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件十分稀松平常的事。在明清时代,却有着不娶已婚女士的风俗。不管是帝王家族也好,社会上层的官僚阶级也好,还是底层社会的贫民百姓也好,都会把再婚女士看作是严重的失节者。

如果男性迎娶失节者进门,就犹如把自己也钉上了失节的耻辱架。这不已经是简单的女子贞洁范畴的问题了,这种社会心态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主导。

古时人们结婚时很追求仪式感,其中有一个仪式叫“醮”,就是一种举行酌酒祭神的仪式。所以用“再醮”代指再婚。明清时代把再醮视为大忌。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酌酒祭神


一、明清皇帝和官僚阶层带头示范“不娶再醮之妇”,以引领社会风尚

在古时,皇家和官僚阶层的行为导向,会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向标。为了遵循先贤们关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训诫,树立所谓的良好形象,帝王家和官僚阶层皆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1、帝王标榜自我是传统文化的信奉者,所以不能做娶再醮之妇的事情。古代皇家规矩中,帝王要受到传统礼教约束。帝王内心也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2、官僚阶层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为了刷自我的威望和名声,也会不做娶再醮之妇的事情。对于古代高官来说,有维护礼教伦常的义务,不能遵循礼教古法的官员,很难让人信服为官可以刚正不阿。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二、明清皇帝将“不娶再醮之妇”列入万万不能做的事,本质是面子在作怪

1、帝王端着九五之尊的架子,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所以将不娶再醮之妇列入万万不能做的事。如果帝王做出娶再醮之妇的行为,会被认为是不合体统,有悖常理的,直接会有损龙颜。

2、帝王要顾及谏臣的进言,所以将不娶再醮之妇列入万万不能做的事。《明武宗实录》中,曾记载明代的武宗朱厚照,宠幸豹房将官有孕在身的妹妹。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朱厚照

这件事虽然是帝王家事,但当时引起了朝廷上的关注。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御史官徐文华等人进言到,九五之尊做出这样非常规的举动,传出去是件天下的丑事。这件事说明了天子娶醮妇,难以服众,难以为表率,自然会受到谏臣的指摘。


三、官僚阶层将“不娶再醮之妇”列入禁区,本质是私欲在作怪

官僚阶层深知这是禁区,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也不做娶再醮之妇的事情。在明清时代官员娶再醮之妇,会被认定为犯了私罪。虽然没有将此条正式写入法典,但是整个官场都心知肚明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它在官场也发挥着不成文法的实际效力。

对于要撞枪口上的官员来说,真的顶真追究责任的话,轻则会有牢狱之灾,重则会断送自己的仕途。事实上,在明清时代有过这样的例子。《明宪宗实录》中,记载着明成化年间,官至刑部的右侍郎,就因为娶了再婚的女人为妾室,而被革职。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四、普通民众被社会氛围裹挟着,不得不遵循“不娶再醮之妇”的风俗

既然当时国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得娶再醮之妇,那普通民众是有娶再醮之妇的行动自由。但实际情况来看,贸然违背这条不成文规定的人士,并不多。这条不成文的风俗,在底层社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这主要是由于底层社会的民众,害怕会身受其害而引起的。

1、对于娶再醮之妇普通男士,会因此被看作为异类。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在人前人后刷存在感,得到别人的赞赏、尊重。要是娶了再醮之妇,会被人家看笑话。对于娶了再醮之妇的男人,当时各地都有特定的、难听的叫法。广东人,会叫他“淘古井”,陕西人,会叫他“刷罐罐”。

对于娶了再醮之妇的男人,街坊邻居也会议论纷纷,不乏有些粗劣下流的恶毒攻击。所以说,娶再醮之妇的男子,要有思想定力,要能力排众议。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很难做到鹤立鸡群的,多数人都会选择随波逐流,内心不得不认同了娶失节者如己失节的观点。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2、对于再醮之妇,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女子的压力是多重的。一方面要忍受别人非议自己尊为天的丈夫。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招致丈夫被人嘲笑,内心是会极度痛苦的。另一方面要忍受世人对自己的白眼。在那个看重贞洁的年代,一女嫁两夫,是妇女界的耻辱,是有损自我德行的行为。所以说再醮之妇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不然只能认死理,宁愿饿死,也要保证自己一辈子的贞操。只能活在别人的口水里,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3、对于娶再醮之妇的家庭,绕不开伦理道德问题的压力。古代,男方家庭本就很重视女性的贞洁问题。再醮的女子,进入一个新的家庭,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伦理上的冲击。如果一家当中,是一家之长娶了一名再醮之妇进门,在家中的地位会不保,引起家中小辈对为长不尊的非议。

进门后,作为一家新的主母,当不了晚辈贞洁的表率,还怎么会在家中有威信、有地位。如果是家中小辈萌生了娶再醮之妇的心思,多数会被掐死在萌芽状态,家族不会让自家蒙羞

。所以说,同意再醮之妇进门的家庭,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搞得家族里鸡犬不宁,人心离散。中国古人家族意识、宗族意识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认同了娶失节者如己失节的观点。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五、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导,让人不敢娶再醮之妇

1、会被恶鬼缠身,所以不敢娶再醮之妇。明清时代,妇女再醮,多数发生在男方去世后。古时,是个男权时代,女性在家中的地位有限。男方去世后,才有了自由身。但在世人眼中,再醮的女人,总会招致前夫的不满,前夫会以冤魂索命的方式,惩戒这种再醮之人。

一般再醮之人,再醮后生了病,家人首先会联想到被前夫索命来了。所以并不是找郎中为再醮之人看诊问医,而是会找神婆来家中,看看家中是否有鬼魂存在。有的话,就开始预备起再醮之妇的后事来。

封建迷信的世人也会认为,前夫的怒气不光光是发在再醮之人身上,还会牵连到她的新丈夫。这不仅仅是小众的想法,从当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就能知道,这是占据了大众思想的。明代小说《八仙全传》中就有这么一出戏文,一个名叫杨思文的男人,娶了李寡妇后,就因遭遇了前夫作祟而昏迷不醒。如今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嘘。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2、会被贴上罪孽深重的标签,所以不敢娶再醮之妇。古时,人们都深信生死轮回的说法,害怕自己罪孽滔天,死后还要生生世世偿还罪孽,所以对于罪过之说很敏感。

在当时很流行的吕洞宾《功过格》里,是这样划分的:男人淫欲的罪过是可以量化分级的,遇见美色只是饱饱眼福,记为一过;动了春心荡漾之邪念,升级到五过;意图迎娶尼姑、寡妇回家,记为五百过。可见,当时认为,

贪图寡妇和贪图尼姑一样罪孽深重。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敢自己亲手制造悲剧,这样不光会毁了今生,还会赔了后世,实在是得不偿失。

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本就很容易被误导。在各种别有居心的引导下,大众很容易掉进封建迷信思想的坑,产生了不敢娶再醮之妇的惧怕心理。这种思想的威慑力就是这么形成的。


结语

明清有着“不娶再醮之妇”的观念和风气,表面上看,是受传统礼教约束的结果,把“娶失节者如己失节”当成了金科律例。究其根本,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自己的心思、无奈和无知。

再婚在现代社会是很平常的事,为何在明清却以娶“再醮之妇”为耻

皇家层面,是不能做。为引领社会风尚、维系皇家颜面,不能带头做违背传统礼教的事情,所以视“娶再醮之妇”为洪水猛兽。皇家的倡导,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官僚阶层,是不想做。这个阶层,与皇家走得最近,为维护皇权维权,不想公开忤逆皇家倡导的风气。再者,天下女子万万千,何须为了再醮之妇断送了自己的官运。所以,会因为自己的私欲,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富贵,严格遵守“不娶再醮之妇”的习俗。

普通民众层面,是不敢做。底层民众,被整个社会氛围所裹挟,被封建迷信思想所左右,所以一般人都会对再醮之妇敬而远之。时间久了,就会简单地认同了“娶失节者如己失节”这个有点偏执的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这也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麻木不仁民众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