人動容的人生最後一課嗎?

據說燒那些少有三兩千,多到五百根金條的欠條時,杜月笙對自己的孩子們說了這麼一段話——

寫這些欠條的人早已顛沛流離,生死不知,他們也是可憐人。我死後,這些欠我錢的人,想還的,看到我的子女過的不好,自然會幫襯一把。不想還的,你們拿著欠條去要,不僅要不來,還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些欠條就是催命符。

在杜月笙給自己孩子上的這人生最後一課中,一把火雖然燒掉了欠條,但卻燒出了一個讓孩子們亂世保命的護身符。

其次,這把火又何嘗沒燒出杜月笙一生秉持的江湖大義,原屬於杜家的錢財是燒掉了,但杜家秉承的江湖大義卻從此留在了兒女的心中。

亂世活命的智慧,亂世為人的胸懷,這些東西何嘗是亂世錢財能夠買來的。

亂世梟雄臨終前的這一把火其實燒得太值了!

如果你仔細品讀過杜月笙,你會相信他有這樣的智慧,並且他也未曾刻意!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欠條必須留,也必須燒!


黑句本


杜月笙是上海灘有名的流氓大享,和他走的近的人都不是等閒之輩,能伸手借錢的能量更是不能小覷,當他臨死之前,跟他在場上混得人也會樹倒猢猻散,向借款人逼債,豈不是自斷後路。

杜月笙把借錢欠條燒掉,明得看是江湖義氣,實際上還有迫不得己的苦衷,當時大上海風雨飄搖,各路豪傑崛地而起,本身的勢力大不如前,失去了跺跺腳,大上海搖三搖的威嚴。那些找他借錢的人也不是省油的燈,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大勢所趨的杜月笙,還不如順手人情,落個好名聲,也為兒女們留條後路。

杜月笙積累的財富,有些也不是光明正大的,手下的青幫也幹了許多壞事。舊社會的大上海,並不是法制社會,是靠實力才能站穩腳跟,如果沒有龐大的青幫組織,他能在紙醉金迷的大上海混的風生水起嗎?燒了欠條,也燒掉了以前的恩恩怨怨,給兒女留下了平安。


秋平171152879


杜月笙是上海灘三大享之一、他的影響和勢力後來居上、成為最大的上海幫會首領。被人稱為'上海皇帝。他臨死時、把欠他的欠條全部燒了,這是他聰明之處、也是他在社會上混跡多年的感悟。其中欠他最多的有五百根金條,敢這麼向杜借錢、杜又借給他、說明這個人絕非等閒之輩,這個錢是不好收的。如果杜的後人拿著欠條去收帳,很有可能、錢收不回來,命也許要搭進去,所以杜把欠條全部燒掉,舍財免災、只要人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財富!如果這些欠杜錢的人真心想還,在杜的後人落難時、困窘時、也會拉他們一把。如果不想還、杜在還給杜的面子、杜不在了、勢力大不如上海灘的杜氏後人是追不回那些欠款的。就象古代戰國時、秦相張儀許諾楚王三百里土地、憨厚的楚王去到秦國不但沒有要到土地、反而被軟禁在秦國、連命都丟了。所以、杜月笙是極端聰明的、他把社會、把人生看得很透徹的。


手機用戶香山紅葉紅


能向杜月笙借錢的,絕非等閒之輩。他們如果知恩圖報,就算沒借條,也會主動還錢,如果杜家落難,他們也會出手相助。但如果他們忘恩負義,不願還錢,就不要再去討要,否則錢要不回來,可能還會有殺身之禍。


旅行青年說


作為上海灘赫赫有名的青幫大佬,在上海時可謂是一手遮天,黑白兩道都走得通,經常在人家發生矛盾時從中調解,同時他也開妓院、放高利貸、走私軍火等業務啥都做,按照我們上海人說的,杜月笙是過去上海攤的老孃舅。後面杜月笙拼命與黑道劃清界線,不僅是四季穿長衫表示文縐縐的樣子,而且還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遠離上海跑到香港,受到了國共兩黨一致好評。

但問題是杜月笙只拿了10萬美元拖家帶口跑到香港,租了一幢老房子,全家幾十口人,這樣下去要坐吃山空,所以後來杜月笙就想叫人去做點蠶絲生意,沒想到僅連最後一點錢都因投資失敗而沒有了,此時,杜月笙已經很貧困了,唯有一大堆別人借他錢的借條可以催一下款,但是他卻一直沒用,直到最後,他叫家人把這些欠條都給燒了,其中應有這麼幾層含義:

第一,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杜月笙也知道這些欠條就把錢都還給他,他個人也享受不到了,而且這些欠條中也有很多人,現在的日子過得還不如他,與其讓派人去追債,付出去的力氣和精和要遠比討回來的更多。

第二,杜月笙年輕時風光無限,還找了京劇名媛孟小冬為妾,想要啥就有啥的主兒,晚上落得如此光景,他最後一把火把所有別人欠他的欠條都燒了,既是讓這些人念得自己的好處,終生不忘杜先生的寬容,而且杜月笙也希望通過最後這件好事情,上天能夠寬恕他早年在上海灘幹過的一些壞事,後人評價他也是功過相低,一代青幫嫋雄也。

第三,杜月笙知道就算把這些欠條讓兒女們去討,老頭子死了,家庭也敗落了,誰還會認你這個賬?倒不如一把火給燒了,人家還感念杜先生的仗義,後面還對杜月笙的兒女多家照顧,在他後代落難之時,說不定還有欠款人出手相助呢!杜月笙此時不是需要金錢,而是他在社會上的口碑了,口碑好可蔭及子孫和家小。


不執著財經


杜月笙,舊上海時期青幫大亨,產業遍佈黑白兩道,勢力影響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聞等各業。1949年4月解放大軍眼看著將打到上海,杜月笙決定搬到香港居住。在離開前杜月笙燒掉了別人給自己寫的所有欠條,裡面欠款額最少的都由500根金條。這是為什麼呢?

1、杜月笙一生信奉“存錢不如存交情”,在上海市只要有各界名人求到杜公館,杜月笙都是大把撒錢幫忙,滿清的遺老遺少、北洋的下野高官、隱居的軍閥、文人墨客、國民黨的政要都受過杜月笙的恩惠。所以杜月笙一直不看重金錢。

2、杜月笙移居香港後曾經龐大的勢力基本煙消雲散了,而當年欠錢的人很多還身居高位,說白了吧杜月笙已經喪失了討債的能力。這些人要是有心還錢,沒借條也會還;要是沒有心還,硬要只會帶來災禍。

3、杜月笙身份背景複雜,涉及到很多恩恩怨怨。杜月笙燒掉所有借條也是表明一種態度,要斬斷恩怨、退隱江湖。

杜月笙妻妾子女眾多,所有的子女都遠離黑道生涯,在金融、銀行、文化等領域有體面的工作。在杜月笙去世後,很多當年受過杜月笙恩惠的人也都出力照顧他的妻女。比如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蘭帶著兒女接受宋美齡的邀請去了臺灣生活。


當狗容易做人難


人走茶涼,何況人死了。

杜月笙是善於用錢的人。有的人是金錢的奴隸,他絕對是金錢的主人,善於使用錢,他就是靠這個起家的。當他還是個普通混混時,從黃金榮姨太太那裡掙到一筆錢,這個姨太太就想看看他怎麼用,結果杜月笙把這些錢都用來賙濟自己的兄弟了,令人刮目相看,從此得到青睞,慢慢的混開來了!在他成為大亨過程中,絕對的是仗義疏財,比如給章太炎錢,又顧及讀書人的面子,給的很周到,讓清高的章太炎很舒心滿意,為杜家祠堂寫了牌匾。他的錢來大部分來的不正,如流水來,當然花起來也如流水,只要符合他眼中的道義,解囊是非常慷慨的。當然,他把錢花出去了,收穫了名,收穫了義,很多人都為他辦事。

人情本就如此。我們普通人有的把錢借出去了,要還錢的時候往往遇到借錢的推三阻四。即使是杜月笙,難免結交一些賴賬之人。當然,對於視錢財如糞土的杜月笙來說,他不會催著要錢,更不會為了幾個錢就把人殺了,那樣就不是杜月笙了。那麼,估計有很多人就認為,反正你有的是錢,不差我這點,你不催,我就繼續欠著,就像朱之文借錢出去那麼多,但是沒人還。借他錢人估計也是有頭臉的人物,還真不怕他。

燒掉是為保護家人。杜月笙活著,人家都不還錢,死了更要不回來。留給子女,子女肯定去要賬,杜月笙結交的又不免有心狠手辣人物,錢是身外物,給子女招來禍患就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