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曰:瑚琏也。”?

夜丶未明


先说答案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贡问孔子:“我算不算是合于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还是只具备某方面的才能,还不能以道御世,应物无穷。”

子贡问:“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礼治国。”

《论语·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

《论语·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小哉!’”

这三处的“器”指的都是一隅之用的意思。

为什么说子贡器也,为什么说管仲器小,为什么说君子不器。

其实说的都是“道”与“器”之辩。

君子应成道,而不因只以成器为目标。

君子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

君子成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故此,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是说子贡尚不能合于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说管仲虽然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

这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是一个意思。

因为不器,所以能生养、承载、虚容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到无穷,这是不易之大;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强,也只是一个春秋,一个循环,这是变易之小。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不器不物,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朴,不裂道为器,不离不忒,不器不物,所以随物变化,应物无穷。


另外,要想弄明白《论语》里的话,就要搞清楚《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

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

白云先生认为,通过《论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儒家

儒家就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

儒家从何而来,从道而来。

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

在游牧采集时代,天人未分之际,社会是不需要儒家的,因为那时候,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着。

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不得不以人开天,所以,伏羲之后,天人两立,仿效天道而立人,以人为天,这便是失道而后德。

到了黄帝时代,天人相离,人们再难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治理系统,这便是黄帝垂裳治天下,以仁义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诞生了。

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来。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为昊天上帝,天子则为皇帝;

君王以德配天,君为天,臣民为地;

天地化育万物的天伦,可以复制到人伦,变成天子华育百姓;

天地对万物有无限责任,天子对百姓也具有无限责任。

儒家说仁者爱人,君王得承担起无限责任、无限能力和无限的慈爱,要成为有道君主,要英明神武,不但要能够抵御所有的外来入侵,还要对臣民充满慈爱,保护天下百姓,繁衍生息,安康富足。

君臣齐心协力,以道治国,把国家治理好了之后,国富民强,百姓安康。

再将天子之盛德,泽被中国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就是先正中国,再平天下。

这就是儒家。


平凡2850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大意):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就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说:“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是宗庙里盛粮食的瑚琏”。

注:

(1)赐:子贡姓端木,名赐。

(2)女:汝,当你讲。

(3)瑚琏:古代祭祀时用來盛粮食的器具,比较尊贵。

解析:

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是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孔子把子贡比喻为瑚琏,肯定子贡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才能的,这是很可贵的,但又认为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高度,提示子贡要努力修身,不断提高自己,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其实《论语•公冶长第五》中的这段对话,解析起来,就这么简单。



布衣闲人10


史书上说子贡比孔子小31岁,在孔子的学生中以伶牙俐齿、利口巧辞著称,这可不是贬义,说人家巧舌如簧。从史书记载看,这是夸赞他口齿伶俐,善于雄辩。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和颜回谁更加优秀,子贡的回答堪称完美。一般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太好回答,说自己吧,难免自负,一味说别人,略显虚伪。子贡是这么回答的:“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是说,当然是颜回更出色,颜回知道一个道理能推出十个,我知道一个最多推出两个。这回答,说别人有十自己有二,这是大赞别人,小夸自己,承认大师兄颜回的优秀,并举出实例,是实在的谦虚,不是虚伪的谦虚,这样优秀的回答,孔子听了能不高兴吗?瑚琏之器子贡的才华,可不仅仅在口中,在实际中也能够经世致用。子贡有一次问孔子,“老师您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是个东西。“子贡听完这个回答估计蒙了………… 问道:”什么东西?“孔子不慌不忙的答道:”瑚琏之器。“什么是瑚琏之器,这个对话说明什么呢?给大家科普一下,\t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从孔子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子贡可不是一个“嘴炮”,而是一个有才能的贤者。

这个问题我再讲一个故事,讲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了。

春秋晚期那会儿,诸侯们忙着称霸,家臣们忙着擅权,简直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周公知道这样估计都气得要蹬棺材板。当时的齐国,有一位权臣,叫做田常,他想要大权独揽,但齐国还有其他几位权臣,我们把他们称作齐国诸强,齐国诸强们可不想受制于田常。于是田常就想了一个损招,调用齐国诸强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达到削弱齐国诸强的目的。

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就派子贡去救援鲁国。子贡就这样带着老师的嘱托和匡扶正义的宿愿出发了,他先到了齐国。子贡对田常说了一句让田常觉得被耍的话,他说:”鲁国太弱了,您不要打鲁国了,吴国强大,您去打吴国吧。“田常心里一定是无语的,回答道:”您是玩我吧,老太太吃柿子还挑软的呢,我不打弱的去打强的,有病吧?“子贡这个时候的答复,体现了他对时局精准的判断,他说道:“您打胜了鲁国,于上,齐君会更加的自负;于下,齐国诸强会更加的强大,您就更难擅权了。您去打吴国,基本上打不赢,士兵死在国外,诸强们在齐国就不能和您争斗,国君就会更信任您!”田常当时肯定觉得:“我去!有道理啊”。但是他已经派出了军队去攻打鲁国,他就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莫慌,在下这就去吴国。"

带着说服田常的喜悦,子贡自信满满地一路向南到了吴国。他对吴王夫差说:“您不是一直想称霸吗?现在有个绝好的机会。”夫差说:”还有这种好事?“子贡答道:“齐国现在正要入侵鲁国,就好比有人欺负弱小,您若能站出来匡扶正义,定能威震天下,打败齐国,就能使晋国等强国屈服,到时候您就是老大。”夫差一听,喜出望外,已然被人拉进了圈套,但他还算有些理智,告诉子贡说:“我当然想称霸,但是吴国和越国有世仇,你等我收拾了越国再去收拾齐国。”子贡说:“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齐国打败了鲁国就会越来越强,况且吴国不站出来,天下人也会耻笑,你别着急,越国那儿我去说,让他们跟您一块出征。”夫差一听,就像天上掉了馅饼,这子贡安排的也太周到了。这里,说一句后话,夫差这智商不愧是亡国之君。

拉吴国下水之后,子贡继续向南到了越国。对越往勾践说:”夫差要伐越。“勾践赶紧向子贡求教,子贡说:”莫慌,我现在正在劝吴国伐齐,您只需要向他表示您对他的尊重,派出士兵帮助他,给他钱物资助他,他就会对你没有后顾之忧,夫差伐齐,不胜,是您的福气,若胜,必然逼近晋国,我再去联系晋国和您一起攻打吴国,您必然能报当年的杀父之仇。“勾践听后,感激涕零。为了像夫差表达诚意,勾践派使者去吴国说愿意资助吴国并且随吴王一起北上伐齐。当然同行只是表达尊重,勾践这会可在卧薪尝胆呢。最后还是在子贡的建议下,夫差接受了资助独自率领吴军和三千越军北上伐齐了。

这个局到这里基本已经布好,子贡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他匆匆赶到晋国,对晋军说:“吴国伐齐,肯定会逼近贵国,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随时防备吴国。”

跑完这一大圈,子贡回到了鲁国,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的这一连串操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中国历史。

最后的结果是,吴王伐齐,打败齐国,保存了鲁国。事情按说该结束了,破齐存鲁已然能够称霸了。可天知道夫差却是个好战分子,率领大军直接扑向了晋国,结果晋军以逸待劳,打破吴军,夫差率领败军回撤,这时候越国得到了消息,直扑吴军,最后夫差战死,吴国灭亡,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史书上这样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故事讲到这儿就讲完了,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有趣,我们常说历史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事实是只要顺势而为,某个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可能会超乎想象。子贡之所以能完成这么强大的一波操作,影响五个国家的命运,就在于对“势”的把握。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之器了吧。





趣简历史


问题很简单,字面意思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真的没有什么回答价值,所以,人云亦云的就不多说,侧重在谈一下中国哲学中所谓的「器」。

还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的注解不可全信,「瑚琏」是什么东西,其实是有争议的。


-----------------------------------------------------------------

如何理解孔子将子贡比作「瑚琏」?


这句话来自《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句话用大白话翻译:

  •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

  • 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 子贡又问:什么器具呢?
  • 孔子说:瑚琏。



对「瑚琏」的解释,一般都是从东汉经学家包咸的《论语》注解:宗庙重器,其隐喻也就是「栋梁之才」:


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引自:十三经整理委员会,《论语注疏》,何注邢疏. (1999). 北京大学出版社.页60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汉语俗语中经常说年轻人「成器」或者「不成器」,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子贡已经「成器」,而且是「成大器:瑚琏」,是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也确实如此,史书记载的孔门得意弟子端木赐,字子贡,不仅能言善辩,学术一级棒,还具备卓越的行政、外交和经商才能,可以说最早的「儒商」,靠经商发家致富的实干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


夫子说颜回穷得叮当响,而子贡做生意赚大钱:


《论述·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所以,子贡是:孔门大学霸,卫国「巴菲特」,春秋「王健林」,能言善辩赛「马云」,联合纵横比「张苏」,这样的人当然是「瑚琏之才」。


所以,孔子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因此,孔子困于陈蔡,如丧家之犬,夫子遂果断派子贡说楚,三寸不烂,不辱使命,夫子脱险。



孔子说子贡「器如胡琏」,但孔子又说 「君子不器」,是个什么鬼呢?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这个「器」就要做另一番解释了,「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在专一门的基础上尽量的广博。


所以,孔子教授学生「六艺」:不但要知书通礼,能写会算,还要当骑马能射箭,吹拉又弹唱,样样皆通的老司机。


这个「器」指器具的「功用」,比喻人的「技能、技艺」,「不器」就是「不但要精,且要博」。



那《易经》之句「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做何解?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认为这句话,跟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本体论(ontology)的学说很像,柏拉图的「本体论」简单说就是分「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


如我们视觉感官看到一个「苹果」,他是现实的物质世界,我们观察到的苹果只是一小部分,形状、颜色、味道。。还有一个理念上的「苹果」,也即理念世界中「苹果」,才是本质。比如:原子、分子等组成的苹果我们就无法感知。


大概有点这相当于今天物理学上所说的「信息的不完备性」,比如:爱因斯坦刚开始根本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超距作用,他认为量子力学只是局域性的理论,不是完备的,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机制,我们不清楚,「超距作用」是不完备性的假象。



柏拉图 用「山洞比喻」来解释:现实世界都是理型世界的投影,理型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质,是完美的。


西方哲学跟中国哲学隐晦不一样,讲究定义和概念的明晰,以及严谨的逻辑,柏拉图的本体论(ontology)有概念定义和逻辑推理,这里三句话也讲不清,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百度。



好,回到《易经》:

「形而上者之谓道」也即理念世界,是世界的本质,是无形的。

「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即「物质世界」,被我们观察感知有形的世界,所以叫做「器」。


所以,《易经》中的这个「器」是个哲学上的定义,相当于柏拉图说的有形物质世界,叫做「形而下」,理念世界就是「形而上」。


西方哲学中探讨知识论、本体论的哲学,在汉语中翻译为「形而上学」,不得不说这个翻译非常恰当。其实「形而上学」在古希腊语的词源意义是「物理学之后」。


---------


「瑚琏」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是有争议!


《论语·公冶长》一篇,此篇是孔子同志和学生谈论仁德。本篇名句如云,如:「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等。


这句话产生的典故名句则是「瑚琏之器」,表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在天下之二行书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老颜将自己壮烈牺牲的侄子小颜:颜季明,称之为「宗庙胡琏,阶庭兰玉」:



我们来看《太平预览·器物部四· 瑚琏》引用了三种文献对「瑚琏」的解释:


  • 《三礼图》曰:瑚受一升,形制未闻。《制度》云:如簋而平下。琏受一升,漆赤中,盖亦龟形,大夫饰口以白金。《制度》云:如簋而兑下。
  • 《礼》曰: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皆黍稷器。
  • 《论语》曰:子贡问:“赐也何如?”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引郑玄注:盛黍稷之器,夏曰瑚,般曰琏。


这里三种注解都说的就是「瑚琏」就是周代的祭祀礼器「簠簋」,相当于今天的「电饭煲」:方形叫「簠」,圆形叫「簋」:

  • 鄭玄注《周禮·舍人》:「方曰簠,圓曰簋。」
方簠——亚丑方簋

「圆簋」——北單簋上圆下方——利簋


又《礼记·明堂位》言:

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我们都知道青铜礼器跟身份对应,西周时期礼制有严格的规定:九鼎八簋


那么「胡琏」是表示政治地位的礼器,当然是比较贵重的,用其来比喻「栋梁之才」非常合理。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发:

夏曰瑚,商曰,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子贡见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


关键在这句:「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如果如其他人所说,是青铜器怎么装饰「玉」呢?


其次,「瑚琏」二字是「斜玉旁」,表明这个东西跟「玉石」有关?那怎么会是青铜器呢?青铜器绝不可能装饰玉,没有这种东西。


这是「瑚琏」为「青铜簋」非常大的一个BUG:


所以,在《论语》注疏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 清代阮元的注解是:引《说文注》释「连」,以及《礼器碑》「胡辇器用」,证明「瑚琏」是也即「胡(木连)」、「胡连」,也就是「胡辇」,是一种古代的车子:


《說文》:「連,員連也。从辵从車。」段玉裁改為「負車也」,注云:「連即古文輦也。」「負車者,人輓車而行,車在後如負也。字从辵車會意,猶輦从㚘車會意也。人與車相屬不絕,故引伸為連屬字。」引自:十三经整理委员会,《论语注疏》,何注邢疏. (1999). 北京大学出版社.页60


  • 《论语正义》引冯氏登府《异文考证》认为胡琏是「瓦器」

刘宝楠. (1993). 论语正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67-168



  •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瑚琏」是竹制:「簋」从竹,以玉装饰,故「瑚琏」从玉:


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饰 之,言其既贵重,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


见: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第 111 页

---------------------------------------------

  • 我看到「豆子人民艺术家」说「瑚琏」是「胡簋」的汉代传抄错误,不知道可否有信息来源?

是不是传抄错误我不敢确定,「瑚琏」绝对不是「豆俎」,因为「俎」是「陈肉」的礼器,

--------------------------


所以,根据《论语》来看,「瑚琏」是宗庙重器。但「瑚琏」到底是什么,在没有看到更多材料以前,我也拿不准,也就不妄下结论了。


小汉字见大历史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道、器之辨证关系,实际说到底还是人生观与方法论。 成道与成器对于我们每个个体都很重要,不可偏颇。 君子成器,就有一器之用,你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或好医生。君子成道,则无所不用。你可做到“贫则自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更重要的是你能坚守底线惠及社会大众。道可御世而器可御己,两者相辅相成。试想:一个君子好人,身无长物,连自己的生存都解决不了(即不成器),又怎能做到兼济天下,为社会做出奉献或引领潮流发展呢? 故此, 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说管仲即能有御马射箭之小器,又能身怀大道,助小白强齐而称霸天下。 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是说子贡虽然安国定邦,而治理地方已绰绰有余。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教学论道之笔录。 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困惑与求证,以及学生们是如何求学问道,而圣人孔子是如何答疑解惑的。 儒家 是人伦之学、世界观之道。 儒家远离鬼神邪说,主张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

远上创世的荒蛮时代,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是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着。 而进入到文明时代,则天人分开,各行其理。所以,伏羲之后到了黄帝时代,天人相离,人们再难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治理系统,这便是黄帝垂裳治天下,这就造就了以仁义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既然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来,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和《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是一个意思。 因为不器,则能生养、承载、虚容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而无穷;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它是局部的,偏面的。 所以大道至简,应物无穷。

用近现代哲学、科学理论来洞悉道与器的辩证关系,也能从中看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学文明之光。现代天体物理学认为,宇宙自从大爆炸形成以来,就不断扩张变大;其内在势能也在不断衰竭之中,最终,整个宇宙将归于无序而静寂。而生命则是一种有序而强力能量体现,这与宇宙的变化规律似乎是矛盾的。其实科学家认为,生命能量的这种变化,最终只能加速宇宙的自己变化而不能逆转。从这一点上看,人类的各种活动何偿不是一种“器”而已,而宇宙自有它的变化之“道”。




琴簧汗舞


《论语 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子贡有一天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学得差不多了吧?我能称之为君子了没?

孔子怎么回答呢?汝器也。

换成现代的话说,你还算是个可造之才。

子贡啥人啊,聪明着呢,他马上就明白了孔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能够达到君子的标准。

不过他还不甘心,接着又问了一句:何器也?

虽然我还没达到君子的标准,那到底我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了呢?我这个才是个什么才呢?

那孔子说:子贡你算是“瑚琏”之才。你虽然还不算君子(也就是不器),但是在非君子的所有的人里,你是最优秀的那类人啊!再努力努力,精进一下就能成为君子啦!

如果就单独这句话,就大概是这个解释了。

如果想详细了解什么是“器”,可以去我的其他问答里或者头条号里寻找相关文章。我已经做了相关的解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无知先生


子贡问孔子:老师,我(子贡名端木赐)是什么呢?

孔子说:你啊,可以用一样祭器来形容。

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瑚琏啊。


什么是瑚琏?

瑚琏不是珊瑚,不是摆着好看的装饰。瑚琏是汉代抄录古文时的传抄错误,原本应为“胡簋”。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的礼具,和古代的“豆”“俎”一样,都摆在案前,用于敬天祭祖。

孔子对礼十分熟悉,进太庙,每事问,他自然通晓各式各样的礼器所代表的不同性质。后世将“瑚琏”直接翻译作“祭祀用容器”,根本体会不到是褒扬还是贬斥。一如我们说:“小刘这个人啊,是大哥大;小王这个人,是扩音器;小周这人啊,是智能机。”我们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小刘这人老古董、死板,小王这人嘴不严实,小周这人聪慧、能干、多面手。

然而,可惜的是,几千年后的后人,翻译这段话时这样说——“大哥大、扩音器、智能机,都是古代的通讯设备”。然后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这个翻译来理解这段话,大家肯定是这样理解的:“小刘是通讯设备,小王也是通讯设备,小周还是通讯设备。”这样的理解,和我们的原意相差太多了,可以说近乎荒谬了。

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子贡为什么是瑚琏?

瑚琏,是祭祀中较为尊贵的礼器,里面盛放的是“黍稷”,故而,我们可以将瑚琏视作“社稷之材”,“可以在重大礼节中担当大任”。《道德经注》上举例:“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仓卒而成也。”可见,瑚琏,是和九鼎一样的国家重器。根本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小器”。

如果孔子说:子贡是尿壶。

意思就是说:子贡这人埋汰。

但孔子说的是:子贡是瑚琏。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子贡是大器,可担当大任。


豆子人民艺术家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记录。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原文通释]

子贡问道:“我端木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啊,是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啊?”孔子说:“是瑚琏啊。”

释读点评:

女,同“汝”,你。 器,容器,可用的器皿。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和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周曰“簠簋”(fǔguǐ)。

孔子把子贡比作贵重而华美的瑚琏,肯定子贡有才能。但这个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按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评价子贡,是认为他还没有达到“不器”的程度。

其实子贡的品行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

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是史上首位儒商。致仕鲁卫两国。

子贡是尊师的典范,他为孔子送终,孔子逝世后又庐于冢上六年。他对诋毁孔子的言论予以了有力的批驳。

子贡终老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陈广逵


如何理解: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一丶此段话出处:

出自《论语·公冶长》 。

二丶关键字词解释:

赐,指子贡,此为子贡自称。子贡名叫端木赐。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状、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三、相关背景知识:

周代的祭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统。而不同级别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如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礼记·王 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 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 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按照西 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祭祀天地 的仪式,这就使祭祀成为权力的象征。这就形成一种现象,就是主祭者有地位、有名望,堪当大任。而陪同参与祭祀的,也就是得君王、诸侯信仼的股肱之臣,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同样,将参与祭祀之用的器物与人类别,能与鼎器并用的,也就成了非凡之物,有一种尊贵和神。所以孔子此处用器物喻人。

四丶这段话的意思: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你就像一个器物。

子贡又问:我像什么器物呢?

孔子说:像琏瑚。

五、一点解读: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不高。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因此,此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够君子的格,还比君子低一个层次。但也不是说他就是小人。

而是暗示他是一个“大器”,可以参加君王或诸侯的祭祀活动,陪伴左右。暗示子贡可能在朝堂上发挥才干,任要职。

六、琏瑚的比喻义:

这样,‘’琏瑚‘’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后人运用。即: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用以比喻人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水煮周易


子贡问孔子:你觉得我咋样?孔子说:你就是个器。子贡问:啥器?孔子说:宝器😂。

孔子评价子贡是宝器(不是骂人哈😋),其实并非很高的评价。并非当时成大器与当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区别,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五十究易),写了十篇易经的注释文章,为《易经》《十翼》(有争议),在《易经·系辞上》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认为合乎大道的,都是无形无质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综观子贡一生,孔子对其“器”的评价是恰当的,子贡办事通达,有干才,善言辞,精货殖,家累千金,以成巨富,还担任过鲁国、卫国的相。但子贡终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后,成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达到孔子对于道的要求。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