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一、引子

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世稱水心先生的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葉適在其《衝佑安撫郎中張公輓詞》詩、《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衝估觀張公行狀》文中,懷念曾經在河南光山為官的張秀樗和作者親自飽遊並認為勝於江南的光山風光,還提到了司馬公祠。

《衝佑安撫郎中張公輓詞》:

誰憐張太守,思職更憂邊。濠水中間月,光山盡處天。

人應迷往事,我獨採遺編。莽莽乾坤裡,冥知想慨然。

(《水心集》二十六)《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衝估觀張公行狀》:

“自光西南行,漸遠淮流而就崗阜,其樹林岩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塵世。山如繡屏,畫卷數里一合。水紺綠隨山方折流轉大聲出雷霆,細聲中琴瑟,蓋江南名山水不能及。”

葉水心《行狀》中的這段句子也被光山現存首部縣誌《明代光山嘉靖縣誌》所引用。另外該《行狀》文還說:“公姓張氏諱秀樗字延卿,溫州府永嘉人。......。光有司馬公祠,雜草為庭,除歲時率官屬拜其下。其能實事不具文而名義兼舉多此類。”

據《大清一統志13(河南-南陽-汝寧……)·光州直隸州二·祠廟》記:司馬溫公祠,在州學東南。宋慶元重建,明洪武六年重建。又有祠在光山縣治西。光生於此,故邑人祀之。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馬光研究文萃》刊黃永久《司馬光誕生地新考》文就陳培坤撰寫的《司馬光誕生於郫縣》、石湍《司馬光誕生地在郫縣》文立論的《郫縣碑》、宋人張行成《司馬溫公祠堂記》、明代陳繼儒誤記“司馬池公以大德五年守光州而溫公生,遂名光的年代錯誤、南宋慶元五年四川安撫使袁說友編的《成都文類》證據。引用四川大學胡昭曦所撰《司馬光誕生地考》、山西運城師專尚恆元所撰《司馬光史料考異》、今人顧奎相《司馬光》及自己1985年赴無錫調查司馬氏族南遷史時,蒐集到的民國初刻本《梁溪司馬氏宗譜》否定。尤為珍貴的是該《宗譜》第二卷內“光州祠堂考中記道‘……天章公以天禧三年乙未令光山,生子於官舍,因名之曰光,後郡人慾祀天章公,以公故不入名宦祠而特創一祠於光州儒學內,匾曰忠清堂,奉天章公居中,光待……去州四十五里有光山縣,縣復有祠,則專祀溫公,國朝洪武六年締構一新,旁有講堂,額曰涑水書院,正統九年重修,其勅建碑文有曰,光山雖僻陋而生司馬溫公,光之為光也,久矣。”

清代《大清一統志》、《司馬光誕生地新考》黃永久文引“國朝洪武”明朝資料《宗譜》,都提到了光州儒學有司馬溫公祠,光山縣復有祠在縣治西。說明古代的光州就存在有州縣兩處司馬公祠。南宋葉水心在《水心集·行狀》中提到了張秀樗除歲率官屬拜司馬公祠,在其著作《水心集·記》中還有一篇《司馬溫公祠堂記》,這樣就有考據的必要。葉水心和張秀樗均為南宋時期人,考證清楚這個問題就能分得清文章中或歷史上最早的光州府及光山縣兩處祠堂及其始建年代。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二、潢川(光州)司馬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大清一統志》與黃引《宗譜》文,對光州祠堂記載清晰統一,位置在州學,《大清一統志》還記載了光州學司馬公祠的始建年代是宋慶元中建。

《行狀》文中“光有司馬公祠”,按該行狀主張秀樗年78卒故於嘉泰四年(1204年),則之前光州地域已有了司馬溫公祠堂。

慶元(1195年~~1201年2月5日)是宋寧宗的第一個年號,該年號共用時6年,1201年2月5日改元嘉泰元年。嘉泰是南宋皇帝宋寧宗的第二個年號,共計4年。

以上這些材料與史實互相不矛盾,又見順治《光州志》卷二279·祠廟寺觀記:司馬溫公祠在州儒學東南,宋慶元間修,洪武六年重建。亦云光州府學的司馬溫公祠是宋慶元間修。具體是慶元哪一年,該志收錄有時任光山軍節度推官葉祐之的文章,寫明是修於巳未慶元五年(1199)。

南宋葉祐之《司馬溫公祠記》其文載於順治《光州志》卷十一·碑記18,19頁曰:

故太師文正司馬公生光山實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其祠於郡不知何歲月,或雲自嘉祐,蓋公之名德不獨重於熙豐元祐,其在神交之時固已如日月之昭垂矣!中興祠凡屢易,紹熙壬子始建於郡東堂,水心為之記,慶元巳未又移於郡學講堂之西序,朔望邦侯率僚吏諸生致敬,春秋有事學官與從祀等然以其在堂序也。三歲試士,移徏再三,而像亦往往非公之舊矣,吳郡何侯為守乃闢祠宇,稍令崇深,復求畫像於公之會□倉部□□述之家中。夏巳酉行釋菜之禮,奉公新廟□示瞻思焉。夫公之履道迪德,用舍重輕水心□□□之,而明謨詠道化誠心貫宇宙,三代以下幾何人歟?行可一鄉,名傳一時固亦鮮耳,若夫自一身而達於朝廷,自朝廷而推於天下,自中國而及於九夷八蠻人無異詞,士有定論,雖以私意指摘疵毀而道德之實終不可掩沒,百世之下即所生之地尸祝而俎豆之,非盛德孰能與於,此何侯為郡不獨考協典禮,尊尚先賢而喜直惡侫摧奸護善,一言之出斷斷可覆,一令之行期期可久,理財不侵下,敷政必自上,昭揭公事非其有槩於中不能,若是拳拳也。昔蘇公疑韓公沒必不眷戀於朝,遂為焄蒿悽愴之論。焄蒿悽愴固也,詩曰:鳧鷖在涇,公屍來燕,來寧祐之,嘗因是詩悟中庸之旨曰徾之顯誠之不可掩。慈湖夫子嘆曰:千載不傳之妙也!夫子沒絕齒不道者五年,於茲侯聖人之門人也。因公之祠乃複誦之。侯又刊公傳家集且表廢田給祠費,嘗以歲十月修生初之祠雲。侯名元壽,紹定三年八月記。

葉祐之文寫於公元1230年,時庚寅,南宋紹定三年。據此文事張秀樗因為知光州,又是除歲時節率官屬祭拜,選擇的是州城司馬公祠。該文也記明瞭光州府司馬公祠的興建源起與時代。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富沙葉氏南宋名人錄》記:葉祐之,福建閩縣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光州志》卷十一載其為文時任光山軍節度推官。還提到葉適(水心)為光州府司馬公祠寫過記。查宋葉適撰的三卷記類文章均收錄在欽定四庫全書《水心集》卷九、卷十、卷十一中。

其中《水心集》卷九《司馬溫公祠堂記》曰:

公河內人,生於光州,因以為名,紹熙三年太守王侯聞詩改祠公郡東堂。光邊遠極,陋民之智識不足於耕殖,而何暇知公之仁?雖然公自元佑以來,繇京師達四方,家繪其像,飲食皆祝,非必師友士大夫能敬公而已,公之鄉已不得見因其嘗生也。表歷尊顯以明尚賢治民之本首,此侯之志歟?自王跡泯而聖賢之德業不著,士負所有而就功名,以為凡用世操術必將有異於人而後可。故或詭譎其身而出處亂封,大其欲而廉隅失樸拙,稱任重跌宕,為豪英寡學,多惷謂之有力,先從後畔,自許知權,其謬於情性倫理固亦多,悔而猶強,忮堅忍以冀其成者,蓋道德喪而流俗驅靡之然矣!公子弟力學進士起家州佐從闢官使承事,猶常人爾。充實積久而亷夫畏其潔,高士則其操,儒先宗其學,去就為法,故步趨中繩墨,用捨進退,關乎民心,為宋元臣,至於深衣幅巾,退然山澤之間,誠意至義,不敢加一豪於嬰兒下走,而同其吉凶憂樂之變,豈必殊特自許,謂當離類絕倫與人異趣者哉?若夫比並伊呂,配擬經訓,使人主降,屈體貌自以聖人復出。及其造事改法,眾所不向,天下大擾,而公以身爭之,稍還其舊以便民,小人比而怨公,遂納善士於朋黨,而公為魁傑,追斥崖上刻名堅石,播之外朝,士皆毀爐滅跡,同族廢錮,當是時,天象錯戾,碑首僕裂。其後乃倉皇南渡,海內橫流,餘讀實錄至靖康元年二月壬寅詔贈公太師,未嘗不感憤淚下也!蓋是非邪正,久鬱不伸至使敵人駕禍以明之而後止。然則公獨夫之力豈能動天而天人之際,何其可畏若是哉!餘是以因侯之作並論次,以明聖賢之德業不在彼而在此也!

葉適(1150-1223年 ),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淳熙五年(1178年),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北伐失敗後,開禧三年(1209年)二月,朝廷進葉適為寶文閣待制,累遷至兼江淮制置使,節制江北諸州。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葉適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為永嘉學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與當時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為“南宋三大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等。

紹熙(1190年-1194年)是南宋皇帝宋光宗趙惇的唯一一個年號,共計4年半。紹熙五年七月宋寧宗趙擴即位沿用。水心先生文章說王聞詩改司馬光祠在郡府東堂,是紹熙三年,即1192年。葉祐之文章中光州府學中的司馬公祠是慶元五年(1199年)改修的。兩篇文章記載了光州府司馬光祠的興修變遷時間。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三、光山先正司馬溫公祠始建年代考

葉祐之《司馬溫公祠記》還說“嘗以歲十月修生初之祠雲。侯名元壽,紹定三年八月記。”何元壽又嘗修生初之祠,指的即是修司馬光真正的出生地光山司馬溫公祠。修的時間是歲十月,文章寫於紹定三年八月,往前推,光山司馬公祠至晚在紹定二年十月(1229年)之前得到重修。另據清人年譜,葉祐之曾為光山祠記,筆者沒找到原文。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清陳宏謀修訂的《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宋司馬文正公光年譜》記: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公生。天章公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於官舍(葉祐之撰光山祠記)。公生光州因以為名(黃氏日鈔),光山縣學內有“司馬井”。世傳公生時汲井水以浴之,故名。後人建涑水書院祀公。舊記有云:光雖僻陋,而生司馬溫公,則光之為光也大矣。(一統志)。

清顧棟高編《司馬溫公年譜》註明》:“葉祐之撰光山祠記雲司馬祠池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如此的資料,是編自明萬曆間馬巒編的《司馬溫公年譜》”。

這兩處年譜資料均提到葉祐之撰寫了司馬公光山祠記雲:“司馬池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天章公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於官舍”。

宋光山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監稅劉樞《重建光山縣儒學記》雲:“使君(監丞柴公)名中行,字與之,嘉定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承直郎知光州。”,“蓋一年而政已成。乃典學校,明教化,崇創殿宇以祠先聖……。惟屬邑光山舊有校宮,一經敵塵凌轢,蕩為灰燼。……舊有先正司馬溫公祠,堂至是亦興復。翬飛矢棘,輪奐相望。昔時蕪穢草莽之區,一變而為衣冠禮樂之地。

該文說嘉定六年後光山開始重修儒學,而光山舊有的先正司馬溫公祠,堂至是亦興復。證明光山的司馬公祠最初興建的年代至少早於嘉定六年(1213年)。”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馬光研究文萃》收《四川大學學報1985第一期》四川大學胡昭曦教授《司馬光誕生地考》認為郫縣《碑》和南宋初臨邛人張行成撰《司馬溫公祠堂記》,四川安撫使袁說友編的《成都文類》、《(同治)郫縣誌》記載司馬光生於郫縣說值得商榷。該文引用《(嘉靖)光山縣誌》、乾隆六年陳宏謀編《司馬文正公年譜》“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生公。天章公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於官舍(葉佑之撰光山祠記)”、南宋未年黃震《黃氏日鈔》對葉適祠記寫的札記、《明·一統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清陳宏謀修訂的《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宋司馬文正公光年譜》記: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公生。天章公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於官舍(葉佑之撰光山祠記)。公生光州因以為名(黃氏日鈔),光山縣學內有“司馬井”。世傳公生時汲井水以浴之,故名。後人建涑水書院祀公。舊記有云:光雖僻陋,而生司馬溫公,則光之為光也大矣。(一統志)、清顧棟高編《司馬溫公年譜》註明》:“葉佑之撰光山祠記雲司馬祠池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光。如此的資料,是編自明萬曆間馬巒編的《司馬溫公年譜》”、《(雍正)河南續通省志》、並說:“上引《年譜》說葉祐之撰寫的《光州司馬光祠堂記》記“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生公。天章公為光山令,十月十八日生公於官舍”。葉佑之其人,不見經傳。《(嘉靖)光山縣誌》載:‘葉祐之,光山軍節度推官’。光山軍存在於宣和元年(1119)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葉祐之既為光山軍節度推官,當為這一時期的人。南宋初,王明清(1127一?)成書於孝宗乾道二年(1166)的《揮塵錄·前錄》中記述王明清曰:“(司馬池)“晚守浮光,得溫公名光。承平時,光州學中有溫公祠堂存焉。”並引葉適(1150一1223年)撰寫的《司馬溫公祠記》、元管禕光山縣《涑水書院記》。《宋史·司馬池傳》、《東都事略·司馬池傳》中“盛度守光州,池為光山令。”說明司馬光生於光山。

胡昭曦《司馬光誕生地考》文對司馬光生地做了較為詳盡的考證,引論宏富,論點正確,論據鮮明。但推論葉祐之情況與事實不符,一是如上所見葉祐之文晚於葉水心文,葉水心文成於紹熙三年(1192年),葉祐之文成於紹定三年(1230年),其時官光山軍節度推官。胡昭曦文說:“光山軍存在於宣和元年(1119)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葉祐之既為光山軍節度推官,當為這一時期的人。”是錯誤的。葉祐之是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

另外,梁俊民先生說光山縣宋代的司馬溫公祠可能建立在紹興議和後的高宗年代,李東昇先生說光山興建司馬祠是在南宋紹興元年,是值得商榷的。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馬光研究文萃》存梁俊民《司馬光出生在光山縣》文引司馬光出生資料有:《光山縣誌》、《光州志》、《河南通志》、《明·一統志》、光山司馬溫公祠、司馬井,涑水書院等文物遺級和詩文。其中引《重建光山縣儒學記》是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寫的,其中載:“舊有先正司馬溫公祠堂,至是亦興復”,並據此推論經歷一個不短的歲月。並說“宋代的司馬溫公祠很可能建立在紹興議和後的高宗時代。”當然這只是無確考的可能。

河南人民出版社《司馬光研究文萃》錄李東昇《光山有關司馬光的文物古蹟》說“光山司馬祠曾先後兩次建於光山城內的兩地。第一次興建司馬祠是在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祠址在當時的縣城迎燻門內左側。”該文說光山興建司馬祠是在南宋紹興元年,筆者並不知道確證和出處。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上述資料之外記載司馬光生於光山縣及司馬公祠的宋代資料還有。這些都為司馬光生於光山、司馬公祠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新的資料,比如: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類書。195卷,一本作200卷,一本作100卷,後集125卷,補集47卷。成書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該《記纂淵海卷十二·郡縣部·淮南西路·光州》記:

“人物:春秋虞丘相楚之處士孫叔敖為楚令尹虞丘相薦之。齊楊愔為名相。五代閩王王審知。皇朝司馬光生光山驛,今有祠堂。”此段後記【輿地紀勝】。

《記纂淵海》一書,說明光山紀念司馬光的祠堂,始建年代不晚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與上述資料相合。並與《輿地紀勝》記載同。

【輿地紀勝】被稱為南宋地理總志。編纂者王象之﹐字儀父﹐婺州金華人。父師古﹐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歷任州縣官。象之青少年時期﹐隨父遍歷江﹑淮﹑荊﹑閩等地。慶元二年(1196)登進士第﹐寶慶元年(1225)前後﹐任潼川府(今四川三臺)文學﹐又曾任知縣等職﹐以博學多識著稱。仕宦之餘﹐收集地理書及諸郡縣地誌﹑圖經﹐隨時編集﹐於嘉定十四年(1221)開始綜合編纂﹐州縣沿革一般亦以此時為限﹐約於寶慶三年(1227年)成書。

而王明清的《揮塵錄》成書於乾道二年(1166),該書記載了“光州學中有溫公祠堂存焉”,說明光山司馬溫公祠始建年代早於此。為什麼斷定王明清《揮塵錄》的司馬公祠記得是光山祠,這是因為葉水心《司馬溫公祠堂記》記錄的紹熙壬子(1192年)光州府祠堂在“郡東堂”,葉祐之《司馬溫公祠記》記載慶元五年巳未(1199年)移於“郡學講堂之西序”,“紹定三年(1230)”重修。後代的《大清一統志》、《順治光州志》等,都記光州府祠在州學,宋慶元中建。可見慶元五年(1199年)後,光州府司馬公祠堂才遷入州儒學。而1166年前就在儒學中的司馬公祠只有光山縣祠一座。這也見於宋劉樞的《重建光山縣儒學記》記載。

光山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監稅劉樞《重建光山縣儒學記》是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寫的,其中載:“舊有先正司馬溫公祠堂,至是亦興復”。

劉樞《重建光山縣儒學記》還說到舊光山司馬溫公祠傾毀的原因是毀於戰火。“:惟屬邑光山舊有校宮,一經敵塵凌轢,蕩為灰燼。”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中《金史·完顏宗弼傳》記:

皇統二年(即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二月,宗弼朝京師,兼監修國史。宋主遣端明殿學士何鑄等進誓表,其表曰:“臣構言, 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金國的回覆:皇帝若曰:諮爾宋康王趙構。不弔,天降喪於爾邦,亟瀆齊盟,自貽顛覆,俾爾越在江表。用勤我師旅,蓋十有八年於茲。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禍,誕誘爾衷,封奏狎至,願身列於籓輔。今遣光祿大夫、左宣徽使劉筈等持節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嗚呼欽哉,其恭聽朕命!

可見從北宋宣和六年(1124)到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之間發生了十八年戰爭,光山地處邊地,首當其衝,是無法修建司馬公祠的。宣和之前,是北宋的新舊黨爭,禁錮嚴重,《水心集》卷九《司馬溫公祠堂記》記:讀“實錄至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壬寅詔贈公太師,未嘗不感憤淚下也!”,光州有司馬公祠的可能性不大。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之後,到成書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的王明清《揮塵錄》記載的光山縣有司馬溫公祠的時間,亦為劉樞《重修光山縣儒學記》所證實,是光山司馬溫公祠的始建年代。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四、水心先生到光山考

宋黃震(1213-1280)字東發,學者稱“於越先生”,浙江慈溪人,寶祐進士,歷吳縣尉、浙東提舉常平主管文字,擢史館校閱、提點刑獄等官,宋亡後不仕,深隱於寶幢山,餓死。其著作欽定四庫全書子部《黃氏日抄》卷六十八第五頁記曰:“(讀葉適)溫公祠堂記公生光州因以為名,王聞詩守光改祠之,而水心為記謂公猶常人爾,充實積久,為宋元臣。此最善言公者。”

《黃氏日抄》(讀葉適《水心集》):王聞詩,龜齡之子也,聞詩之子夔。王聞禮亦龜齡之子,仕至運使而聞詩至提刑。這裡的龜齡是王十朋(1112年-1171年),號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葉適在為其二子寫的墓誌銘中提到其確實到過光州光山,所以筆下才能在描繪光山風物時神采飛揚。

欽定四庫全書《水心集·卷十六·提刑撿詳王公墓誌銘》記:(宋龍圖閣學士太子詹事王十朋)“既歿,二子守其家法。聞詩字興之者長子也。始從詹事遊太學乃授承務郎,監建康府糧科院,福州連江丞審。察登大理為司直主軍器監簿,復丞大理知和州,易知光州自請華州雲臺觀,召為考功郎,撿詳樞密院文字,固求去。提點江東刑獄。卒年五十七,慶元三年十二月甲申葬於東山。”……“出守未及上而移浮光,公欲無往,餘固勸乃行。帥漕同置定城錢監輦鐵輸炭為一郡患,公奏廢之。後餘過光郡,民謂餘,王寺丞待我如一家人爾,指道旁木拱把百里曰:王太守所種也,今頓長數尺矣!又指郭外某橋曰:太守去日我輩斷此留之,今方修耳。”

卷十七·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誌銘》記:“公王氏諱聞禮字立之”……“能知兄弟之意以達之於行事步趨若一人尺度,若一手至。充之於性放之於古其不合者者少矣,而惎公者曰:此一家政事。餘昔至泉,距詹事三十五年矣,其人思而愛之如初。至浮光興之遺蹟又餘所親見,及公攝閬而遽去,去常而復遊也,畫像以祠,刊石以紀,傾郭而逆送,扶舟而後先不絕也,一家政事何如哉?”


潢川(古光州)、光山司馬溫公祠堂始建年代考

作者:李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員 河南印社社員 信陽市根親文化研究會理事會員 司馬光文化研究會理事 光山縣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