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导语:中唐以降,富民阶层崛起,成为地方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中心。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

富民之形象日益凸现,成为研究地方基层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南宋科举取士的兴盛和任官程序的严密化,落第士子逐渐成为两浙富民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南宋理学的兴盛和传播,使得理学家在富民形象之书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富民形象多存留于理学家所书的碑志文中,且两浙地区的富民碑志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尤以浙东学派所撰居多。

由于碑志的文体属性、撰写者的思想观念、撰写者与富民的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两浙地区的富民在其碑志中被理学家撰述为乐善好施的"善士"形象。但在许多关涉富民的碑志中却存在着一些富民为富不仁的记述,这使得富民的实际生活呈现出复杂性。笔者希望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整理的两浙地区碑志文,探讨南宋理学家眼中的富民形象,以期为南宋市民生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一、碑志文中两浙富民的正面形象

在宋代,大多数富民占有丰厚的物质财富,未获得政治权力。富民群体不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社会组织,而是以财力殷实为其主要社会特征。

南宋时期,富民群体在两浙地区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使得碑志文中其富民的公共形象十分突出。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古代大户人家的院落

(1)接济亲友

富民在致富后凭借丰裕的财富,积极地接济族人和乡人,巩固家族的团结与和睦。比如,何少嘉"处宗族以顺,待朋友以信,接乡党以礼,协亲戚以恩意";喻夏卿"孝友慈爱,慈恤里闾,而豪夺力取之事不行焉";陈敦化"家累百金,益能增侈,先德之施,伏腊之外,率用振业族党乡闬之急难";叶权"规处其祭丧婚嫁,使有经用;分其子弟,使有常职;使不傲不愚,共家之业而皆达于学义";边友诚"推是心于宗族,相与欣欢,无纤芥隙。有贫乏者,月必馈之,贷久不偿,置而不问。推之旁亲,亦皆恩意周浃"。从中可知,接济亲友是很多富民的日常生活。

(2)赈灾救济

宋代的赈灾救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志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其中,民间赈济逐渐成为官府赈灾的重要补充,而富民救济也是民间赈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放粮赈灾

如"绍兴丙辰,岁大侵,婺米斗千钱","发廪不足,(潘好古)则橐厚赀致他郡粟,下其直十之三以贷之。秋稔,民劝趣偿惟恐后,公闵民偿之不易也,视初贷复绌其一"。遇到灾年,米价飞涨,潘好古从别县购置粮食,不仅大量借贷给灾民,灾后还降低利息,不可谓不善。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暴雨雪,乡邻艰食",张进之"给薪米以赈之。市材治棺,以待贫无周身者。每千人为一录,曰'冥惠',饭千僧以荐之"。吕师愈"致富虽纤微,然遇旱饥,辄再出稻子数千斛,助州县赈贷"。由此可见,积极参与赈灾是富民在乡里社会的活动之一。

(3)改善公共设施

富民也会对地方的公共设施进行改善。如孙永叔"出私钱筑堤捍海,县无凶年,繄君力也"。,意思是说孙永叔自己出钱修堤筑坝,使得该县免于洪灾。潘好古不仅"代官逋、弛私责、恩鳏寡、逮困疾,旁及棺槥、飧药、桥梁、井泉之属,给予除治亡所靳",而且赞助松阳学田,支持家乡教育,"处(州)之学所以裕于养士者,繇公之助也"。可见,

在南宋基层社会中,富民在农业水利、乡村道路、教育设施的建中设发挥着作用。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江南水利设施

(4)维护社会秩序

基于富民在地方建设和赈灾救济中的突出贡献,他们在地方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威望。由此,有些富民可以协助官府处理一些民间纠纷,在维护地方秩序上发挥作用。

如胡彦功父子"端然坐家,为里闾信服,不啻官府,能光显公济余业",乡人都认为"此其父子皆有过人者"。余仲美"家豪于赀……自奉约甚,语人善不绝诸口,乡闾有讼,往往就之平决,耻干官府"。

在余姚县,"里正多破业,仇讼不已",县令施侯劝民义役。茅唐佐积极支持义役实施,"亟捐膏腴数十亩倡之,博尽众谋,画为要束,期于坚定永久",县令"施侯特所叹重,遂以为一县式。岁饥,独不闭粜,远近赖之"等等。

概言之,在富民碑志中,两浙富民抚恤乡里族人、赈灾救济、改善公共设施和处理民间纠纷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使得大部分富民呈现出"善士"、"佳士"的形象

二、两浙富民在公共生活中的负面形象

(1)勾结权贵

有的两浙富民勾结官吏权贵,扰乱地方秩序。如台州地区,"有豪民郑宪以赀给事于权贵人之门,为一郡害","会奸利事发",知州李浩"尽籍其家,徙其妻子"。而"权贵人者教其家讼冤,且诬公(李浩)以买妾事,言者用是挤公"。

富民郑宪为害乡里,知州李浩秉公执法却被权贵诬陷,这种"官商勾结"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也说明了富民勾结权贵、危害一方的现象确实存在。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北宋朱勔,官商勾结的典型

另有"有季全者,父、叔父皆为富民潘应芾威使杀之,事下宪司七八年,潘不就逮,反以其弟争产事讼季全于溥牵制之"。右司麋弇谓:"杀人事重,争产事轻,并宪司理究,庶雪死者之冤,否者自当反坐。"但富民潘威勾结权臣丁大全,"大全方以趣办为能,益不便公(麋弇)所为,出公知台州"。"太和(县)多士之地,又多巨室",若县"令稍不自爱,虽自爱而弱不能立,或少不更事,"就会被"吏民持其柄,不敢孰何"。

富民潘威犯下命案,右司麋弇想要查办却反被调遣,其可恶之处令人义愤填膺。

(2)逃避税役

有些两浙富民诡避税役,转嫁税役负担。如在婺州地区,很多富民诡避税役,以致"其俗或误以不纳官赋为豪,至有田连阡陌而官无户名","由是官赋失陷,而小民受多纳之苦"。孙子秀"奏行挨究法,使官民户各置册",清查婺州民户田产,若有"册不载者没之官,大家多不便",而"婺有贵人通在朝,因嗾言者罢公归"。武义县"黠吏豪宗,邑之巨蠹也","巨室或凭仗势要,故不输赋,令末如之何"。这些富民依靠朝中势力,拒不缴纳税款,地方官员也无计可施。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富民生活图景

这势必会造成"富户得产而不收,揽户得钱而不纳"的后果。但范季克认为"催(民户)之不已,则受害者贫民下户耳,非富室、揽户之所忧也"。由此,"宁使富民有徼幸,不可使真贫弱者重受其困,其议遂定"。由上可见,一些富民投机逃避税役,甚者与权贵勾结对抗官府。

(3)兼并土地

一些富民兼并土地,导致地方水利失修。如"常州北滨大江,南连大湖,运河贯其中,两旁支港接续联络,今皆堙塞,傍湖本皆良田",豪民巨室则"谋取大利,乃于水面围筑成田",造成了"傍湖之水利皆废矣"。富民不仅兼并大量土地,而且强行圈占水利设施,提高了地方水患的危害性。

一些富民为了抢占更多的田地,不惜制造假冒田契,"莫辨其伪",以此来"豪夺民田",甚至产生了"豪民执伪券取陈氏田,陈父子毙于狱,妻又将毙矣"的恶劣影响。

这些关于富民为富不仁的描述,这不仅反映了部分富民在两浙地方社会中消极负面的形象,而且反证出富民在两浙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富民田连阡陌

三、两浙富民的家庭生活形象

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外,大多数两浙富民在家庭生活上勤俭持家、重视子女教育、与士子联姻等,广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使得碑志文中两浙富民的家庭生活形象也十分凸显。

(1)勤俭持家

富民群体未获得政治权力,他们大部分依靠勤劳致富,且在致富后,能够在生活上保持着勤俭的品德。如"吕君用一扇十年,尚补缉之,道遇坠炭数寸,亦袖携以归";金元卿"以俭勤自将,铢积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笼之术一切置不用"。

而有的富民不仅自身勤俭节约,并且要求家族成员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如李叔文"家事井井有法,丰于奉先,而俭于妻子"。汪及甫"虽生长巨室,而食饮被服,与寒素无习。遵规矩,履绳约,不溺于骄侈之习"。可见,勤俭持家既是多数富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内在的良好品德,这种作风内化于他们的家风之中,代代相传。

(2)重视家族教育

随着宋代科举取士制度的积极推行,教育文化在地方家族事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富民群体拥有相对丰厚的物质财富,对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更为重视。一是部分富民鼓励子女与当地名儒交游学习。如东阳县何坚才"积资至巨万,乡之长者皆自以为才智莫能及","平生为学之志于是不酬矣",他不仅让其子"何逮从一世士君子游",而且"又招至邵康似之,使造、适、遇、述从之学",使得何家"似之有声学校中。及为甲辰礼部榜首,世多知其人"。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南宋名儒陈亮

有些富民更是亲自教育子女。如汪及甫"急于教子,以身率之,鸡鸣而起,盥沫诵书有程。点勘讹舛,手自亲之……朝夕对之,勉自警策,至老而不倦,以故诸子皆知务学"。汪及甫以身作则,亲自教育子女,极大地提高了其家族的文化水平。

随着南宋学术的发展和传播,理学在地方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由此,富民子弟与理学家的交游学习,成为富民重视子女教育的突出表现。如陈性之子陈颐从陈亮游学;陈元嘉之子陈桧"尝从予(陈亮)游";方元卿之子方坦"尝从余(陈亮)游";张勰之子"垓尝从予(吕祖谦)游等等。

(3)捐官以进入政治生活

除了培养子弟科举入仕外,有些富民直接以捐官的方式获取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而维护家族利益。如"(汪)泌与其弟天锡、澄、溥皆令入粟补官,以试其艺业于计台",又如陈廷俊"尝以纳粟辟尉靖之永平"。不过,在入仕的途径上,

富民家族更青睐于科举。如吕夫人夏氏之子"浩以赈济得官,夫人不为动。及用是而获贡于漕台,乃始为之喜"。这不仅因为科举入仕能够提升富民家族的文化实力,而且科举出身官员的仕途前景要远远优于捐官出身的官员。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清代捐官文件

四、碑志文中两浙富民形象众多的成因

在南宋理学家所撰的两浙富民碑志中,许多富民展现出积极正面的形象。那么,为什么两浙地区的富民碑志数量多,且以浙东学派为撰述主体呢?

(1)两浙地区经济繁荣

中唐以降,我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北宋时期,"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糟都下米百五十万担,其他财富供数不可胜数"。到南宋,宋高宗偏安一隅,"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随着宋代两浙经济的蓬勃发展,经商逐渐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谋生手段。这不仅改变了该地区"务农为本"的生产方式,甚至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变化

如婺州浦江县为山邑地区,"非宾客商贾之所奔凑。民生其间者,往往朴茂质实,力农务本,家以不欠赋租相尚,人以不历公庭为常,耻于华言少实而以士自命……则相与安乐其俗而已"。但几年之后,"浦江之俗所闻日与向异;风俗之移人亦甚为(钱)廓惧也,非复余(陈亮)向者之所闻。虽廓之通敏愈于昔,而其朴亦异矣"。寥寥数语勾画出了浦江县几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随着南宋两浙地区经济的繁荣,经商风气日盛,许多百姓经商致富,这为富民碑志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素材。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

(2)理学家的思想观念

理学家的思想观念与富民形象的描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

南宋理学派别中,浙东学派崇尚义利统一,讲求寓义于利。叶适道:"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富民如能在经济地位占优势的情况下,赈济灾民、和睦乡里,达到"利"与"义"的统一,这就和浙东学派"义利统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浙东学派所撰的富民碑志中自然大量出现此类形象。

但较于浙东学派,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袁燮却更多强调富民义利之辨、以财养性的形象。如边友诚不仅"行笃敬,孰不欲专利",而且认为"人不当为财役"

,"钱财所以辅养吾气"。又如阮符向"观以自省,严于义利之辨",经常讲道,"世人之所谓利者,非吾所利也……积善有余庆,毋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积不善有余殃,毋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基于义利观之不同,理学家在撰述两浙富民时对其品格特征的书写侧重也略有差异。

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地区富民形象如何

浙东学派代表人物

(3)富民与理学家之间的人际关系

理学家和富民及其子弟间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到富民形象的撰述。请托碑志是碑志书写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反映了墓主和撰写者间复杂的人际关系。

就理学家与两浙富民之关系而言,理学家和富民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类:一是

理学家与富民的同乡关系,如孙应时与茅唐佐"同乡有连,又相善也,知君之行为详,可以传信"。二是理学家与富民的同族关系。三是理学家同富民的姻亲关系,例如曹子华之子娶杨时之孙女,袁燮娶边友诚之兄的女儿,何茂宏为陈亮之岳父,袁燮之弟娶李府君之女。

理学家与富民子弟的关系也分为三类。一是理学家与富民子弟的同年关系。吕祖谦和时德辅"兄之子铸皆癸未进士"。叶适与姜安礼同学于太学。二是理学家与富民子弟的同僚关系,如袁甫与朱适之之子为同僚关系。三是理学家与富民子弟的师友关系。这些关系通常会与姻亲、同族等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二者间多层次的社会交往关系,形成富民家族复杂的社会网络。鉴于碑志书写为尊者讳的缘故,理学家们在书写富民形象时必然会倾向于撰述富民的正面形象。

结束语:要而言之,随着南宋两浙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富民群体在该地区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同时,伴着南宋理学的兴盛,尤其是浙东学派思想的日益成熟,浙东大部分理学家对这一群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且多持肯定的态度。加之,在理学传播的过程中,基于碑志文体的特殊属性,大多数理学家与富民群体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情感的寄托。由此,南宋的理学家,尤其浙东学派更乐于为两浙富民撰写碑志。

在理学家所撰的富民碑志文中,大部分两浙富民被书写为积极正面的形象。而在理学家所书一些关涉富民之碑志中,由于书写侧重点的不同,显露出一些富民在两浙社会中消极负面的形象。此负面形象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两浙富民在当地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两浙富民在地方社会中实际作为的复杂性。另外,随着南宋科举的兴盛和任官程序的严密化,需要强调的是,落选的士子也不断地融入富民群体,使得富民之构成也日益复杂化

参考文献:

陈亮《陈亮集》

薛季宣《浪语集》

叶适《水心文集》

袁燮《絜斋集》

脱脱《宋史》

杨时《杨时集》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