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抗日根據地的特色教育:兒童玩抗戰遊戲學習打日本鬼子

小時候看講述抗日戰爭的老電影,裡面有不少少年兒童參加抗日戰爭的英雄事蹟。比如,《雞毛信》裡的海娃,《小兵張嘎》裡的嘎子。這也是中共動員全民參與抗日戰爭的一個縮影。

歷史上,中共在根據地確實進行了很多針對兒童的教育動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創造性地提供了很多抗戰遊戲供兒童參與玩耍,在遊戲中寓教於樂地開展抗戰教育動員。

抗戰期間,流行的抗戰遊戲有數十種之多,大概分為軍事遊戲和反日愛國遊戲兩大類別。小編為大家梳理了當時的兒童玩得最多的幾種。

抗日根據地的特色教育:兒童玩抗戰遊戲學習打日本鬼子

行軍

需要20名以上兒童集體參與,在2—5華里範圍內活動。全體兒童選舉總指揮1人,剩餘兒童分為2—3支隊伍,總指揮會確定一個目的地,和路上的空襲記號,以及各隊的行軍路線。

全體兒童要用青草樹枝插在帽子或身上作為預防空襲的掩護,向目的地行軍。各隊分別出發,總指揮會不定時發出空襲警報,看哪一隊躲得快躲得好。警報解除後,各隊繼續前進。

在前進過程中,隊員還要練習傳達命令,如隊長傳達“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令,後面的隊員需要依次向後傳遞這個口令直到最後一名隊員。

行軍過程中,各隊還要派出隊員到其他隊伍行進路上埋伏。所以,每支隊伍都要派出幾名尖兵隊員去探路。如果沒有把埋伏的敵人搜索到,全隊進入埋伏圈,就算中了埋伏。尖兵如果發現埋伏,需要報告隊長,重新決定行軍路線。

到達目的地時,隊伍的所有隊員必須到齊,看哪一隊最先全體達到。

《行軍》遊戲實際上是軍事教育遊戲,防空襲、口令、尖兵、埋伏圈等都出現在遊戲中,兒童通過遊戲就能在實踐中熟悉軍隊行進打仗中會遇到的問題。

與此同類的遊戲還有《學打仗》《游擊隊攻堡壘》《前進少年兵》等。兒童們在遊戲中,可以學到軍事知識,並克服對日軍的恐懼感,堅定抗日戰爭的信念。

抗日根據地的特色教育:兒童玩抗戰遊戲學習打日本鬼子

一把米

讓兒童站成一圈,面向圈內。先有一人兩手合捧,表示手裡有一把米,繞外圈行進。一邊繞一邊唱:“一把米,黃又黃,捐出來,救災荒,運輸隊,快運糧。”聲音不許中斷,唸完一遍就反覆唱“運輸隊,快運糧”。

在反覆念唱時,用手撞任何一人的臂膀,被撞的人必須馬上捧起雙手,接著唱“一把米,黃又黃”,代替第一個人去繞圈子,第一個人則站到他的空位上,如此反覆交替進行。

如果有一人唱聲斷了,就算他輸了,罰他表演節目。如果接米的人,接唱遲了或者捧手遲了,也算他輸了,照樣受罰。

這是一個反日愛國遊戲,使兒童瞭解根據地災荒饑饉的主要原因是日偽軍的搶糧破壞封鎖。可以激發兒童對侵華日軍的仇恨,堅定和日軍鬥爭到底的信念。

抗日根據地的特色教育:兒童玩抗戰遊戲學習打日本鬼子

反正

將兒童列為橫列隊形,環繞成圈,面向外圈攜手,間隔以兩手伸展高,搭成洞口形狀。

然後選定一人為漢奸站在圈內。另選一人在圈外繞圈而行,做檢查漢奸工作。

每到一個洞口,就問這是什麼村?洞口的人就回答這是某某村。再問:有漢奸嗎?答:沒有。然後再去檢查下一個洞口。

如此挨個洞口檢查,到某一洞口問這是什麼村?漢奸答是某某村。再問:有漢奸嗎?漢奸答:你才是漢奸呢!然後,檢查的人就從洞口進去抓漢奸,漢奸便從下一個洞鑽出去,如此沿著各個洞一出一入不許遺漏。

如果漢奸先繞一圈回到原地,則算漢奸贏了。漢奸會回到隊伍裡,大家攜起手來拍手歡迎。檢查的人則受罰表演節目。如果漢奸被抓,則由漢奸表演節目,然後另選他人扮演漢奸繼續遊戲。

這個遊戲的目的,在於讓兒童瞭解日偽軍的宣傳,只要不是死心塌地跟隨日本帝國主義,都以寬大為懷,盡力爭取他們棄暗投明,加入抗日行列。

同時,這個遊戲也讓兒童明白偽軍偽政權中,有一些中國人迫於無奈成為漢奸,他們是可以爭取的對象。讓這些人反正過來,可以共同為抗日事業奮鬥。

抗日根據地的特色教育:兒童玩抗戰遊戲學習打日本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