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引言

近年来,不时可以看到反对、否定及批判鲁迅的言论,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不过是在娱乐化的大环境中消费鲁迅,但不可忽视的是“反鲁”声潮中也确实有一些“真”的声音。

这些“真”的声音可分为两类:一是从价值相对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鲁迅的价值在于启蒙,其思想侧重于破坏而非建设,因而不利于当代社会;二是从自身立场出发,发现鲁迅揭露了太多个人的、社会的阴暗面,因而产生了一种害怕鲁迅的心理,于是变着法儿批判鲁迅。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鲁迅先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真”的声音内在是统一的,它们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还需要鲁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只需将鲁迅的思想对照当下现实,看看鲁迅当年指出的问题当今是否还存在,看看鲁迅当年提出的方法当今是否仍有益。

那么,鲁迅当年主要指出了哪些问题?下文笔者即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批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谈到鲁迅对传统社会的批判,大家应该都会想起《狂人日记》中的这段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狂人日记》插画

事实上,《狂人日记》不仅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还进一步揭示了“吃人者”与“被吃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痛苦地发现: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与之相为呼应的,则是《灯下漫笔》中对古代历史的概括: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做不成的时代

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吃人”和“做奴隶”的根源是什么?从《狂人日记》和《灯下漫笔》来看,“吃人”是不把别人当人,“做奴隶”是不把自己当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不把人当人。此时我们还要进行追问,为何传统社会的人竟然会不把人当人?

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其实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中国的国魂里面大概总有官魂和匪魂,而民魂是很不发扬的。值得注意的是,官和匪如同“吃人”和“被吃”一样是有转化途径的,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于是,传统社会的人们在盛世想着如何做官,在乱世便不得不铤而走险做匪。而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这种民魂意识却存在根本性的缺失。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不难看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指向的是人的价值的丧失,也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根本不把人当人看,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更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寻求发展。那么,人的价值该如何重新确立?这一问题,鲁迅通过国民性批判给出了回答。

二、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创作的核心,也是鲁迅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根据许寿裳的回忆,在留日期间鲁迅经常和他讨论三个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译小说办杂志、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即是为了指出并解决国民性问题,因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那么,鲁迅指出了哪些国民性问题呢?综观鲁迅的创作,笔者认为主要有麻木、自欺欺人和看客心理三点。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1. 麻木,容易做奴隶,也容易欺压别人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这样写道: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了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这种麻木心理使得人从不正视人作为人的价值,其价值判断标准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却奴性十足,对羊显凶兽相,对凶兽显羊相,容易做奴隶,也容易欺压别人。就像《阿Q正传》中的阿Q一样,不敢反抗欺压自己的人,转身即去欺压比自己更弱的人。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2. 擅长自欺欺人

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这样写道: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在《立此存照(三)》中,鲁迅还对这种自欺自人的心理做了进一步的揭示:

中国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改口说这的确是肥胖。于是他得到安慰,高高兴兴,放心的浮肿着了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发展到极致,无疑会变得阿Q那样,从屈辱中寻求快感,用“精神胜利法”战胜一切。至于现实的进益和发展,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3. 看客心理

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鲁迅这样写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害怕鲁迅的人在害怕些什么?

鲁迅演讲时的画面

这种缺乏怜悯心和同情心的看客心理,使得看客完全失去了共情能力,悲剧也就变成了笑料。于是《药》中的夏瑜之死成为了茶馆众人的谈资笑料,《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成为了鲁镇人们用来消遣的故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客心理还使人们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事态度,正如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揭示的那样: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结语

鲁迅并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他的批判指向的是立人,也就是重塑国民性、重塑民族魂。鲁迅曾指出社会存在以官、权、钱为重的不良风气,指出人存在麻木、自欺欺人和看客心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如今还存在,那么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如果明知当今还存在问题,却说鲁迅已经过时,那无疑就是鲁迅所批判的“瞒和骗”,或是为了骗自己、或是为了骗他人。

参考文献

  • 鲁迅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 许寿裳 《亡友鲁迅印象记》.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