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福建在各個朝代都叫什麼?

吉利混吃部


福建,簡稱閩,因此歷史上的福建一直有著這個“閩”的印記,直到福建這個名詞出現才終止。



一、春秋戰國以前稱“七閩”

關於福建的最早記載,源自《周禮-夏官-職方氏》,裡面說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按賈公彥對七閩的解釋,"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就是說,閩事實上就是南蠻的一種,七閩就是在東南主要的七個部落群體,因此福建在春秋戰國以前便稱為七閩,甚至在宋代以前,七閩也一直是福建慣用的稱謂。

只是一個七閩的範圍遠比今日的福建要大,至少也包含了浙南和粵東。


二、秦至西漢,稱“閩越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福建境域,儘管上分佈有七閩部落,但相對中原來說仍較為落後,且楚國的勢力範圍一直未能越過武夷山脈,因此七閩得以自娛自樂。

但自從越國被楚國滅亡之後,越國人一路向南逃亡,最後進入七閩地界,並與當地土著友好相處,教會了他們基本的文明禮儀和技藝,於是閩越國得以建立。

但秦國統一前後,閩越國被秦盯上,以閩越國實力自然敵不過秦,於是秦人在福建設置閩中郡,並肢解閩越國,使之分崩離析。

但到了秦二世,閩越國也趁機反水,並助劉邦滅了秦,也因此,閩越國得以再次被封為王,成為大漢的朝貢國之一。

好景不長,遇到大漢中興之主漢武帝,二話不說滅完南越滅閩越,並將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帶,僅留部分兵將設守在冶縣。


三、兩漢過渡時期,稱會稽郡“冶縣”

閩越人北遷以後,福建境內僅剩原閩越都城,稱冶縣,而漢王朝也在其地設置東部都尉鎮守,算是會稽郡一個小的行政單位,也稱侯官都尉,這在後來也演變成候官縣。

四、東漢末年以後,稱“建安郡”

時值三國時期,也就是建安年間,基於孫吳開發福建,福建當地人口開始聚集,於是孫吳在福建開始設立了建安郡(駐地位於閩北),為未來的福建創造了“建”字的半邊天。


五、西晉至隋以前,在建安郡基礎上開始出現“晉安郡”,最後稱“閩州”

到了西晉時期,閩東人口也開始增加,於是原來的建安郡拆分稱建安和晉安兩郡,這時的福建雙雄並列,但晉安明顯大的多,除了閩東外,還包括了閩南、閩西和閩中。

只是到了南朝的梁,又繼續在晉安郡的基礎上將閩南、閩西獨立出來新設梁安郡,於是福建出現三郡並立的局面,都屬於揚州。

直到陳朝,才在福建設立了省級單位,閩州,這算是那時福建的真實稱謂。

六、隋代又恢復“建安郡”

到了隋代,結束亂世後,隋文帝覺的天下區劃太氾濫,於是開始縮編,將福建縮至四個縣,統歸建安郡管轄,當然福建只能稱建安郡了。

七、唐代以後,“福建”終於出來了

隋代的縮編顯然無法適應人口聚集後的管理,所以很快,又恢復了之前的州郡。隨著唐代的開疆,漳州和汀州陸續成立,泉州也出現了,於是福建的版圖初現規模,於是,以當時比較大且資歷較深的建州和福州各取一字作為福建經略軍使。


大概是用的順,於是所幸福建就各種範圍用個不停,直到現在,這就是福建歷代的演變史。


圭海四記


福建一詞始於唐代,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名稱 福建歷史悠久,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秦始皇統一後,福建設閩中郡。 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割據福建,建立閩國。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1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元朝明朝設福建行省。清時期康熙增設臺灣府,與福建本部,統稱福建。光緒年間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次調整,至解放為止。解放後亦稱福建。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