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量子计算领域"大哥"之争:2020年 IBM这样开启

在CES 2020 IBM 的展台上,一个玻璃罩下的庞然大物吸引了大量目光;而这就是 IBM 的量子计算机 Q System One。根据IBM官方消息称:已经有超过 100 家组织使用 IBM 的量子计算服务,包括航空,汽车,银行,金融,能源,保险和电子等行业,大客户包括达美航空、戴姆勒、摩根大通、安森保险等。


量子计算领域

虽然量子计算领域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还是有些远,但据IBM介绍,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已经有来自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6000 多名用户通过云体验到了量子计算机的强大,期间累计运行 670 万个程序。

为了显示自家在量子计算领域领军者姿态,IBM 还展示了其量子计算机在性能上的进步,其 28 量子位的计算机"Raleigh",已经实现了量子体积(Quantum Volume)翻倍的目标。量子体积是 IBM 提出的一个专用性能指标,用于测量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程度,和量子位不同,它是一个在测量误差、设备交叉通信、设备连接和电路编译效率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指标。

单纯量子比特数,会导致错误率也随之增加,这时候,量子体积就是一个更客观、适用性更强的指标,企业用户可以通过量子体积来很方便地比较两台量子计算机算力的差别。

量子计算领域

单纯量子比特数,会导致错误率也随之增加,这时候,量子体积就是一个更客观、适用性更强的指标,企业用户可以通过量子体积来很方便地比较两台量子计算机算力的差别。

量子计算领域

量子体积越高,量子计算机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相当于是量子计算机的"跑分"。而每年翻一倍的规律,也让量子体积被视为量子计算领域的"摩尔定律"。

自从1982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 IBM 赞助的一场会议上,Richard Feynman首次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概念后;多年来IBM一直在此领域不断研究。在2016 年,IBM 推出 IBM 6 量子比特原型机,2017 年,IBM 又通过其官方博客宣布了 20 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问世,并构建了 50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理样机;再到2019年的 CES 上,IBM 拿出了全球首台独立的商用量子计算机。

IBM 在量子计算上的投入巨大,进展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在 2018 年,IBM 亚太区主席兼 CEO Harriet Green 就曾表示, 量子计算会在 5 年内将成主流,而 IBM 已为该领域投资 380 亿美元。

但在最近人们热议的"量子霸权"话题上,却是 Google 抢了风头。

2019 年 10 月,Google 正式在 Nature 发表了相关论文,称其量子计算机在 200 秒内完成了特定任务的计算。根据实验中的测量结果,而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 10000 年才能产生类似的结果,由此,Google 宣布率先实现了"量子优越性"。


量子计算领域

虽然IBM对Google的上述理论提出了质疑,但怎奈关注度吸睛度已被Google占尽。不过这两家在量子力学的战略部署上还是有不同点的:IBM 在应用和客户上的开拓要相对领先,而 Google 更偏向于技术,但无论是哪个方向,量子计算领域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

除了 IBM 和 Google 以外,英特尔、微软以及亚马逊等企业都是量子计算的主流玩家。去年 2 月份,AWS推出了量子计算服务 Braket 的预览版,并成立了 AWS 量子计算中心和量子解决方案实验室;2018 年 1月,英特尔展示了 49 量子位的超导量子测试芯片"Tangle Lake";同年 11 月,微软发布了云上的量子计算工具,企业用户可以使用它加强传统计算机的算力。

为何众多科技巨头都不惜毫无回报的投重金在量子计算领域呢?因为他们争夺的不是短期利益与市场份额,而是该领域的话语权甚至未来的定义权。就像Google CEO Sundar Picha 说的那样:"人类历史第一架飞机仅仅飞行了 12 秒钟,没有实用价值,但它证明了飞机是可以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