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戴克裡先是三世紀危機之後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他結束了羅馬帝國的混亂狀態,消除邊境危機,並藉助宗教的力量加強了自己的中央集權統治。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羅馬帝國的政治,社會,經濟都發生了較為系統的變化。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戴克裡先的改革也標誌著羅馬帝國從元首制過渡到君主制時期,是晚期羅馬帝國的開端。但是戴克裡先的改革很多措施都建立在強制執行的基礎之上,在他生前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可以推行到整個帝國,但是當皇帝退休以後,諸多措施根本無法執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存在的問題。

戴克裡先的繼位與改革的開始

自從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以後,帝國的繁榮持續了兩個世紀,到了二世紀末,帝國再次爆發內戰,限制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隨著塞維魯王朝的結束,國內出現了長期軍事混戰的局面,再加上外族入侵,羅馬開始了極速衰落與分裂的時期。直到宮廷禁衛軍首領戴克裡先,公元284年被軍隊擁立為君主,羅馬政治發生了巨大轉折。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戴克裡先是混亂時期之後,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他完成了整個羅馬帝國的政治系統化,並確立了晚期羅馬帝國的基本政治形態。戴克裡先暫時解決了多年來的軍閥混戰局面,使羅馬帝國保持20年左右的穩定。但是這種穩定並不是長期的,在他退位以後繼承者們又為了更高的統治權力而征戰了18年。在戴克裡先上臺以後除了依然被尊奉為奧古斯都,君主已經代替元首成為其正式的稱號,說明他與帝國全體居民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第一公民和普通公民,轉變為主僕關係。

君主不再有任何選舉產生,甚至連基本的流程也已經取消。戴克裡先自稱是眾神之父的兒子。他的權利來源於上天,而不再源於元老院,他開始公開效仿波斯君主,頭戴王冠。雖然共和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機構官職名義上還存在,但已經發揮不了任何實際作用,帝國的獨裁特徵越來越明顯。戴克裡先並沒有實行個人專制,而是順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確立了四帝共治的模式,這是羅馬帝國實行分裂統治的一種新的發展。

四帝共治,戴克裡先的政治成就

他與馬可平等的分享最高權力共同進行統治。在三世紀危機期間,隨著外族對邊境入侵的加強,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廣袤的帝國,暴露出羅馬帝國行政體制上的嚴重缺陷。戴克裡先為了制止一些地方的離心傾向,應付地方起義和外族入侵,大部分時間都駐守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無暇顧及整個帝國的全部,所以他將自己的心腹大將馬可於286年將他提升為奧古斯都主管西方局勢。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隨後又分別選擇了兩名助手,叫凱撒,並在整個帝國分成四個部分,選舉四個重要的戰略節點作為駐地。四帝共治的傳統模式在不同時代因不同的人而做出不同的評價。在公元四世紀一些人認為戴克裡先擾亂了整個世界,將帝國分成了四個部分,而這四個統治者擁有比以前的統治者更多的軍隊和實際權利。還有一些人認為戴克裡先是遠見卓識,他使得每一個地方的蠻族都遭到羅馬軍隊的阻擊,穩定了國內形勢,保護了羅馬文明的發展。

不管後人如何評價戴克裡實行四帝共治主要是為了解決邊境危機和鎮壓內部叛亂。同時也為了進行有序的王位繼承,希望通過婚姻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雖然是四帝共治,但戴克裡先依然是其中最具權力的君主。通過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羅馬帝國也重新平定了自己的混亂狀態消除了邊境危機,可以證明這一政治體制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這種成功很大的源於戴克裡先的個人權威,而並非制度本身。所以戴克裡先退位以後沒有人能夠阻止野心家的篡權。

戴克裡先對羅馬帝國行政的改革

在行政管理方面,戴克裡先為了削弱個別行省總督的權力,加強對衰微地方政府的控制,對行省進行自奧古斯都以來的第一次全面改組。從而也在另一種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畢竟在當時行省管理處於崩潰狀態,一些行省駐紮大量的軍隊成為軍區,一些行省根本沒有軍隊駐紮,而且還有極其嚴重的戰爭創傷,經濟上陷於混亂狀態。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皇帝所任命的總督有一些是元老院的代表,還有一些是騎士和原先的士兵,戴克裡先將整個帝國劃分為12個行政區,東西方各六個,治理行政區的是騎士等級的近衛軍長官。每一個大軍區下劃分新的行省將原有的47個重新劃分為100個。在這一過程當中意大利失去特權地位,帝國的其他行省也與意大利處於平等地位。帝國公民權普遍發展,同時皇帝還取消了元首行省,元老院行省的劃分,全部歸於君主管理。

元老院不再有政治力量,騎士在帝國政府中佔據很高的地位。由中央供應軍備物資,而中央花費的這些軍備物資則通過統一的行省稅收得以彌補,真正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建立起來。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戴克利先為晚期羅馬帝國的官僚統治打下基礎,行省管理得到恢復,軍權和行政管理權初步分離。在行省政府以及司法管理維持強大邊境防禦和組織帝國內部的離心傾向方面改革相當成功,但同時改革的負擔也很重。

首先行省總督的人數開始增加,軍隊指揮官的人數也不確定,官僚機構更加膨脹。再加上經濟上的通貨膨脹官員的薪水較低。從而也出現了嚴重的貪腐現象。

戴克裡先對羅馬帝國軍隊的改革


軍隊問題一直是戴克裡先關注的重點,由於要鎮壓內部叛亂和防禦外敵入侵,同時還要修建軍用道路,所以他在軍隊編制和兵員補充方面進行系統改革,不僅使軍隊處於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同時也能夠保證帝國安全。他將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包括騎兵步兵,騎兵佔有優勢,並且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邊防軍一般駐守在邊境處,用於對抗外族入侵,薪水和特權比巡防軍小,被認為是二等軍隊。巡防軍,軍隊駐紮在離邊界有良好交通聯繫的城鎮,用於鎮壓人民起義和從事軍事遠征。戴克裡先十分謹慎的削弱禁衛軍的人數和特權。雖然沒有徹底解散舊有的帝國軍隊,但是基本上將原先的軍隊從帝國的政治舞臺上抹去。

同時還有一個巨大的軍事變化,那就是開始大規模的招募蠻族入軍。軍隊中的高級軍官都是蠻族出身,這在當時的羅馬軍人看來似乎司空見慣,畢竟邊防形勢緊張,國內的兵員不足,戴克裡先招募大量的蠻族來充實軍隊,以此來保證帝國軍事力量不被削弱。

戴克裡先的經濟改革

在經濟方面羅馬帝國維持著一隻碩大的僱傭軍和機構官僚臃腫的官僚機構,一切都需要鉅額的花費,再加上宮廷人員的奢侈,帝國最嚴峻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再加上內戰和外族入侵,帝國赤字突出,財政陷入困境,因此著手進行幣制改革。羅馬政府原本沒有成體系的稅收,也沒有成文的稅收法律,對於稅收繳納的日期,方法,數額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各個地區執行自己的標準。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這種紊亂的稅收體制,再加上當時的貨幣貶值,工商業凋敝使羅馬有倒退到自然經濟狀態的風險。所以當中央政府沒有強大力量的時候,稅收徵繳顯得尤為困難,戴克裡先首先廢除了舊有的土地稅以徵收實物稅為基礎,同時把帝國分成若干個稅收區域分別統一稅收,以人頭稅和土地稅作為主要的財政收入,同時為了保證稅收的來源可靠,戴克裡先認真制定了詳細的稅收法令,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商人和手工業各職企業代代相傳,加強了對人民活動的控制,干預了人民經濟生活。

一系列的經濟和稅收改革確實是國家的稅收來源豐富,但是也扼殺了國家的經濟活躍度,使國家經濟喪失了發展空間。同時為了安定民心實施進一步的幣制改革。在公元300年開始鑄造新貨幣,恢復了較為健全的貨幣制度,抑制了通貨膨脹,但是物價依然在上漲,稅收改革只是暫時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社會矛盾依然存在,而且戴克裡先鑄造的新貨幣未能廣泛流通,反而助長了貨幣投機。長期以後造成經濟衰落物資匱乏,物價限制法令沒有產生任何後果,反而造成了物價更高。

後世學者對於貨幣改革持完全否定態度,認為這是行政上的荒唐行為。

戴克裡先的宗教改革以及失敗

在宗教信仰上羅馬帝國的元首崇拜由來已久,奧古斯都制定元首制以後整個國家依然主張復興羅馬的傳統宗教。戴克利先便是這樣一個統治者,所以戴克裡先對於基督教採取強硬措施大肆迫害基督教徒。當然,為了追求宗教方面的一致性,戴克裡先也在公元302年開始嚴厲破害摩尼教徒,是索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和新柏拉圖主義的混合。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他對於宗教的各種迫害和對羅馬原有宗教的支持,並不僅僅是對宗教的攻擊,而是試圖阻止一些新興的宗教教義和生活規範灌輸到羅馬帝國內部。當然,這種宗教迫害並非是殺戮,其實在其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對於異教徒的正式迫害基本上沒有,而是採取較為寬容的兩種態度,也可能是戴克裡先低估了宗教的力量,也可能是其他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在社會內的範圍影響太過廣泛,使得戴克利先無法從容下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戴克利先心慈手軟。

在公元303年,他發佈的一條命令就是將教堂夷為平地,燒燬聖經,將那些居於高位的基督徒剝奪所有的公民權利包括羅馬公民權。基督教徒不能在帝國和自治市和政府當中擔任官職,法律上他們不受法律的保護。戴克裡先試圖通過這種個人的權威和命令,將基督教徒排除在自己的政權之外,也確實起到了作用和效果,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基督教在社會上的傳播。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當首都的一場大火造成了政治動盪以後,戴克裡先對於基督教團體更加懊惱,他認為這場大火是因為基督教徒招惹來的,所以對基督教進行更為嚴厲的限制,極個別情況甚至有處死的案例發生。戴克裡先希望通過這種比較極端的,處處限制的方式使基督教失去領導者和追隨者,強迫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放棄自己的宗教。但是一系列的措施只能讓他失望。

儘管一些教徒早期放棄了自己的宗教選擇屈服,但是他們後來又重新納入到宗教團體之中。而皇帝無法否認,基督教徒在當時已經從羅馬的各個社會階層當中傳播,不僅在東方而且在西方的某些省份,羅馬城也擁有人數眾多的信徒,甚至皇帝陛下的妻子和女兒都信仰基督教。也因此在整個帝國內部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政治力量,如果想要一味的恢復傳統宗教,消滅基督教對於陛下而言是不太可能的。

分析戴克裡先的政治改革,說明晚期羅馬帝國君主制的確立

此時的帝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於基督教的認識也出現了分歧,在戴克裡先進行基督教迫害的時候,行省的其他官員不贊同這種做法,很多地方只是形式上執行了命令,他們允許擁有臣民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實際上基督教徒並沒有受到真正的宗教迫害,除了戴克裡先親手處決的基督徒之外,整個帝國內部都沒有出現流血事件,所以戴克裡先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在很多人看來宗教是不能強迫的信仰,應當是自願,也證明以暴制暴的壓制宗教信仰實在難以奏效。

最終在311年帝國的西部統治者發佈了一條寬容敕令,宣佈停止迫害,釋放被捕的基督教徒。在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錫尼在米蘭共同發表米蘭敕令,規定無償歸還基督教徒的集會場所和財產。此後帝國改變了對基督教的政策,最終成為羅馬的國教。

總結

戴克裡先確實開創了羅馬的新時代,使羅馬從長期的軍事混戰中脫離出來,他對政治模式進行的一種新的探索和改革,初步確立了君主制,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羅馬帝國避免出現軍隊反對君主的現象,他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軍閥混戰,確保了羅馬帝國的領土完整,保證20多年的和平,也創立了晚期羅馬帝國的基本政治框架,他是新帝國的奠基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帝國的挽救者。

但是他的諸多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實際解決羅馬帝國的政治宗教信仰方面的問題,他只是憑藉著個人權威暫時達到了一種平衡或者是優勢。戴克裡先希望通過恢復羅馬的傳統宗教以及打壓其他宗教加強自己的權威,保證思想的統一,但是人們對多神教的信仰出現了危機,在基督教蓬勃發展的形勢之下,利用政治權利進行的這場改革,最終只能失敗。而君士坦丁在繼位以後,吸取了戴克裡先的經驗教訓,完成羅馬帝國的重建,最終確立了完整的君主專制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