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1、消失了的老北京风景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姜文在访谈中夸下海口,电影一定会把“梁思成哭着喊着”要保护的老北京风貌还原出来。

你没见过1936年的北京吧,为这个值得一看。

《邪不胜正》原著小说名《侠隐》,被誉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讲北平的逝去、武侠的逝去。

故事主要发生在1936年的北平,有着非常浓烈的乱世古都胡同气息。

主角李天然,是个侠客,喜欢在屋顶上飞来飞去,老北京的屋顶是差不多的高度,一站上去,北京城风景尽收眼底。就像灰黑色的海浪这么延伸过来。

拍屋顶,是为了拍老北京风貌,拍老北京风貌,是为了再现北平城被侵略前最后的“辉煌的破败”。

2、精彩绝伦的台词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姜文对剧本创作非常苛刻,《让子弹飞》拍摄不到一年,创造剧本却就花了两年时间。

所以,观众看到《让子弹飞》时,每个片段都有不能忘却的台词。八年过去了,许多台词依旧记忆犹新。比如:站着把钱挣了。比如:枪在手,跟我走。比如:给我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叫惊喜。

《邪不胜正》编剧何冀平透露:“张北海的(原著)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姜文要的电影很复杂。”

可以预见,电影上映时,又是一场语言的盛宴。

3、姜式武侠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武侠是中国导演绕不过的一个烙纹,几乎所有大导演都拍过。

张艺谋的大气磅礴、陈凯歌的浓艳玄幻、李安的冷艳清锯、徐克的天马行空,张彻的刀刀见肉,我们见识了很多样的武侠。

唯独还没见过姜文式的武侠,作为一个荷尔蒙爆棚的导演,充满反叛与独立精神的姜文,在他的镜头下,武侠又是怎样的呢?

4、姜文寻找的真相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姜文曾表示,他的作品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主题,都在探究真相到底在哪里。

几乎每一个和他合作过的编剧,都惊叹他情节上的天马行空,又合情合理。甚至有编剧这样说,“90%的情节在写剧本前,姜文就已经完成了。实际上姜文需要的是一个语言功底比较好的场记。”

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就是在抄,我脑子里看见东西,听见声音,我就抄,好像上帝捏着我的手书写。”

不管是上帝之手,还是处于姜文自己的思考,这样一个还在思考的大脑,还在思考国家灵魂何去何从的导演,都值得我们在流量演员当道的情况下,一起在电影院花两个小时,在情节和故事精彩之余,偶尔回味一二。

5、引人入胜的故事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侠隐》本身小说很新颖,一个武侠高手,因为背负血海深仇,为了报仇远涉重洋,学习医学,又进行了间谍培训,7年后重回北平报仇,但是,人情的网、利益的网、势力的网,大势的网,使得他迷茫,他能飞檐走壁,却如网中鸟,最后,他终于冲破一切束缚,毅然报仇,这个故事,有导演巨大的发挥空间。

再加上姜文一贯的,起于小说,又会超脱小说的手法,必然给所有观众一个暂新的故事。

把小说《侠隐》推荐给姜文的史航说:一般的导演的电影和小说的关系,像停车场,能紧扣原著,观众就满意了。姜文的电影和原著,更多的像飞机场,他的电影起于小说,但一定会超脱小说,讲述一朵自己的花来。

6、如醉的思考性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看姜文的电影就像喝酒,那种信息的密集度,必须一遍又一遍的品,每一次都有新意比较突出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了16遍,每一遍都会有更多一点点的感受。《一步之遥》,也刷了不下5遍,写了一点关于它的隐喻,在百度里搜索“一步之遥 隐喻”,到现在,排在最前的两篇文章,都是我的那点感想。

相比这两部重隐喻电影,从题材和演员来推断,《邪不压正》应该更多类似《让子弹飞》,即通俗又精彩的类型。

不过,只要是姜文电影,隐喻肯定是会有的,这种可供解剖的电影,现在很少能在中国其他导演作品中看到了,稀少。

7、姜式风华

对姜文《邪不压正》的七大期待

姜文,不是儒雅的教授,他也瞧不起那些专家教授。自诩业余导演,其实是对专业导演的一种瞧不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导演那点技术,就像讲故事要懂说话一样,都是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东西。真正的电影要来自于生活,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导演独有的风格。

有人说别的导演,只觉得才华不够用,要绞尽脑汁去挤,而姜文只担心才华太多,一不小心就洋洋洒洒,成了《一步之遥》,可神会而不可言说。

这次的《邪不压正》,种种迹象表明,应该像《让子弹飞》一般,洒不了,不像《一步之遥》故事原型阎瑞生案,模糊不清。

用姜文自己的一首词来结尾吧。

《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