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文玩中的包漿是怎麼回事?包漿究竟是什麼物質?

曹鐵錘



包漿勝水。怎麼解?包漿看上去像水,但不是水,抓在手裡像油,滑不留手。

古玉做假,最難包漿。再高明的化妝,裝老難。這需要日月的洗禮。空氣中有氧,有有機質,這是包漿的爹和媽,缺一不可。

包漿假人手而成,也可以沒有,人去摸,去玩,加速的過程,不是必要條件。

圖片說明:戰國瑪瑙扣

歡迎關注#造辦處 #因後臺海量的相關留言,我們只能依次陸續答覆各位玩友,會優先回復關注了我們頭條的粉絲的問題,謝謝


造辦處


您好!我是文玩頭號的萬里,手上也有幾串包漿的文玩,大家很喜歡別人手中包漿漂亮的文玩,那寫包漿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包漿最早是瓷器收藏裡面的一個說法,引申到文玩上,萬里個人的理解是:包漿一般是長時間的盤玩,皮膚分泌的油脂加上一些文玩自己本身的油以及空氣中的灰塵逐漸氧化和硬化,最後形成了一層發亮(油)的皮殼。這個正所謂歷史的沉澱吧。

文玩包漿包的就是歲月的留痕。

所以在我看來,玩文玩玩的是一種心境和態度,盤玩文玩的過程也是一個磨練自己心性的過程。這不是什麼”戴高帽子“,而是一種相由心生的感悟。文玩這東西各有各的玩法。

 如果萬里在玩友手中看到那些溫潤光滑、幽光沉靜的文玩除了喜歡和羨慕還有一些肅然起敬,因為這裡面凝聚的不僅僅是文玩主人對物件的喜愛,更是一種嚴於律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隻萬里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留言評論!希望關注頭條號 文玩頭號!大家一起分享文玩的樂趣!


文玩頭號


包漿的定義至今好像還沒定論。現在普偏認為是長時間與人體油脂接觸形成的皮殼。但這樣的說法也站不住腳,我有一對80年代的瓷瓶,自從生產出來就一直放在倉庫裡,無人去觸碰它們,前年見到後,抹去表面的灰塵,包漿立馬顯現出來。包漿這東西又可以洗掉,意外的到一件民國時期的綠松石,當時嫌表面太髒,用牙膏洗了,結果連包漿全部洗掉了。


顧鱷


大家好,我是小醬。

文玩中的包漿是怎麼回事?包漿究竟是什麼物質?

前段時間盤它火了,乾乾巴巴,麻麻賴賴的,一點都不圓潤,盤它!文玩人沉浸在這樣的樂趣中,萬物皆可盤,盤的是稜角,度的是歲月,磨礪的是人心,也享受包漿的成就感。

包漿是一個需要時間的漫長過程,顧名思義,包漿的意思就是說表面包裹著一層漿體,一個物件在盤玩中因為灰塵與人的汗水、油脂、土埋水沁,不斷摩擦,長時間把玩所形成的氧化層,這個東西就叫做包漿。日積月累的把玩,接觸摩擦,也起到了拋光的作用,讓物體更加光滑細膩,產生一種獨具魅力的光澤。和機器拋光不同,包漿是歲月的沉澱。

包漿會呈現出一種光澤,文物在歷經千年表面產生的一種氧化層,這也是包漿。

包漿是歲月的產物,一件東西在盤玩中慢慢發生變化,越發具有魅力,光彩照人。

如果有哪裡說的不對還請指正,瞭解更多的朋友歡迎補充。


大錘的石頭


文玩中的包漿是怎麼回事?包漿究竟是什麼物質?

包漿是每個玩文玩的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玩出好看的包漿也是每個人對自己手裡寶貝的最終追求。

甚至還有這樣的說法:“在一個文玩人的眼中,沒有東西是不能包漿的。”誇張之餘,體現的卻是我們對包漿的熱愛,那這個包漿到底是什麼呢?

以下是官方對包漿的解釋:

古玩行業專業術語,指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包漿”其實就是“光澤”,專指古物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銅器、牙雕、文玩、書畫碑拓等紙絹製品都有包漿。

......

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漬,或者土埋水沁,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包漿,顧名思義:包裹著一層漿體。這個詞的定義是很準確的,確實是從表面這層漿體逐漸演變而來的。為什麼叫做漿,而不是叫做光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經過長時間的把玩之後,物件上面會形成一種有厚度的氧化層,這個氧化層就叫做漿。漿是可以沁到物件表層的裡面的所以在視覺上會有一定的厚度,而不是拋光出來賊光飄飄浮浮的。

包漿的定義

“包漿”,其實就是“光澤”,但不是普通的光澤,而是特殊的光澤,專指古物表面的一層光澤。大凡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才會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即所謂“包漿”。

瓷器有瓷器的包漿,金屬有金屬的包漿,玉石和紫砂壺包漿也各不相同。甚至沉船外表附著的珊瑚海貝也可以被稱作包漿。城市建築外表的爬牆虎,時間磨去了建築物表面的光澤,蒙上了一層滄桑之感。這也可以稱之為包漿。今天,我們重點說一下文玩的包漿。

可以這樣說,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分辨。如果是嶄新的器物,表面就不會有“包漿”,而是最普通的光澤。

包漿的形成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會出現“包漿”,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可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菸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裡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包漿的科學解釋

“包漿”的光澤從光學原理來講是一種折射,表面高度平整的物件形成的反射可以稱之為全反射,而同一種材質表面毛糙未經拋光就不能反光,因為在其表面不能形成全反射。反射出柔和的光澤是包漿形成最明顯的特徵。

簡單的說,就是大部分文玩在未經盤玩前的表面是不夠平整的,所以光在它的表面只能形成漫反射。但是在經過我們的把玩之後,本來毛糙的表面被我們盤玩出來的包漿填補的十分平整,甚至達到鏡面的水平,所以能形成更好的反光,顯得十分有光澤。

包漿的化學形成基礎

物體的表面產生化學反應,除環境作用外,跟物體的本質也密切相關。從表面來看玉器和瓷器表面非常緻密,但是在長時間的放置過程中,物體表面的分子與環境周圍物質發生作用,細小的原子結構也一直在發生變化,雖然短時間內這種變化肉眼難以分辨,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堆積,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包漿”。

總之包漿是歲月的產物,也是我們對文玩付出所得到的回報。這種變化是人與文玩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磨練自己心性的過程,包漿不單單是一層氧化物,它包裹的更多的是一段時光,一份樂趣。


CA128036541


關於包漿,目前沒有一本書或者說權威的說法來說明包漿是什麼,對於包漿的理解,也大多都來自於經驗和道聽途說,所以包漿到底是什麼,可以見仁見智。

文玩包漿,是絕大多數玩友不懈的追求。無論說是玩木質還是玩果實類的,大家都想將自己的寶貝兒包漿。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一方面對盤玩的方法不是很瞭解,另一方面,對文玩本身的品質沒有做過多的關注。

事實上,一件文玩能不能包漿,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木質手串來說,如果油密性不好,包漿是很困難的,因為,木質文玩的包漿本身的油密性,那麼,油性如果不好能不能包漿?

只能說很難,文玩一詞出現的時間並不太長,油性不好的手串能不能包漿,也沒有具體的案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包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其選擇盤玩油性差的,還不如需選擇油性好的來得更有意義。

有人說,文玩想要包漿,必須要上手,甚至還說文玩的包漿,就是汗漬油漬與灰塵的結合形成的,關於這個論斷,大家見仁見智。

但是,文玩是一個大類,具體到某一種文玩,應該是有區別的。比如木質文玩要想包漿,關鍵是要“放”。盤玩,最好是要帶純棉手套,並且,木質文玩是怕水怕汗的,而果實類文玩,如金剛核桃的包漿靠的是“刷”。

所以文玩包漿不是一個簡單慨括的東西,也不是說用什麼方法就一定能夠達成的東西,包漿只是一個結果,它的過程是盤玩。對於現代人來水,也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玩文玩,隨性一些最好,其結果往往會讓你有意外驚喜喔。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我是文玩小阿姨,歡迎各位提出寶貴的意見。






文玩小阿姨


關於文玩中所謂的“包漿”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以前就有很多玩友問過我。其實包漿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玩友們通常所說的包漿是文玩表面被氧化,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的現象。對此,很多玩友都會有疑問,是不是所有的文玩表面都會形成氧化層,其中的原理具體又是怎麼樣的?下面是鴻品文玩的李師傅給大家總結的一些關於包漿的知識:

廣義的包漿是指一種光澤現象,物體表面光滑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光有很強的反射作用,看起來非常有光澤,比如木雕和玉器雕刻以後由於表面不夠光滑,所以光澤很差,於是就需要進行拋光,所謂拋光,其實就是通過打磨讓表面變得非常細膩光滑,從而產生光澤。

文玩收藏行業廣義上的包漿跟拋光的原理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拋光是快速的打磨,而包漿是日積月累的把玩磨擦,但是本質上都是因為物體表面變得更加細膩光滑而產生光澤現象。

狹義上的包漿是指有些特殊的文玩表面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的現象,這裡所說的包漿跟光澤現象不一樣,雖然都會使文玩產生光澤現象,但是其中的原理完全不一樣,前面的說的光澤現象是由於文玩表面變得過於光滑導致的,而這裡的光澤現象是由於文玩表面形成新的高密度氧化層導致的。

從廣義的角度說,所有的文玩時間久了都會包漿,因為任何一種文玩的表面都會越玩越光滑,但是從狹義的角度說,只有表面跟空氣接觸會發聲氧化反應並形成高密度氧化層的文玩才會形成包漿,比如文玩核桃,菩提子、小葉紫檀等文玩就會形成高密度氧化層,這一類文玩的包漿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包漿。


財商博弈FQ


文玩盤出的包漿就是一種漿膜,既是油性的滲出,又是光澤度的體現。

作為一個小葉紫檀愛好者來說,包漿就是盤玩手串的終極目標,只要是盤出了包漿,感覺自己的手串就變得無比珍貴。

但對於一個天天和木頭打交道的匠人來說,包漿其實就是木頭氧化的一個狀態,木頭與空氣接觸就會發生變化,氧化過程中,紫檀滲出油性,先氧化,然後幹化,最後再硬化,直到出包漿覆蓋在文玩外面。

真包漿,表面會呈現出一層玻璃體的光面,清澈有熒光,視覺上看上去十分好看。

以上就是自己多年接觸文玩的一些認識,大家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謝謝!


手串大咖


.“包漿”----傳世古玩都有一層自然溫潤和賞心悅目的潤光,古玩行內稱之為“包漿”,也是識別器物新舊的手段之一。 古玩之所以會形成“包漿”,主要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和揣摩的結果。也有一些其他成因的說法,比如土埋水浸,空氣中塵埃的吹拂等。如高檔木材,因為年深月久,本身的油質外洩,加上空氣中的塵埃吹拂和人體觸摸的汗漬,層層積澱,逐漸形成了表面這層光鑑照人的“包漿”。 “ 包漿”滑熟可鑑,幽光內斂,意味著古玩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雅的舊氣,這是與新貨那種刺目輕浮的“賊光”是完全不同的。 不只玉器,瓷器、木器、銅器、牙雕等有“包漿”,連書畫碑拓等紙絹製品在內行人眼裡也統統有“包漿”。只是相比木器、銅器和玉器等,要不明顯得多,而且較難辨別。對於不同古玩的“包漿”,內行人士都是各有心得,這也是需要長期實踐的積累。

如果你喜歡綠松石的話,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我每天都會分享一些文玩乾貨、趣事!


綠松迷


包漿是古玩行業專業術語,指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包漿”其實就是“光澤”,當古代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在其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鑑可以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菸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裡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各類物質經歷長時期的氧化作用、磨損或手上把玩,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包漿,這些包漿的顏色、形態往往不同,其形成的機理也不一樣。比如玉器的質地堅硬細膩,形成包漿的時間很長;瓷器的包漿不明顯,幾百年的瓷器,如果保存狀態很好,可能還像新的一樣。

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洩,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汗漬,互相融會,就會形成木質表面上的包漿。

和田玉的包漿形成其實就是通過其長期與皮膚摩擦接觸,把表面細小的毛刺給磨平了,當然這些毛刺肉眼看不到。時間長了,就變得光滑油潤。當然,人體表面的油在這裡也起到了一些作用。長時間盤玩或是佩戴古玉,難免會在玉石的表面沾上灰塵或是汙漬,這些汙漬會附著在玉石的表面,時間長後,這些汙漬會讓玉石表面的光澤變得溫潤柔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和田玉擁有柔和的光澤,這一層物質就是和田玉的包漿成分,對於古玉是這樣形成包漿的。

瓷器又不一樣。瓷器剛燒成時就有光芒,很強烈,被稱之為“賊光”,而老瓷器的光澤十分柔和,呈亞光狀態,這就是瓷器上的包漿產生了作用。瓷器上的包漿雖然非常薄,但已經足夠改變瓷器表面的手感和光澤了。光照在新瓷器上,瓷面直接反光,由於瓷面相當平整,所以“賊光”強烈。當天長日久,瓷器表面不斷氧化和磨損後,會形成無數微小孔洞。此時一經光線照射,光線在不光滑的表面必然會發生反射和被部分吸收。反射光線同樣會在瓷表面發生第二次反射,這樣不僅降低了反射的力度,改變了反射的方向,同時改變了反射的方式……,如此多次往返反射,即形成所謂漫反射。漫反射出來的光線不僅偏離了原先的射入點,而且弱化了,就形成了所謂“亞光”狀態。這就會在瓷器上形成柔和的包漿,瓷器的包漿就是長期與空氣接觸表面被氧化,形成的一種氧化膜。 一般古錢幣銅錢的包漿都是薄厚不均勻的,在字口內和穿口內側的包漿較厚,顏色也較重。在日常使用或是收藏者把玩中,這些部位都不易接觸到,所以接近於原來的狀態。而錢幣外郭和字表面的包漿則因流通或把玩,而顏色略顯淺淡,這就是傳世真品包漿的自然構成狀態。

不只木器、玉器、瓷器、銅器、牙雕等有包漿,連書畫、碑拓等紙絹製品在內行人眼裡也都有其特有的包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