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跑长途,进了服务区,需不需要把发动机盖撑起来散散热?有必要吗?

笨刨


首先来说汽车的种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汽车,也就是燃油汽车,还有一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非常迅速。燃油汽车是一个涡轮当道的时代,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车辆都是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有一部分车辆是自然吸气,其中就包括马自达等车型。涡轮增压,在动力上表现更加好,这也从侧面说明汽车的消费群体正在年轻化,大家对于这种动力十足的车辆更是青睐有加。

涡轮增压比自然吸气的车辆动力足一些,维修起来也比较麻烦一点,日常保养也是一样。涡轮增压的车辆前面都是T字打头,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带T的车辆跑长途,到了服务区以后,为什么要打开引擎盖散热?尤其是一些老司机他们会经常这样做。

涡轮增压车辆都有电子风扇,车子熄火以后,涡轮温度过高,ECU就会下达指令,让电子风扇对涡轮实施降温。这个降温的过程,大概需要一两分钟温度就能达到原厂设定的安全温度。

跑长途的车辆在跑几个小时以后,才能到服务区,怠速转两分钟之后再熄火,这样做对车辆是非常有好处的,就像人在跑步运动过后,到达终点也不能马上停是一个道理。人和发动机是同样的道理,在高速行驶后马上进入服务区,就需要有一个散热的过程,这个时候就是最好能够打开引擎盖,让它散热,当然,如果是下了高速直接进入市区,在市区就开始低速,这个时候温度就降了下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看来老司机这么做还得很有道理的。

其实任何车辆都需要车主朋友的精心呵护,虽说买个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总归也不便宜,大家在平时还是要多留心一些,好好养护自已的爱车,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搏羽之梦


肯定需要啊,经过长途行驶,发动机积累大量热量,不把发动机盖掀起来,容易自燃!!!而且必须要打开发动机机油加注口,灌两瓶纯净水,以帮助发动机更好降温。如果有条件,拆开变速箱壳,以便帮助变速箱也散散热,大众的双离合变速器主要因为散热不行,容易损坏。


春风沐雨8


很多人跑高速时都担心发动机温度太高,殊不知你们太低估了高速行驶中气流的降温作用了。


记得那是2009年末,第二天要跑长途,结果头一天发动机高温了,当时4S店检查了说是节温器打不开,给换了个新的节温器。没想到问题还是没解决,依然高温。眼看就要出发了,没办法我就让他们把节温器拆了,然后用纸板挡在散热器前就出发了。上了高速后没跑出去一公里发动机水温就下去了,没办法,冷却液一直大循环,散热器散热速度太快了。于是下车稍微调整一下纸板,前后调整了三次终于调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保证行驶中水温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这件事我是真见识到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有多大。而且高速行驶中车头气流非常快,如果发动机温度太高的话节温器打开,然后冷却液就可以经过车头散热器快速散热。这散热效率绝对比发动机产热要快的多。

因此我们平时要按时保养,只要保证不散热系统正常工作那么跑高速时根本不必担心发动机的散热情况。


爱车大家说


你们呀还是太幼稚了点。

我是这么操作的,每次跑长途前,都去买几百斤的冰块塞满发动机舱,后备箱也塞慢。

然后每跑100公里得记得补充一次冰块,这样确保发动机温度都是正常的,否则不小心自燃起来太可怕了。

如果跑几千公里的话,那么记得找一辆冷链车运至少几顿的冰块随时补充。


汽车100秒早知道


我都把车拆了,走的时候再装上。有时候会有剩下的零件不知道放哪。



钢铁男子30894908


我都是跑长途凑够满员了再跑,到服务区都下车往发动机上尿尿,这样降温快,实在不行就花钱请别人也来尿,女的可以抱着尿,效果很好,你可以试试!


无名草45404241


恰恰相反,跑高速时,散热器风扇是不容易启动的,相反,市区堵车时,散热风扇便会频频启动,这就说明到了服务区,没必要打开机器盖子帮助散热,多此一举。

如果你愿意打开,也没什么不好,空气流动,会使发动机散热加快一点,尤其是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那种车辆,可以缩短风扇和电子水泵的耗电时间。所以到了服务区,掀不掀机器盖子都无所谓。

跑了这么长的路,进了那么多次服务区,没见过掀盖帮助散热的司机。


打开车窗看景色


打开发动机盖基本上还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跑长途之前,把发动机盖拆掉,这样对散热最有利。

要是还不放心,可以在后备箱放一桶凉水,随时随地在应急车道停下来,浇一浇水等温度低了再走。

更严谨的办法是在发动机上用铁丝捆绑一个温度计,一旦温度超标,马上停车浇水,并用扇子努力扇风,增加空气流动。


老龚说势


一般进了服务区把车停下后,我是对着中网用嘴吹!我妈说,水烫了拿嘴吹一吹就凉了,我一般夏天吹七个小时,冬天好,吹两个小时车就凉了!


暖暖的热力小哥


一般不用,我那个车从高速下来即便是熄火了风扇也还在运转,后来问了下售后人员,解释说发动机温度降到合适温度就会自动关闭风扇。所以说厂家在给涡轮增压车型设计时早已考虑这个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