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瞿衛國:鄉村振興是百年大計切勿成為運動式的折騰

瞿衛國:鄉村振興是百年大計切勿成為運動式的折騰

自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概念並將之上升成國家戰略後,我們這些近二十年前開始推動新時期鄉村建設的同志實在是有說不出的激動,因為我們過去所做的,正是今天中央在大力倡導的。在這片土地上,鄉村的春天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各地政府從過去我們苦口婆心請求合作而且大多吃閉門羹甚至被掃地出門的境況到張燈結綵式的歡迎,確實有讓人忍不住想唱一首春天之歌的衝動,時間開始了。

但是且慢,在這熱氣騰騰的鄉村振興大餐上,我卻聽到了磨刀霍霍的聲音。各色人等,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學術社會,都擼起了袖子,準備要對鄉村下手了。近日聽到一件事,說某地準備舉辦一個大論壇,要花幾百萬,其中近百萬是給某大學某個搞規劃的機構的,算是會務組織費,而這種會這個機構一年要在全國各地舉辦三四次。我這一聽,腦子裡就冒出“折騰”兩個字來。這讓我想起十餘年前開始的新農村建設和五六年前開始的美麗鄉村建設來,儘管這兩波建設在農村某些硬件的改善上功不可沒,但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折騰”,只肥了少數人的腰包而已,農民背井離鄉的趨勢沒有改善,鄉村的教育和文化越來越沒落,鄉村的土地、水和空氣也愈加受到汙染。為此,我還寫了《迴歸農業的本質》和《美麗鄉村建設需要腳踏實地》等文章,希望能為美麗鄉村建設正本清源。

現在鄉村振興來了,它是否仍然會陷入“精英俘獲”的邏輯,只成為少數人的盤中餐?如果我們仍然在過去的思維裡來思考鄉村振興的問題,我的這種擔心就決不是多餘的。所以第一步,我們需要先停下來,往回看,瞭解我們走了什麼彎路?為什麼會走進這些彎路?如此,我們在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才有可能一路順暢。根據我的初淺觀察,我試著來對這些“彎路”做一個簡單梳理。

首先是城市思維主導一切。這一點你從鄉村中的水泥河道和各個角落的水泥覆蓋,以及鄉村中到處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園和綠化苗木、假山假景、大廣場就可以看出來了。而鄉村有其自身的生命肌理,有其自身的審美趣味,是不能被水泥和城市美學窒息的。

其次是“短平快”的思維成為指南針。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無解的體制機制問題了,當然也是時代使然。因為工業時代的本質是“快”,快速地擷取,快速地週轉,快速地獲取利潤和政績。但鄉村社會的本質是“慢”,是快不來的。當這種“快思維”進入到“慢鄉村”,必然就是快速地破壞鄉村。在這種思維下,協助農民組織起來等等更根本性的工作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實。

再者是鄉村被各種既得利益者綁架。以鄉村規劃為例,由於城市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很多規劃從業者包括大學的建築、規劃院系轉向方興未艾的美麗鄉村建設,他們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以“複製粘貼”為工具,並且搶佔美麗鄉村建設的話語高地,營造出鄉村“一規就靈”的氛圍,今天來這麼個“模式”,明天來那麼個“樣板”。不少鄉村動不動就有五六個版本的規劃書,卻沒有一項能落地的;有些機構給一個村莊做規劃,動輒好幾百萬的收費,還說算是優惠的。而且由於這些人佔據了話語建設的優勢,把鄉村建設引向鄉村建築/鄉村規劃等狹小的領域,將社會對鄉村的關注庸俗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政府對鄉村的善意短期化。其結果就是鄉村本來就不多的資源被浪費,政府資源被少數鄉村獲取,最終肥了這些既得利益者,而鄉村更本質的問題卻被掩蓋了起來。

另外就是鄉村被“旅遊成功雞湯”包圍。當你問起任何一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的未來要怎麼走時,當地的幹部,縣鄉村三級的,無一例外地,他們會告訴你六個字:發展鄉村旅遊。鄉村旅遊儼然成了靈丹妙藥,包醫鄉村百病。有些鄉村,已經開始進入第二第三輪的美麗鄉村建設了,仍然只是在一些所謂的旅遊線路上塗脂抹粉,村莊內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其它事務卻不聞不問。這麼一來,美麗鄉村建設實際上成了為少數遊客服務的建設,而且試問一下,全國有幾個鄉村是靠著鄉村旅遊發展起來的?和鄉村旅遊成功學相伴左右的,還有民宿成功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發展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已深入骨髓。這可以說是這幾十年市場主義的功勞了,整個社會只認錢,沒有錢一切免談,財富代表著進步的觀點大行其道。具體到鄉村,從上到下,也是被金錢左右著,不管是目標,還是手段,就是要有更多的錢,鄉村的發展被簡單地定義為積累更多的財富。美麗鄉村建設也被這種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左右著,而眼裡只有財富,沒有其它。熟不知,鄉村尊嚴喪失的原因正是這種經濟發展邏輯,這一邏輯的本質是“你多了,別人就少了”,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是大量的生產,大量的消費。這種經濟思想的邏輯裡沒有弱者的利益,沒有生態的觀念,是與生態文明時代背道而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