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自卑毀人一生


大家好,我是艾彌兒。你的親密關係助推者。

確實有這樣人。其實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總是會如影相隨,所以孤單雖然看上去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就是省心,不用想太多,不用太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也不會被拒絕,被傷害,被指責等等。也不用面對兩個人相處過程中的所有衝突和矛盾,我這些就都避免了。 而主動去聯繫一個人,好的一面是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不管是朋友還是愛人,能夠幫你避免獨處的孤單。也許有人相伴會很甜蜜,但是壞的一面可能就是你主動聯繫別人也有可能被拒絕,被傷害,或者在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矛盾,衝突,你對對方或者對方對你會有不滿足的地方等等,還可能會有一些經濟上或者感情上的糾葛等等,所以聯繫和不聯繫,其實就是一個個人的選擇而已吧。

有些人覺得孤單,但是又不想給自己添麻煩,所以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索性就接受了孤單的狀況。也有些人覺得寧願面對隨之而來的複雜的人際關係或感情,也要找另一半,那他就會相對比較主動的去聯繫別人,這個跟大家之前的一些個人經歷也有關係。 如果之前的感情經歷讓他很疲憊,很受傷的話,可能就覺得孤單一人也挺好。如果之前的經歷很美好,很甜蜜的話,他可能就有這個動力去主動的聯繫其他人吧。

生活不易,有我陪你。有什麼話對我說,我在悟空問答等你。


艾彌兒


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單。


盧梭說過: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獨處有很多好處,可以避開社會交往的束縛和煩憂,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靜觀自我,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歡熱鬧的人,都會有那麼一些時候,想自己獨自待著,不想與任何人聯繫,享受孤單。


那些性格內向,天生喜靜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內向不等同於有社交焦慮/恐懼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心更平和和充實,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與他人聯繫是他們的自主選擇。


有時候,孤單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國的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所說: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二,避免受傷。


張德芬說過:不願麻煩別人的背後,都有顆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動聯繫會得到冷漠回應外,還會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傾訴),會給別人添加麻煩。


他人的回應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氣略微平淡一些,都會被TA誤解為冷淡,都會勾起TA不受歡迎、不被愛的感受,所以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以免“受傷”。


TA在聯繫他人之前,會糾結很久,會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一番:也許別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開車……,最終,還是放棄主動聯繫別人。


三,珍惜時間。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滿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比如運動,閱讀,寫作,養花,上各種課程……本應該很少感到孤單,但人有時難免有感到壓力過大、焦慮、失意之時,需要找人傾訴,想主動聯繫別人,卻又擔心與人溝通會浪費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所以情願選擇孤單,也不去聯繫別人。



又或者,拿起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找不到一個有共同語言,或可以傾訴的人,所以只能獨自承受孤單。不過,這類人的孤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興趣的事情,孤單感就會馬上消失。


人在獨處的時候難免感到孤獨,但孤獨並非壞事,正如歌德所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也許以下答案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看法:我們可以給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定義為“內向者”,但此處的“內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向”(害羞/自卑/不善言辭等),它是一個人格特徵。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後,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他認為,這兩種特質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隨後有研究者發現,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並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難以被真正改變。而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但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也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對於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內向者”來說,他們在社交時的確容易遇到一些障礙,比如,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比如,他們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所以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另外,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他們也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所以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他們喜歡深度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但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有這些很明顯的優勢: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ta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ta對某人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所以,如果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內向者”,但是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

如果你是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裡,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

最後,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知我心理學


1,害怕失望。很多時候是害怕自己的一腔熱情被別人澆了冷水,太過於敏感,以為別人不愛搭理自己,很害怕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寧願自己不聯繫,也不願意自己失望。所以從不主動去聯繫別人,屬於那種,你找我我就跟你聊。你不找我我也不會找你的狀態。。

2,生活沒有交集。很多朋友、同學,各奔東西,天南海北,每天要共度大部分時間的是自己身邊的人,不在一起的不去聯繫,感覺沒有共同語言了,聊天感覺沒有意思。特別是同學聚會,還沒見面時老說找時間聚聚聚,當真正聚在一起時卻心不在焉一旁玩手機,各玩各的。

3.沒有理由。各自擁有各自的生活,見面除了寒暄之外再也說不出其它的話語,有些生活瑣事也只能自己消化。你會發現以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因為一段時間的分離或多年的各奔東西,相聚時不約而同的沒話說了。

4.感覺很忙。每天都是忙著工作、學習,閒的時間只是想著自己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感覺交流很浪費時間。不想增添煩惱。只想安靜地過你自己的生活,不想了解別人的生活,彼此互不影響。不想了解別人來增添自己的煩惱。


傾語傾心


職場火鍋先送你一句話: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這是大詩人泰戈爾的名詩,如此雋永,說明了什麼?說明寧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在這個世界,其實很多。這句詩歌,本身也說明了一切,孤單有時候是一種享受,為什麼非要讓別人來打破這麼寧靜呢?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一種內向性格和被動心態,往深層次分析,可能是社交自卑、恐懼被拒絕等心理問題。其實,還有一些人,天生就喜歡一個人安靜的時光。

職場火鍋和愛人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職場火鍋就是寧願自己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而職場火鍋的愛人火鍋嫂就相反,她會主動呼朋引伴。久而久之,同學朋友,包括家人,什麼事都找火鍋嫂。但我火鍋哥,並不冷漠的,有朋自遠方來,我很熱情很大方。

但讓我火鍋哥主動去聯繫別人,實事求是地講,有想法但很少有行動。這就是性格特點吧,主要還是照顧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比如,我到外地出差,本來可以找同學,但總是考慮同學的感受,是不是打破了別人的時間安排,人家是不是不願意見我,萬一我提出來了別人找藉口不見呢,等等,與其顧慮這些,乾脆就不主動聯繫了。

但火鍋嫂就不一樣,如果去哪裡出差,就會在同學群裡咋呼,我要去某某城市,哪位同學冒個泡。同學願意接待就見面,不冒泡也不在乎。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處事的方式,無所謂好壞,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也不要刻意改變什麼。但這是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工作中,需要主動聯繫別人,比如,聯繫客戶,聯繫同事,這個與生活交往方式不同,還是要主動聯繫的(職場火鍋在工作中,該主動聯繫必然主動聯繫)。

我是職場火鍋,一位行走職場二十年的人力資源總監,作家,全國語文課文的作者。目前,已經回答近一千個原創獨家的問題,對你提職加薪有幫助,請關注職場火鍋,每天都有精彩的回答,期待與你互動和交流。

職場火鍋



然而真的是這樣麼?其實這些人可能並不瞭解喜歡獨處的人,或者內向的人,對他們來說,獨處才是最享受的事情。

相信很多內向的小夥伴都遇到過以下這些痛苦的情況:

1、被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才藝

2、被要求和歪果仁用英語打個招呼

3、被老師要求要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

誠然,活潑外向的人是比較受歡迎,並且是更適合融入社會的性格,但並不能說內向是不好的性格,可惜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總是在給我們灌輸一個理念,那就是內向=缺陷。

也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很多時候內向的人只能被迫“假裝開朗”,有時明明心累無比,表面上還要裝出開朗開心的樣子,因為不想被人說自己不合群,內向,不知不覺間,我們自己都開始認為內向不好了。

可是菲李想替廣大內向小夥伴說一句話:我們不是社交恐懼或孤僻,只是相比花費精力在一些社交上,安靜的獨處更能讓自己舒服,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可否認社交是必要的,但無論是多外向的小夥伴都會在社交中感到偶爾的疲倦。而對於內向者來說,一些社交簡直是要了命了,並且很多人忘記了一件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所有人都喜歡的,社交也是一樣。以不喜歡社交評價一個人有性格缺陷,難道不是另一種歧視麼?

實際上,內向不僅不能算是缺點,和外向相比,內向的性格還有著自己的優勢。

和內向的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縝密,不浮誇,腳踏實地,留意細節……是很值得信賴的人。

最後要說的是,內向的人往往並不是不擅長社交溝通,而是不喜歡“無意義的寒暄和社交”,比如這樣子的:

其實內向的人在陌生人和熟人面前,往往可能表現出兩種性格,前後簡直判若兩人。

所以內向的人寧願獨處也不聯繫他人,只是覺得獨處更有意義,讓自己舒服,並且他們並不會感到孤單,反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好啦,今天的答題就到這裡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識,快關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點,你的魅力就多一點哦~


菲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說過: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其實,我們眼中看到的別人的孤單,往往並不是我們看到的、想象的那樣。你認為別人孤獨,從不聯繫他人,其實未必如此。雖然不跟他人交流,但是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只是在世俗眼裡是孤獨的,但是他們的內心是豐盈的。

一般來說,喜歡自己孤單獨處而不聯繫別人,有三種性格。

第一種是比較內向,不善於與人交往,與其與大家一起狂歡,不如靜靜的坐在角落享受獨處的那份寧靜。

第二種是孤芳自賞的清高,他們厭倦那種世俗虛偽的人際交往,所以寧可孤單也不願意虛情假意地迎合別人。

第三種是為人深沉,他們心深似海,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思考,所以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效社交上。

無論是哪種性格,喜歡獨處的人,他們的內心都是豐富的,性格也是豐滿的。獨處,在旁人看來是性格的缺陷,而在他們看來,則是心靈的樂園。正如古人所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2.每天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講職場和管理那點事,如果感興趣,請閱讀本頭條號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洩憤怒及壓抑。因此,社會交往對於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呢?在有書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性格內向者,朋友較少,每一次交流都是能量損耗。

首先來說一下第一個原因,對於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來說,一來朋友少,能叫出來聚聚的本來就沒幾個,如果再翻一翻朋友圈,猜測大家都在忙著,很怕打擾到別人,就不太好意思聯繫了。另外,對於部分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供輸系統是和外向者相反的。也就是說,外向者是從人與人的交流中獲得能量,屬於越說越有勁,越聚越興奮的一類。而內向者則不一樣,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自身能量的一種損耗,越聚越疲累,一次長時間的相聚交流後,要更長的時間緩過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疲累,很多內向者只好從一開始就選擇不聯繫。

二、社交障礙

這是心理學上的一種交流障礙症狀,具體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交功能社交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分別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論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為社交恐懼症、人際恐怖症。其中,社交恐懼症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任務。這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懼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懼的症狀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有的患者甚至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不得不放棄很好的工作機會。

還有些人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的恐懼,稱為異性恐懼症。同時,這類人普遍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阻礙了自身人際關係的發展,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書君在這裡溫馨提醒,患有社交障礙的朋友,千萬不要任由症狀自然蔓延下去,應及時地去預約心理醫生或相關專業的朋友,進行完善的心理疏導與心理治療,找回一個更加健康的自己,去自然灑脫地快樂生活。

三、失敗的交流後產生的後遺症。

其實這個原因可以算是第二個原因的引申,部分人社交障礙症狀正是因為失敗的交流經驗所導致的,這種失敗的交流經驗可能來自於兒時:整個童年時期,你都很少與人產生真正的情感聯繫,很少有過親密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你的父母,也經常性忽略你的情感需求,對你的喜怒哀樂不怎麼在乎,很少去關心你的內心成長。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你的內心對世界產生一種隔閡,養成了自己自足的內心世界,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較為孤僻冷漠的心理狀態,一種失敗的親子情感交流經驗導致你對外界沒有期待,沒有交流的情感需求;

這種失敗經驗也有的源於成年後,這種時期產生的後遺症是同樣嚴重的,因為成年人的自尊會更強。可能某天因為事情誤會或雙方交流方法錯誤導致與人交流不順或不快,那麼一些人回去後會在心裡數落自己:我都這麼大的人了,與人交往還這麼失敗,內心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後,容易走向交流的極端——不交流。

四、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對於另一群人來說,不願意主動聯繫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自身的交流觀,在他們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而獨處,則是一個人的狂歡。在沒有像竹林七賢那樣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時,他們是不會為了交流而去和一個或一群志趣不同的人進行硬交流,這種生硬的交流無疑只能停留在較淺的層次,而這種淺交流對他們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甚至是負效應的,因為在這種喧囂繁鬧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從而不能用來梳理思緒,審視內心,與書中“好友”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他們與自己獨處,是一個尋找與自己和諧相處的過程,只有自己內心的和諧與安定,才能為他們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主動聯繫,是他們經過了深思後做出的決定,旁人只能表示理解。

你是這四種中的哪一種呢?歡迎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進行快樂的交流。


有書快看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我就是這樣的人,但我要告訴你,我 一 點 都 不 孤單!我很享受獨處!


我自娛自樂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看完下面的,估計你也能理解,原來世界上果然有不怕孤單的人。

我喜歡一個人逛公園,爬山,散步,甚至一個人騎車到山裡去玩。

有一天,我剛好去公園爬山,在路上遇到兩個女朋友,寒暄幾句後,她們兩就約我以後一起去爬山。當時我就嚇壞了,感覺以後再也不能享受一個人運動的美好時光了!後來,我發現我和她們運動時間段不一樣,真是好開心。


我又繼續我獨自運動的每一天。一個人運動好處真多,我可以邊聽音樂邊爬山,還可以肆無忌憚地傻笑,甚至聽到好聽的曲子,還可以手舞足蹈一番。我還常常找個安靜無人的角落,跳跳“廣場舞”。一個人看花看草看各色樹葉,聽歌聽鳥兒歡唱,真的很美好!要是有人和我一起,那可不同了,我得搜話題和她們聊,完全沒心思欣賞音樂和美景。

因為我有一陣子總是去逛同一個公園,結果就有人打招呼。別人一打招呼我就緊張,心想糟了,以後要換路線了?

我還喜歡一個人逛街買衣服,喜歡就喜歡,不喜歡馬上走。甚至一個人去餐館,真的不要太爽。

我還一個人在電腦上看電影,一個人看書。總是有好多事都是一個人做的,還做的很開心。

甚至我一個人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走了北京十幾個景點。一個人爬長城,一個人逛故宮,一個人逛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全是一個人逛的。感覺好極了。偶爾我會跟一下子旅遊團後面,聽導遊講,但基本都聽不過十分鐘,我就沒耐心了,趕緊一個人走了。



好吧,我還一個人過年,並且覺得很好,至少比回家一大幫親戚好,比過年天天拜年好。

所以,這些不主動聯繫的寶寶,大概都和我一樣,很享受獨處呢!


劇評社


其實,有時候自己孤單待著,想想事情,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這種休養生息也是不錯的。我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熱鬧,飯局,ktv,天天有,朋友一大群,整天攢飯局。隨著年齡大了,覺得心很浮躁,希望能夠靜下來,寧願自己待著也不想接朋友的電話,開始我很迷惑,以為自己得了抑鬱症,後來發現不是。只是每天浮躁,朋友成群的在一起鬧,玩耍過後,總覺得心被掏空了,感覺不踏實。後來買了一些書,晚上吃完飯,喝一點紅酒,看看書,增長了知識,覺得自己充實起來了,偶爾練練書法,彈彈琴覺得過得充實而快樂。這種生活看似很孤獨,但心裡卻很充實。這是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的必然階段。如果你還沉浸在與朋友胡侃吹捧、每天燈紅酒綠的生活中,不妨試試在夜深人靜時,靜靜你的心,問問自己到底要過哪種生活,哪種生活使你更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