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遙客


很多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昏君輩出的王朝,這樣的看法雖不盡然,但也有著一定的道理,自打仁宣之治盛世十餘年後,大明朝的皇帝們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當然這在某些程度上跟大明的皇權體制有關。

明朝在開國之初,皇帝大多勤於政事,例如朱元璋,朱棣,這二位都是精幹強練的主,誰動我點權,我要誰的命,最大的愛好是工作,史料記載朱元璋八天內曾處理政事一千六百餘件,這與他廢除丞相制度有關。

後來朱棣經不住這麼辛苦設置了內閣,選大臣參與處理國事。之後明仁宗,明宣宗很好地發揮了這一制度,也正是設置內閣這個國策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朝,延續了數百年的國祚。

公元1435年1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英宗朱祁鎮即位,年號正統,明朝迎來了他的第一位昏君,朱祁鎮在登基以前跟陪讀太監王振的關係比較好,平時有啥秘密也都跟這個死太監分享,屬於好哥們一類。

登基之後對其尤為寵幸,使其執掌大權,權傾朝野,時人不敢得罪,王振得志之後,賣官斂財,殘殺忠良,戕害百姓使得民怨沸騰,但是英宗竟然認為他是國之棟樑,每每提起稱之為王先生,貽笑大方。

殊不知這位王先生給他惹下了滔天巨禍,公元1449年,王振為了建功立業博取美名,慫恿英宗帶領京城三大營數十萬精銳北伐瓦剌,由於王振的瞎指揮,使得二十萬精兵強將死傷殆盡,蒙軍攻到了北京城下,在這個時候大明的內閣以及文官集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挺身而出在於謙的帶領下,公然在大殿上剷除了王振餘黨,隨後于謙迎立新帝,調兵勤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王朝續命。文官集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到了武宗朱厚照時期,這位正德皇帝貪玩成性,寵幸八虎,其中以大太監劉瑾權力最大,作惡最多,朝廷上下風氣極差,官員進京述職都要按官位高低給劉公公送禮,不送的將請你去東廠做客,這個時候又是內閣和文官集團起到了作用,他們保持著文人應有的氣節和劉瑾虛與委蛇,維持著國家的基本運轉,隱忍而後發,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等名臣竭盡全力與劉瑾作鬥爭,最終在文官集團的努力下,找到了其造反的證據,一舉殲滅這個死太監,朱厚照下旨將其凌遲處死,經過殊死搏鬥,正義的力量重新佔據了上風。

明朝的文官除少部分外,大多都以有高尚的氣節節操為榮,但其中魚目混珠者也有。嘉靖年間,世宗朱厚璁因為大議禮之爭想把自己的父親稱帝附廟,群臣以為不可,明代第一奸臣嚴嵩時任禮部尚書,在最初拒絕了皇帝提出的要求後遭到了痛罵,而後在慾望的唆使下做了世宗的走狗,答應了皇帝的請求,繼而得以上位。

掌權之後與兒子嚴世藩狼狽為奸,禍亂朝綱,害死忠臣楊一清,進而引起了文官集團的全體憤慨,眾怒難犯。

在內閣名臣徐階的隱忍規劃下,經過十餘年終於將嚴黨一舉絆倒,恢復了清明的政治。明朝的文人氣節尤為濃厚,不管何時何地,如何奸臣當道,總有一群文臣保留著自己的人格氣節,隱忍以圖恢復,天啟年間,大閹之亂,閹黨魏忠賢禍亂朝綱,民不聊生。

文官集團與內閣依舊苦苦支撐,當時國家內憂外患,依舊有名臣孫承宗在外坐鎮遼東,打的努爾哈赤不敢進犯。內有文臣楊璉死節,帶領文官集團跟魏忠賢的閹黨死磕到底,他們用自己的性命終於熬到了崇禎皇帝即位,一舉剷除了閹黨,崇禎下令將自盡的魏忠賢拖出來凌遲斬首。

大明三百年雖然出了不少昏君,但是名臣輩出,文官集團保持著良好的操守,敢於跟奸臣閹黨死磕,也是其國祚綿延的重要原因。


無筆




明朝16個皇帝,個人素質都不錯,不少人都是琴棋書畫高手,都沒有近親結婚,都比較聰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聰明: 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機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鈺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瀾於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認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點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鈞,但還算不上昏君。要說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檢應該算的上是,連毛主席都說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檢是亡國之君,雖然沒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確不行,所以亡了國。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較有優勢。這個制度是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中央有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有內閣和六部的制約,七牽八扯,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都辦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因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國276年。


坐看東南了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無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幾個皇帝之外,其餘的都是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其實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奇蹟,明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皇帝的折騰之下還能夠屹立不倒,主要原因還是它擁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體制的雛形——內閣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餘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週遍”的感慨。

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來輔助自己的工作,這四大學士的身份只不過是顧問,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決策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學士的出現也是一大進步,它為內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雛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因為多次御駕親征無法及時的處理朝中的奏摺,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誕生,但是此時的內閣僅僅只有議政權,說白了只不過是朱棣手下的高級秘書罷了。

朱棣晚年,內閣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協助皇帝兼管六部尚書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誕不經,為了實現上戰場的願望,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而且在他任內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但是正是有了楊廷和等內閣閣老的支撐,才沒有發生太大的動亂。

明世宗、明穆宗先後有了嚴嵩、高拱等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此時大權獨攬的嚴嵩、高拱儼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這還不算內閣權力的頂峰,真正把內閣帶到權力頂峰的是名臣張居正,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在這套中樞系統的推動之下,即便出現了像萬曆這樣一個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國的機器也能夠順利運行。


漫談上下五千年


我並不認為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相反,明朝的很多位皇帝在一定的時局下應該都是不錯的君主,只是時機不對,明朝能存在近300年絕對是憑實力存在的。

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能力自然不必說,從元朝人手中將江山奪過來,並幹掉陳友諒等對手,其實力不容小覷。

建立大明之後,朱元璋更是將一切可能對朱家子孫有威脅的可能性都掃清,哪怕清掃的對象是曾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將士與謀臣。

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也是和他最像的兒子——朱棣,更是千古一帝。雖說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將皇位奪過來並不光彩,但是這並不影響後世的我們對朱棣的認可。

朱棣可以說是一位很能打的皇帝了,瓦剌、韃靼、兀良哈都在朱棣手上栽過,就連交趾(今越南),朱棣也派兵打過,不同的是朱棣出兵是為了鎮壓交趾國內的叛亂。

除去馬背上的功績,朱棣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了。比如鄭和下西洋(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編撰永樂大典(沒有留存下來),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建造紫禁城

還有一個,南京有一座大報恩寺琉璃塔,通體用琉璃建造,塔內燈火不斷,這座塔就是朱棣為了感念生母而建,只可惜太平天國時期被戰火毀壞,現在南京市已經在遺址上建造了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遊玩。

明朝的“仁宣之治”也是十分值得後人談論的,明仁宗實在是一位仁慈的皇帝,登記之初就下令為靖難時期的臣民正名,比如當時被誅了十族的方孝孺。

仁宣之治可謂是在開國之後的休養生息,有點類似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國家的實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明宣宗還尤為注意教育問題,於是他開始讓宮裡的太監開始學習讀書寫字,皇帝的初衷是好的,提高教育就能改變命運,但是他沒有預料到的是,後來太監獨攬大權,甚至篡改聖旨,一度陷大明於水深火熱之中,比如後來的著名太監

魏忠賢。

明朝還有一位十分值得一提的皇帝,就是嘉靖,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皇帝,比如寵愛鄭貴妃,讓奸臣嚴嵩在朝廷上囂張,把自己小金庫的錢全拿來給道士們修煉金丹等等。

但是嘉靖誤國了嗎?並沒有,科舉照常,內閣照常工作,就是不常上朝,繼承人的讀書問題有點耽擱。可是正是嘉靖這種不理事的態度,民間的話本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崑曲的前身便由此開始,民間藝術氛圍一時高漲。明清小說一度成為能夠和唐詩宋詞相媲美的文化產物。

明朝還有一位皇帝——崇禎皇帝也是值得一說的,說到崇禎,大家可能都覺得他是亡國之君,應該是荒淫無道的,其實不然,崇禎皇帝其實真的是個好皇帝,很有手段,比如,剛剛繼位就幹掉了魏忠賢一黨,但是明朝到了這個時候,光靠手段是不行的,還得國家有錢。

可是這個時候國家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陝北地區鬧了饑荒,老百姓們吃不上飯,這下可不得了,老百姓生氣了,不幹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具體事例可參考陳勝吳廣起義,陝北的老百姓也搞起了起義,這是國內矛盾,那國外呢?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從東北打過來了,這下簡直是一個頭兩個大,國家又沒錢,那大明公司只能倒閉。

其實從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崇禎或者大明是值得我們期待的,那就是張岱,說這個名字您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我一說《湖心亭看雪》您就想起來了,就是這個痴痴的作者,一心只想著光復大明,還寫了本《陶庵夢憶》來回憶自己曾經在明朝的生活,可見張岱對明朝的感情至深,只有一個國家給了百姓安定的感覺,百姓才能一直念著它,大明就是這樣一個值得人牽掛的朝代。

因為篇幅限制,這裡只例舉了幾位皇帝,如果您對明朝的皇帝感興趣,對明朝的歷史感興趣,可以閱讀當年明月老師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或者你會對大明又有不一樣的認識。


林憶南


初看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迷惑度的,不過只要區分清皇帝的昏庸行為更多是個人行為,還是帶動整個國家折騰的行為,許多就好理解了。

我們習慣上說明朝的昏君有明英宗、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七個皇帝。接下來我就分別看看他們的昏庸行為和影響吧。

1.明英宗:一般關於明英宗昏庸的材料都是正統年間的,主要就是寵幸王振和親征瓦剌導致土木堡之變。客觀而言,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確實面臨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好在這時候明王朝還有強大的動員力,短時間在京師附近集結20多萬部隊,各地的援軍源源不斷的開來,加上于謙的統帥指揮能力,在京師保衛戰中擊敗瓦剌軍,明朝轉危為安。

(明英宗:一位傳奇的皇帝)

到了奪門之變後英宗復辟,那時候的他已經是一位非常成熟的君王,懂得了節制自己,也懂得了駕馭臣下,更沒有好大喜功之心,這段時間的他不能再算作昏君了。

2.成化皇帝(明憲宗):明憲宗登基的時候剛剛成年,由於幼年的特殊經歷,他特別依賴萬貴妃,這引起了宮廷內的諸多風雨;另一方面他喜歡修仙求道,吃各種丹藥,許多人藉著這個機會上位,傳奉官增多。這就是他的昏庸行為。

(愛看戲的明憲宗,這其實不能作為昏庸的標準)

整體而言,他不好大喜功,只是性格軟弱,貪圖享受而已,在政務方面,還是放手大臣去做,時代說不上海晏河清,但依然可以正常運行。

3.正德皇帝(明武宗):關於正德皇帝的荒唐事比較多,民間文學寫的更多,依然許多是個人行為。他在位最大的事是繞開整個系統在宣府組建大本營,指揮對蒙古作戰,最著名的是應州之戰。他組建大本營的行為,按當時確實離經叛道,但皇帝主軍在明初也有先例,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而且為了提高京營戰鬥力,將邊軍調入,這些行為並不算昏庸。

(明武宗能力不差)

他死後留下的危機是繼承人問題,皇帝沒有兒子,在最高權力變動的時候,很容易引起危機。

4.嘉靖皇帝(明世宗):嘉靖的個性是乾綱獨斷,但不處理具體事務;喜歡享受,但愛惜名聲。他最大的愛好是修仙,希望長年百歲,這只是他個人行為。從當時人的回憶和實錄記載來看,嘉靖對王朝的特務、財政、人事等領域牢牢把控,並不昏庸。

(陳寶國老師演的嘉靖更深入人心)

5.隆慶皇帝(明穆宗):隆慶皇帝是一個很有趣的人。由於幾十年的壓抑,他在登基後特別喜歡享受。他在位的時候,主要就是戶部要錢,然後採買各種東西。至於國家政務方面,他特別信任高拱、張居正等大臣,尤其是高拱一度擔任內閣首輔和吏部尚書。正因為放手讓這些牛人去發揮,國家一改疲態。所以隆慶時期,國家反而蒸蒸日上。

(穆宗皇帝很有趣,自己享受但放手大家做事)

6:萬曆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才十歲。他並沒有親政。國家政務上太后、張居正、馮保聯盟三位一體。在張居正死後他親政,最初的五年,他延續了過去那種親力親為狀態。在萬曆十五年之後,他學習他的爺爺嘉靖皇帝,基本就是貪圖享樂。然後國家的事務垂拱而治,主要負責軍國大事。一般而言:他在位的時候有幾大弊政,一個是礦監稅使。這是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採取的措施,當時爭議比較大。但實實在在給萬曆的內庫充實了,留下的錢在遼東戰爭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二是不任命大臣,使國家政權一度處於一個半停運的狀態。

到了這時候,國家積弊日深,有“明亡於萬曆”一說。

7:天啟皇帝(明熹宗):明熹宗在位七年。前四年整體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到了天啟五年、六年,隨著魏忠賢勢力的壯大,當時的總督、巡撫、六部大臣都拜倒在魏忠賢的腳下。皇帝的權威很大程度上被架空。而且更關鍵的是,這一時期,財政虧空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無法彌補的地步。大形勢的變壞,加上明熹宗本身能力的孱弱和貪圖享受,導致形勢進一步惡化。

(明熹宗)

我們總結了七位皇帝:

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一度引起亡國危機,國家動員力和能臣力挽狂瀾。

明憲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沒有特別危害國家的行為。

明武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沒有確定繼承人是他留下的最大危機。

明世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

明穆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但自己放手大臣做事,反而形勢變好。

明神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但國家積弊已深。

明熹宗:荒唐更多是個人行為,但大廈將傾。

對於一個皇帝而言,他也有七情六慾,相對百姓而言,他的享受會更大,甚至超出百姓想象。但只要不引起整個國家的行為,諸如拿國運去賭、沒有太子之類的事,整體沒啥大問題。而且從側面可以看出:明代皇帝這麼多黑料,也是因為明朝氛圍寬鬆的緣故。


一枚明粉


為何有的人說,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昏君?

明朝持續時間長達276年,歷經16位皇帝。而這些皇帝中,除了前三位,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外,再加上一個明孝宗朱佑樘,基本上就沒有幾個正常的皇帝了。有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有修道皇帝,有蟋蟀皇帝,有木匠皇帝,有貪玩皇帝……總之五花八門,就沒一個正常的。

雖然明朝的皇帝大部分看起來不夠正常,但是在明朝歷史上,是沒有和親沒有賠款的,寧死不降可以說是明朝的標籤。明朝的皇帝,雖一個個不理朝政,但卻骨頭很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只有明朝做到了。

按照正常的邏輯,只有勤政為民的皇帝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如果放在別的朝代有這麼“昏君”的話,估計早玩完了。那麼明朝為什麼就能近300年不完?這跟明朝的內閣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在之前,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在皇帝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逐步上升,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從中晚明朝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不能再胡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

權力的制衡和監督

此外,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內閣和六部又相互制約,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也辦不成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是因為這些制度上的優勢,讓明朝在沒有皇帝的時候也能正常運轉。


小武痴史


首先,從太祖朱元璋起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歸屬於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臣權力的集中,不會出現像霍光、曹操這樣的權臣,六部間互相制衡,最終的決定意見只能歸於皇帝。就算後來內閣成立,起初也是幫助皇帝票擬,一句話就是皇帝說了算。

其次,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利,皇帝就重用了身邊的太監,組成司禮監,直接對內閣下旨,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太監與內閣互相制衡,加上皇帝的私人偵探錦衣衛、東廠等爪牙的存在,使得每個人都活在陽光之下,沒有秘密可言,更不敢對皇權有分外之想。

再者,我們來看看明朝地方上,沒有出現漢末諸侯割據以及唐末藩鎮稱雄的局面,主要是明朝皇帝將地方上一切大權收歸中央,兵權直接歸兵部掌管,人事任免由吏部決定,這些都是需要請示皇帝后才能生效的。在各個省中,都指揮使掌管行政,按察使負責刑獄,布政使掌管民政,一省軍權由總兵把控,他們彼此分別對皇帝負責,使得權力得到平衡,也使皇帝更加放心。

可以說雖然明朝皇帝頑劣,許多不問政事,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使得皇帝大權總覽,高枕無憂,即使到了末帝崇禎時期,崇禎皇帝也是說一不二,但最終明朝敗給了黨爭腐敗,令人無限悲嘆。


亮仔學史


昏君朝朝有,明代特別多

明朝一共有十六帝,其中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明熹宗朱由校皆屬腐朽型皇帝,也即俗稱的昏君。所謂的昏君,大都荒淫、怠政,他們或沉溺於酒色,或不理朝政,結果不是委政於外戚,就是寵信閹宦,遂造成政治昏暗,國運衰微,人民窮困的頹局。明朝的腐朽型帝王成批量出現,本質上是由皇位世襲罔替以及嫡長子繼承製造成的。皇位嫡長子繼承製,造成沒有選擇餘地,皇位終身制又使昏君的劣跡得以代代延續。總之,腐朽型皇帝視軍國大事如兒戲,他們的倒行逆施,必然把廣大民眾逼入水深火熱的絕境,從而全面激化社會矛盾,為改朝換代、江山易主開闢了捷徑,創造了條件。

明朝昏君輩出,但仍然享有二百七十六年國祚,這是為什麼?

作死的明朝的奇葩帝王

明英宗朱祁鎮重用宦官王振,視軍事大事如兒戲, 瓦剌騎兵入侵之時,在王振的攛掇下,輕率的御駕親征,導致“土木之變”,使十餘萬京營主力精銳喪失殆盡。他不僅重用宦官,開明朝宦官專權之先,而且掀開了明朝政局腐敗的大幕。後來南宮復辟,明英宗又以謀逆罪冤殺了指揮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于謙,並重用石亨、曹吉祥等佞臣,由閹黨、奸臣輪流把持朝政,致使石亨跋扈,曹吉祥謀反,造成了難以遏制的內亂。明英宗晚年雖然廢除了嬪妃殉葬制,做了幾件善政,但明朝積弊衰頹之勢已經難以逆轉。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迷戀年長他十九歲的萬貞兒,封她為貴妃,終日渾渾噩噩,甚至連自己的兒子朱佑樘(孝宗)出生多年都渾然不知,遑論朝政大事!終成化一朝,政事荒廢,宦官干政,奸佞橫行,明憲宗卻濫施恩澤,大肆賞賜群臣,致使土地兼併風愈演愈烈,加上奢侈靡費風氣盛行,導致國庫空虛,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百餘年的積蓄被揮霍一空。憲宗迷戀熟婦萬貴妃,不理朝政,使整個大明國家機器處於半癱瘓狀,有士人作詩譏諷內閣、六部形同虛設,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明武宗朱厚照是歷史上穢名遠揚的荒淫帝王。他剛即位就把朝政委託給大宦官劉瑾等人,荒廢了政事。他不滿足於富麗堂皇的宮室,又在西華門內大興土木,另築宮殿,造密室於兩廂,名“豹房”,多蓄美女於內,日夜宣淫。他還寵信奸佞錢寧、江彬等人,分授重職,縱容他們專權跋扈。他還有養子百餘人,都賜姓朱,縱容這些假子欺男霸女,搶掠民田,擴建皇莊三百多處,從而激起民變數次。武宗在位期間,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也異常激烈,朱家皇親安化王朱真烺、寧王朱宸濠相繼起兵造反。由此形成了明中期暗流洶湧的政治危機。

明世宗朱厚熜尊崇道教,一心妄想長生不老。他在位期間,天天與道士廝混,打坐煉丹,採陰補陽,居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由權相嚴嵩擅權攬政達十七年之久,遂使武備廢弛,國庫空虛,倭寇劫掠東南沿海數省,蒙古安達汗連年舉兵大舉入侵,甚至搗入京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社會危機加深。戶部主事海瑞冒死上疏,直言不諱的指出:“百姓譏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長達四十八年,頭十年“江陵(張居正)秉政,綜核名實,國家幾於富強” 。但朱翊鈞親政後,清算已經死去的張居正,廢除變法。他是明代最貪婪的皇帝,公然派遣大批宦官任礦監稅使,四出搜刮,敲骨吸髓。明神宗的貪財好貨導致民怨沸騰,到萬曆末年,大明已成“萎痺頑鈍世界”。《明史·神宗本紀》論道:“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明熹宗繼位後,由巨閹魏忠賢與奶媽客氏把持朝政,熹宗自幼痴迷木匠活,當了皇帝后仍樂此不疲,每天引繩削墨,打造傢俱,忙的不亦樂乎,反而將國家大事拋諸腦後。熹宗貪圖享樂,鑽研木工,不理朝政,大權自然旁落到魏忠賢閹黨集團手中。魏忠賢為非作歹,濫施刑罰,造成了史上罕見的宦官專權局面。彼時的明廷,宦禍與黨爭不斷,舉凡正直之臣,均被閹黨羅織以東林黨的罪名進行殘酷荼毒、迫害。彼時,陝北等地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外有虎視眈眈的後金大舉進攻,明王朝的喪鐘已經被隱隱敲響。

明朝昏君如此之多,為何仍能延續統治近三百年而不倒?

明朝始於公元一三六八年,亡於公元一六四四年。一個昏君迭出的朝代,仍能維持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奇蹟”。

元朝末年,太祖朱元璋創建了明朝。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皇太孫)繼位,並開始著手削藩,元璋四子朱棣不服,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靖難”,經四年苦戰奪取了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雖然得位不正,但他上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永樂盛世” 。之後的明仁宗朱高熾與明孝宗朱佑樘繼續維持了這一局面,史稱“仁宣之治”,使明朝的國力達於巔峰。

此後,明朝的帝王一代不如一代,奇葩迭出,因為宦官干政,奸佞橫行,國力日漸衰微。到明神宗時,名相張居正實行變法,國內外局面漸有起色,大有復興氣象。明朝的帝王雖然有好有壞,而且昏君居多,但對外大都強硬,恪守朱元璋“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祖訓,即便是貪婪昏眛的萬曆帝朱翊鈞也取得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明朝皇帝秉承“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的底線,並長期保持“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禦千戶所二十五 ”的衛所制。明朝全國總兵力大約一百八十萬人,在中世紀時的世界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支數量龐大的常備軍與震懾力量,加上明廷對外絕不妥協,不服就幹, 幹不過寧肯自盡也不逃生(比如崇禎),對內部的農民起義也是鐵血鎮壓,兼有夏元吉、于謙、王陽明、張居正、海瑞等能臣輔佐與匡扶,江山代有偉人扶,明朝才能在昏君迭出的困境下延續近三百年的國祚。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明朝昏君輩出這是出了名的,確實,明朝可以說是中國一個朝代裡面昏君最多的,幾乎成為明朝的特色了。像愛好鬥蛐蛐的明宣宗、愛玩愛折騰的明武宗、愛好煉丹的嘉靖帝、及其好色泰昌皇帝、愛好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都是皇帝中的奇葩。但出現連續十幾代昏君的情況下,大明王朝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國力,令四海臣服,不得不說令人稱奇。但維持這一結果的是明代近乎現代化的內閣制度。

內閣初期還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但在明宣宗之後,內閣地位大幅上升,到成化年、弘治年間,內閣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又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內閣權利依然等同於宰相,並逐漸成為制約皇權的一種機構,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在萬曆早期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這是明朝內閣發展的頂峰。到了明朝中後期,大明帝國的運轉中心已然變成了內閣。所以,即使明朝皇帝胡作非為,昏庸異常,但是隻要明朝內閣人才濟濟,就能正常維持著大明帝國的運轉,此外內閣還能制約著皇權。明朝的內閣制度,使明朝雖無宰相之名,但擁有宰相之實。



史海沉沉


我來嗶嗶幾點

1明朝,封建制度已經很完善了,文官制度,科舉制度,內閣制,整個國家運行很系統,楊廷和,于謙,張居正,徐階都是一代明相。內閣擬旨,掌印太監蓋章,蹺蹺板遊戲規則,權利制衡的架構。萬曆,嘉靖三十年不上朝,朱厚照喜歡豹房,天啟皇帝喜歡木工,國家依然正常。暗暗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藉此不斷髮展。

2科學制度把知識分子籠絡住,太宗皇帝真長策,攢得英雄盡白頭。唐宋以後,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基本不再造反了,因為有去處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上升階梯。洪秀全落第秀才,水平有限,寫的詩狗屁不通。

2各地以文制武,又文武分開,巡撫,總兵互相牽制。大都督府有兵無權,兵部有權無兵。權利制約,戶部有錢無兵,互相制衡。可以稱得上三權分立哦!

3清朝對明朝的醜化,其實木有那麼不堪。明武宗只是貪玩,並非昏庸無道。

4輿論監督,制度監督,敢於為民請命的,犯顏直諫的佔據道德高地。為此廷杖的,就是在朝廷被打屁股,不以為恥,前仆後繼,反而是無上的榮光。客觀上起到制約皇帝胡作非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生,我所欲者,義,我所欲者,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

5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勵精圖治,自以為是明君,瞎指揮,求全責備 ,急功近利,先後殺了十幾個內閣首輔,人說崇禎朝五十相。反而亡國。這是後話了。

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