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元凶到底是啥

《周易·丰》有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便是物极必反。事实上,所有事物当达到极致之后,只能出现反弹或者是负面效果。比如,即使是一座面积惊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极强的城市,承载力同样有一个上限,在这个上限来临之前要及时进行调控,否则就会出现“大城市病”。事实上,这个问题或者说哲学思想几乎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城市,不仅仅是中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几乎符合以上所有条件——城市面积全国第一,管理服务能力举世无双(尤其是自营商环境优化改革以来,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收获了一大波群众好感和支持),可是依然由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的原因,以及产业结构等原因,造成了“大城市病”,从而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元凶到底是啥


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十五年的时间中,北京的新增常住人口超过了八百万人,平均年增长常住人口达到了五十四万人!特别是在新千年以后,也就是二零零一年到二零一五年之间,北京新增人口激增,到了二零一五年之后,北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调控人口,才避免了新增人口的“失控”,从而加剧“城市病”。比如,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二零零八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圆满举办之后,北京连续三年的新增人口均接近一百万人,成为北京人口激增的高峰期。不过,过去也有人拿国外一些同等发达城市如东京与北京对比,认为东京的人口比北京更多,但是东京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压力并没有北京大。或许的确如此,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现实的差别。比如,北京人口巨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已经接近极限,甚至已经高于香港。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现实,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总量大概在一千两百万左右,如果按照总用地(一千三百七十八平方公里)进行估算的话,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八千五百人每平方公里。而对比香港,在二零一八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概是七千一百人每平方公里。可见,在北京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远高于香港,特别是东城区和西城区,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两万人每平方公里,比东京的核心区人口密度还要高(东京核心区的人口密度是一万两千人每平方公里)!为什么北京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会如此之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城市规划决定的,由于北京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包括政府、商务、旅游、教育、医疗、购物等多种职能,造成北京居住流、上班流、公务流、旅游流、上学流、购物流、求医流等统统集中在此,因此造成中心城区交通承载压力极大,从而出现中心城区拥挤不堪,周边地区畅通无阻的情况。

而除了从刚性的人口密度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已经远高于香港和日本东京,在另外一些方面也存在现实的差别。比如,我们都知道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六百三十六万,而且出车率比较高,接近百分之七十(二零一八年的数据),换句话说,就是每十辆车,每天出行的就有七辆车!而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比北京高,可是出行率却远低于北京。很多人都认为是东京人综合素质比较高,以及绿色交通四通八达。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一个核心的原因是东京的驾车成本太高,倒逼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打比方,以停车费为例,东京不同地区的停车收费标准不同,但是停放在路边或者是商场内的费用,一般在每小时六百日元到一千五百日元之间,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三十五元到九十元。此外,在一些中心区域,路边停车还是限时的,一般只能停放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超过了时限将面临处罚,罚单一般是一万五千元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九百元!

那么东京的违停现象是不是就比北京好呢?其实,在过去,东京的违停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东京的道路不像北京这样横平竖直、宽广大方,因此违停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从二零零六年开始,东京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发动民间对违规停车现象进行监督,这也就被称之为“职业杀手”的民间监督员,以此弥补了相关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民间监督员两人一组,分别配备记录仪和数码相机,对于违规停车的车辆进行拍照和贴条。可以想象,贴一张不但要罚款九百元人民币(左右),而且还要扣两分,停车成本未免太高,由此大量的东京人选择绿色出行。

由此可见,疏解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是重要任务,目前我们也看到,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投入使用,以及产业的向外疏解,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指数明显下降。这不但有益于北京的产业结构转型,也有益于北京的精益化管理与健康发展。


U\u0002: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