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提到东山再起,是不是会想到一个隐士隐居在山中奋发图强,然后出山打出了一片天地,而这个山又叫东山,所以把这个故事称之为东山再起。

这只是臆想的结果,其实东山再起蕴含了很深的国学文化。

“东山再起”常形容一个人退隐之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东晋时,陈郡阳夏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撰国史的工作。(王羲之在他着名的《兰亭集序》中记载的“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场兰亭集会,谢安就是提议者之一。)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藉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扬州刺史庾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才勉强应召,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等,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藉口拒绝。

谢安40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您再次出来做官,您总是拒绝。这次东山再起,您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脸色。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这就是“东山再起”的由来······

有人说,如果当时谢大才子隐居的地方不是东山,那么今天恐怕就没有“东山再起”这个词了,真是这样吗?

在汉民族的传统方位观念中,“东”、“西”、“南”、“北”不仅表示四方或方位空间,还和尊卑、阴阳、男女、生死、兴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语中的四方是根据太阳确定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特点,空间域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其中东西南北的方位关系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朴素的空间认识。太阳因其固定的运行规律、最易为人所感知而成为原始先民们确定方位时的参照物。日出之向为“东”,日落之向为“西”,阳光正射之向为“南”,背阳之向为“北”。如此一来,“东”和“南”便是给人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方位,有光明、温暖、新生的特点,人们因此也对东方、南方怀有敬意;“西”和“北”是给人们带来黑暗和寒冷的地方,有阴暗、寒冷、死亡的特点,使人心存忌讳。传统观念中东方(日出)为尊、西方(日落)为卑,南方(向阳)为尊,北方(阴面)为卑。古人认为春从东来,因此司春之神被称为“东后”、“东君”“东帝”等,《吕氏春秋》中有天子“迎春于东郊”的典礼;皇帝和官舍在“东堂”,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谓“东对”,太子居“东宫”。由于东方主生,属阳,而男性在阴阳二分的哲学范畴中属于阳,这样东和男子就联系了起来。当年王羲之因为在东床上露着肚皮躺着而被前来王家挑选女婿的东晋书法家郗(xī)鉴看中,成为“东床快婿”。如果之前你认为“东床”之“东”与“东山”之“东”仅是巧合,那就太过天真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