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相信劉備帶著老百姓逃跑是在愛護百姓嗎?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傷亡會更加嚴重嗎?

嵌入式成長教練


三國時代,人口意味著兵力、賦稅和民心,任何一方都會重視、安撫,一般不會濫殺。面對曹軍攻打,襄陽百姓主動隨劉備南下,與愛不愛護無關;曹操志在天下,當時劉琮已投降,沒有屠殺百姓的必要。



一、百姓南下多屬自願,與愛不愛護無關

1. 百姓長久和平,不願打仗

自漢室傾頹、董卓覆亡以來,北方諸侯相互攻打不休,百姓流離失所,而劉表自就任荊州以來,採取多方面措施,將荊州打造成為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很多北方世家大族前來避難,百姓十數年未經歷戰爭。首先,恩威並用,平定荊州境內作亂賊寇,同時“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其次,保持中立,不過度參與中原曹操、袁術、袁紹等混戰,避免戰火殃及,如官渡之戰時曹操、袁紹都欲與劉表結援,他卻“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再次,東拒孫氏,西和劉焉,南撫士燮,北邊先由張繡、後由劉備防備,建立安定的周邊環境。

王夫之評論說,“躊躇四顧於袁、曹之間,義無適從也,勢無適勝也,以詩書禮樂之虛文,示間暇無爭而消人之忌,表之為表,如此而已矣。”

2. 劉備待人寬厚,深得民心

劉備自被稱“皇叔”以來,儼然以宗室自居,社會地位大幅提升,接受漢獻帝“衣帶詔”後,到徐州擊殺曹將車胄,不久被曹操擊敗後投奔袁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官渡之戰後,在汝南被曹操再次擊敗投奔劉表時,“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足以證明劉備聲名顯盛,具備招攔人心、民心的社會資本。到達荊州後,劉備很快又在博望坡火燒曹軍,聲望更增,加上他禮賢下士、招攬人心的一貫做派,於是“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連劉表都不得不起猜疑、防備之心。

在曹操出兵荊州後,劉表去世,劉琮即位荊州牧後,聽從荊襄人士蒯越、韓嵩、傅巽等人遊說,決定投降曹操,當時蔡瑁等人防範劉備,沒有把這消息告訴他。當時劉備屯兵樊城,原意出兵抵抗,但到宛城時才知道消息,大驚之下連忙帶眾人返回。等到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攻打被拒絕,隨後隔空喊劉琮,劉琮不應,荊州十數萬人跟隨他南下江陵。

《三國志 · 蜀書先主傳》記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

3. 百姓不願歸附曹操

曹操有“漢賊”惡名。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帝劉協,不久遷都許昌,“奉天子以討不臣”。建安五年,發生“衣帶詔”事件,《後漢書·董卓傳》說:"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 董承等人因事謀洩露被誅;袁紹攻打曹操前,發佈檄文更是痛罵曹操;孫權更稱,“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足見曹操漢賊之名人人盡知,當時人心向漢,自然不願主動依附。

曹操有屠城惡行。自起兵以來,屢有屠城惡行,如曹操之父曹嵩避難徐州,為亂賊所殺,曹操率兵攻打陶謙復仇,沿途屠城,史載“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攻打張邈時,“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攻打呂布時,“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屠城既震懾人心,又鼓舞士氣,以圖征服、佔領各地,但百姓聽說曹操有此惡名、惡行,自然不願主動歸附。

二、百姓是劉備後續計劃的重要部分

1. 劉備投降曹操行不通

劉備在呂布被殺後曾投奔曹操,當時有人勸殺掉他,但當時曹操仍存收復之心,“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隨後,派他帶兵出征並攻打袁術,有人勸說不能外派後仍不聽,結果劉備果然殺死車胄、佔據徐州,加上衣帶詔之謀洩露,曹操高度重視,說道:“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在抵抗袁紹攻打同時,仍親自率兵先在徐州打敗他,迫使劉備投奔袁紹;而後又在汝南打敗他,迫使其投奔劉表。官渡之戰後,劉備從荊州北上,又打敗夏侯惇。綜上,經過系列事件,曹操將劉備列為重要對手,沒有收復心思,一定是除之後快,所以劉備既不能、也不會投降曹操。

2. 江陵固守需大量百姓

當時劉備帶領百姓從襄陽出發後,原計劃南下江陵,因為江陵城高牆固,依託長江,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到達後可以立刻將隨行百姓武裝起來登城固守,可行性非常高。但是,曹操同樣意識到這個問題,命五千騎兵部隊輕裝前行,一日三百里並在當陽追上,俘獲眾人和輜重,使劉備等僅數十人逃走,打消了劉備的這個計劃,迫使其向東與關羽、劉琦匯合。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坂。

三、劉備隨行百姓傷亡不大

1. 當陽之戰規模不大且是擊潰戰

在行進過程中,百姓拖家帶口,牽牛拉騾,行進速度非常慢,每日僅十幾裡地,於是有人勸劉備:“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劉備回答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而《關羽傳》記載“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諸葛亮傳》記載”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由此可見,劉備主力部隊由關羽率領,自帶部隊數千人,而曹操所派先頭部隊也僅有五千精銳騎兵,從戰鬥性質上來講是規模不大的追擊、擊潰戰,隨行百姓誤傷應該有,應該沒有受到太多傷亡。《曹純傳》記載,”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2. 曹操對荊州以安撫懷柔為主

當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再屠殺民眾是名不正、言不順,更沒必要,所以主要採用安撫懷柔手段,而不是大肆屠殺。攻佔荊州後,曹操表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另外封侯十五人,徵用當地名士韓嵩、鄧義等,不久文聘擔任江夏太守,讓蔡瑁、張允掌管水軍,從而收攬當地人心。


【結語】 劉備以仁德知名,百姓心嚮往之,自願南行,雖然當陽被曹軍追擊,但戰鬥規模不大,傷亡有限;劉琮投降,曹操以安撫懷柔為主,而不是屠城震懾。


文殳子


劉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偽君子”,還一直打著“仁義”口號,其它的不講只從他捨棄妻兒和霸佔荊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劉備出逃後面就是曹軍,為什麼還會帶著百姓,是愛護百姓還是想把人口資源帶走,不留給敵人?我猜都不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先說為什麼百姓會出逃?

這個不用我多講都知道,是因為害怕。曹操屠城、坑殺俘虜,不管什麼原因,從這兩件事就讓人覺得曹操是“屠夫”。因為不想屠城的事情再次發生,所以只能逃跑。

第二點為了人口資源不想留給曹操?

很多人都會說當時最缺的資源是人口,只要是有百姓有人口,劉備等幾年緩過來一樣可以東山再起。

這麼想也不算錯,但是你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劉備依靠堅固的城池都沒抵擋住曹操,在野外什麼遮擋物都沒有的情況下,就能擋住曹操,保護百姓?

曹操那邊是兵強馬壯,肯定也會有自己的騎兵。而劉備是逃走沒時間帶多少物資,現在已是人困馬乏。和曹軍相遇連抵抗力都沒有,只能是被屠殺的下場。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還帶著百姓逃走是仁義?若真是他仁義他就該讓百姓自己逃亡,定個地點到時候再去集合。跟著你他走更容易讓曹操追上,增加被殺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不管帶不帶百姓都會被追上,劉備帶百姓的真正目的有兩個,第一迷惑曹軍,第二拿百姓當擋箭牌。

  1. 劉備可以讓自己的一部分士兵穿上百姓衣服,當曹軍追上的時候,可以迷惑追兵,出其不意的反擊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若是曹操屠殺百姓,肯定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百姓也不會站著不動,會拼死反抗。到那時勝負就很難說了。

劉備可不是仁義之人,只是打著幌子幹壞事。帶著百姓逃跑本身就是不懷好意。


隨風而逝1800


劉備劫掠百姓,其實早就被下定論了!

曹操通過盜墓籌集兵餉,孫權通過各家族私兵禦敵,唯有劉備既無基業,又不肯效仿曹操!所以只能劫掠百姓!

其稱漢中王之時,大肆封賞功臣的田舍寶物,都是據私人財產,為此趙雲與諸葛亮還進行勸諫,劉備才稍有收斂!

與其說百姓跟從,是劉備的感化,倒不如說是被其愚弄,愚民政策下,都會將自身政權樹立成正統與勤政愛民的形象!所以他們會將其他政權宣揚成兇殘暴虐,令百姓聞之而恐懼!

因此當曹操揮軍南下時,百姓才會自願跟從劉備南下,但事實上曹魏駐守荊州,很多便是新野徵召,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勞動力,人口就是國防保障,人口就是社會財富!



因此任何一方割據勢力,對待百姓也都是盡心維護,如曹操的屯田制度,維護百姓的生活,為後來西晉的富庶奠定基礎!


反觀蜀漢,因為常年北伐民力枯竭,百姓連衣食都難以保障,所以,與其說蜀漢愛民,都只是為了政權的穩定而已!


多臻貴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部分回答,首先劉備在荊州帶著百姓跑路,究竟是不是在愛護百姓?

雖然在各種演義和影視劇中,都強調劉備是為了愛護百姓。但事實上呢,劉備主要還是為了他的皇圖霸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帶著這些百姓跑路,不是愛護他們,而是想讓他們成為自己事業上的炮灰。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劉備帶荊州百姓跑路的背景,是劉備本打算與劉琮一起在襄陽一線抵抗曹操的大軍,可結果呢,劉琮卻主動向曹操遞交了降書,並打算把鐵打的襄陽城獻給曹操。在這種背景下,劉備想繼續在襄陽一線構建防線抵擋曹操,顯然是不可能了。

所以劉備集團在經過短暫思考之後,決定率軍前去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當時的江陵,是荊州第二大郡(南郡)的治所,也是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它把控著整個荊州地區的長江水道,也就相當於它牽制著整個荊州水軍的咽喉。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說佔據襄陽,就相當於佔據了半個荊州;那剩下的半個荊州,只需要搞定江陵就足夠。而正是因為江陵的重要性,所以劉備在襄陽構建戰略防線的計劃破產後,就馬上決定率眾前往江陵,企圖在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以抵禦曹操的大軍。

問題是,構建戰略防線,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江陵作為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自然不會不缺軍用物資,但它缺人啊。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如果能把襄陽這近十萬百姓都帶到江陵,他就可以迅速擴充出一枝強有力的軍隊。

其次,江陵城也是魚龍混雜,擁有眾多實力派,其中有的人主張抵抗曹操,有的人主張投降,如果劉備僅僅只是率領一枝孤軍前往江陵,他想把這些實力派都收入自己麾下,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就劉備這窮途末路的狀況,大家憑什麼跟著他混。

更重要的是,如果劉備只是一枝孤軍前往江陵,會讓江陵主戰派的士氣嚴重受挫,因為劉備在荊州好歹也待了六七年,結果當他選擇繼續抵抗曹操時,荊州竟然沒有多少人願意響應和追隨他。這就足以說明,荊州廣大的百姓們,都普遍不願意抵抗曹操。在這種背景下,江陵城的主戰派們還有信心抵抗曹操嗎?

相反,如果劉備能把這近十萬百姓都裹協到江陵,本身就證明,荊州人民都想抵抗曹操。一切事顯然的,如果他們不想抵抗曹操,怎麼會有這樣多的人,隨劉備跑到江陵呢?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在發動、組織江陵人民抵抗曹操時,就會事半功倍。

從這層意義上說,劉備帶著荊州百姓跑路,本質並不是要愛護百姓,而是想利用這些百姓,讓他們替自己皇圖霸業服務,歸根結底是充當自己的炮灰。

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二個問題,百姓不跟著劉備跑路,傷亡會加重嗎?很多人覺得會,主要是建立在曹操經常屠城的基礎上。

誠然,這種事曹操確實幹了不少,最簡單而言,當年曹操進入徐州,那是一個勁的燒殺搶掠。對此史書上曾這樣記載:“這次遇到曹操到來,男女老幼數十萬人被驅趕到泗水河中淹死,屍體阻塞了河道,致使水不能流。”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能夠忽悠近十萬百姓跟著他一起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曾經在徐州等地大肆屠殺百姓,在這種背景下,劉備集團只要把這些事拿出來反覆宣傳,就足以讓很多人願意跟著他走。問題是,曹操在進入襄陽後,也會大肆屠殺百姓嗎?

答案顯然事否定的。最簡單而言,當時跟隨劉備而去的十萬百姓,只是襄陽的一部分百姓,其他沒走的人,當曹操的大軍接管襄陽後,他們又遭到過屠殺嗎?還有,後來曹操大軍在當陽追上劉備,併成功將其擊敗後,這些百姓都被曹操的手下勸返回去,而曹操事後,也沒有對他們進行大屠殺啊!

其實呢,曹操雖然手段有些殘暴,但他又不是一個嗜殺的大魔王,動不動就屠殺百姓。要是曹操真是這種人,恐怕早就被淘汰出局,哪能混成後來的魏武帝?事實上,作為一個軍政大佬,通常情況下,他在決定大規模屠殺某地區的百姓時,絕不是單純的為了洩憤,而是有著更深的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考慮。

對於當時的襄陽城來說,人家明明有著足夠的實力抵抗曹操,卻最後選擇不戰而降,在這種背景下,曹操還要對襄陽的百姓進行大規模的屠殺,這不是變相鼓勵大家全力抵抗曹操麼?因為你投降也是被殺,那不如奮起抵抗到底,即便失敗,也不過是個死嘛?如果是這種結果,曹操還混啥啊!

從這層意義上說,百姓不跟著劉備跑路,並不會造成傷亡加重的情況。事實上,真正會讓百姓傷亡加重的原因,是曹操與劉備、孫權圍繞荊州進行持續的大規模戰爭。


我是趙帥鍋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戰爭中最傷害最多的是百姓,百姓為了可以逃往,很多時候選擇輕裝前行,這樣是十分有利於逃往,劉備為離開荊州時候還帶著十萬百姓,這樣必然影響到他的行軍速度,劉備為何會這樣選擇,其實是有一定道理。

劉備雖為漢室宗親,實際上出身並不高,可以說他是白手起家,他沒有一塊地盤,曹操和孫權都各自有自己地盤,劉備什麼都沒有,他最大優勢就是靠人心,這個成本是最低的,也是他唯一可以做到的,百姓也提出要跟著你,這個時候劉備選擇丟下百姓逃跑,必然身敗名裂。

戰爭中,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劉備在新野的時候,把城池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看到了消亡,認為跟著自己就是希望,有百姓跟隨,劉備就可以有兵員,也有屯田,這個對於古代戰場是十分重要的。

劉備在荊州期間,必然有不少當地人成為他的士兵,這個時候劉備如果就帶軍隊跑,必然對他十分不利,帶上百姓有利軍心,要不劉備會敗的很快,此舉有利劉備軍心,不會導致其迅速敗亡。

百姓認為劉皇叔仁義,跟著他保證自己安全,可是忘記了,相輔相成這個道理,劉備帶著百姓,可以在關鍵時刻,百姓成為自己的擋箭牌,要自己更快的逃跑,劉備如果真愛百姓,最正確是帶百姓遠離戰場,而不是共同前行。

劉備此舉對其十分有利,百姓隊伍亂了,就證明曹操軍隊到了,曹操要殺劉備必然要經過百姓,曹操如果對百姓下手,必然影響他的名聲,劉備如果發現不對勁,必然可以做好準備,有相應策略應對。

綜合所述,百姓跟著劉備傷亡更多,劉備最終卻是丟下百姓,如果不是趙雲救回劉禪,劉備有可能斷後了,劉備要百姓跟隨更多是利用,百姓最終也成為了犧牲品。


莫地方


當初看三國演義,覺得這一段很奇怪,明知道曹軍攻打劉備,為什麼那麼多的百姓仍然跟劉備一起逃跑。曹操明顯是要殺劉備,這些百姓都那麼傻嗎?

劉備明知無法保護這些百姓,兵馬也就三兩千人,能保護的了才怪。那他還帶著百姓跑而不會覺得累贅,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劉備需要擋箭牌

甚至於我認為諸葛亮設計的火燒新野城,除了殺傷曹軍,也是讓裹挾這些百姓一起逃跑。劉備實在無法抵擋曹軍,做出這樣的舉動來,其實是在隱藏自己,藏身於十萬百姓當中,有百姓做擋箭牌,曹操很難找到。

《三國演義》中刻意美化了劉備陣營,明明被打的丟盔棄甲,偏偏寫的光芒萬丈,“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斗”、“張飛喝斷長坂橋”。就想請問問,張飛斷了長坂橋,橋對岸的百姓呢?劉備自己逃脫了便不管了。

一箭雙鵰

劉備利用百姓藏身,史書美化了—百姓感恩戴德,收拾行囊,揮淚離開新野!!!其中有強迫性質,也有威逼利誘,提前散播曹操進城會屠殺百姓之類的謠言。我軍輕裝簡行,可以逃脫曹操的追殺,但實在不忍棄新野百姓,就算是累贅,也一起走吧,能救一個是一個。彰顯劉備的仁義。

曹操要找到十幾萬人中隱藏的劉備,殊為不易。如果曹操此時大開殺戒,百姓必定怨聲載道,曹操的名聲絕對一落千丈,此起彼伏,高下立判。劉備雖然贏不了,還是要踩著曹操的肩膀博好名聲!

百姓呆在新野城,會損傷慘重嗎?

我認為不會。用曹操的一首詩來回答。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蒿里行》是一首悼亡詩,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曹操對於漢末亂世心中憂患,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以上為頭條號“晴空莽莽”的回答,頭條App搜索關注“晴空莽莽 ”與您分享更多文學、詩詞、歷史趣聞。


晴空莽莽


關於劉備敗退新野的時候為何要帶上百姓,其實小編有不同的理解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這些百姓是主動感念劉備的恩德從而自動跟隨,而劉備為了防止曹操屠殺這些百姓,也不顧自己兵力少,速度慢,依然帶著這些拖累,最後才被曹操追上,這一節彰顯了劉備的仁德和大義,然而羅貫中的思想是尊劉抑曹,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不說百姓是否主動跟隨劉備,就說曹操當時不可能再行屠城之舉

屠城很殘忍,當時的曹操是不會做的,因為曹操是奉天子命令討伐劉備,如果亂殺人就不是王師之舉,再說曹操儘管從前三屠徐州和水淹下邳,但在這之後早就不再濫殺大眾,乃至還用德政降服民心,例如陽安郡長李通上書民窮財困,請減低稅捐,曹操便命令交還一切戶稅綢緞,所以逃離戰亂的大眾紛紛歸鄉,曹操又制止當地將領強徵大眾入伍,所以難民漸漸回籍。曹操還承受衛覬的主張,把公鹽收益用來買犁買牛,再發給歸鄉的難民,所以大眾迅速歸向曹操,由此看來,劉備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

歷史的真相恐怕沒有人能夠知道,畢竟是近2000年了,時光已經抹去了一切,我們也只能猜測,小編以為當時的情況是劉備見曹操軍力勢大,以武力脅持了這一群無辜百姓,目的是到糧食和武器庫藏豐富的江陵組件起一支強大軍力,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了,後來的曹操撤離漢中也是這麼幹的,只是可憐了百姓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發,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很難說,你能夠說劉備帶著新野老百姓逃跑,是害了他們嗎?我看不見得。雖然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故土難離,可是實在沒有辦法的話,誰願意背井離鄉呢?要知道當時的情況很糟糕,自董卓廢帝以來,豪傑並起,將近二十年,天下都處於紛爭的狀態,相比其它地方來說,荊州這塊土地還算是比較安寧的,否則也不會出現臥龍、鳳雛這樣的大才。


因此處於荊州境內的新野,算是荊州一塊淨土。可是隨著曹操一統北方後,這塊淨土最終要打破。很顯然,曹操在滅掉冀州袁氏之後,下一步兵鋒,劍指南方。所以不僅是荊州,江東也是在所難免。

處於荊州最北端的新野,自然首當其衝,成為曹操所拿下的第一城。而當時屈身於新野的劉備,實力如何?可以說是很弱小,兵力區區幾千人,再怎麼看,也都不是士氣高昂的曹軍的對手。在一次擊退曹軍之後,諸葛亮和劉備果斷下令轉移,說難聽點,就是逃跑。不過問題了,新野的百姓怎麼辦?當時的新野城可以說殘垣斷壁,經過幾次大戰之後,早已經破爛不堪,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新野百姓除了逃跑之外也沒有什麼出路了。



所以與其讓他們自行逃命,倒不如由劉備組織起來,整合他們,帶著他們轉移,也省得他們胡亂逃竄。至於不跟著劉備走,傷亡會不會更嚴重?這個是肯定的,戰爭年代,人命根本不值錢,不跟著大部隊走,遲早會死在路上。而跟著劉備走,至少還有軍隊在旁保護,雖然會有一些傷亡,但總比胡亂逃命好吧。


青史回聲


曹操屠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曹操雖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劣跡斑斑, 有時候也會表現出心狠手辣的一面。劉備帶著樊城百姓,是有道理的,而且百姓也是自願行為。不要總說劉備假仁假義。

曹操屠城坑兵

公元193年,曹操去信讓父親來許都,途經徐州,徐州陶謙為了巴結討好曹操,派大將張闓迎接曹操父親。但張凱貪圖曹父所帶財物,殺了曹操父親及一家人,搶走了財物,落草為寇。曹操把這筆帳記在陶謙身上,為了替父親報仇,攻下徐州城後,屠殺城中老百姓十多萬人。後漢書記載是數十萬百姓遇難,死於曹操屠刀之下。而且泗水為之不流。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事後曹操坑殺袁紹降兵七萬多人。這兩件事情,屠徐州城是面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降兵本來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顯示了曹操的極度兇殘和暴虐。

曹操恩將仇報

曹操刺殺董卓未成,後為陳宮所救,陳宮和曹操一起逃走。在呂伯奢的家裡,呂伯奢好心款待曹操。但曹操誤以為要殺自己,先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知道真相,不但不自責,反而在半路上又殺了前去打酒的呂伯奢。陳宮本來要和曹操共謀大事,看到曹操如此如此為人,指責曹操心太狠,曹操卻說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樣腹黑的人生信條。

曹操在攻打劉備時,先是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燒的大敗,後又在新野,諸葛亮故技重施,又火燒新野。曹操一敗再敗,肯定惱羞成怒,如果劉備棄了樊城老百姓。曹操追不上劉備,以曹操的為人,屠殺樊城老百姓洩憤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大自在


實際上,劉備帶著百姓出逃是在愛護百姓。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逃跑,傷亡會更大。

首先解釋第一個問題。根據正史,陳壽先生的《三國志·先主傳》來看,《三國志·先主傳》中明確有提到這次當陽大撤退: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

“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由此可見,劉備明知帶著百姓逃跑,速度會變得很慢,卻依舊堅持和百姓一起走,他是真的愛惜百姓,想保護百姓的。況且,這也符合他前期一直在荊州這塊地盤廣施仁義的做派和性格。


而且,根據劉備的計劃,曹操以正常速度行軍是追不上自己的,自己就成功帶著這些百姓逃到江陵,只可惜曹操聽說劉備逃跑,絲毫沒有猶豫,直接帶輕騎兵五千急追三百里,才在當陽把劉備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劉備損失慘重,連老婆孩子都丟了。(詳細史實同樣見《三國志·先主傳》)

坦白地說,劉備的此次壯舉真的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換做是非常現實的我們,絕對是要不攻打襄陽,要不南下佔據江陵,絕對不可能冒這麼大的風險帶著百姓日行十餘里等著曹操來攻打的。

現在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百姓如果不跟著劉備走,傷亡可能會更大。因為進攻劉備的曹操有一個在當時很出名的惡習:屠城。 還是先擺史實。《後漢書》記載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這段史書裡面提到的數十萬人可能數據有些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確有屠城的惡習,而且不止這一次。如果百姓留在荊州不跑,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被曹操的軍隊殺掉的。百姓們跟著劉備逃跑,大部分都是自願的,積極主動的。

假如你是當時荊州的一個普通平民,大戰在即,此時眼前就有一個愛民如子,聲望很高的劉備,還有一個有好幾次屠城劣跡的曹操,你選擇跟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