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可以讲讲安史之乱和满清入关吗?

洪浩江苏南通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满清入关,明朝腐败:明朝自从嘉靖时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万历、天启以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洲贵族看到明朝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军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战斗大黄蜂


安史之乱其实是个人野心引起的叛乱,其本质是唐王朝内部夺权之争。唐皇内宠奸相杨国忠,外重番将安禄山史思明,把内政交给杨国忠,把北方边疆兵权给了安禄山等番将。而杨国忠本身就和安禄山不和,两人矛盾重重。所以安史发动叛乱,其本身是自己的野心所带来的,但未尝也没有杨国忠的逼迫。 而满清入关,则是因为关内本身就天下大乱。明朝腐朽统治引起了农民起义,明朝是被李自成等农民军灭亡的,满清正是抓住了关内大乱的局面,才能顺利入关,本质是帝失其鹿,群雄共逐。


鱼越花中鸟


没有关系,因为所属不同时代!

安史之乱: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朝入关、入关战争),发生于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的战役。 1644年四月二十三日(大顺永昌元年,清顺治元年,阳历5月28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 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新疆岐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清军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风云天下之谈古论今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1644年,满清入关前,入主紫禁城相信多尔衮是不敢想象的,当然,汉人降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入关八旗十二万,几乎是举国之兵了,中原的人口量级是“亿兆”!在山海关时,多尔衮杀伐决断、坚定刚毅,那是他多尔衮的十二万八旗精锐,相对于李自成闯军、吴三桂铁骑而言,属于第三方角度,不是矛盾的主要方,这个第三方角度自然变成了决定性力量。

他帮哪一方、另一方必败;他观望、等双方两败俱伤即可坐收渔利。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多尔衮每一个决策都是相机而定,没法既定;中原的形势,包括闯军已破京师、崇祯已死那么大的变故都是吴三桂处得知;进入中原后的事情,更是只能随机应变了。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


爱佳愛旅游


我了解的安史之乱

 

安,就是安禄山;史,是为史思明。

讲安史之乱就需说说唐玄宗李隆基,说李隆基说需说说他之前的情况。那就先说一下玄宗之前唐朝各位皇帝的情况。

唐朝一皇帝叫李渊,二皇帝是李世民,这两位应该都熟悉;李世民有一个小老婆叫武昭仪,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李世民的太子叫李承乾,后来没有承了乾给废掉了,还有几个儿子乱争了一气最后李治继位,也就是三皇帝,被称高宗。

高宗娶了他的后妈武则天,这位后来给自己起的名字叫武曌。高宗完了之后,几个儿子不断被武曌“摘瓜”,后来让老三李显当了四皇帝。

李显不服老妈的管教,又让老妈给废了,但侥幸不是杀了。老妈就让老四李旦当了五皇帝。

李皇帝叫乖多了,事事都让老妈管,可老妈还是不高兴,就废了显自己当了六后帝。可她不愿说自己是老六,就说自己是大周国的老一。

老六老了拿不定主意把位子让给儿子们还是娘家人,没等她太拿定主意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神龙政变”,五大臣把这个老太婆赶了下台,又让原来的四皇帝李显当了七皇帝。

李显的老婆叫韦后,想向她的婆婆学习,可是等不及就把李显给毒死了。李显的儿子李重茂当了没几天的八皇帝,韦后摄政让人看不惯,就被李隆基(正主登场)和太平公主(武曌的女儿,曾让老妈封她“皇太女”,结果没封成)搞了个“唐隆政变”给拿下了,顺带把八皇帝也撸下台。李隆基就让自己的老爸,曾经的五皇帝李旦当了九皇帝。

九皇帝厌恶各种宫斗,基本上啥事也不管,那个太平公主反而很活跃,又想搞个皇太妹当当,但九皇帝的儿子肯定不服这个老姑妈,俩人又上演了多场争斗戏,最后还是李隆基胜出,成了十皇帝。

十皇帝就是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的手腕就很厉害了,终于把老姑搞倒,当了个彻彻底底的、名副其实的真皇帝,史学家说他这叫改变了唐朝长达百个多世纪的“牝鸡司晨”局面。啥叫个“牝鸡司晨”?说白了就是“母鸡打鸣”。

老十一上台就搞得风风火火,弄了个“开元盛世”,搞得“万邦来朝”,于是呼,老十就有点飘飘然,兴趣也逐渐从治国兴邦转移到了搞女人上。他搞的个女人叫杨玉环,别人都叫她杨贵妃。

老十还不放心自己的臣子,怕他们兵权大了搞政变,反而信任上了番将,其中一个长得像个圆球的番将叫安禄山(正经八百的正主登场)很让老十欢心,就认他当了干儿子,那个杨贵妃自然就成了安球球的干娘。是娘就得奶儿子,于是杨干娘就拿了个大大的床单包住球球做襁褓,他的干爹老十还给了“洗三”钱。

安球球其实就是幽州(今北京一带吧)的一个小混混,偷别人羊不小心被抓的一个笨贼,不过人家外语好,会说那几门外语,以才能打动了大官,不但没死当还到军中当了情报部长。外语说得好、情报抓得准,很得领导赏识。再加上球球脑子活、点子多,很快就搞掉了领导自己当了领导,再后来就认了干爹干娘,官也越当越大。

兵权在握的球球可能不愿意老让人包在襁褓里嘬奶嘴,也可能是吃他干娘又喜欢上了杨国忠的醋,就带着自己的铁哥们史思明(另一个正主登场),说是要打杨国忠其实是跟他干爹干了起来,后来还把干爹从京城长安赶了出去,干娘也死在了马嵬坡,自己建了个大燕国,在洛阳当起了皇帝。

安禄山后来眼睛瞎了,脾气也更加暴躁,动不动的就杀人,大臣们都受不了,于是就想法要干掉这个球球。干球球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竟然是联络小球球安庆绪一块上手,小球球居然让皇帝瘾催的还就真上了手。大臣们也没让小球失望,真让小球当了皇帝。

小球当皇帝可就比老球差多了,干仗也干不过李隆基的那些个大将,于是小球就让老球的哥们、在范阳(差不多保定北、北京南一带吧)带兵的叔叔史思明来帮架。史叔叔来是来了,就是不出手,站在圈外看热闹,想着唐军和小球拼的差不多了自己来个渔翁得利。后来还真让他给等着了,轻而易举地杀了小球当上了燕国的第三任皇帝。

这期间,唐军其实也渐渐地喘过了气,老十的儿子李亨没等他老爹驾崩就接了皇帝的班,军队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什么的也还给力,就把史叔叔他们给干趴下了。安史之乱也就算结束了,李亨和老十(这会是太上皇)也终于回到了长安。

安史之乱前后大概七八年,皇帝外逃、战火连绵,那个万邦来朝的盛世一下子垮塌了下来,再后来就形成了藩镇割据、集权弱化、宦官专权、臣将党争、空有虚壳的大唐帝国,尽管也出现了一次“元和中兴”,那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总结,安史之乱的“安”一般都知道是安禄山,但“史”往往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其实,我感觉之所以称为“安史之乱”,一方面是安与史一块乱的唐,另一方面毕竟史也有过称帝的举动,如果没有史的称帝,也许称为“禄山之乱”就够了。

 

 


Bond零零柒


安史之乱则是双方,安禄山进攻唐。后期虽然唐请了回纥人雇佣军,但是本质上还是唐和安禄山以及后来的史思明叛军之间的战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八旗入关,是李自成灭明,吴三桂摇摆,最后发生的事件。两方互掐第三方得利。缺少了李自成或者缺少了明的势力,都不会出现这个事件。

清军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战争史录


安史之乱是唐朝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对唐朝发动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爬起来。

1:安史之乱前后人口数量

要看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最直观的就是看安史之乱前后天下的人口。

这场叛乱使唐王朝人口锐减,大概有三千多万百姓死于这场战乱,由于安禄山所用兵丁多为胡人, 其好杀戮, 战地民众多被屠戮殆尽, 除逃走的难民以外, 留守人员几乎无人生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期, 由于进攻不利, 以史思明领导的叛军为泄愤大肆屠城。不仅如此, “安史之乱”中双方阵亡士兵数量不计其数, 以至于战争后期甚至无兵可补。

安史之乱亲历者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描写了安史之乱中百姓的锐减

百姓家中所有壮丁都拉去打仗了,可想而知被攻陷的城池百姓到底有多少。

尽管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天下十室九空,盛唐的衰落不可避免。

2 国家经济严重下滑

都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持续八年的叛乱使百姓流离失所,人丁锐减,可为了打仗,必须要剥削,所以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八年中,唐朝的国力是倒退的,以至于后期爬都爬不起来。

安史之乱波及地区

3 国家政治严重破坏

为了镇压“安史之乱”, 唐朝在内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内调镇守外藩的节度使, 从而导致边疆兵力空虚, 部分少数民族趁机入侵, 导致国土失守。

唐中央实力被严重削弱, 地方藩镇势力明显强化, 藩镇割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中央无力约束其行为, 进而导致了内部政治分裂的局面。藩镇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经常发动战争, 中央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名存实亡, 各地藩镇仅仅是在形式上对唐朝统治者俯首称臣, 但实质上却不受管辖, 进而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对立局面。后期虽打赢了几次战争,但无关痛痒,独立的藩镇就像毒瘤一样,腐蚀着唐朝。

最终唐王朝在苦苦支撑150年之后被灭掉了。

满清入关

其实现在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能够入主中原,都是吴三桂那混球放清军进来的。这才导致清军能这么迅速的占领中原。这其实是我们的认知错误,山海关似乎成为了挡住清军的有力保障。

事实却不是如此,绝对不是侥幸。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七日,清朝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可以说之前清军就已经绕过山海关来攻打,这次遇到了吴三桂求他们来攻打李自成,这也是意外之举,就算不入关他们也能进中原,只是慢了些。

四次绕过山海关,经验丰富

而且从1629年开始到1642年,这之间13年时间,清军四次绕过山海关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各种物资,掳走几十万人口,为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便还让崇祯帝杀了袁崇焕,除去了劲敌。

尤其是第四次绕过山海关,

皇太极再次派阿巴泰、图尔格等统兵叩关。这次也是兵分两路,左路军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右路军自黄崖口(北京密云东北大黄崖口)攻破长城入关,攻克蓟州城。清军一路南下,如无人之境,攻克曹、濮,山东等诸州县,滋阳王、安丘郡王、阳信郡王以及乐陵郡王等数位藩王被俘,鲁王自杀。清军所向披靡,但是仍然没有留在关内,而是劫掠一番从怀柔出关,返回辽东。

可以说清军直接跑到山东来抢劫了,为什么不攻占城池呢,就是怕被关门打狗,所以才抢一下就跑。

至于清军入关也是历史的必然,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就成了两边争夺的肥肉,本来已经打算投降李自成,可不知怎么回事,吴三桂半路变卦,又跑回去占领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瞬间处于劣势,被逼放弃北京。此后,清军攻占北京,打仗无往不利,顺利占领了中原大部。最后统一天下。


历史研究课


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6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当时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后建立了大燕,各路重兵在当时世界上最富裕强盛的唐帝国最核心人口密集区激烈大战了七年又两个月之久,这次的混乱造成了当时相当于全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人死于战火。使得强大的唐朝由盛转衰,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这一事件同时引起了整个西域脱离的唐朝的控制,同时皇帝对节度使的威慑力也被大大降低,使得接下来的一千三百多年彻底丧失了葱领以西入主中亚地区的能力同时使得新疆地区丢失了一千多年,藩镇割据延续为后来的五代辽金元失 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宋朝没有了北方屏障与产马的基地长时间处于被动,同时诸国并立也为后来蒙古横扫亚洲创造了条件这件事极大改变了中国。安史之乱前唐的人口大概在5280万左右,八年后战乱结束后大唐人口跌落至1690万人口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叛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财产衣物必被洗劫一空,男子全部充当苦力老弱妇孺直接身首异处,有些人尸首都不放过。良田化为荒芜千里萧条遍地荆棘豺狼嚎叫无数百姓逃荒至江淮地区避难只是为了保住性命使得以前比较发达的河南地区变成无人区。

满清入关明朝崇祯十七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准备进攻明朝。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降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

大概情况是这样,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信我可以单独分开详细说一下。








爱依人


先说一下安史之乱。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其实是必然要发生的。唐朝接近三百年,其实始终强敌环伺,突厥、高句丽、回鹘、吐蕃、安南、西域还有阿拉伯帝国,为了应对这些一直存在的对手,唐朝只能在国土外围布置重兵,从李世民到李隆基,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打完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没完没了,虽然在世界打出了名号,让四夷臣服,然而连年征战,国库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中央政府财政压力已经非常大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效仿汉朝的州牧制度,搞出来了个刺史新规,也就是说,刺史在他管辖的地方独揽军政大权,军费的问题也自行解决~而古代军队就是谁发军粮就给谁卖命,这一下,刺史就变成当地的土皇帝了~~有这么大的权利,总会有人禁不住诱惑的,再加上边疆经常打仗,边军的战斗力必然碾压过太平日子的中原禁军,仗一旦打起来,肯定是一边倒的~总之,就是因为中央财政系统的崩溃导致地方藩镇势力做大,与中央产生矛盾是迟早的事

当然,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有偶然因素,如果唐玄宗不是那么逗比,好好守着潼关等外围兵马前来支援,也许第一次安史之乱很快就过去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