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青黃不接是指哪個季節,為什麼?現在農民怎麼樣?

迎風飄揚779


青黃不接指:春夏之交的時候,那時候前一年的糧食基本上吃完但第二年的新糧尚未成熟入倉,所以就造成了青黃不接現象。一般也說是夏季的季初,用於形容糧食供應斷層的情形。

現在的農村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了,今年全國都奔小康了,國家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現在哪怕是最困難的五保戶群體也全部由政府兜底保障了,所以說現在不存在青黃不接。青黃不接這個詞語慢慢淡出公眾視野,恰巧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富強了,人民幸福了,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年代是多麼的自豪和高興。你說是嗎?


狼裡格郎


我來說一下我經歷過的青黃不接的年代,那個季節吃什麼。

在70年代,我十多歲的時候,記得非常清楚。從春天到初夏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夏天的蔬菜還沒下來,白菜都不隨便吃,菜裡也沒什麼油水,就是一個鹹。還有老鹹菜,外面是一層鹽粒,鹹的要命。地裡有了野菜就好點了,天天出去挖野菜,開水一焯,潑點花椒油抓把鹽就是好萊。

主食更不用說了,生產隊麥子玉米除了交公糧再留下種子,沒分過麥子,主要是靠過麥收去地裡拾點麥穗,一年才能上吃幾頓白麵,我記得生產隊年前每人偷偷分了幾斤麥子過的年。

平常就是吃高梁面紅薯面,還有帶皮的谷面,解手都困難,吃個玉米餅子就不錯了。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老人特意貼上倆個玉米餅子帶到學校當作午飯,在學校吃個玉米餅子就感覺很有面子了。

不夠吃怎麼辦?說點丟人的話,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只要地裡有糧食,有機會就偷點回來,有時晚上都出去,都是被一個″窮″逼的,那時候孩子都多,沒錢又沒糧食,總不能一家子捱餓,大家都心知肚明,彼此彼此。說句實話,現在的豬都比以前人吃的好。

為什麼會青黃不接呢?就是因為吃大鍋飯年代,人們沒有積極性,好年景小麥玉米畝產也就一二百斤,差不多都交了公糧。那時候沒有胖子,沒有三高,只有三低。每家的日子都差不多,吃不飽也餓不死。

現在是比以前好多了,吃喝不愁了,可壓力卻大了,拚命賺錢,買車買房,都不敢鬆勁。


初心老聶


首先要謝謝大家的湧躍回答,而且回答的很好,因條件不同、地域差異,出現的青黃不接情況也不一樣,只要是瞭解三農的好友,肯定回答的也正確。

我記得那是在七十年代,農民每家每戶都不富裕,可以說吃了上頓愁下頓,總體上講,那時候是走集體路線,經濟收入基本上沒有,靠家庭養豬是主要經濟來源,糧食產量太低,一家人靠掙工分來分糧和分錢,一年下來,口糧剛好夠吃,也有大部分家庭出現了青黃不接。人口多沒有勞動力分錢少,而且還倒拉饑荒,吃飯就是更大的問題。

去年分的糧食春天還沒過完就沒的吃了,眼下春天種的作物又不成熟,愁壞了貧苦百姓,買著吃沒錢,只好借錢,借糧,維持度日,待秋後分糧時,扣除所借錢和糧,也基本所剩無幾,就這樣循環年復一年,窮富差距越大,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就是在春末夏初,本來不富裕的家庭又趕上了春荒,那時候還有很多人因此串街串巷討飯。

我們那時候吃的主要是地瓜幹,有了地瓜幹可做煎餅,煮瓜幹吃,夏初就開始買瓜幹,當時瓜幹價格好的是5毛,生蟲子的差一點3毛5左右,我們農村吃煎餅為主,麥子麵粉也就是過年吃頓餃子,平常 擀麵條己很不錯了。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真是天壤之別,農民糧食豐收了,家庭有了存款,生活富裕了,過去的農村正在走向美好的美麗鄉村!


迎風飄揚779


題主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青黃不接指的不是特定季節,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相差時間差太大了。他是指頭年的陳糧已經吃盡新種的糧食還沒有成熟。一般來說北方會出現在農曆3-4月份南方出現在8-9月份。

舊時農村碰見青黃不接時會向有餘糧的親戚鄰居借些度過難關,來年收成好了再還他。在北方主要吃小麥,假如吃完了又借不到只能拿其他作物充飢了。玉米高粱紅薯都可以磨成麵粉吃。

如題主所問什麼都沒得吃了怎麼辦?地裡野菜樹葉樹皮凡是吃不死人的都吃。老家河南的爺爺輩經歷過河南大饑荒,每次說起來都會兩眼掉淚兄弟姐妹6個餓死3個。人食人在當時是真實存在的。

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種經濟作物收割完曬乾直接賣掉,青黃不接現象已經不在了。在這裡我們應該感謝袁隆平院士的團隊是他讓我們的糧倉滿滿不必擔心青黃不接。祈禱🙏🏻巴鐵蝗災早點治理好,讓辛勤耕作的農民少捱餓。


吹燈的鬼


青黃不接,是過去和舊社會貧苦農民的常語。指農田裡的莊稼還在生長,是青苗,還沒成熟!然糧倉裡的糧食已經吃光。

這個時間大意指春天,也就是過了年以後農曆的二三四月份!因這個時間,糧倉屯積的糧食已經過一冬天食用,可地裡的麥子等一些作物還沒成熟!有的吃樹葉,挖野菜來充飢,甚至於有人吃麥階,這段經歷五零後,六零後都有親身經歷。

那時鄉下農民還有一句:年好過,春難熬!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流浪老農工


大家好。我是60 後趙大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是春夏之交的時候,那時候前一年的糧食基本上吃完但第二年的新糧尚未成熟入倉,所以就造成了青黃不接現象.,現在農村人生活很好,只要你勤勞,種地時現在有機裓化,幾天種完,可以出去打工,賺錢種地兩不誤,家裡有老婆管理,自家門前種點自己吃的蔬菜,所以糧食,菜都不需要買,賺錢就是供孩子上學,給孩子娶媳婦,我感覺比一般城裡工人富裕


60後趙大姐


瘋狂不接,指的是夏季和秋季。因為在這個季節的話,上一年種的糧食基本已經快吃完了,這一年種的糧食還沒有收穫,所以。就導致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只是現在的農民也還好,如果實在是沒糧食了的話,可以去買補足現在的空缺。說實在的現在的農村,普遍出現的都是留守老人跟留守婦女,婦女在家,也沒怎麼種糧食,都是買著吃。我家都是這樣子的,我爸爸出去打工了,媽媽一個人在家只是種了一點玉米,種了一些菜,然後稻穀是沒有種過的,所以我們有很多年都是買著吃了,所以不會說出現那種青黃不接的現象,那一現象也只是針對以前那個年代。


鄉下小紅


青黃不接裡的“青”,意指新的人才或物;“黃”,指原先儲備的人才或物。在農村,青黃不接,過去指的是手頭上頭一年的儲備糧食吃完了;而今年的接新糧食還沒成熟,因此造成糧食供應脫鏈。

如果要論季節,因南北氣候的差異,適宜各地生產的糧食作物也有所不同,所以糧食接新的季節也不一樣。

作為生長於六十年代的農村人細妹,下面與大家談談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曾經青黃不接

【1】糧食收割季節

南方多以水稻種植為主,氣溫高的地區一般種早、晚二造水稻;而氣溫低的山區則只種中季稻。早造水稻一般在6月上、中旬成熟收割;晚造水稻在中秋過後、重陽節前這個季節收割;中季稻則在中秋節前後3天收割。

【2】青黃不接的季節

只能種單造水稻的山區,青黃不接的季節一般是在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在我們山村裡有這麼一句俗話:有福之人6月死;無福之人6月生。意思是說6月去世的人沒有捱餓,他是吃飽了過世的,自然是有福之人;而6月生的人,他一出生就遇上沒有糧食要捱餓的季節,不僅他自己沒有福氣,連他母親也跟著受苦。

能種早晚二造水稻地區,青黃不接季節一般是在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也就是夏季。還記得小時候,每到6月份,剛收回來的稻穀如果沒有好天氣曬乾,而我們家早就已經沒米下鍋。母親便架起一口鐵鍋,把剛從集那裡分到的稻穀用鐵鍋炒幹;再用石磨碾出米以供一家七口人吃飯。

過去,農民是如何度過青黃不接的季節的

一般情況下,去向家裡孩子少一些的富裕家庭借,等新的糧食收割回來又趕緊拿去還。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年年如此循環,不過,這種家庭並不十分多見。

利用自留地種雜糧來補充,例如南瓜、芋頭、紅薯、芭蕉芋。一般南瓜用來與大米混合煮粥;其它的都是用來刨成絲曬乾磨成粉,與大米混合煮熟,或者做成饅頭。

最嚴重缺糧那幾年,去挖蕨菜根回來過濾打粉,做成粉條。小孩吃蕨菜粉條,大人吃過濾後的渣,渣是根本沒有營養的。

現在的農民怎麼樣

沒有捱過饑荒的人肯定難以體會,現在與過去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如果單從糧食方面來講,現在的農村已經基本沒有青黃不接的現象。

隨著上面對農業技術的重視與推廣,糧食產量比過去翻了幾番,隨便種都有1000多斤/畝的水稻收成。而種糧農民都會留下足夠的口糧,剩下的才拿去賣。

至於少部分買米吃的農民,那是因為有比種糧食的收益更高的項目,才選擇不種植糧食而搞其它經營項目。所以,個人認為:現在的農民,生活條件是不錯的。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已經半封閉狀態一個多月了,但是家裡的柴米油鹽還依然充足。

總結:山村細妹只談自己所熟悉瞭解的,在南方農村過去的青黃不接一般是指夏末新糧食未成熟的季節。


山村細妹


過去,每年的3月份,對農民來說,是最艱難的一月,此時,極多農戶已經斷糧,小麥開始返青,野草還沒破土,樹木還沒發芽,是吃啥沒啥的季節,農民無奈的把這個時期稱做為“青黃不接”。

走進4月份,情況就好多了,有了野菜和樹葉,人們開始提著小籃、鏟子,漫山遍野的去挖野菜,摘樹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飢餓。現在,那些個樹葉、那些個野菜比較好吃,都是在那個年代,人們品嚐、總結出來的結果。

七十年代前,農村的水利條件很差,國家還沒有化肥產業,糧食沒有好收成,年畝產量,一般在600斤左右,甚至更少。打下的糧食,上交國家後,農民所剩無幾,年人均口糧,不超過210斤。說是口糧,其實它包含了一個家庭的全部開支,學生上學、購置農具、油鹽醬醋、看病就醫等,一切都是用賣掉口糧的錢來支付的,一年吃到肚裡的糧食不足百斤,實在餓得不行了,只能靠野菜、樹葉樹皮來填充肚皮,維持生機,所以農村就有了“糠菜樹皮半年糧”的民間俗語。

現在好了,在黨的領導下,國家逐漸富強起來,農村的水利設施,基本普及,化肥產量,滿足供應。糧食年產量,由原來的不足600斤,普遍增加到2000斤以上。國家不但免收公糧,還增加了種糧補貼,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還有養老金,有能力外出打工的家庭,每年還有可觀的經濟收入。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人們吃飽了,大肉不香了,40歲之下的年輕人,再也題會不到“青黃不接”的真實含義了。


浮雲254763559


4月份

麥子快成熟的時候,有俗語:麥尖黃,餓斷腸。

泛指舊糧吃完了,新糧食還沒有收下來。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後接不上。

現在不存在這種現象,我們這裡農民種植大豆都有補貼,國家政策好,種植大豆按晌補貼,鼓勵農民多種地,種好地,國家給你兜底,農民不用擔心,氣候或者災害影響的收成不好或者減產。感謝黨和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