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周冬雨在90後女演員中是個異類。

會上熱門綜藝,時常憑藉古怪自拍以及與閨蜜馬思純的互動佔據熱搜榜。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但和其他豆瓣評分常年維持在2星以下的流量小花不同,周冬雨的電影作品分分鐘秒殺對手。

從16年的《七月與安生》到17年的《喜歡你》,再到今年五一檔的《後來的我們》,一年一部愛情片,每部口碑都非常不錯。大家也可以當成“周冬雨愛情電影三部曲”來看。

在當下的演藝圈,周冬雨的成績,漂亮。有運氣,出道就演了張藝謀的電影,成為“謀女郎”。但是,現在誰還記得當年純情的“謀女郎”靜秋?她這些年用作品證明自己是周冬雨。

作為女演員,尤其不易。打上標籤容易,脫下難。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在同齡女演員尚且摸不清自己演藝方向的時候,周冬雨已經加冕金馬影后了。

這樣的榮譽,是光環,也是壓力。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別的女演員總琢磨著自己想要什麼,但周冬雨懂得思考自己適合什麼,可以給到什麼。

在有次媒體採訪中,周冬雨透露曾有一個古裝劇找到她,讓她出演一個絕世美人。她給推掉了。

理由很簡單,她說自己根本不適合古裝的傳統美人。

“如果在我能力範圍之內,我覺得能達到的挑戰可以試一試。”

網友打趣說,周冬雨應當是第一個拒絕出演絕世美人的女演員了吧。

她知道自己要什麼。如果尬演,給觀眾的表演只是空洞的展示,而沒有靈魂。

在名利場,拒絕很難。

她的確不是標準美人。個子嬌小,五官沒那麼立體,眼睛彎彎的,笑起來,眯成一條縫。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但這種清淡型的長相又恰恰是她最大的優勢。

她不像其他美豔女星一樣,帶有強烈的攻擊性。

她更像鄰家的小姑娘,很容易讓人親近。

她的清純氣中又帶著一種玩世不恭的倔強,這種看似對立個性產生的衝撞感令她成為“小妞電影”的最佳人選。

陳國富曾這樣評價周冬雨:

“她的表演有一種渾然天成,不是來自於演技,而是她本身自帶的那種高級質感”。

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便去有選擇性地挑選角色,這對於演員來說,就成功了一半了。

在《後來的我們》裡,一個出身東北小城鎮,在年紀很小時就來北京打拼,性格古靈精怪的女主角方小曉就很適合周冬雨。

李安早年有一部電影《與惡魔共騎》,然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來試鏡,李安非常開心,不過最後小李子還是退出了。因為李安覺得這個角色應該是一個處男,而他認為沒有人會覺得萊昂納多是個處男。

適合很重要。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電影中有一場對手戲饒有趣味。

小曉佯裝生病把還在上班的男朋友見清(井柏然飾)叫了回來,硬要他把鄰居家丟掉的破沙發搬回去。

見清有些為難,因為家裡的地方實在太小了。

但小曉這時就開始撒起了嬌:“你不覺得咱們家就缺一個沙發麼?”

然後便一把摟住見清的脖子,右腳翹起來隨意地搭在沙發上。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這一連串的動作換其他人來做,肯定會被罵刻意、做作。

但周冬雨不會給人這種感覺。

因為她身上有種鬼馬調皮勁兒。

你會覺得這就是戀愛中小女生應有的樣子,恨不得時時黏在對方身上。

周冬雨的氣質非常獨特,她能非常快的找到電影想要的感覺,然後把自己的經驗從身體掏出融入到電影中。

這對於愛情電影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春風十里不如你》中與“逗貧”的北京男生張一山搭戲,《喜歡你》中與金城武的“大叔蘿莉”配對,都讓人覺得很契合。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後來的我們》中,周冬雨和井柏然,同樣CP感十足。

井柏然騎著單車,周冬雨反坐在車筐,腳搭在橫樑上,兩人相視笑著,奔馳在蔥鬱的樹林裡。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半夜站在路邊,許久等不來公交車。

林見清一把把小曉抱起來,放在馬路邊的圍欄上。

倆人就這麼在夜晚空無一人的北京街道上,肆意地嬉鬧著。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小情侶初墜愛河時那種幸福感我隔著銀幕都可以感覺到。

很多年輕女演員有個通病,就是表情太僵。

周冬雨身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她能準確地通過表情拿捏住角色的情緒變化。

《後來的我們》中,小曉在和見清爭吵和冷戰後,提出了分手。

“分手後,我們就不要再見面了。

林見清後知後覺地追到了地鐵站。

小曉站在車廂內,眼眸低垂,近乎麻木。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只在發現見清後,抬頭望了他一眼。

那眼神裡充滿不捨,但更多的是一種失望透頂之後的無奈。

他還愛著見清,但心徹底涼了。沒有力氣再邁出一步了。

直到車廂門關上,側身,看著對方漸行漸遠。

周冬雨對於表情的出色掌控力在兩年前的《七月與安生》中我就曾見識過。

浴室的爭吵戲,撞見自己的男友家明和最好的朋友安生揹著自己同居後,七月極度壓抑的情感一下子被引爆了。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她大聲質問安生“跟我爭,你配麼?”

處於攻勢的馬思純可以通過激烈的言語和肢體表達情感的波瀾起伏。

但安生的狀態是愧疚和不知所措。

當馬思純說完“你逼我的”的臺詞之後之後,特寫鏡頭切換到周冬雨臉上。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周冬雨盯著馬思純的臉,不發一語。一滴眼淚直接從眼眶湧出,順著臉頰落下。

安生說,她不知道她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被最好的朋友中傷後感到茫然、心寒,不知如何應對,只能任由淚水滑落。

一滴湧出的淚,周冬雨成了。

文藝片女神郝蕾評價周冬雨說:

“小姑娘(周冬雨)已經完全明白表演是怎麼一回事了。非常自如,享受的生活在電影裡了。”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後來的我們》中飾演見清父親的田壯壯導演對周冬雨更是讚賞有加,“我覺得周冬雨是個天才,太少見了,她演戲可以鬆弛到,她的節奏感就好像是天生的,尤其是演現代戲”。

有節奏,有呼吸感,知道收放,這樣的表演,觀眾看得舒服。

《後來的我們》中有一幕是見清與小曉多年後重逢。

因為飛機延誤,兩人住在一個房間裡,開始聊到過往。

見清的兒子打電話來要和爸爸視頻,一會兒要看床的左邊,一會兒要看床的右邊。小曉便繞著床躲了一整圈。

她小心翼翼,又十分靈巧地閃躲著,生怕自己的不小心入鏡會給見清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她本可以大方地什麼都不做,任由見清自己去解釋。

但那近乎本能式的閃躲,正是她深愛一個人的證明。

分開後她沒想過從對方那兒得到什麼,只是希望他過得好而已。

周冬雨把這種帶著愛意,又無能為力的心酸融在了這一段自然流暢的小動作中。

除了節奏拿捏得當,張弛有度外,周冬雨的表演已經已經很有層次感了。

《七月與安生》電影結尾處,面對大出血難產而死的七月,被醫生要求在死亡通知書上簽字的戲碼令我見識到了周冬雨的戲劇張力。

一開始看到“敬請節哀”四個字時,她冷笑了一聲。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時,往往一開始是哭不出來的。

一聲冷笑反而更顯她當下的苦楚和蒼涼心緒。

當她意識到七月已經死去的現實後,終於抑制不住地崩潰大哭,一瞬間心力交瘁。情緒如洪水般傾瀉而下。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痛哭過後,她漸漸地收拾好情緒,平靜地簽了字。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整段表演一氣呵成,恍惚間我以為自己看到了《李米的猜想》中的周迅

電影最經典的橋段是周迅追著鄧超繞天橋跑。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她執著地念鄧超寫給她的信。

一句帶著哭腔的“李米你還在等我麼”令人肝腸寸斷。

鄧超停下又離開,周迅追了上去,泣不成聲,卻依舊執拗地念著信。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直到鄧超說出“我不要你了”的時候,她才強忍住淚水,說了聲對不起,轉身跑開。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從想要心愛之人確定自己身份的焦灼,到因對方不理睬自己,處於崩潰邊緣的無助,再到被中傷後的徹底心碎,層層遞進,令觀者無法不為之心痛。

同樣是瘦削的小個子女生,同樣的倔強,同樣是極具爆發力的表演。

我在周冬雨身上看到了周迅。

周冬雨確實很幸運。二十四歲就斬獲金馬影后,在同齡小花還沉溺於“流量怪圈”時,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靈動少女”戲路。

影后不是她的“緊箍咒”

現在的周冬雨需要做的是把生活經歷融進角色塑造中,並且在戲劇表演中不斷打磨自己的演技。

她已經在享受表演,拿影后早已不是她的緊箍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