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鼠疫(pestis)曾經奪走無數人的生命。歷史上,鼠疫可能還有一個著名的名字,叫「黑死病」。

鼠疫一般先在鼠間或其它齧齒類野生動物間流行,藉助鼠蚤叮咬人而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未經治療的鼠疫病死率高達 50%~70%。

鼠疫曾經在歷史上多次肆虐,幾乎斷絕人類文明。根據記載,鼠疫曾經有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 6 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 1 億人。第二次發生在 14 世紀,波及歐、亞、非大陸。第三次發生在 19 世紀,傳遍 32 個國家。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中世紀的醫生這樣打扮

認為可以防止鼠疫感染自己

在我國,鼠疫也曾令人聞風喪膽。1793 年師道南所著的《死鼠行》這樣描述: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

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

真正瞭解鼠疫,從一個世紀前的香港開始

儘管歷史悠久,發現鼠疫病菌卻是十分近代的事。

1894 年 8 月,北里柴三郎和耶爾森幾乎同時宣稱發現鼠疫病菌。

故事要從 1894 年爆發的鼠疫說起。

這場鼠疫最初爆發於 1855 年的雲南,1894 年又在廣東出現,並傳至香港,直到 1959 年才徹底結束。經過航運交通,最終散佈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在中國和印度,即有 1 200 萬人死亡。

突然爆發的疫情將詹姆斯 · 勞森帶到了香港。

勞森時年 28 歲,是一位蘇格蘭醫生。他被緊急任命為香港政府公立醫院總監。然而,他到港後兩日內,死亡人數又增加了二十餘人。勞森很憤怒,對於邊境官員提出批評,指責他們未對來自廣東的船貨和水手進行檢查,才導致鼠疫的流入。

1894 年 5 月 10 日,勞森組織力量,開始了一場病人隔離行動。他將所有受到傳染的病患都集中在一艘醫院的船上,在海面上進行封閉治療。

一場爭分奪秒的「競賽」

正是在這個時刻,兩位微生物學家在香港展開了一場發現鼠疫的「競賽」。

鼠疫爆發之後,年輕的瑞士人亞歷山大 · 耶爾森聽到消息,立即動身前往香港。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亞歷山大 · 耶爾森

與此同時,日本著名微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也剛剛抵達香港。從 6 月 12 日開始,北里得到了勞森和香港政府公立醫院的全力支持。勞森將一切有關本次鼠疫的資料和病人都交給了北里。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

而耶爾森勢單力薄,不擅英語,與英方溝通不順。雖然耶爾森與北里都能說德語,且都曾在德國的科霍實驗室待過,但是北里卻對他非常冷淡。

有人分析,這是由於耶爾森代表的,是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當時,德國的微生物學界(由科霍領導)與法國的微生物學界(由巴斯德領導)正處於相互競爭、關係緊張的局面。因而,更為接近科霍實驗室的北里對於耶爾森採取了冷淡的態度。

迫不得已,耶爾森只好在一間簡陋的竹屋內設立他的實驗室。他賄賂處理屍體的英軍水手,讓他們從死者身上為他採樣。英軍水手在重金面前,冒著被傳染的危險,從死者身上的淋巴囊腫中採集樣本,送到耶爾森簡陋的實驗室裡。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耶爾森開展研究的竹屋

就在這樣簡陋的研究條件下,耶爾森向英方當局提出了一份報告,詳細敘述了他所分離出來的一種桿狀細菌的特徵,以及如何將此細菌注射到大鼠體內並誘發出類似鼠疫的症狀。他亦證實此細菌可從一鼠傳染到另一鼠的身上——事後證明,正是這一病菌導致了鼠疫的爆發。

與此同時,北里柴三郎也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不過,他所分離和發現的細菌,實際是在死者死亡 11 個小時後,才從病人的心臟上提取獲得的。北里自己並不確定這一病菌是否就是造成本次鼠疫的罪魁禍首。但是,勞森卻對他十分有信心,並於 6 月 15 日向世界宣稱北里已分離出鼠疫病原菌。

同日,勞森還向在醫學界素負盛名的《柳葉刀》(Lancet)雜誌通報了這一消息。騎虎難下的北里柴三郎只得於 8 月 4 日在《柳葉刀》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他們傳回英國的圖片卻令人生疑——圖片裡似乎混進去了其他的一些雙球菌。18 日,法國科學院也向世界宣佈,耶爾森發現了導致此次鼠疫的病菌。

耶爾森發現的鼠疫桿菌

誰才是發現鼠疫病菌的第一人?

在耶爾森的研究結果宣佈後,《柳葉刀》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起初,他們堅定地支持北里柴三郎。並表示,即使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柳葉刀》也絕對不會認為,以北里教授這樣一位微生物學界的大人物,會為了比耶爾森早幾日發表他的發現,而不顧研究的精確性和準確度。

但是,事實證明,北里教授這次真的「栽了」——

8 月 25 日,《柳葉刀》再度發表了北里的報告。在這份報告裡,他承認,自己無法確定所發現的病菌是否受到了汙染——換句話說,《柳葉刀》和北里默認了失敗,並認可耶爾森的發現,或許才是世界首次與鼠疫病毒的「面對面」。

然而,由於北里的久負盛名,他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世人視為鼠疫桿菌的共同發現人。

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因為他之前曾在研究白喉與破傷風毒素上有過卓越的表現,而這些卓越表現並沒有被科學界公開褒揚——對此,學界對他心存虧欠,從而想做些補償。

而耶爾森的發現,也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直到數年之後,耶爾森分離出來的黑死病細菌被用來對付鼠疫。1896 年,第一支抗鼠疫血清生產出來,正式為世人提供了第一劑的黑死病解方。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人們將耶爾森印上郵票,以紀念他的貢獻

鼠疫桿菌的命名,有一小段插曲

耶爾森將他所分離出的鼠疫病原菌命名為「巴氏鼠疫桿菌」(學名為 Pasteurella pestis),來紀念他所尊敬的巴斯德。

但 1970 年之後,這一細菌被微生物學界人士改名為「耶爾森氏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用來表彰他在鼠疫研究上的貢獻。

這就是發生在 122 年前的這一週裡的醫學史往事。

在科學界,即使有「冤案」或「錯誤」,也會在證據面前得到修正——這正是科學的魅力和意義,比起把一些「千年經典」奉為圭臬,不知高到哪兒去了。

如有專業內容進展、醫生生活趣聞等

本文作者:林海,曾出版《薩維尼從巴黎來的信》《入戲的規矩》,寫形形色色文字,以講歷史故事為樂。

一百多前在香港的「鼠疫競賽」,是他贏了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