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春天里什么的样子?

用户7241238100784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作,描写的是二月春风中的柳树,突出了柳叶萌发的样子。

《咏柳》诗里是这样写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大意是: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玉一样翠绿的新叶,数不清的柳条像绿色的丝带轻轻垂下来。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就像神奇的剪刀,一点一点裁剪出来的。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所用的意象只有柳树和春风,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出神入化的修辞,把这首诗的艺术效果极度放大了。

诗的艺术效果好,关键是用了三个比喻、一个设问、三个动词。碧玉、绿丝绦、剪刀三个喻象生动而贴切,妆、垂、裁三个动词又给画面赋予了动感,就连无形的春风也显得调皮可爱了。这是一幅完美的春风拂柳图!





天地有正气


贺知章借《咏柳》而咏春风,借咏春风而咏美好春光,构思深,比喻巧妙,言语清新而意境高雅。

贺知章是四明狂客中的一名,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他写的《咏柳》特别漂亮,虽然不是绝句,但是,比喻特别巧妙而形象。

《咏柳》这首诗人人称赞!境界高、思维清析,让读者心生敬佩!是一首永不过时的诗坛首秀。

碧玉:美丽的少女。乐府《碧玉歌》云:"碧玉小家女"。全句说:美丽的少女梳妆好了,亭亭玉立,就跟这柳树一般高。意思是指柳树犹如美丽的少女。



用户春华745944080186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从诗文可以看出《咏柳》描写的是二月的柳树。

诗人通过对“柳树”和“春风”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春天来了,柳树刚刚发芽,颜色如碧玉般翠绿,枝条柔细倾长,袅娜妩媚如少女!二月的春天还是有点冷,春风像剪刀把柳树裁剪成条条飘带!比喻恰当,韵味十足,写的是春天里柳枝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星语心愿0513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看到楼主的这个问题,我潜意识里产生一个想法:一定要回答,而且要答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或许是一种亲切感吧,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一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咏柳》这首诗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首古诗,诗歌的创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有一首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正是因为这两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让我们知道了贺知章这位诗人,贺知章的名字也随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让贺知章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位诗人。

接楼主的问题——“《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春天里什么地样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鉴赏这首诗歌,我还是会按照我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那就是——“知人论诗”。

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那就从了解贺知章开始吧。

知人论诗,贺知章其人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27岁的贺知章考中乙未科状元,由此也可见贺知章非同一般的学识,尤其是诗文方面的才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贺知章书影绘像)

因为根据《新唐书·选举》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然很多,但通过科举选拨人才的方法只有五种: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其中策论和诗赋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从这一点上来说,贺知章的诗名是名副其实的,而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

进入仕途之后的贺知章被授予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后来又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新唐书·贺知章传》记载: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有“清谈风流”之誉,为时人所倾慕。贺知章好饮酒,经常饮酒赋诗,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中形容贺知章喝醉酒的状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说出了贺知章好酒的本性。

贺知章也是一位高寿的诗人,他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可惜作品大多散佚,在《全唐诗》中仅收录了贺知章的19首诗歌。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咏柳》和《回乡偶书》。

《咏柳》赏析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呢?从题目就可以知道,因为这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咏物诗,显而易见,这首诗是咏赞柳树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咏物诗以描写所咏事物的形态,力求达到形似;又不一味地描摹所咏之物的形态,而是在诗中寄寓情志,力求达到神似。所以咏物诗有托物言志,在具体的描写上经常会用到拟人、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贺知章的咏柳也不例外,而起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比喻新奇精巧,灵活多样,四句诗用了三个比喻句,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加之在比喻中出现的拟人化写法,可以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咏物诗中的佼佼者了。

  • (一)“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要赞咏柳,那从哪里起笔最好呢?也就是说诗人眼前的柳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柳树的整体形象了,柳树下垂的枝条的那种曼妙美。

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柳树也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一种迷人的形态。

所以诗作开篇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用一个“妆”字就把柳树拟人化了,象是一个美女在化妆,而她化妆,并非涂脂抹粉,而是用“碧玉”。

这里的“碧玉”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让人们对柳树的淡雅之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碧玉”和柳树发芽的颜色的是如此的相似,所以这个比喻句相当贴切,不仅写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而且还给人留下柳树新发的淡雅之美。

将柳树说成“碧玉”,还是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显示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第一句写树,将柳树拟人化,让人在品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仅貌美,还稚嫩清纯,而一个“高”字,更衬托了美人婷婷袅袅的婀娜风姿。由此可见贺知章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

  • (二)“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紧承上句来写的,诗人将千万条倒垂的柳枝比喻成绿丝编织而成的少女的裙带。一个“垂”字,更加暗示出了“碧玉小家女”的纤腰之柔。而“绿”字又与上句的“碧”字再次生发、再次补充,这就把早春的垂柳写得更为逼真、轻柔、飘摇了。

诗人由下垂的曼妙柳枝联想到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可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曼妙的柳枝在诗人的眼中,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古诗中不乏将垂柳枝比作绿丝绦的诗句,比如五代时期的诗人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中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唐代诗人徐彦伯在《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中有“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

但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比,在“形似”和“神似”上都差一点。由此也可见,可贺知章这两句诗的高妙之处。(贺知章传世书法作品《草书孝经》)

这一句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垂”字,诗人这样写的目的:一是描摹出了柳树特有的外形,正所谓“不著一柳字,尽显柳之妙”;二是表明了随风摇曳的柳枝飘逸超脱的形象。

贺知章在一、二句中连用两次比喻,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柳树的不同方面,这在诗歌中形成了博喻,更加显示出柳树的曼妙多姿和鲜嫩新翠。

  • (三)“不知细叶谁裁出”

如果说一、二句中诗人在赞咏柳树的整体形象和曼妙柳枝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是诗人对柳叶的赞咏。但是诗人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赞咏柳叶之美,而是以设问提出:不知这细细的叶子是哪位能工巧匠剪裁出来的呢?

这是作者紧接着对柳枝赞咏的思路来写的。这女子的“妆”是这么精致,垂下的“绿丝绦”是这样曼妙,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诗人用惊叹的一问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这一声看似疑问的话语中包含着诗人由衷的惊叹与欣喜。

  • (四)“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四句的回答特别精彩:原来是二月的和煦春风,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给大地换上了新妆。诗人将和煦的春风比作了一把神奇的剪刀,这是诗人第三次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如果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并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也体现出了诗人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春柳的形象,以奇妙而贴切的比喻,赋予春风一个独特而新颖的形象,显示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构思上也可谓独出心裁。

诗的三、四句采用问答形式。尤其是第四句把春风比作剪刀,回答了柳叶生发的原因,再现了春风吹绿万物的自然规律。

诗人巧妙地将视之无形,难以促摸,对大自然的作用不易被人发现的春风物化,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之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暖人间的大自然美景。

总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先写总的印象,第二句单就柳枝作了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四句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外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

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修辞和写法上也不一样。前两句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如何高上去,柳枝如何垂下来。

后两句运用巧妙的设问与鲜明的比喻来写柳叶,没有任何形容和描写,而是一问一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唐代诗人沈佺期《剪彩》诗中有:“寒依刀尺尽,春向绮罗生”;宋之问《奉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诗中有“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这两人写的都是彩花与剪刀。

反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剪刀来比春风,写出了柳叶被春风春绿的诗情画意,相比之下,贺知章的诗句更加新巧精致。

贺知章的这首咏物诗《咏柳》,三个比喻三个层次,从大处写到小处。又好像绘画一样,从写意到工笔细绘,先勾出轮廓,再添技加叶补充细节,描绘精妙传神,既显示出了春风的力量,又拓宽了春天的气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一缕英雄


《咏柳》是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一首唐诗,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形象生动的描写!诗人给你打开了一个画卷,就像是展开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春风像一个巧手姑娘,裁剪出无数春天美好的画面。

诗人通过描绘看到春天里发芽抽条的柳枝慢慢舒展开来的模样,让人领略到春姑娘来了!让人们感受到了春风吹动柳枝的春的气息!草长莺飞,一切都活络起来了!万物向好!朝气蓬勃!抒发在春天里人们欢畅的心情!以及珍惜春光,珍惜时间的情怀!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还有柳树也有一种风骨,就是像君子一样,不畏春寒料峭!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青柠淡香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岀,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盛唐前期诗人贺知章(公元659一一744年)字季真的一首佳作。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綠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象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温暖的春风,它象一把灵巧的剪刀。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以春的信息。

本诗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的表现岀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用户3278594843907王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万物复苏,柳树发芽的景色,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北安居士


《咏柳 》

出自唐代: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生动描绘,赞美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柳树、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想与你说情话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击壤老人


题为《咏柳》的古诗不只一首,但应该唯有四明狂客贺知章的那首,当的起“赋物入妙,语意温柔”的评价。

那是盛唐的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离开京城,坐船经南京杭州,到达老家浙江萧山。当地官员出城相迎,后一起坐船前往贺知章位于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当时正值二月早春时节,春意盎然,万物一派生机。终于归乡的贺知章兴之所至,正巧看到河岸边一棵生机勃勃抽枝发芽的柳树,于是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回大地,岸边的柳树长出了碧绿的新叶,一排排柳枝垂下,好似千万条绿色的丝带在眼前飘荡。若是想要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就去感受下二月那温暖的春风吧,它就是那把灵巧的剪刀。

首句的“碧玉”一词,既是在写柳叶的颜色,也是在将柳树比做是“碧玉小家女”。而垂下来的“绿丝绦”仿若少女飘逸的丝裙,随风舞动,在这春日的阳光照耀下,迸发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后两句,诗人一问一答间,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它能裁出这样细巧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出这万物复苏的景象。到此,这首诗也不再只是对柳树的赞美,更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歌颂。

古人常常做柳通“留”,柳树总被赋予一些别离伤感之情。而贺知章的这首咏物诗另辟蹊径,蕴含不是忧愁,却是无尽的春意和生机。即使已过千年,读到时我们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应当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