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方的蝙蝠有病毒吗?

用户2370295166078


不管任何地方的蝙蝠,多带有病毒,他和老鼠类似,

从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肺炎,都是因蝙蝠而起的,

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没有国家认证的食物,是不能随便食用,

这才叫真正的管好自己的嘴,话不能随便说,东西不能乱吃,


雾里看大好河山


是窝藏病毒当提到窝藏对人类致命病毒的能力,蝙蝠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冠军。这种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是从狂犬病到埃博拉病毒的所有病毒的“仓库”。如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蝙蝠携带的新病毒,一种似乎无法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引发疾病的病毒。这一发现可能提供了一些线索:是什么让某些病毒能够导致严重的疾病。新的雪松病毒得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雪松格鲁夫镇,这里是2009年发现该病毒的地方。澳大利亚科学家在筛查亨德拉病毒时从蝙蝠群的尿液中发现了雪松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它的病毒表亲尼帕病毒同属于亨尼帕病毒,此类病毒能够导致40%至100%被其感染的动物和人类死亡,从而使它们成为已知最致命的病毒。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发现,雪松病毒能够感染雪貂和豚鼠——这些动物能够产生针对病毒的抗感染抗体。然而,它们并没有演变为临床上的疾病。此外,在人类中也没有患病的记录。一项遗传分析显示,雪松病毒也是一种亨尼帕病毒,但却存在一个关键的差异。与其他亨尼帕病毒不同,雪松病毒并不会产生所谓的V蛋白质。而正是V蛋白质赋予了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逃避人类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进而使它们具有致命性。吉朗市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实验室的分子病毒学家Glenn Marsh表示,通过比较致命和良性的亨尼帕病毒,“我们可以洞察是什么让亨德拉病毒变得如此危险”。Marsh和他的同事在8月2日的《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体》网络版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了他们的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Benhur Lee表示,研究小组聚焦于V蛋白质是“耐人寻味的,并且值得跟进”。Marsh表示,他的小组计划进行后续实验。“利用遗传工程或许能够修改这种病毒,从而使其产生V蛋白质,或者将来自亨德拉病毒的基因添加到雪松病毒中,进而看看这能否让这种病毒具有致病性。”但是Lee警告说,即便V基因有助于让亨尼帕病毒变得如此致命,但它很可能并非唯一应该对此负责的基因。


开心互娱


哪里的蝙蝠都一样,蝙蝠属于野生动物。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科学公共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动物,这些人畜共患病的动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来自野生动物。我们应该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饲养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绿城小小飞


蝙蝠身上至少带有14种可传染人类或动物的病毒,包括狂犬病、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感染上的人50%以上都会死亡。蝙蝠身上带有病毒,近年已证实至少爆发过两次突发性传染病,一次是在澳大利亚,亨德拉病毒先由蝙蝠传给马,再传给人。蝙蝠在内的一些野生动物携带各种病毒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正常现象。



RPs


北方的蝙蝠是否有病毒?病毒肯定是有,至于有哪些,有多少,这个有待查证。关键一点是这种病毒,需要一个中间贮主。发育成熟才能进行传播,中间贮主就太多了。不过不要接触或远离蝙蝠及相关的动物,自己先不要成为贮主,然后加强锻炼,注意防护就行了。其他不用担心,国家已全力布局抗战新型病毒。


文化生活


蝙蝠身上有破伤风病毒和狂犬病毒。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靖安同城圈


记得十几年前被蝙蝠咬过一次,也没打针没啥的,不知道有没有事啊,十多年过来了,也没啥征兆



铁建大磊哥


蝙蝠通常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因此自然会携带细菌和病菌。远离为好。


智库林


只要是蝙蝠都有毒,而且蝙蝠身上含有一百多种病毒,大家最好不要去随便去惊动蝙蝠。





飛翔聚贤歌友会


不单单是蝙蝠携带病毒,任何生物都会病毒携带,不过因为蝙蝠携带病毒数量巨大(据说是4100多种),所以人们才把它叫(毒王)。

以后人们一定要盲目接触野生(家养)的禽、兽,更不要食用那些野生动物,善待它们就是善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