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從古到今,看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改變從來不晚

焦慮時代,凡事趁早已經成為大家普遍的心態。

生存資源的有限,時間和機會成本的昂貴,競爭態勢的嚴重——構成很多人向上前進的障礙,這些障礙陡峭嚴峻,都好比一座座無形的大山,讓人望而生畏。

很多人害怕在年輕的時候不能成功,不能得到,就被這些大山壓住而難以翻身。趁著年輕,儘早走上順遂的發展大道,成為很多人的心聲。

但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在於,成功並不是和青春或者外在掛鉤的,

年齡優勢並不是決定一個人當下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

而且翻開歷史書看看,有幾個人是在年輕時,就登臨這一生的事業頂峰了呢?

這樣說,不是在詆譭青春的活力和無限可能性,年輕無限美好,年輕的好處就是在於可有為,可選擇,可重來。

但很遺憾,我們中的大部分是中年甚至老年才能有成就的。

為什麼?

因為就人生而言,是講節奏的。

每個人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節奏,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也是無法學習和效仿的,找對了自己的節奏,人生之路才會通暢。

節奏是暗線,不在明處,它和性格、閱歷、出生、環境等息息相關,這涉及到對自我的瞭解和洞察,只有瞭解了自我,才能體悟到什麼樣的節奏才是適合自己的。

就個人來講,是講成長的。

人生的成長和年齡不掛鉤的。

很多青年有著老者一般的洞察和智慧;很多中年人有著孩童一般的任性和不成熟。

所謂成長,一是覺悟,二是努力。

只有真正覺悟了,並且行動了,人生才會真有生命力出現。

而生命力旺盛,才會產生出人生有為的境界。

這也是很多人中年晚運或者大器晚成的原因,他們中年覺悟,振作有為。

歷史上有很多中年甚至晚年才開始成長的人,但這毫不妨礙他們寫就後半生的精彩,人過留名,青史存譽。

我們在這裡並不想講姜子牙八十多歲才出山這樣的帶有上古神話的故事,那些沒有參考價值。

在此小編整理了一些實實在在中年努力才有所為的歷史人物事蹟,為當代諸多開始有“中年危機”的朋友提供一些勵志參考。

希冀這些故事,好比盛夏的冰鎮啤酒一樣,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絲沁心的清爽。

從古到今,看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改變從來不晚

1

周處:惡人回首,也會贏得敬重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這是《世說新語·自新》裡記載的周處的故事。

周處,宜興人,三國時期吳國人,吳滅亡後仕於西晉。

周處年輕時是典型的富二代惡少,鄱陽太守周魴之子。

年輕時橫行鄉里,被鄉里人成為“三橫”之一,更悲催的是,自己被人勸說當了槍,如果除掉其他兩害,自己就能獨霸了。

於是他興致勃勃,渴望獨霸鄉里。上山打虎,下水殺蛟,三天三夜沒露面,卻被鄉里人以為已經和蛟龍同歸於盡了,紛紛彈冠相慶。

這實在是讓周處無比傷心:我去殺虎斬蛟,你們不僅不感謝慰問我,反而是希望我被蛟龍殺了。

還有沒天理?

但鄉里人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周處對鄉里危害更大。

周處的心被傷的無比暗黑。

開始有些可憐自己了:

這樣做人,這樣被人看待,留在鄉里還有什麼滋味呢?

於是周處去找了當時兩個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大名士陸雲陸機兄弟。

陸機不在,陸雲在家,周處將自己的這個囧事告訴了陸雲。

他希望能有所改觀,重新做人。但又擔心自己年齡大了,恐怕難有所成。(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陸運不愧為一代文豪,一句話直接點醒了周處。

他說:“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意思是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

陸雲不愧是高人,一語中的。他勸說周處,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有這樣一個規律:再壞的惡人,再不堪的浪子,就怕你沒志氣,一旦能立志,就會有行動,有行動就會有改變,改變總會讓人刮目相看的。

周處直接被他的話擊中。

開始改變,“遂改勵,終為忠臣。”

宜興是座人文毓秀的名城,近年來更以紫砂壺而為人熟知,筆者曾遊歷城中,尋訪周處祠。

一路上就想,一個被當時鄉里厭惡的惡人,竟然因為改變而成為一代忠良名臣,死後被建祠紀念,這實在是值得人深思。

這不代表人的惡可以很快被遺忘,而是因為他雖然是惡人,但是懺悔了改變了,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這種自我救贖,在歷史上是如此之少,所以,周處才顯得如此可貴。

其後半生事蹟被人敬佩,以至於人們原諒了他年輕時候的不良行為,而選擇紀念他。

而周處能做到的,其實當代很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能立志篤行。

救不救贖自己,不在別人,全在自己一念之間。

從古到今,看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改變從來不晚

2

蘇洵:中年才讀書,和兒子一起學習的文豪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是《三字經》裡面的一句話。

如果說其他的唐宋八大家,包括蘇洵的兩個兒子,都是少年英發,“二十文章驚海內”的文人成功典範,蘇洵則悲催多了。

據史載: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壯歲猶不知書。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二十七歲,在當代看來也已經是大齡了。但在那個時候,妥妥得已經是中年了。

在蘇洵生活的北宋年間,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高,而且流行早學早婚。對比三歲啟蒙開始讀書,十六七歲結婚,二十歲左右考中進士的普遍人生道路來講,蘇洵的二十七歲,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四十歲了。

起步可謂非常非常之晚了。

而且悲催的是,因為之前欠缺多,他讀書了,也沒見得立馬見效,幾年後,又接連受打擊。

“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

這讓蘇洵直接狠了心,曰:“此未足為我學也。”焚其文,閉戶讀書。

好吧,既然我考不上,既然我寫的都是垃圾,都拿不出手,我接受並且承認這點,把我寫的文章都燒了。閉門不出,我從頭再來。

此時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開始讀書求學。

蘇洵相當於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

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

又用了五六年,終究把書都讀通了,終於肚裡有了自己的東西。

嘉佑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公獻其書於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高第。於是,父子名動京師。

這時的蘇洵,已經年近四十,接近當時老年人的年齡。

這很像當代新聞裡常見的父親和兒子一起考大學的故事。

但這樣的故事裡,沒有矯情,只有理想和不甘。

現在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許大學求學期間沒有用功學習和讀書,已經工作多年了,才發現很多方法論和技能類的書籍自己都沒有看過,都不知道。

有些人覺得已經年齡大了,工作多年了,對當下的處境都改變不了不少,索性不讀,靠熬資歷前進;有些人則擁抱新鮮,擁抱學習,渴求哪怕一絲的改變和提升。

這都沒有錯。

就像蘇洵,他二十七歲讀不讀書,其實也都在於他的自我選擇。

因為他本就是地主鄉紳,就算不讀書,不進汴梁城,也照樣可以過富足悠閒的日子,而且有兩個讀書作文都是狀元級別的兒子,也足以讓他驕傲一生。

但是蘇洵不甘心,他覺得內心裡還有一股氣沒有釋放出來,他覺得自己能讀好書,能寫出好文章。

誰說的中年人不可以重新開始讀書?

誰說的中年人不可以再追夢了呢?

他不想認這種被社會和時代否定的命。

於是在本可以做老爺享福的時候,他選擇和兩個兒子一起,做學生苦讀。

於是歷史上多了一段勵志人生,多了一位“唐宋八大家”的文豪。

事在人為,不認輸,命就奈何不了你。

從古到今,看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改變從來不晚

3

齊白石:木匠出身,五十五歲北漂,從小成變大師

說齊白石是古人,有點牽強,他畢竟活到了1950年代。但說他是古人也沒錯,因為他畢竟青壯年時代適逢清朝,而且做中國傳統畫,為人有古意古風。

民國以後的北漂,白石老人可謂非常獨特的一位,一是因為他早,開民國北漂的先河;二是因為他老,五十七歲才來北京闖蕩。

1917年的一個夜晚,北京前門火車站門口,出來一位鬚髮已白的老人。

這個人就是齊白石。

白石老人是來尋找藝術夢來了麼?是為了在藏龍臥虎、名家雲集的文化中心北平能和高手切磋,能提升自己的繪畫水平麼?

答案也許讓人大跌眼鏡。

沒有講座,沒有畫展,偌大的京城,他兩眼黑乎,不認識誰。

此時的他很有些老年屌絲的狼狽。

因為他是是來避難加謀食的。

五十已經知天命了,更何況齊白石快六十歲了。

木匠出身,自學繪畫的齊白石,五十七歲時,在湖南湘潭老家已經是個名氣不小的畫家了,也準備終老家鄉。

但生不逢時,此時護國戰爭、護法戰爭,正在中國大地打得如火如荼,1917年湘潭又出現兵亂,給齊白石帶來不小的衝擊,以至改變了他想終老家鄉的志向。

白石老人曾這樣回憶:“連年兵亂,常有軍隊過境,南北交鬨,互相混戰,附近土匪,乘機蜂起。官逼稅捐,匪逼錢穀,稍有違拒,巨禍立至。弄得食不安席,寢不安枕,沒有一天不是提心吊膽地苟全生命。”

誠惶誠恐時,他得到友人邀請的信,告知他可來北平賣畫謀生。

去了北平的白石老人,雖然此時已經畫藝精湛,但是囿於一直生活在農村老家,眼界有限,又因為是木匠出身,沒少受了畫壇科班出身畫家的奚落白眼,被嘲笑畫的是“野狐禪”、“俗氣燻人”,“不能登雅堂”等。

就同專業來說,總是有同行指摘你的;而且沒人會因為你出身卑微而覺得更應該同情你,因為大家是同臺競技的。

剛入北京時的艱難,可窺一斑。

老人曾這樣記述那段日子:“朝則握筆把刀,目不暇給,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誰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別離,親戚朋友不得相見?”

剛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又因人們初期不太接受他的畫風,導致作賣畫困難,生存下來,都是個大問題。

幸被著名畫家陳師曾(即陳衡恪,著名學者陳寅恪的哥哥)賞識,在陳的大力揄揚下,齊白石聲名鵲起。

受陳師曾影響,齊白石一改之前學八大山人得來的冷逸水墨風格,逐漸變為海派吳昌碩那般的色彩豔麗風格,而後又超越了吳昌碩,用10多年時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畫藝到70歲時爐火純青,一直持續到逝世。

如果白石老人不進京,不在老年再折騰這一次,留在湘潭也會是一個有名氣的畫家,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是一個著名湖南地方畫家,而近代史上會少了一個藝術大師。

五十七歲的老年,再背井離鄉,再重新開始轉變業務方向。在整個歷史上都罕見,在當代也就褚時健可以和他媲美。

白石老人的事蹟告訴我們,人生只要持續得足夠長(白石老人活了97歲),只要認真努力,老年照樣可以出發,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根基打得好,時間也足夠,誰說老年不能再有為呢?

人生規律是客觀存在的,生老病死,興旺衰敗。

但是從來沒有人可以被別人定義。

也沒有誰可以定義你這個年齡就該怎麼怎麼樣。

惡人可以變名臣,紈絝子弟可以中年再讀書,小有成就的老年人可以再入大境界。

因為改變從來不晚,晚的是改變的決心和志向。

只要給自己一個自我定義,然後出發,然後上路,大器晚成就有了一半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