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福建在各个朝代都叫什么?

吉利混吃部


福建,简称闽,因此历史上的福建一直有着这个“闽”的印记,直到福建这个名词出现才终止。



一、春秋战国以前称“七闽”

关于福建的最早记载,源自《周礼-夏官-职方氏》,里面说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按贾公彦对七闽的解释,"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就是说,闽事实上就是南蛮的一种,七闽就是在东南主要的七个部落群体,因此福建在春秋战国以前便称为七闽,甚至在宋代以前,七闽也一直是福建惯用的称谓。

只是一个七闽的范围远比今日的福建要大,至少也包含了浙南和粤东。


二、秦至西汉,称“闽越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福建境域,尽管上分布有七闽部落,但相对中原来说仍较为落后,且楚国的势力范围一直未能越过武夷山脉,因此七闽得以自娱自乐。

但自从越国被楚国灭亡之后,越国人一路向南逃亡,最后进入七闽地界,并与当地土著友好相处,教会了他们基本的文明礼仪和技艺,于是闽越国得以建立。

但秦国统一前后,闽越国被秦盯上,以闽越国实力自然敌不过秦,于是秦人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并肢解闽越国,使之分崩离析。

但到了秦二世,闽越国也趁机反水,并助刘邦灭了秦,也因此,闽越国得以再次被封为王,成为大汉的朝贡国之一。

好景不长,遇到大汉中兴之主汉武帝,二话不说灭完南越灭闽越,并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仅留部分兵将设守在冶县。


三、两汉过渡时期,称会稽郡“冶县”

闽越人北迁以后,福建境内仅剩原闽越都城,称冶县,而汉王朝也在其地设置东部都尉镇守,算是会稽郡一个小的行政单位,也称侯官都尉,这在后来也演变成候官县。

四、东汉末年以后,称“建安郡”

时值三国时期,也就是建安年间,基于孙吴开发福建,福建当地人口开始聚集,于是孙吴在福建开始设立了建安郡(驻地位于闽北),为未来的福建创造了“建”字的半边天。


五、西晋至隋以前,在建安郡基础上开始出现“晋安郡”,最后称“闽州”

到了西晋时期,闽东人口也开始增加,于是原来的建安郡拆分称建安和晋安两郡,这时的福建双雄并列,但晋安明显大的多,除了闽东外,还包括了闽南、闽西和闽中。

只是到了南朝的梁,又继续在晋安郡的基础上将闽南、闽西独立出来新设梁安郡,于是福建出现三郡并立的局面,都属于扬州。

直到陈朝,才在福建设立了省级单位,闽州,这算是那时福建的真实称谓。

六、隋代又恢复“建安郡”

到了隋代,结束乱世后,隋文帝觉的天下区划太泛滥,于是开始缩编,将福建缩至四个县,统归建安郡管辖,当然福建只能称建安郡了。

七、唐代以后,“福建”终于出来了

隋代的缩编显然无法适应人口聚集后的管理,所以很快,又恢复了之前的州郡。随着唐代的开疆,漳州和汀州陆续成立,泉州也出现了,于是福建的版图初现规模,于是,以当时比较大且资历较深的建州和福州各取一字作为福建经略军使。


大概是用的顺,于是所幸福建就各种范围用个不停,直到现在,这就是福建历代的演变史。


圭海四记


福建一词始于唐代,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福建历史悠久,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秦始皇统一后,福建设闽中郡。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割据福建,建立闽国。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1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元朝明朝设福建行省。清时期康熙增设台湾府,与福建本部,统称福建。光绪年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次调整,至解放为止。解放后亦称福建。


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