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七律诗的难点在哪里?

烟雨芳舟


一、七律对仗难工。很多人说对仗有什么难的,不就《笠翁对韵》那套吗?

《笠翁对韵》只是蒙学培养少儿对仗语感的基础书。如果把这当成七律的对仗标准,那根本不成。

为何不成?

对得太死。七律对得太死板不成,不仅有害文意,而且美感也受损。明代不还有个“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笑话么。

当然对得太远也不行。对得太远,文意就完全无牵涉了,就成无情对。

二、七律气格要正。

清代黄景仁是个著名才子诗人,“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等名句都是他的。但同时代的人就批评他的诗有穷酸气,格调不好,喜欢说一些“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愁多思买白杨栽”这种话。

而黄其实还是才子诗中,气格较硬的。翻看历代(特别是清代)地方文人别集,大量气骨软媚甜熟的“绮怀”“无题”“艳匲”。在七律的评价标准里,连侧艳别格都算不上了。

三、七律格律要求严正

绝句远在格律形成之前就有了。五律的繁荣是和格律的发展成熟同期。只有七律是文体成熟于格律成熟之后。

这就注定,这种诗体天然有格律基因。不像绝句分古绝和律绝,律诗没有古律。

四、七律重典实

我们经常见到全部写景的五绝,七绝乃至五律。但很少见到纯写景的七律。

唐人七律用典不多,被宋人讥为空有气象而病其疏阔。

但毫不写景,又不可能——没有兴象,何来感发。

所以维持一个平衡,很难。没有学问,不好写,腹笥过丰,又容易晦涩难懂。


吴季玄


我觉得不难,刚开始学诗的时候有位长者曾对我说,写律诗就是先戴着镣铐跳舞,等你熟练了,再解开镣铐,这样你就会飞起来。

1. 立意很重要,之前在诗社每天都有指定一个主题来写,开始我时候交不出作业,感觉太难了,后来,不出韵了,也不出律了。

2. 对仗难,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对仗,于是拼命查资料,读诗,模仿、学习对仗,宽对、工对、流水对、扇面对、错综对等等。

3. 起承转合难,首联容易写,可以述事,反问,怎么喜欢怎么来,最重要的是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偶尔用下错综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诗眼是点睛之笔,一首诗从头写下来总会那么一两句是可以入眼的,可以在不同的位置,首联、颈联、颔联,还是尾联,相较于整体而言,这两句是出色的,至少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Delia常青藤


今日去红楼,偶翻起旧日的帖子,想起去年无聊时去网上下载了若干如何学写律诗的文章,糊里糊涂的学了半年,然后搁笔渐忘。想当年学写诗拜了无数诗友,帮忙修改,现在偶尔还见人两个,怕丢了,拽下来攒在这里,啥时继续好学好写。 走了的人和在的人,但愿好人好梦!
《学诗记》1
前天去图书大厦买了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格律诗词写作》,编者:余浩然。还挺好看,每天睡前十分钟看一些。以后坚持每周作一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 作这首诗是因为这两天好冷,上课学习脑子忽然冒出一句“东窗又起婆娑雨,打碎南柯美梦人。”又想打碎怎么能跟人呢,又因为平仄实在记不住那么严格,就找了一首诗做底版,照猫画虎,底版跟的是仄起仄收的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天那,百转千折,生填硬画,终于凑够字数。

春冷

白雾青檐迷紫燕

烟花寒树锁春妆

小楼一夜婆娑雨

洗尽铅华与旧香

第一句本来是“白雾青檐迷飞燕”,觉得飞是平声,应用仄声好,所以用了“紫燕”又觉得颜色太浓,和青白苍茫的感觉不符,紫燕其实应是略带青黑色的燕子,那么用“子燕”好不好呢? 还有最后一句本来想写“洗尽铅华是清香”,但又觉得犯了二、四、六分明的错误,又改了,与原意不符。 我这样想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大家帮忙指正

《学诗记》2

雨后,去后海酒吧收银子,行色匆匆。偶感雨后风景,做律诗一首。

观雨后什刹海

什刹风云多变换,湖光山色不移妆。

晨钟散落惊鸦噪,暮鼓波连映水殇。

石榴仍惜新妆艳,槐花还念旧荫凉。

今人难效古人意,夜夜桥边脂粉香。

另:我无法确定第2句的平仄是否对,而且个人觉得头2句是最烂的两句,实在是不知咋写了。第4句对仗也不工整。而且使得整诗风格变重了,看看大家帮忙改改。

《学诗记》3

微风生月影,云散起清愁。

独坐幽篁里,但思玉人眸。

杯酒朦胧夜,笙萧萧瑟秋。

五载相思寂,三生春草幽。

本来是要写五律,不过第四句实在不知咋写才能既对仗又符合格律,想了一句“但思双泪流”,觉得意境太差;“笙萧萧瑟秋”是拗,也不会救,郁闷,改古风了。盼高手指点修改下。

录完,始觉太烂太烂,尤其是第三首,因这首偶就放弃了再写下去的打算了,年初的时候想参加甘棠诗友会跟大家学习一下,打了电话,最后还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拿起笔来了。

(借放一张孙文然先生的画在这里)


煮妇日记本


写七律的易和难

▶️ 七律的格式。七律是近体诗体裁,在写作上非常讲究格律。何为格律,即在规定格式内的富有音韵和音乐的的诗体。简单讲,有四种格式,分别是平入平收、平入仄收、仄入平收和仄入仄收。每句七字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同时还要讲相粘。即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之间,重音字的平仄相同。 然后就是押韵,即押《平水韵》同部的字。格式相对简单一些,好比数学里的公式,知道了公式,未必能推导解题,所以,写七律难在对诗的意境的领略上。


七律的创作。七律的创作,在拟好题目的时候,要通盘设计一下所反映的事情交待到什么程度,是以实写实的方法,还是以铺景渲染的手法。首先,写作要有方法。着笔像拍摄电影一样,是将镜头对准场面,由远景拉近到物体或人物?还是将镜头由局部向推向广阔的前景?这个思路必须是意在笔先。其次,写作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可以理解为写作的倾向性,即对事物的看法和立场。这个过程最忌拼句,说些游离于主题的话,另外最忌堆积词汇,比如写一开发区的新建,才刚动工,一着笔就是“辉煌”,要说“辉煌”不是不成,要写放到后面去,至少是个展望。再是,写作要有情感。文学的力量在于绵里藏针,在起初铺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写作手法,写事物不直写,而用衬托、渲染等方法去说,也就是用些比兴的手法。通过以景色对比,来衬托感情上的共鸣。下面是一首介绍黑谷子的作品,略带些注解,供大家一哂:



七 律

耀汗黑谷子 

祁连白雪倚云流,

竞日天开过沃州。

怎似千般非薄幸,

浑如万种但征求。

依随黑土风吹草,

逐照黄花谷浪悠。

日转销魂香暗起,

余霞有影付秋收。

—————

① 耀汗黑谷子:即“耀汗子”黑小米。
② “祁连――沃州”:耀汗子黑小米产自河西走廊祁连山下寒地黑土的生态种植地。
③ 怎似千般非薄幸:比喻以地域优势展示于世,以勤劳供养于民。


④ 浑如万种但征求:指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
⑤ 黄花:指秋天来到。谷穗悠:比喻收成有望,同时指以合作社形式所种植的农产品黑谷子的运行机制。

⑥ 付秋收:即成果和贡献。


《三上词话》作者,见人民网 2017.07.17


三上词话作者


写七律的难点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二是意境,其余的对联和押韵都不难。但也要经常训炼。


手机用户弘毅


现代人学写七律这种古体格律诗,其难度首先在于一: 语言环境的极大改变和语言的表述方法的绝对不同,以及文字语言运用的受众面的不同。古代诗词源于民间歌词和曲艺的艺术化发展和提高,其语言文字使用的局限性和普遍性,与今天现代汉语的识字率,普通话的普及率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推广能力有天壤之别,因而,古代格律诗主要是上层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玩的游戏,求雅不倡俗,曲高和寡为主,而今写格律诗,再如此曲高和寡就会为人指责了;另外,唐诗产生的年代,以陕西官话为基础发声取韵,宋词以河南中原官话为基础发声取韵,南渡后又发展在江南一代坊间,转而以南方发声为主,元曲以元大都北京方言发声为主,而后来流传的韵书,其成书的年代也以明清的韵书为主,这就造成了取韵混乱,难以一以惯之;二 ,古人以文章取仕,科举考试为学习首要任务,作诗填词也就成了必备的基本功,所以凡读书人必定精熟,平仄格律了然于胸,诗词歌赋随口而出,而今人学之,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所以倍觉难涩难懂难做。三,今人语言环境和风气,以易听易懂,直接清晰为主,之乎者也,典故出处必为人耻笑,应用到诗词里外行也难以明白接受,大的环境不容许不接受这种古诗词的发展和普及,所以,诸多难点,是格律诗难于学,写,倡导和普及的主要所在。四,格律诗词所限定的字韵与今不同,共有五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与今四声韵差距最大的在于入声字难以区别,它包括了今天的四种声韵许多字,是以古汉语发声短促为特点,且古发声中包含的一些唱腔发声和方言发声,今天的普通话这种特点不明显,或者已经取消不用了,所以给依照原格律创作诗词增加了许多困难。五,现在社会流行的是快餐式文化,易学易懂易听悦耳,以直白通俗为主,没有人为了写诗填词去细心反复推敲一个字一个词的应用和典故出处,用处不大的东西,与其难学,不如不学。


笔谈偶拾


我是一名诗词爱好者,由于文化平水有限,只读了小学毕业,又从没看过有关诗作书藉,对一些深奥文字理解不透,只能用一些简单的常用字学写,始终写不出好的作品,让人笑话。今天我也试写一首七律,望朋友指正。

(七律 老年学诗)

古稀之辈学诗章,

练字温书翰墨香。

不叹春秋炎冷暖,

何愁冬夏暑寒凉。

巧寻妙句排平仄,

细找精文赋短长。

执笔涂鸦生乐趣,

心中充满老来狂。


国哥33524587


诗是通过洗练的语言,严格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它不同如一般的散文,诗的语言比散文更集中更凝炼,句式是整齐的,大致具有固定音节规律。毛主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欣赏和习作旧体诗,一定要懂得格律。

近体诗是到了唐朝才逐渐成为定式的。它的格律非常鲜明,也非常严格,主要表现在:一是韵脚有规律限制,以求其音韵的和谐,二是每句限定字数,以求其节奏的匀称,三是每句讲究平仄,以求声调的铿锵,四是讲究对仗,以求其语言的骈骊。这就是律诗要作好的难点。下面我们共同欣赏毛主席的七律诗,来品味其韵律和对仗。

《七律: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怜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首诗清楚的看出对仗工整,节奏,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等事长


同时随伴着鲜明的灵魂要求性以及强烈的思想取向出处,如此七律诗就不是在临摹和在绘画。虽然个人创作的诗不一定能够达到如此七律诗,但还是希望借此能够推荐个人创作的七律诗,并且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指评。


【日落残秋】七律/东都有湘/平水韵

日落残秋血色收,艰辛随伴庶黎愁。

风中冷透心窝里,雨后悲离故土忧。

遍地浮萍穷极处,陈词滥调莫须休。

东方守望平凡败,道破人生几度求。


东都有湘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过律诗的写法,大意就是律诗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前后承接,对韵,中间两个对子吗?

是……我好像无以反驳,林黛玉说的对,她确实说出了律诗的基本写法,才女就是才女啊,但是我认为律诗基本的写法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一首律诗写好,就是写的有深度,不求大师级,起码质量要有保证啊。如果中间两个工对,纵然达不到最高的境界,中间两个流水对才能显出功底。

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间两个流水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才是经典,七律有流水对吗?有,但是我想不起来了,因为太少,名师大家都很难做出七律的最高境界,我们普通人就更难做了。

说白了,就是七律字太多,还要对仗、对韵,所以不好对,就这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